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一 经络是公开的秘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匿名  发表于 2005-3-15 19:02:19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补泻按摩经四十余年探索与发现(105)
第一节,经络的秘密与存在的探索与发现:
一 经络是公开的秘密:
经络是皮肉筋的特异组织系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运输线和电讯线,是脏腑和指趾之间的通道和连线;即能输送气血,又能传递信号;即有神经和血管的传递功能,又有独特的医疗功能。即能反应脏腑疾病的信息,又能传递指趾的信号;即能诊断疾病,又能治疗疾病。经络不是神经,神经更不是经络,两者之间有质的区别。从外形看经络是无形的而神经是有形的;从实质看,经络即是无轨的运输线又是无绳的电讯线,而神经则是有轨的运输线和有绳的电讯线;经络即象无轨的航空线和航海线,又象无绳的电话线,广播线和电视线;而神经即象有轨的铁路和公路,又象有绳的电话线,广播线和电视线。经络是脏腑和指趾气血的专用运输线和电讯线,而神经是大脑和全身共用线。经络主要具有强大的防病抗病和治病的功能,而神经主要具有强大的求生自卫的生理功能。神经与经络最大的分工在于;神经主要是管理人的行为和行动;而经络主要是管理人的健康和疾病。中医是医疗科学是专管治病的,因而中医只讲经络不讲神经,其原因就是因为在看病治病的过程中,特别是治疗脏腑病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经络而不是神经。
经络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说经络是公开,一是说经络的路线图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出台,充分证明经络确实存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二是说针炙和按摩利用经络线路图神气的疗效,虽说不是家喻户晓,但在中医界确是人人皆知。说经络是秘密,一是说经络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秘密;二是说经络的医疗功能和特异医疗功能还是一个很大的秘密,特别是人的“手指和足趾”即是脏腑经络的起止点又是脏腑经络的交接点,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隐藏的治疗疾病的功能,还没有引起我们人类自己观注和重视,还有更大的秘密和潜力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挖掘和释放。
经络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不能因为你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就说经络不存在;世界上和我们人体内部,有很多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就象气,电,热等物质一样,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可是我们也是看不见,摸不着,那你能说它们也不存在吗?决定事物是否存在,除了我们要看,要听,要摸以外,我们还要靠心灵的感觉,靠大脑的思索和体会。而且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凡是我们看不到,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往往是更高级,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人体科学是如此,人体医疗功能和特异医疗功能更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发现经络要比发现神经更为重要。当然,人们的感觉往往是错误的,特别是少数人的偶尔感觉更是不可信,但是,感觉的人数和次数多了,时间和年限长了,那结果就大不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正确的标准和尺度;实践又是发现真理唯一正确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我们中国人有几亿人口,又有几千年的历史,难道他们的感觉也不可信吗?还不是真理和正确吗?现在看来经络的存在是无可非议的;但还有那么一些人担心洋人不信,我看,他们信也好,不信也罢,没有什么了起的,难道他们不信经络就不存在了?经络就不发挥它应有的医疗功能了?实际上他们不承认是假的,无法理解是真的;说实在的经络的实体和形状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大大增加了它神秘的色彩,不用说洋人不理解,就是我们自己有一东西也很难理解;我看不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探索和研究它;既然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已经发现经络存在的秘密,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代连一个经络的面纱都揭不开?连一个小小的“指趾穴”都搞不明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能依靠那些洋人去揭开,我看还是我们自己积极主动的揭开好。
经络的存在,是千真万确,不可致疑,但经络的未知领域还很多。当前的问题是,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形态,揭开经络的面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和发挥经络的医疗功能,如何揭开和挖掘“指趾穴”的治病功能。应该说经络的医疗功能和指趾穴的治病功能 ,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皮毛不知筋骨,只知现象不知实质;我们只知道经络有积极主动医疗功能的一面;而我们确不知经络还有消极被动治疗疾病的一面,特别是“指趾穴”(注1)的被动和消极治疗疾病的功能,我们知道还甚少。不用说你知不知道,我想“指趾穴”名子你还是第一次听说的。当然我们如何加强和挖掘,经络的预报,预防和抵抗疾病的医疗功能固然重要,但如何挖掘和发挥经络和指趾穴等的消极被动的治疗功能更为重要。
2
发表于 2005-10-3 11:56: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 经络是公开的秘密:

英雄所见甚是,不知洋人为何非要把经络摆在他的眼前才可承认。
3
发表于 2005-10-3 20:29: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 经络是公开的秘密:

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概述:2500年前的《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2000版教材《针灸学》第6页)中,就已有“解剖”这个概念。这说明:用解剖学方法研究人体医学,并不是现代医学的首创。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健康报》(2004.08.04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
自1999年以来,笔者以《针灸学讲义》、《针灸学》、《中医学概论》及近年间由吴以岭主编的《络病学说》等现代中医书籍里,提供的《内经》、《难经》和《经气流注》对经络形态及其生理活动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对“固有结缔组织、组织液”的形态及其生理活动的描述进行对比研究;结合15年间运用《陈氏点穴功夫解穴疗法》为人祛除病苦的实践印证后,发现:
俩千多年前古中医学里就已有了的“动脉、血、脉、心脏、肺、大肠------”等概念名词,绝大多数都出现在现代医学的《解剖学》中;其余“经络、卫气、经气------”等占绝少数的概念名词,在现代医学的《解剖学》中被“固有结缔组织、组织液”所替代!要想真正推动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经络认识上的统一,必须将这个客观事实论证出来。
一、经络《卫气行》描述的是
现代医学中“固有结缔组织内组织液”
众所周知:中医基础理论描述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内外表里、统一联系的一个系统。它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全,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邪客篇也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楱理,司开阖也。”有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楱理致密唉。”
《针灸学讲义》(37页)说:“由于卫气不循行在经脉之内,所以它另有循环的路线。”
《灵枢、卫气行篇》说:“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阳尽于阴,阴受气唉;其始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注于肾,为周。”
上述论点中流露出两个重要概念——营气、卫气,并讲明它二者都生源于饮食(即“谷”)。同时指出:营气经胃肠“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卫气在脉外另有循环的路线,起着“温分肉,分肉解利,充皮肤,肥楱理,司开阖,皮肤调柔”的作用。
今人对“营气”转化成了现代医学的血循环内容,不会有异议!但处于脉外的“卫气”是什么实质、及其所处在什么组织里呢?
《生理学》18页“细胞外液又可分组织液和血浆两部分。组织液或称细胞间液,是存在于细胞间隙的液体,包括淋巴液和脑脊液。”“在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隔有细胞膜,组织液于血浆之间隔有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都有一定的通透性,水分和一切能透过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均可在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进行交换。因而,这三部分体液虽彼此隔开,却又相互沟通。”
《正常人体解剖学》68页“消化管的一般构造:消化管大部分的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粘膜、粘膜下组织、肌织膜和外膜。------粘膜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等。肌织膜(肌层)------除口腔、咽、食管上部和肛门等处属于横纹肌(骨骼肌)外,其余各段均为平滑肌。外膜是被复在管壁最外面的一层结缔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204页:“大唾液腺的一般结构,表面包以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伸入实质分隔为小叶,实质由腺泡和导管组成”。205页:“肝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在肝门处増厚,与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一起伸入实质,将肝分隔为许多肝小叶。小叶之间有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分支的结缔组织小区为门管区。”192页:“粘膜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组成。(1)上皮:口腔、食管和肛门是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道是单层柱状上皮。(2)固有层:主要由细密结缔组织构成;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淋巴组织。------”
通过现代医学中的这些片段可看出:由饮食生出、不入血管而处于脉外的“卫气”,只能是现代医学中固有结缔组织内的“组织液”。
4
发表于 2009-1-20 15:48: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 经络是公开的秘密:

各位老先生啊。经络是老祖宗发现的,它是独立存在的,不需要任何人的证明和信任!只是发现和使用的条件太苛刻啊,所以后人是不可能完全明白的,至于完全应用更无从谈起!!!哎!
5
发表于 2009-1-20 16:27: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一 经络是公开的秘密: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研究气感循行才能摸清大象的全身
2008-02-15 11:47:18   来自: yyy1932415
  回王天寿话----研究气感循行才能摸清大象的全身,才能揭开经络的本质。
  林中鸟说:不能用“瞎子摸象”的故事相比,摸出来的都是象身的一部份,三位教授(祝总骧、李定忠、等)都是争鸣者,他们共同的特点不是摸象,而是一至证明经络在体表。经络是古人定的名,古人定名的根据是气感循行,三位教授不去摸气感循行,用现代科技节外生枝,用声、光、电、磁学特性等作用在活人、断下肢体、死者,在运离象体外摸到了同一结果,经络在体表。经络是写在古书上的名词,名词不存在于人身上,存在于人身上的只有气感,只能在经络敏感人身上复制气感循行,才能研究经络这个名词,才能揭示气感循行(经络)的秘密。林中鸟与三位教授争鸣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是逻辑推理,是上述内容。
  逻辑推理迫使我再说:我承认体表确有“皮有所部”,承认络穴,承认皮肤上处处有神经末稍,有神经末稍的地点就是穴位(阿是穴);穴位位于皮节带上,引出的气感沿着皮节带循行,气感起步循行方向受体表神经节段影响;针灸曲垣穴之上颈-6节段,引出气感指天,循向肩、颈、面、舌,另一气感沿手阳明去手,针灸曲垣之下胸-2节段,引出气感沿手太阳去手,另一气感去腋下,沿足少阳胆去足;请读者实试,实试是揭开经络秘密的关键,三位教授至今没有勇气实试,真教人失望。综合认识:指天指地,气感循行在侧线皮节带上,沿手阳明的气感到手后沿手太阳去腋,再沿足少阳去足,反之足少阳气感到腋后沿手太阳去手,又沿手阳明去肩、颈、面、舌、、、。证明气感起步循行受制于针剌落点处的神经节段,研究气感循行才能摸清大象的全身,才能揭开经络的本质。读后等于送你一把破解歪理邪说的科学利剑,祝好!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
下面引用由YYY19320415在 2008/11/03 05:57pm 发表的内容:
否定经络这是错误,经络是气感循行线路的轨迹,气感循行线路被记录在古书上,被定名为经络,经络在古书上,人身上没有经络,人身上只能针灸皮肤再次引出气感,引出气感浪不断前循,尾部不断消失,浪循行的线路被记录在现代书上,这就是经络。气感瞬间消失,经络中没有气感。
经络是气感循行轨迹的记录:作者:林中鸟袁文德
轨迹有叁种含义1、一个点在空间移动,它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叫做这个点的轨迹。2、轨道,天体在宇宙间按运动规侧运行的线路。3、比喻事物发生发展的道路。
针灸穴位,引出气感——酸、麻、胀、沉、热,气感的头部约有20公分长的气感浪,浪经过的线路感到气感,“浪”经过后感觉自动消失,所经过的线路被古书描述为14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两千年前记录下的气感循行轨迹,也是轨道。后人对气感循行轨迹人文化、实体化,强化为管道,通气血,气到病除,强身健体,企图在人体上找到实体,这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学说,提出经络管道说,朝鲜学者金凤汉,竟然找到了经络管道,这就是迎合人意的骗剧;古中医书编者,迎合患者心意,在阳经上加针输气,把这段气感循行轨迹编入阳经,手足阳经是由气感循行轨迹的两段拼接组成。火箭是实体,轨迹是实体运行的线路,不同目的的火箭走了不同的轨迹,将不同火箭的轨迹拼接起来,这是错误。针灸手足阳经的井穴,引气感循行在肢体,加针输气穴,引出气感循行在阴经,把这样引出的两条气感拼接为阳经,这和拼接火箭动态轨迹一样,是无法实现的错误,金凤汉无法找到轨迹,用某生物细管代体经络,在显微照相中以假乱真,委罪自杀。火箭轨迹随着时间而消失,随着记录而存在,14经脉上的气感随着感觉而消失,但14经脉上的气感循行轨迹随着记录而存在,现实中只能复制、验证气感循行轨迹,轨迹出现之时也是消失之时,轨迹只能出现在记录之中,14经脉加奇经八脉是气感循行轨迹的记录。
                                                2008年9月12日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21:03 , Processed in 0.0678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