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94|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求真】“阴阳”非“矛盾”,中医阴阳学说探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7-2 07: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医理求真】“阴阳”非“矛盾”,中医阴阳学说探析
佚名 合欢中医 2023-07-02 00:00 发表于重庆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学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与地位,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既是中医学构建理论体系所必需的核心观念与基本指导思想,又是中医学进行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参与藏象、经络、病机、治疗、方药、针灸、养生等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组成,此外还是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联系的具体体现。然而,由于历史与时代的种种原因,今人不可避免地对于中医阴阳学说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模糊与分歧。因此,对阴阳学说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澄清,是中医学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阴阳概念的探讨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阴阳基本概念的表述大同小异。《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指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则认为:"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前者未提"属性"但强调“某些",后者强调“属性”但删掉了“某些",而“对立"则是二者所共同强调的。此后则大篇幅探讨阴阳的交感,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变化与相互转化等内容。诚然,以此模板来解释"阴阳"的概念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此说实则更接近于唯物辩证法中对于"矛盾"的论述,这是受到历史时代背景影响的结果,而并不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构建与历史发展中所体现的“阴阳”的真实会义。在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中,古代先贤们所真正重视的,其实正是我们教材中一带而过的阴阳属性,而非其相互关系。矛盾是相对性的,而阴阳则有其绝对性的一面,二者有很大差别,不可混淆。由此,笔者认为,阴阳的概念应该表述为: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中某些相对属性的概括。首先,我们应当明确"阴阳二者不是"矛盾",用“对立"形容明显并不恰当,改为"相对“更合适:其次,必须强调阴阳指的是事物的属性,并非实体,也绝非关系:此外,还应明确阴阳所指的所有属性,也不是随意属性,而只是对某些具体而特定属性的概括。对于中医理论研究而言,单纯区分"阴阳"与“矛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虽然来源干中国传统哲学,但又是与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的产物,与通常哲学意义上的阴阳概念有着深刻差别,对于哲学上的阴阳学说而言,是以其阴阳的相对属性,及其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规律,来认识与解释天地万物自然现象,探求自然规律的宇宙观与方法论,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纲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有所不同,其为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说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阴阳理论来解释人体生命与健康现象,指导诊察疾病、辨识证候,探求养生防治规律的方法论。相较哲学之阴阳,中医之阴阳少了很多哲学思辨的意味,而是更加强调一些与医学相关的特定内容,其对于中医理论体系而言不仅仅是方法论指导的作用,更是直接参与到理论构建与临床实践中。比如,在传统哲学中,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重要的规律,广泛适用于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解释,而在医学实践中,则几平可以完全落实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一系列具体的病理变化,专门用于解释寒热证候的真假问题。又如,脏腑之阴阳,无论是五脏还是六腑之阴阳,均是与其具体生理功能紧密相关的。如心阳即为心之阳气,具有温养心脏,并激发、振奋和推动心的生理功能:胃阴则为胃的阴液,对霄具有滋润、濡养作用,是维持纳食、化谷生理功能及正常通降的物质基础。二者均有其特定的医学内容,可直接用于指导具体的临床实践。   

                中医阴阳学说内涵

中医学中阴阳的概念颇为复杂,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与用法。如就人体本身来说,背为阳、腹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就病证来说,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病机上则有“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健康时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死亡则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总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天地万物之至理。然而,阴阳之说虽广,但具体到临床实践中仍有迹可循,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阴阳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抽象表述,如气与血、卫与营、脏与腑、清与浊、阳气与阴精等;其二,阴阳代表了事物不同的特性,包括寒热、水火、虚实、上下等;其三,阴阳是对形神关系的代称,如"阴平阳秘,精神刀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其四,阴阳通过“四时"的概念与五行联系在一起,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四种用法交错使用,其中第一种最为重要,后世无数重要的思想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人体阴阳在中医学理论中,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的阴阳属性都作了具体划分。如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等。然而,中医对人体阴阳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三个层次的内容:阴阳与气血人体"阴阳"的第一个层次是全身之阴阳,包括多方面内容,如形与神、阴精与阳气等,而其中以"气血"为阴阳最具临床价值,理论也最为完善者。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体阴阳之基础。气与血都是人身精气所化,相对而言,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与血的虚实盛衰关系到人体健康的根本所在。气血作为人体阴阳之基础,其重要性固然不言而喻,而其相互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二者互根互用。密不可分。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是气化生的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而由干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若气血为病,则当以治脾为要。阴阳与脏腑人体"阴阳"的第二个层次是脏腑与经络之阴阳。其中经络之阴阳属性较为简单,是依据脏腑阴阳属性而划分的,而脏腑之阴阳则相对较复杂。在中医学中,人体脏腑之阴阳大致有三种划分方法:在脏腑之间以脏为阴、腑为阳;在五脏之中有"一水二火"(肝、心为阳,肾为阴)、“二阳三阴”(肺、心为阳,肝、脾、肾为阴)等:在各脏腑内部也可划分阴阳属性。经络之阴阳主要指手足三阴三阳经构成的十二正经,以及对奇经八脉的阴阳划分。在金元之前的藏象学理论体系内。论及五脏阴阳属性时,主要是在五脏之间分阴阳,即如《内经》中的“一水二火"(肝、心为阳,肾为阴)。"二阳三阴”(肺、心为阳,肝、脾、肾为阴)之类的内容。在金元之后至明清时期,中医学逐渐发展,除一脏腑之内在区分阳气与阴血(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之类)外,还将之与盛衰虚实结合起来运用到临床中。同一脏腑之内阴阳划分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对各脏腑所具有的生理功能作一划分。一般"阴"指的是脏腑有形的物质基础,具有消极的、静态的生理功能,而"阳"则是无形的脏腑之气,表现出各种积极的、动态的生理功能,两者互根互用,可相互转化,共同维持着脏腑生理功能的运转。此外,关于脏腑阴阳,还有两个问题比较特殊。首先是肾脏,肾阴、肾阳虽也常见而均衡,但同时却又具有全身阴阳之根本的性质,是超越其余四脏的更高层次的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胃,六腑之中只有胃腑被划分出胃阴与胃阳,其余诸腑均被含糊带过。与脏腑阴阳属性有关的一个重要理论是脏腑阴阳升降学说,这是五脏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即脾升胃降、肝升肺降与肾升心降(即”心肾相交")。脾升胃降是指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的功能,"脾以升为用,胃以降为和",这是对脾胃生理特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升清与降浊的功能共同维持着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令气血生化得到保障。肝升肺降的理论则源于《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而发展为“肝升肺降"的理论。肝升肺降,相反相成,维持人体气机的调畅,因此,肝与左,肺与右,是代表着全身阴阳、气血升降之通道。"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是效法易学理论而创立的。人体在生理上,位于上的心火下降于肾,以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居于下之肾水则上济于心,以滋心阴,使心火不亢。如此,使心肾协调,故称之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而其中之"心阴"与"肾阳又作为“阳中之阴”与“阴中之阳”而成为心肾升降的动力在心肾相交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清代以后,脾升胃降肝升肺降与心肾相交三个理论间联系紧密,相互连通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脏腑升降模型。其中心火、肾水分居上下,心火下降,肾水上济,肝肺左升右降,中间脾升胃降的小循环为枢纽。脾之所以升,肝辅之也:肺气降,霄气亦随之降也。三者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真阴与真阳人体"阴阳”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为根本的,是人体的真阴、真阳,其在某种程度上又与肾阴肾阳的概念重合,与元气、命门等其他理论也高度相关。真阴、真阳又称元阴,元阳,为先天元气所化之人体阴阳的根本。关于真阴、真阳所处的部位有三种理论。第一种理论以心阴与肾阳为真阴,真阳,这一理论主要由心肾相交的理论发展而来:第二种理论认为真阴,真阳乃命门之先天元气所化,先五脏而生,是超越五脏阴阳之上的更为根本的存在:第三种理论,即以肾阴,肾阳来代替先天之真阴、真阳。后两种理论从本质上讲其实并无太大区别,因为肾脏与命门关系密切,难以截然分开,在临床上往往都是通过治疗肾脏来解决命门的问题。医家调理真阴、真阳时,莫不以补肾为宗,以肾阴、肾阳来代替先天之真阴,真阳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医家共识。在中医学中,真阴、真阳有多个不同的名称。受易学思想影响,明代医家往往喜欢以水火代称阴阳,故称“先天水火”,此处之“水火”与五行并无关系。而指的正是藏干命门当中,由先天元气所化之真阴、真阳。这种先天阴阳的思想与元气理论相结合,就成为"元(真)阴"与"元(真)阳"的概念,而由干"阴精"与"阳气相对,故又称“元(真)精“与“元(真)气”。证候阴阳在疾病与辨证范畴内,阴阳理论同样指导着对疾病的阴阳属性的辨别,即阴阳辨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中医学中,对干疾病阴阳属性的划分通常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方面,中医学多以阴阳辨证统摄其他如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方法,即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等,故将里证、寒证、虚证统称为阴证,而将表证、热证、实证统称为阳证,从而使阴证与阳证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总纲领;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通常将具有正气虚弱或阴寒内盛等特征的病证称为阳证:将具有功能亢进或实热内盛等特征的病证称为阳证,从而又使阴阳辨证成为可直接用干临床的一种辨证方法。《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曰:"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至工病之阳阳统上大字而所句卖广执老阳。热省为阳,头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寒邪客表,阳中之阴:热邪入里,阴中之阳,寒邪入里,阴中之阴:热邪达表,阳中之阳。而真阴、真阳之别,则又不同。假如脉数无力,虚火时炎,口燥后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此真阴不足也;假如脉大无力,四肢倦总,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此真阳不足也。"气味阴阳气味是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四气与五味。气味阴阳是以阴阳的象思维模式认识药物功效、划分药物气味的阴阳属性。气指寒、热、温、凉匹气,其中寒、凉属阴,热、温属阳: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辛、甘为阳,酸、苦、感为阴。气与味相比,气为阳、味为阴。四气乃天之阴阳,由天生,故随四季而变化:五味乃地之阴阳,由地出,故随五行所属而有别,四气五味是在象思维模式下对中药性能的认识。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致病邪气作用干人体引起机体正邪交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结果。本草的治病原理即是借草木金石阴阳之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性,使偏盛或偏衰的阴阳气血重新恢复相对平衡。象思维与阴阳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学理论体系同样也是依据象思维的方法而建立起来的。"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一种观念,是指不依赖严格的概念定义与语言逻辑的限定,而是通过指代和意会的方式来实现相互理解与交流的共同经验,这些共同经验往往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过了抽象的系统化总结,从而成为固化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符号系统。具体到中医学,可以将中医中所涉及的象思维大致分为具象思维、意象思维、系统象思维三类。象思维较为初级的形式是具象思维,通常都是由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与现象出发,而获得解决医学问题的灵感。具象思维在中医学临床实践过程中较为实用,而随着一些具体治法或方药的流传,也逐步积淀在中医理论当中。如治法理论中的提壳揭盖、增水行舟等,又如药性理论中核桃补脑、瓜蒂安胎等,再如脉象理论中的鱼翔、釜沸、弹石、解索等均属此类。象思维较高的层次则为意象思维,指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从而使抽象观念更加易干把握与运用的一类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如肝属木,即是以植物生长来象征肝具有主生发、主疏泄,喜条达等功能与特性。这在中医学理论中更为常见,几乎所有的中医理论都涉及意象的象征,主要运用象思维中“取象比类”的方法。当意象思维的内容经过抽象的系统化总结而固化在文化传承中,形成了用于指代人类共同经验的特定符号系统,即为象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成为理解与解释天地万物规律的重要理论工具。如中医学理论中阴阳、五行与精气神理论等,均属此类,中医学理论所涉及的象虽然众多,但究其根本,则阴阳、五行与精气神三者,实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之根基。阴阳、五行与精气神三者,恰好构成了一个三维理论框架。古人正是依据这一理论框架,将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医学知识,通过系统象思维的方法,提炼并改造为适合理论形式,然后按照理论的来源、特征与形式的不同,分门别类依次填充到这一理论框架当中。中医理论虽多,其实也不过是这三大象系统与中医学的临床实线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以及彼此之间相互组合变化的结果。如脏腑理论,即是首先根据阴阳学说将人体的内脏系统划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而后又根据五行学说将之进一步划分为五脏与六腑,最后则根据阴阳与五行所代表的属性,将各种生理功能分门别类纳入相应的脏腑当中。又如中药的性味理论,同样是首先将药性依据阴阳理论划分为寒、热、温、凉四性,而后又依照五行理论将药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再进一步则根据药物的实际功用逐一分辨其具体的性味属性。这也是系统象思维的一个典型例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阳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观念,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最初的理论虽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但又与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路有着紧密的结合,至今仍然在中医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铁杆e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7:18:19 | 只看该作者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原基概念,值得大家讨论,希望大家认真发表意见。

点评

如果废除了阴阳五行和经络精气理论,江湖大师固然跌落神坛,那些所谓“专家”“院士”的医学水平和专业资历,恐怕连个甲级医院的住院医生都比不过。  发表于 2023-7-3 13:05
3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7:49:13 | 只看该作者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道”,在哲学上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世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道理,万事万物的变化、运动都能够运用阴阳来解释清楚。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必须运用阴阳来解释。
4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8:01:55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不等于矛盾,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8:06:56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五行学说、唯物辩证法、系统论三者都是研究宇宙、自然、社会、生命、思维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及其关联的学说、理论。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理论是必要的、完全可能的。
系统中有系统,矛盾中有矛盾,阴阳中有阴阳,太极之内有太极,都是“相似”的意思。系统之外有系统、矛盾之外有矛盾,阴阳之外有阴阳,太极之外有太极。
系统至少具有两个要素,就是阴、阳,矛、盾这两个要素,即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可以看做为一个系统。阴阳矛盾是同一个系统中的阴阳矛盾,而不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任意两个事物之间的阴阳矛盾。阴阳矛盾的前提是“一”,一分为二才能够成为阴阳矛盾两个方面,即道生一,一生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阴阳五行、矛盾论、系统论的精髓是整体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一个整体;系统与环境是一个整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整体论;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是整体论。阴阳矛盾之外还有阴阳矛盾,这就构成了阴阳矛盾系统之外的外环境,这样阴阳矛盾、系统论又取得了一致。
系统论中的目的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螺旋式上升,量变到质变的进化过程;阴阳转化,物极必反,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也是说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就是阴阳矛盾系统的目的性。
阴阳学说与矛盾论的不同在于:1  阴阳具有各自的规定,矛盾没有,但是矛盾有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阳,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阴 ;2  矛盾强调斗争性,阴阳强调平衡,可以融合,取长补短,在量变过程中强调平衡;在质变的时候强调斗争。
系统论强调关系,系统内的要素、子系统不止两个(阴阳矛盾)而是更多的的要素例如三才、五行等等复杂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系统的属性,阴阳的属性,矛盾的属性,三者融合为太极图。
矛盾论强调了系统进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的矛盾斗争,内因是根据;强调了系统进化是由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弥补了系统论、阴阳五行学说的不足。系统论把阴阳矛盾作为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完善了矛盾论与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强调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制化模型的复杂系统,弥补了系统论、矛盾论的不足。
6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8:10:37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提出系统论,阴阳学说、唯物辩证法、系统论三者都是研究宇宙、自然、社会、生命、思维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及其关联的学说、理论。
7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8:16:43 | 只看该作者
         宇宙是由具有组织性和复杂性的不同子系统构成的,这就是宇宙系统观。即把世界、宇宙的万事万物看做为千变万化的系统。
8
发表于 2023-7-2 08:2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滴石穿 于 2023-7-2 08:50 编辑

古人为什么能发现经络,却没发现动静脉血管?顺便聊聊阴阳五行


作者:天涯麦克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件事是一个黑色幽默:被“发现”的经络根本不存在,而实际存在的“血管”根本没发现。

经络是什么?是古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感觉和主观感受,臆想出来的线路。

如果你像我一样有猎奇心,也了解过诸如藏密“拙火”运行之类的东西,会发现他们也有类似的“三脉六轮”的经络理论,但线路和中医的完全不一样。

是藏民和汉民人体结构不同,还是藏密(藏密和藏医是同一理论体系)和中医各自在人体内搞了一套“布线工程”?

没那么神秘。这只是不同地方的古人瞎寻思的结果不同。这些经络理论,其实和先民们认为“天”没掉下来是因为有柱子撑着的“理论知识”一样,想法可爱,但正确的知识含量约等于0。

往深处说,中国文化传统里面,有一种很不好的东西。

就是缺乏认真求实探索验证的精神,而是迷信自己的“悟性”、“境界”、“思考”(实际上是臆想)。对什么玩意都大而化之——这种思维方式,最终总会通向故作高深但实际上不知所云的玄学。

这并不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相反,是一种人类文明早期,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

更糟糕的是,这些用原始的思维瞎琢磨的东西,一旦被权威和官方认定,就变得不可碰触,只能磕头信奉。

比如,阴阳五行之类,这是人类早期对世界的懵懂猜测。但后面几千年,很多人仍然认为,了解了这玩意,就足以解释世间万物。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各种事实上的狂妄无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它简单。简单到智力很差的人也能有自己理解高深道理的幻觉。这是它至今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有些人觉得这些玩意很高深——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我可以负责任地跟大家讲,如果进行大概了解(水平超过95%的国学爱好者),难度和学习量不会大于你熟练掌握个PowerPoint。

掌握这么干简陋的工具,就觉得自己想理解啥事一拍脑袋就行,不需要深入研究,反复验证——甚至不需要逻辑,最终变成了一种混淆逻辑、偷换概念,来回辩证——正反都有理的诡辩术。

在社会层面导致的一个副作用是:由于混淆是非对错,不讲事实和逻辑,最终变成谁官大、谁拳头大、谁嗓门大谁说的对。

这和“官文化”也有密切联系。你会发现,在中国,“文人”和与其对应的“官场”(科举是其连接点)是知识的代表,真理的代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只要做了官,那就没自己不懂的,甚至从没摸过兵器的文官,也可以运筹千里之外,指挥集团军作战,历朝历代都有这种怪现象(人人都是普京?)。

与之相应的是,凡是这些文人(官员)会的,擅长的,都是被鼓励的,凡是他们听不明白的,都是被贬抑的。不要说科学、工商,连各门艺术都是如此。

比如,书法、诗词和文人画,这些文人官员会的,就是被推崇的艺术。建筑、舞蹈、戏剧、雕塑、音乐,实际上都停留在非常low的层次。

医学也是这样,只有阴阳五行这个体系下面的玩意能被接受,现代医学,根本就没有成长的空间。

另一个与之相应的,就是崇古。什么学问都要从古人的典籍里面来。这也是与中央集权的价值体系相适应的。因为天道、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类的东西,既是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官僚集团吃饭的手艺,他们只会这个。

高度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下,所有的学问、道理,都只能“学习领会”给定的东西,不可以研究、质疑,更不能自己搞一套。


这个神话体系,比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压抑感更强,与中央集权的体系一起,构成了对社会的全面压制。

自秦汉以降,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就陷入了近乎停滞的状态。和先秦时代的思想大爆发相比,后面的两千年是漫长的垃圾时间。除了周期性通过残酷斗争和社会性大屠杀抢那把龙椅,社会进步微乎其微。

老佛爷和义和团,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你多少读过一点清末史,就会发现在现代科学进来之前,全民的愚昧程度有多么令人吃惊。

什么神灵附体啊,刀枪不入啊,大便月经带破火炮啊,不但民众信,官员(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也都信,真的比非洲部落好不了多少。

而中医,是和这套“知识体系”一体的,甚至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所谓“中医典籍”里面,也随处可见类似义和团下神喝符水之类的“治疗方法”。

所以,不但你发现不了血管——中国人几乎没发现任何与现代科学相关的东西。




感想:《黄帝内经 · 心血管论》

评论挺多,尤其是那些爱好中医的朋友。

“血管”的发现没那么简单,不是你看见自己腿上有青筋就算“发现血管”。知道血管是干嘛的,知道动脉静脉,知道血液循环,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现。

即使在西方,也是直到17世纪才做到——比较一下,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就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所以,没发现血管并不是一件特别羞耻的事。中医甚至一直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五行”是和东西南北中一一对应的,显然这理论一直认为只有地,没有球,大地是平的。

其实,你想论证中医发现过“血管”很简单。只需要引用一下中医典籍里面关于血管的论述即可,比如《黄帝内经 · 心血管论》,不必梗着脖子硬辩。

从没看过中医典籍的中医“爱好者”朋友,赶紧去看。

顺便说一句:我们设想一下,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医两三千年都没发现“血管”,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眼瞎,而是因为“老祖宗”没发现血管,后面的人睁着眼看着,谁都不敢“发现”?

感想:《管子]这问题下也有其他答主论证:经络即血管,只不过是古人没搞明白画错了。论证貌似有些道理,但我是不太同意的。

一是因为经络和血管实在对不上,二是因为这说法,其实比“臆想说”对中医的侮辱性更强。

经络和穴位是一体的。如果按血管重新划分“经络”,《黄帝内经》要重写,经络要重画,而且针灸每针都会扎在血管上——这是要彻底摧毁这个行业啊。

关于经络最早是怎么“发现”的,没有任何记载。所谓《黄帝内经》也不可能是黄帝写的。大概率是春秋战国乃至两汉时候的作品。

从常理来分析经络的起源,应该是先发现了“穴位”——在实践中发现揉搓按压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人体会有反应、有感觉(这很容易发现),然后发现这些“穴位”看上去好像有某种“规律”,于是又想象出一些线路,把它们连起来,于是逐渐形成了经络理论。

实际上,很多比较客观看中医的,包括一些中医师,对经络的起源也都持有类似看法。

另一个和经络有关的是所谓“导引”。导引在后世,发展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气功”。经络概念之所以现在深入人心,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及曾风靡全国的气功热,有很大关系。

但从起源来看,“导引”最初更侧重于肢体动作,和经脉的关联很弱。所以,以往的中医史研究,一般认为它更可能源于舞蹈、生产活动等肢体运动。在答主看来,它的来源可能还包括生殖类的运动。

只是到了后世,导引才和经络发生联系。这方面集大成的,真正搞的活灵活现而有鼻子有眼的,不是某个神医,也不是某个气功大师,而是金庸小说。

关于这部分内容,有时间加一段专门的分析,指导一下修行界诸位人士,在道家、佛家、密教、瑜伽谭崔等各领域的修炼。

不管是怎么“发现”的,经络这个东西都应该是基于人体表面的反应和感受,加上主观的想象和脑补的产物。在当时,这种想象是很天才的,搞出这一套东西的人,“瞎琢磨”和推测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顶峰和极限。虽然,他琢磨错了。

整天说“老祖宗”发现了这个发现了那个的同学,不妨破例动用一下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古人是用什么办法发现的?

是他们看见了、摸着了,还是掌握着现代人没有的的精密仪器(当然,失传了,有点尴尬),还是有特异功能,比如神农长着个透明肚子?

我想,除了古人是“瞎琢磨”的之外,唯一比较靠谱的答案就是古人有特异功能。(当然,也失传了,真TM尴尬。)

我们并不想苛求古人的瞎琢磨和臆想,在人类知识无比贫瘠的几千年前,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试图用极其有限的知识去解释和应对无限的世界。

古人还觉得人是女娲阿姨拿泥捏出来的呢,不妨碍这些至今仍是很美好的传说。现代人欣赏这些古时传下来的文化、传说、神话,欣赏古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象和瞎琢磨,也是人文情怀的一部分。

但你如果至今还把这些瞎琢磨当真理,甚至还要指导当下实践,就不是胸中有情怀,而是脑袋有毛病了。





感想:古之圣人,为无为,事无功,成无名

“瞎琢磨”本身并不是问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一个瞎琢磨、验证和不断修正的过程。

那些琢磨错了的古人,在两千年前,也是当时最聪明的人。直到现在,很多科学仍然处于瞎琢磨的阶段,比如量子力学,大部分理论仍是等待证实或否定的猜测。

问题在于,发现琢磨错了,还梗着脖子死不认错,死活不改。仅仅因为,老祖宗不可能错,权威不可能错。

两千年前的古人,东西方差别不大,聪明或愚蠢程度都差不多,大哥不用笑话二哥。

差别在于,你是不断进步,还是一直停留在2000年前。


如果西方人守着这玩意不敢动,一动就有一帮蠢人跳出来骂“数典忘祖”,抡起“老祖宗”撒泼,也就不会有现代的物理、医学。

那种谁都不能否定和更改、只能学习领会崇拜的“知识”不叫知识,那玩意叫宗教或者邪教,这也是愚昧的典型特征。

所以,我强调的是:愚蠢的不是古人,不是“老祖宗”,是现在的你。



发现个有趣的现象:从回复中看,绝大部分“中医爱好者”对中医没什么了解,甚至称得上一无所知,自己五花八门的臆想和中医那套也完全对不上,老中医听了都会想打他们。

但这些人就是信中医。服了。



感想:吾夜观星象,偶遇托勒密

为何我们这些可爱的中医爱好者,这么容易“不明觉厉”?我猜原因很简单,就是没读过什么书,没见过外面的广阔世界。

所以,看到阴阳八卦五行,以及中医经络这一套,就会觉得“好系统”、“好高深”、“好复杂”。厉害得很。

听了江湖上一两个大师的忽悠,就觉得自己成了窥见了宇宙奥秘的少数人,如果翻过一本《黄帝内经·文白对照版》,那自己也就成了另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俯仰天地的大师了。这是一种无知的人麻醉自己的心理学现象。

实际上,世界各地的古代的宗教、巫术、医学乃至哲学都是这个样子的,都是一套一套的,“四体液”、“七**”、“九某某”之类的,适合做列表做ppt的理论更是数不胜数。

阴阳八卦五行只是这些体系中的一个,没什么特别的。依存在这套体系之上的“中医”也只是原始医学中的一种,没啥特殊的。

古时候医巫不分家,靠的都是一套原始的“哲学体系”(其实大部分是宗教或巫术)当医学理论,但也个个都是博大精深。

不要说印度三大宗教,西藏的藏医等等,就是美洲印第安社会的神话和哲学体系,也都非常系统,极为复杂。中国历史上的邪教组织,只要稍有点年头,比如白莲教,也有自己的一整套。

是不是成“套”,和这些玩意靠谱不靠谱,没任何关系。

相比之下,中医这套东西,它的基础理论远算不上最复杂的。佛教的芜杂无比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喇嘛教的那套东西,包括和其一体的藏医,其“博大精深”也丝毫不比中医这套理论逊色。

顺便说一句,你日常接触到的“藏医”,包括你到西藏川北旅游时,被导游领着拜见的“藏医”(有些身兼仁波切),基本都是福建老乡假扮的,或者是福建老乡雇佣的有表演天赋的藏民。和卖翡翠、卖蜜蜡、天珠的是同一伙人,同一组织。

所以,你听到的“藏医”理论,几乎和中医一样,也是阴阳八卦五行经络。这一是因为福建老乡和其藏族雇佣军自己也不懂藏密那一套,二是因为这中医套东西门槛低,也很通俗,貌似容易“听懂”,更适合快速忽悠和征服傻子。

实际上,藏医和中医差不多完全是两个体系。虽然中医爱好者,有见到任何“不明觉厉”的东西就纳头便拜的习惯,但这帮骗子显然觉得自己为了骗两个钱,没有辛辛苦苦向大家普及另一套世界观的义务。


顺便说一句,你日常接触到的“藏医”,包括你到西藏川北旅游时,被导游领着拜见的“藏医”(有些身兼仁波切),基本都是福建老乡假扮的,或者是福建老乡雇佣的有表演天赋的藏民。和卖翡翠、卖蜜蜡、天珠的是同一伙人,同一组织。

所以,你听到的“藏医”理论,几乎和中医一样,也是阴阳八卦五行经络。这一是因为福建老乡和其藏族雇佣军自己也不懂藏密那一套,二是因为这中医套东西门槛低,也很通俗,貌似容易“听懂”,更适合快速忽悠和征服傻子。

实际上,藏医和中医差不多完全是两个体系。虽然中医爱好者,有见到任何“不明觉厉”的东西就纳头便拜的习惯,但这帮骗子显然觉得自己为了骗两个钱,没有辛辛苦苦向大家普及另一套世界观的义务。

我觉得,这些体系里面,最为系统和精巧的还是欧洲的“占星术”。其复杂的体系,精巧的设计,深入的研究(早期天文学是长在占星术上的)令人叹为观止。欧洲那个时候的医学理论,也是和其密切相连的。

比起传说中的伏羲、黄帝、扁鹊、华佗以及床上功夫很好的“素女”,占星这个体系里面,真正的大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什么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等,都可以算这圈子里的。

这么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么厉害的文化瑰宝,欧洲老祖宗的宝藏,最后怎么样了?

天文学和它分道扬镳,系统的占星理论在现代物理化学面前轰然倒塌,医学更是没它什么事儿了。

现在搞占星术的是什么人?除了大学里还有部分学者拿它当历史文化研究,就剩下一些民间的占星师了。这些占星师江湖地位和其他江湖骗子——卖大麻的、吉普赛算命的差不多。也能勉强混口饭吃,毕竟各种小众市场需求一直都会有。

如果欧美社会现在满世界还都是迷信占星术的傻子,用它来指导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保健治病。你会觉得欧美人“热爱传统”、“爱国”嘛?你会觉得他们病的真不轻。


感想:今天你大保健了没?

回复里面,关于“穴位”、“针灸”、“按摩”、“气功”的讨论比较多。我们捋捋其中的逻辑。

在人体上,从外部刺激某个部位,会在其他地方有反应。这并不稀奇。

人体是个神经(包括植物性神经)、血管、内分泌等等连通的复杂结构,相互影响很正常。

甲状腺出问题,眼珠子会往外鼓,割了蛋蛋,会影响长胡子。你觉得腿疼,可能腰出了问题,腿的疼痛只是神经的反射。
实际上,现代医学基于神经反射等方面的研究貌似已经有很多。

所以,通过针灸、按摩某个特定的治疗某种疾病,或者短期缓解症状,比如止疼,有作用是正常的。

实际上,这种治疗也不是中医独一家的发明。在古代的欧洲(比如古罗马)、印度、阿拉伯等地方,都有自己的按摩和针刺治疗方法。

他们也同样发现了按摩或针刺某个地方,会对人体的其他部位或整体健康产生影响。比如,貌似在法国,至今还流传针刺耳朵上不同部位,治疗全身各处疾病的疗法。

如果再引申一下,被网友们嘲笑的欧洲“放血疗法”,也是类似的治疗思路,和中医也有火罐拔毒和刺放血没多大不同。

如果说有区别,这些不同国家的针灸按摩放血等发现和“疗法”,发现的特殊的“穴位”,有的多有的少,有差异,也有重合。

但共同的特点是,很多问题,比如:到底那些有效,哪些无效?在什么情况下有效?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是作用于躯体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还是肌腱血管或是别的机制,并没搞清楚。

显然,靠阴阳八卦经络理论,是永远搞不清楚这些问题的。正如靠“四体液”理论永远搞不清楚,放血疗法在什么情况下有用一样。所以,“穴位”、针灸,其实和中草药一样,都面临类似“废医验药”的问题。

回复中有同学提到,一个教授验证了刺激足三里,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脑垂体,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就属于这种研究进展。肾上腺素是促进心脏运动的,而传统中医理论里面,这个穴位主要用来调整脾胃,研究结果和传统中医认为足三里的疗效并不相同。

类似这样的研究,和经络理论是没什么关系的。正如欧洲的女巫用柳树皮驱邪退烧,后来的医学研究者从中发现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证明不了“驱邪”理论的有效性。


这确实证明了穴位本身具有某些特征,但和经络仍然没什么关系。反而带来了另外的问题,比如:

1,是不是其他未解剖的穴位也是这样的特征?

2,如果是这样的,它起作用是通过血管还是神经?我有理由相信,无论是血管还是神经,都和经络线路不会相同,至少大部分不会相同,这一点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脉络和解剖学上的血管神经均不重合。

3,如果“肌门”、“骨门”是穴位的核心特征,是否其他没有列入现有经络理论的的“肌门”、“骨门”,也同样是“穴位”,只是没被发现?现在经络理论中列了700来个穴位,未来会不会又发掘出700个不在经络上的,经络如何解释这件事?

深入研究下去,不但未必能证实经络理论,反而可能彻底证伪经络理论。

我感觉,经络这东西,更可能像占星术中的“星图”,在当时的条件下,古人强行脑补,把这些孤立的应激点连起来,并强行赋予其自己想象的意义。

如果古人知道,“天”并不是一个圆形平面,星星也不是镶嵌在天花板上的顶灯。两颗看上去很近的星星,实际上在另一个方向上差了不知多少光年,而且有的是行星有的是恒星,完全不相干,大概率也不会把它们连起来,并想象出各种玄妙的意义来。

但是,现代医学需要研究的东西非常多。研究这些反射点的实际医学价值,也未必非常高。恐怕得等相关学者有功夫了慢慢研究来看。比如,即使研究出足三里能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病危抢救的时候,还是要打一针肾上腺素才行。

所以,在没有搞明白这些问题之前,它重点还是应用在大保健领域比较靠谱。毕竟,通过推拿按摩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解除精神紧张还是靠谱有效的,无论古今中外都没什么异议。

但你就不要对经络穴位有太高期许了。大保健的时候,建议挑长得好看的、手法熟练舒服的技师,而不要通过考校阴阳五行经络知识来选拔。

如果你想通过推拿、拔罐等操作治疗什么大病,那就和你想要其他的“特殊服务”一样,大概率属于非分之想,而且未必多么安全。

针灸对于一些情境下缓解疼痛、肌肉损伤、刺激局部神经恢复等有效,但建议一定到正规可靠医疗机构去做,不要迷信江湖医生,避免风险。“小针刀”之类的有争议(有说法认为,这种操作实际上是通过破坏局部神经来止疼)的东西,不要轻易尝试。


感想:历史、祖宗与宗教感情(超纲,可不看)

研究中医史的,大部分都是历史学家或文化学者。为什么中医(特别是江湖中医)反倒很少谈中医的起源和演变的历史?

因为一谈历史和事实,就会让“神话”破灭,“神圣感”瞬间破碎。

很多中医爱好者,谈起“传统文化”往往情绪很激动,可惜的是,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真正了解,往往无限趋近于0。

在研究历史和文化的学者眼中,无论“哲学”、“历史”、“文化”都是个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复杂的流变的过程。世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当然也没有天上掉下来口含天宪的神医。

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只是个“研究对象”,它可能很有趣、很复杂,但和“神圣”不占边儿。这一点,和生物学家研究细菌病毒没什么区别,研究者的乐趣在于搞清楚“这玩意到底是咋回事儿”,而不是摆到供桌上磕头,体会某种宗教狂热带来的激素分泌快感。

所以,“国学爱好者”,对真正的“国学”(正经学术界基本没用这个词的)几乎一无所知,只有和江湖“国学大师”才能相处融洽,“中医爱好者”也对真正的医学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更需要“信仰”带来的高昂情绪价值,而不是事实、科学带来的认知价值。

一谈历史、事实、逻辑什么的,就会大煞风景,大概率当场就会翻脸的。

我感觉,大部分从事中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反倒是比较务实客观的。毕竟,建国后编写的中医教材,虽然回避了很多矛盾和问题,但并没有刻意把中医神话化。现代医学的手段和方法,也在各种中医医疗机构广泛运用。

当然,在实践和思考中应该也有各种困惑。在古代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古人更改前人的说法,多采用“伪托”的做法。

比如,《黄帝内经》《列子》等都是托名的伪书,通过权威人士刷脸提高说服力,但实际效果推动了知识体系更新。但在信息发达的当前,你说这么多中医人士,有没有人有能力把《黄帝内经》改吧改吧,把类似三膲之类明显错误的东西改过来,写本更合理的《伏羲内经》出来?有这能力的人肯定有,但谁也没这胆子啊。而且,改出来也没多少实用价值。

所以,就尬这里了。

另一方面看,满嘴跑火车并把中医宗教化,反对现代医学的,大多是些网红中医和江湖“大师”。基本上是赤膊上阵啥也不顾的状态,有多大胆,吹多大牛。

超纲:关于经络学说的一些学界研究

对于普通人来说,没必要去深入地研究“阴阳五行”、“经络”这类东西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是做专业研究的人干的事。常识就可以判断,这些东西是文化,不是医学。


而当后世医家将其归纳成一个体系时,便成为当代教科书《中医学概论》中的所谓“脏腑学说”了。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脏腑理论的“一异说”也好,药物学的兼收并蓄也罢,以及以《灵枢·经脉》为代表的“经脉学说”的经典化,必然都是形成于“方士各自是其说”之后。而较之于已属“创新”的“各自是其说”,“一异说”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因为“创新”并非仅仅是就新知识的产生而言,概念的重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体系的构建,同样也是“创新”,而且是在更高层面上的创新。
3,关于“中医”与儒生和大家的事情生态的联系

尽管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儒者知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这些儒医式的作者,毕竟不同于了解医学的一般儒者。首先他们关注的不是构成儒家学问的社会性——“礼”,而是作为“说理”与“说礼”工具的哲学性宇宙论和方法论。其次,虽然一般儒者对医学理论(包括生理、病理、治疗、药理等)都不陌生,但他们通常是利用这些人人皆知的粗浅、简单道理,来论说大家的事情、国事(“上医医国”);而儒医们则与之相反,是将阴阳五行等终极真理、天人合一之道,乃至兵家之说等大道理,运用于“君子不齿”的医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儒医,种种“皆自以为是”的方士之说,才会有充满“建构”色彩的理论体系;并由此决定了中医学的基本性质与特征。

4,古时有限的解剖水平,造成的理论乌龙

实际上中医的许多生理学说是以粗浅的“形态学知识”为基础,再结合想象(推测)构建解释。例如,

(1)看到胆囊的形态及其与十二指肠的连接,但又不可能像当代医生(包括中医和西医)那样知道胆汁的来源是肝脏,更不可能知道其生物化学作用是泌入十二指肠后,激活胰蛋白酶,完成蛋白质的消化,所以推测饮食精华从胆总管流入胆囊,因而称其为“藏而不泻”的藏精之“腑”。

(2)在不知肾脏功能的时代,看到小肠通过大量的“膲”(不实之肉,即网膜组织)与膀胱相通,所以认为尿是从小肠渗入膀胱的,同时建立了一个今人无法理解的脏腑名称——“三膲”。

(3)以看得见的体表血管形态,解说“经脉”的形态。直到西方医学传入后,始知“经络循行”与“脉管系”不同,这时才出现“究竟什么是经络”的问题。

正是因为对于当代的医史研究者,以至所有中医来说,胆汁的来源与作用,肾脏的功能与尿生成的过程等,都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常识”,所以反而无法理解古代医学著作中的相关论述是什么意思。下述中国古代对于呼吸、循环机制的谬解,亦是同理。

2.关于循环与呼吸的生理

中外医史著作中不乏赞誉《黄帝内经》时代中国人已知血液循环的论说。鉴于近代医学认识循环过程、呼吸机制经过了复杂的过程,且需依赖实验,因而对于中国人在先秦时代即已早知“血液循环”之论深感怀疑。考证的结果是:

(1)中国古代不知心跳,所以死亡判定的标准唯是体温、呼吸。十二经脉起源于“胃”;并将左乳下的心尖搏动称为“胃之大络”,是人的“宗气”所在,表明今本《黄帝内经》时代的医家认为血流的动力与血液的生成均是“饮食消化”的结果。

(2)正因如此,中医视动脉为“脉动”(脉自身的跳动),所以脉学中才会经常说到“某一处的脉快”(或慢),直到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还是如此。

(3)气的循环靠“肺”的橐龠(风箱)之功,但因为不可能具有“气体交换”的知识,所以认为气要循环周身。

我个人感觉,上述的研究虽然考证比较深入,但是缺乏人类学视角的切入。例如:中国哲学和中医中的“气”,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并不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这是一种原始的、相互浸入的概念和认知方式。这个“气”,既指客观氧气二氧化碳,也指某种头脑中的意念或“阴阳”载体,甚至还包括抽象或神秘的“事物发展规律或动力”(例如“气数”)。是一个混沌的、混合的概念,而且可以相互转换、切换,甚至同时存在。

人类学家,在很多原始部落中都注意到了类似的思维方式。某一个“词汇”,其实是多种毫不相干的东西的集合体,所以就无处不在,具有神秘主义和“神圣”的特征。

现代人很难理解一个东西“既是一只鸭子,也是说话者本人,还是说话者死去的老爸”这种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概念,是无法定义的,甚至是无法翻译的,无论你翻译成任何词汇都对不上。例如:“气”翻译成air,马上就“没那味儿了”,玄妙而高大上的气质丧失殆尽。

类似的东西,还有“道”等等。不但概念是多义的,而且完全无法定义。所以,这造成它也没法在任何清晰确定的逻辑关系中推演和表述。

这些基于原始思维方式的概念和理论,在后面几千年里,又遭受儒家出于社会统治功利需要的改造,参与佛教、道教相互借鉴(抄袭,就像手机市场你有4k屏我也要有4k屏)、遇到现代科学后,通过“虚化”自圆其说求生等等复杂的演变过程,就变成了个成分极其复杂的迷魂阵般的东西。

扯远了。关于人类学关于原始思维的东西,等我很闲的时候,再聊。


最后说一下结论
很多普通中医爱好者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好像忘了,不止针灸推拿,中医的用药理论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之上。

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中草药和针灸。但实践中,针灸哪里有效,用什么草药治疗什么病有效,实际上都是靠经验积累和世代相传,和阴阳五行八卦,并没什么实际关联。

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只是强行解释牵强附会,完全不靠谱。我们说的“否定中医”,就是要否定这套阴阳五行经络理论,而不是否定所有的中草药和针灸诊疗手段。

中医未来的出路在于,彻底废除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对已有的中药和穴位针刺疗法,采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全面的验证分析,搞清楚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为什么有用,以及哪些有副作用。去伪存真,自我升级。最终成为人类整体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几千年来的传下来的大量药物和治疗方法,必然有大量无效甚至是荒唐的东西。但只要有10%的东西有用,那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而阴阳五行经络理论,以及中医中的迷信派,阻碍了中医进步发展的历程。

这篇回答中讲的道理也没什么新意。中医界的人士又不是傻子,连这些也想不到?不是想不到,是因为利益相关,和饭碗职位相关。

如果废除了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江湖大师固然跌落神坛,有些所谓“院士”的医学水平和专业资历,恐怕连个甲级医院的住院医生都比不过。

这才是“争议”的真相。





9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8:29:33 | 只看该作者
在讨论阴阳与矛盾的时候,不得不提出系统论。因为阴阳、矛盾、系统三者都是研究宇宙、自然、社会、生命、思维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及其关联的学说、理论。既具有个性又有共性即具有不可通约性又有可融合性。

               系统论
              宇宙是由具有组织性和复杂性的不同子系统构成的,这就是宇宙系统观。即把世界、宇宙的万事万物看做为千变万化的系统。
            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可以看出系统论、矛盾论、阴阳学说具有许许多多的共性。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08:43:35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与矛盾论的不同在于:1  阴阳具有各自的规定,矛盾没有,但是矛盾有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阳,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阴 ;2  矛盾强调斗争性,阴阳强调平衡,可以融合,取长补短,在量变过程中强调平衡;在质变的时候强调斗争。

        系统中有系统,矛盾中有矛盾,阴阳中有阴阳,都是“相似”的意思。系统之外有系统、矛盾之外有矛盾,阴阳之外有阴阳。
         系统至少具有两个要素,就是阴、阳,矛、盾这两个要素,即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可以看做为一个系统。阴阳矛盾是同一个系统中的阴阳矛盾,而不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任意两个事物之间的阴阳矛盾。阴阳矛盾的前提是“一”,一分为二才能够成为阴阳矛盾两个方面,即道生一,一生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矛盾论强调了系统进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的矛盾斗争,内因是根据;强调了系统进化是由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弥补了系统论、阴阳五行学说的不足。系统论把阴阳矛盾作为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完善了矛盾论与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强调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制化模型的复杂系统,弥补了系统论、矛盾论的不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40 , Processed in 0.0579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