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46|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抗疫已过三年,为什么中医连“新冠是什么”都没弄清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9 09:4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1-9 01:55 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中医专家给出了很多病名,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病名。
       有专家认为新冠属于寒湿疫,有的专家则认为属于温热疫,二者截然相反;还有湿毒疫、冬瘟湿疫、湿热疫、温热浊毒、寒湿热浊毒、湿毒、浊毒疫、瘟毒上受、热病等各种不一样的病名。
      而且这些专家都是大咖,有院士、有大师、有著名的国家级老中医等。
       从2019年末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在和新冠恶战,中医也全面加入战斗,为什么都三年多了,中医连新冠是什么都弄不清楚?
        这和中医外感病的理论不规范有关,和中医院校课程设置不规范有关。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认为,“今夫热者,皆伤寒之类也。”
       《黄帝内经》的意思是,凡是发热的疾病,都叫伤寒;而外感病基本上都有发热,所以外感病都叫伤寒。这个伤寒,学术界称为广义的伤寒,和外感病同义,相同的名称还有热病、外感热病。
       《难经·五十八难》认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难经》的意思也是所有的外感病都叫伤寒。根据《难经》,学术界将伤寒分成广义的伤寒和狭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外感病。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从书名看,应该是沿用了《黄帝内经》和《难经》的意思,就是讨论外感病的治疗,实际内容主要讨论的是感受寒邪所致的外感病。
        因为张仲景的学术地位太高,绝大部分学中医的人都愿意说张仲景的《伤寒论》讨论的广义的伤寒,所有的教材都持这种观点。
       也就是说,外感病就是伤寒,伤寒包括所有的外感病。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即外感病都是热证,没有寒证。
        他的贡献是认识到了外感病不仅仅有寒邪所致,不能都用《伤寒论》中的麻桂等辛温药治疗外感病;然而,他的错误在于认为外感只有热邪,没有寒邪,走向了极端,是外感病滥用寒凉的根源。
         元末的医家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说“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可不正乎?”,并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盛,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温病学家,其代表人物吴鞠通的著作,《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条提出了九种温病,即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其实,《温病条辨》的上中下焦各篇中还有寒湿,提示温病不仅仅只有热性的外感病,也分广义的温病和狭义的温病。和《黄帝内经》中的伤寒、《难经》中的广义的伤寒等同。
       至此,外感病的局面是有广义的伤寒,也有广义的温病,二者范围基本等同;
        学术界有伤寒派和温病派。
        伤寒派认为伤寒包括了温病;温病派认为温病是独立的,是和伤寒并列的,不能包括在伤寒之内,甚至有的温病派认为温病包括了伤寒。
        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温病学老师形象地说:伤寒派认为,伤寒是老子,温病是儿子;温病派认为,伤寒和温病是兄弟,甚至认为温病是老子,伤寒是儿子。
          这就是旷日持久的寒温之争。
       因为争得实在是太久了,就又出现所谓的寒温统一派,认为伤寒和温病要统一起来,不要争了。
         有了中医高等教育之后,在课程设置中,有《伤寒论》,有《温病学》,一般是先学《伤寒论》,后学《温病学》。
         所以,学中医的人学的还是自相矛盾的概念,他们碰到外感病,首先想的就是这个是伤寒,还是温病?
        在最近这些年,从非典,到禽流感、猪流感,再到新冠,中医总是在争论病名,而且总是互相对立,互不相让。
         也就是说,对于外感病,中医的认识从来没有规范过,也从没理明白过,一直在争论中误治,在误治中争论。
         其实,问题的实质很简单,中医根据病因将疾病分成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凡是感受外邪导致的疾病就是外感病;外感病中有传染性的就是疫。
       外感病的性质可以有寒热燥湿,疫的性质也就可以有寒热燥湿。
          有人看到的疫表现为寒,有人看到的疫表现为热,还有人可以看到表现为寒湿的、湿热的,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新冠是中医的什么病,弄清楚了吗?如果,弄不清楚这个简单的问题,的确没有能力保证不误治。
          明天,我继续与大家分享,怎么才能把中医“外感病”的概念弄清楚,让学中医的人不那么糊涂。
2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9:48: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1-9 02:04 编辑

外感病的概念,如何才能让学中医的人不糊涂?
原创 肖相如 肖相如频道 2023-01-06 07:00 发表于上海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昨天和大家说了新冠的中医病名,涉及到了很多外感病的概念。今天我要告诉大家,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概念,如何才能让大家不糊涂。
      中医对外感病的规范命名
       第一级:中医根据病因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
       第二级:感受外邪导致的疾病为外感病;外感病中有传染性疾病为疫。
       第三级:外感病根据具体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寒邪、外感热邪、外感湿邪、外感燥邪。
        现行教材中外感病因理论不规范,详细讲解可参考我的《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
       第四级:每一种具体的外感病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如外感寒邪初期、外感寒邪中期、外感寒邪后期。
        其中外感病的初期是治疗的关键阶段,也是在现行教材体系下最容易误治的阶段,要引起高度重视。
          中、后期的表现比较明确,相对来说,不太容易误治,故要在外感病初期的辨治上下功夫;而且外感病的中、后期和初期的感邪性质不是完全对应的,比如,外感寒邪就可以化热,中后期变成热证。
          在中医院校的教材中,要去掉《黄帝内经》中伤寒、热病的概念,去掉《难经》中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去掉《伤寒论》教材中广义伤寒的概念,去掉温病的概念,去掉教材中表证的概念。
         这些概念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也有不规范的地方,不适合出现在现行的教材中。
         可以在《医学史》中对这些曾经出现过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让现在学中医的人在读古代医书的时候能理解意思。
          中医的学术权威们要做的事是,把这些基本概念弄规范,编写出规范的教材,让学中医的人能够从教材中学到正确的中医。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教材中全是错误的概念。学中医的人必须自己有能力去从古代医籍中将这些杂乱无章的概念捋顺,否则就是开口动手便错。

2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要规范
       现行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与外感病有关的有《伤寒论》、《温病学》、因为新冠流行又加了一门《疫病学》。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导致学中医的人对外感病误治的根源。应该予以修正。
       要开设一门临床课《外感病学》,去掉《温病学》和《疫病学》。
      《外感病学》按照上面的规范命名,先根据病因对不同性质的外感病初期、中期、后期的辨治体系进行规范论述;再以疾病为单位对常见外感病进行论述,疾病要以西医的病名为单位。
         《伤寒论》要明确作为古典医籍来学,要理解《伤寒论》建立的中医临床治疗体系,理解《伤寒论》对外感寒邪所致外感病的治疗思路,而不是作为外感病的课程来学;
           与之相对应的增加《温病名著选读》,可选取叶天士的《外感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作为对外感热邪所致外感病古代医家治疗经验的了解。
        不能像现在这样,学了《伤寒论》就说外感病是伤寒,学了《温病学》就说外感病是温病,导致一代接一代没完没了的寒温之争。

3  因为《外感病学》我还没有时间编写,在《外感病学》出来之前,大家可以先看看我的《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
         前面我已经提到,外感病的初期是辨治的关键,也是最容易误治的阶段,如果掌握了外感病初期的辨治,基本上可以避免误治了;
         然后再看看我的《肖相如伤寒论讲义》、以及我上面给大家推荐的《外感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
          这样,大家对外感病就有了基本的概念,应该就不会误治了。
         新冠防控放开之后,我的弟子们有机会治疗了大量的新冠病人,按照我教给他们的方法,参照我的《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对外感病的治疗越来越熟练,疗效越来越好,在师门群内,每天都有验案分享,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今天就说到这儿了,明天给大家讲讲为什么疫疠之气和疫没有临床指导意义。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9:5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1-9 02:10 编辑

为什么中医的“疫”和“疫气”没有临床指导意义?—— 从新冠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的中医第一句话说起
原创 肖相如 肖相如频道 2023-01-07 07:00 发表于上海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疫”的概念在《内经》就有,“疫气”的概念则来源于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
       《瘟疫论·原序》:“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别有一种异气”,吴氏又称之为杂气、戾气、疠气或疫气。
        吴又可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了传染病的临床规律,甚至提出了特异性致病因素的病因假说,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但是,由于没有技术条件进行微观研究,最终并没有找到导致疫的真正病因,这是很遗憾的事。
        但就疫的治疗而言,仅根据吴氏所总结的“杂气”的种种性质与致病特点,在中医的知识体系内没有办法进行治疗。
         吴氏虽然一再强调“杂气”是“六淫”之外的“别有一种异气”,并且也萌生了寻找特异性药物的想法。
          如其在《瘟疫论·论气所伤不同》中谓:“一病只有一药,药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已”,但是,因为没有技术手段将病因落实到致病微生物上,所以,寻找针对病因的特异性药物也就难以落到实处。
         对疫的治疗,中医还是只能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审证求因,而求出来的因,依然在六淫范围的寒热燥湿之内,并没有突破中医以前治疗外感病的框架。
        也因此,疫气的病因对临床治疗没有指导意义,疫的病名对临床治疗也没有指导意义。
       中医对于“疫”,即西医所说的“传染病”的治疗,还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审证求因和辨证治疗,治疗模式和非传染性的外感病没有差异。
         中医的疫气的病因学说已经没有了实际意义。
         对于细菌性的传染病,因为抗生素的发现,基本得到了控制;还有一些传染病因为有了可靠的疫苗而得以控制;
         还有一些传染病,西医虽然可以找到病原微生物,比如这次的新冠,但对于病毒西医尚无有效的病因控制方法,没有疗效肯定的抗病毒药,没有完全可靠的疫苗,所以疫情难以真正控制。
         对于西医尚无肯定疗效的传染病,中医治疗会有优势。
        因为中医的治疗本来就不是针对西医所说的病因的,而是针对病因作用于人体以后,人体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即中医所说的证:
         针对证的寒热燥湿,或寒热虚实采取针对性的治疗,目的是恢复人体的正常状态,保护人体的正气。
        人体病了就会表现出证,有证中医就可以治疗,所以,对于一些突发性的传染病,中医的治疗比西医更及时,更有优势。
         因为西医要弄清楚病因需要时间,弄清楚病因、研制针对病因的药或者疫苗,这都需要时间,而特效药或者疫苗研制出来之前就没有治疗方法;
         而且很多传染病流行的时间并不长,所以也总是有一种“迟了”的马后炮的感觉,如2003年的非典及之后的各种流感,都是在西医还没有研制出疫苗的时候就结束了。
         这次的新冠是特别的意外,已经流行了3年多,时间已经足够长了,但这对研制抗病毒的特效药或者疫苗,依旧显得仓促,西医还是没有找到特效药和真正好的疫苗,没有控制住疫情,西医还没有找到控制病毒的方法。
        中医认为,正气在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有一个事实是:无论多么凶险的传染病,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感染;即使被感染后,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发病;即使发病,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重症;即使是重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死亡。
         得病与否,得病以后预后转归,都与人体的正气有关。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以邪实为主的,祛邪以扶正;以正虚为主的,扶正以祛邪。
         所以,在传染病的过程中,经过中医的治疗,人体的状态改善,疾病的发展过程被阻止,人体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为人体的恢复争取到了时间和条件。
         即中医虽然没有特异性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方法,但病人也可以被治愈。
         这是中医在和西医还没有特效药或疫苗的前提下的比较出来的优势;但如果西医找到了特效药或者疫苗,则中医会失去大部分优势,可退为辅助治疗或主要针对西药不耐受患者等。
       再结合前文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在传染病治疗过程中的这种比较优势,和疫气、疫的概念没有关系。因此,中医学界内部再研究疫气和疫的意义不大。

          注:欢迎学术探讨,君子和而不同。
4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10:12:07 | 只看该作者
        不要低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潜力。解封之后,绝大部分感染的病人都在家里自己吃点儿药就治好了。大可不必忧心忡忡。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有抵抗疫情的经验和能力。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10:2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1-9 02:32 编辑

         伤寒论与温病融为一体,曾经称为“外感热病学”,这个学说没有完成,不了了之。“外感病”就不全面了,因为冬季的冻伤,夏季的热射病(中医称为暑热)、烧伤等属于物理条件致病!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10:30:15 | 只看该作者
          《外感热病》是指西医的《感染病》,感染病是指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西医把感染病分为传染病与内科感染病。在最早的的内科学中第一章就是传染病,其他各科的感染病分别在个器官系统疾病中讲述。《伤寒杂病论》实际上就是西医的大内科与大外科的合订本。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10:43:56 | 只看该作者
      建安二十二年,疠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②,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③此者,悉被褐茹藿④之子,荆室蓬户⑤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⑥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10:48:37 | 只看该作者
     从“建安七子”有五子集体染疫看来,曹植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不是文学夸张之辞。曹植又说,染此瘟疫的是穷人多,富人少,但是曹丕却说“亲故多离其灾”。曹丕的“亲故”大多自然是富人,而列在富人之列的五子也未免于疫,可见当时这场瘟疫确实极为严重。

曹操前线“兵士大疫”,下连队“巡视”的司马朗也染疫身亡,可见这瘟疫从河南到安徽都在流行。鲁肃既常在前线,猜测他也死于这场瘟疫,恐怕离真相不远。瘟疫如此凶猛,难怪曹操打不下去,“引军还”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10:55:42 | 只看该作者
    张仲景《伤寒论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曹植:建安二十二年,疠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②,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③此者,悉被褐茹藿④之子,荆室蓬户⑤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⑥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与张仲景记述的瘟疫,是同一个疾病。在《汉朝》“戾气”作为病因,已经出现在官家的著作中!不是源自吴又可的《瘟疫论》。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10:59:01 | 只看该作者
          请关注融合观系列丛书:《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融合观》以及即将出版的《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正在撰写的《温病条辨现代解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1:49 , Processed in 0.0528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