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卫生部党组提交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上针对西学中所作批示,迅速掀起西学中的全国性热潮,促进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蓬勃发展。60多年来,我国逐步构筑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体系,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今年6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又为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明了方向。 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西学中”是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中医药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西药师的“西学中”也应引起重视。 西药师“西学中”的三个需求维度 从患者需求层面,目前无论是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是综合医院,中成药都是放在西药房出售的。我国中成药品种繁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中,基本药物品种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其中西药417种、中成药268种(含民族药),685种药品涉及剂型1110余个、规格1810余个。《新编国家中成药》(第2版)中共收集中成药品种7260个,含有不同处方4728个。而在最新的第3版中又收集了第2版未纳入批准文号的部分中成药,以及2010年后新上市的中成药品种。如此品种繁多的中成药,患者仅仅靠看说明书去了解功效及使用注意事项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药师的答疑解惑与主动提示。比如,目前中成药产品说明书对功能主治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纯中医药学科语言表述;另一种是应用中西医两种学科语言进行表述。但普遍存在表述范围过于笼统宽泛,精准性不够的问题。如某治疗冠心病的滴丸,同时使用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疾病分类和分型,在“功能主治”部分描述为“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中医辨证气虚血瘀证,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倦乏力。”对于患者而言,很难准确理解,可能造成患者对药品使用及适应证判断错误,从而导致不合理用药。又比如,很多中成药的“注意事项”中提到“不要和某化学药品同用”“不要和某中成药同用”“请遵医嘱”“请咨询医师或药师”等字样。但是,未经“西学中”的西药师,回答起患者的这些疑问来,就缺乏中药理论及知识的指导。 从西药师需求的层面,西药房的西药师除了向患者发放药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用药指导,即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这在促进患者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让患者正确对待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体现了药师的自身职业价值。大部分患者是在医院诊室就诊后到门诊药房领取药物的,因此,门诊药房药师的用药指导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中成药的用药指导方面,越来越多的西药师盼望加强中医药方面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发布的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通知中明确提到,2021年药师法草案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部从2017年起,历时四年,三易其稿的药师法,即将完成制定。在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到了药师有向患者宣传合理用药的义务。 从国家及相关部门政策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国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部分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医药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针对医师“西学中”的培养,也包括对药师“西学中”的培养。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更加明确了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的工作方向。比如,要把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的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中又提到了“有条件的综合医院特别是有条件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要按照《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设置中药房……让人民群众放心用中药。”目前,各大医院中的中药师比例相对西药师明显偏少,即便是在中医医院以及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师也主要集中在草药房。那么,基于大多数医院中西药普遍联合应用和中药师相对不足的现状,西药师通过“西学中”学习和运用中医药知识,既能为中西医结合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又能更好地促进中药特别是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 西药师“西学中”的培养目标及主要建议 笔者认为,基于西医师“西学中”的成功经验,西药师“西学中”的培养目标应为“通过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知识学习培训,培养一大批理解中医药、信任中医药,具有中西两种药学思维,能够正确指导患者中、西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复合型特色药学人才,帮助中、西医师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为健康中国建设服务”。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该遵循中西医结合人才成长规律与“西学中”特点,以中青年西药师为培养对象,由各级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组织,由各级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具体主办,充分发挥各地中医药大学(或含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机构)及中医药学术组织的中药专家资源与师资优势,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理论学习方面,必修课、选修课可采用面授辅导、网络授课、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面授辅导采取主办方组织的教师授课、专家讲座、理论研讨、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每门必修课、选修课学习结束后,均应参加理论考试。理论考试每个设区市设一个考点,由设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与主办方负责组织。学习的参考书目可包含且不局限于以下书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脏腑药式补正》《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实践学习方面,由业务主管部门遴选各地三甲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实践学习基地,根据实际需要,在西药房、中药房和中药煎药室按学时进行学习实践。实践学习所在医院应为学员安排具有副主任中药师以上职称的指导老师,并对学员进行实时考评。(杨璞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圣金 南京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