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83|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脉理论亟待纠正完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11 11:2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们对经脉、经络、脉络、经病、络病等名词术语存在不同的认识,造成概念混乱与不规范的现象,如《中医辞海》云:“经脉即经络。”《中医大辞典》云:“经络,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中医大辞典》称经脉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时称脉为“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将“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经脉”混同为“经络”。本文从源流、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溯源探流,理清经脉、经络、脉络概念,提出经(气)络与脉(血)络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纠正了认识错位的概念,以期完善中医经脉理论。

经脉概念沿革

经脉概念的产生,来源于古代医家对气血运行现象的认识及长期的医疗实践。我国古代先民在茹毛饮血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产生了对血和脉的直观认识,认为脉即行血的通道。《管子·水地第三十九》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认为“血气”如同水流一般,在“筋脉”中流通。通过系统整理、研究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时期的历史文献,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帝内经》中出现的词语多以“经脉”为主,“经脉”用作集合概念,是十二脉的总称。又明确提出“经络”“(血)脉”的概念,此时“脉”既是经脉系统中运行血液的网络结构,又是“心-血-脉”循环系统的血行通道,同时也是独立的实体脏器——奇恒之腑,其形态学特点为中空有腔、与心肺相连、动静脉有别、逐层细分、网状分布;生理学特点为藏精气而不泻,保持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定;运动状态为伴随心脏搏动而发生舒缩运动;功能特点为运行血液至全身发挥渗灌气血、濡养代谢、津血互换作用。

《黄帝内经》的经脉理论包括了经与脉。《黄帝内经》独言“经”时指运行经气的通道,独言“脉”时则表达运行血液的脉管概念,“经脉”并称时往往涵盖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大功能系统,如《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的就是经、脉对气血的重要作用,其经脉理论还包括了其各自的分支即经络与脉络。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言:“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清代喻嘉言也曾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可见经脉理论尤其是脉络学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价值。近年来的研究因偏重于经气传导实质的研究,使《黄帝内经》经脉的概念更有了实质上的偏移。经脉理论被偏移虚化,也使经脉当中的脉络学说被忽视,致使数千年来中医药关于脉络病变的大量理论认识和治疗方药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甚至只言经络而未及脉络。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均将“经络”的概念定义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因此,理清经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地界定“经络病变”和“脉络病变”,完善和规范化经脉理论具有积极作用,对建立指导心脑血管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新理论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研读相关文献认为,这4版教材中的“经络”一词不能概括其后所述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经脉概念才是母项目,经脉应是经和脉的总称,而经络、脉络则是其下属的子分支。
2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11:24:16 | 只看该作者
经、脉、络概念字解

我们首先从字的源流上来看看经、脉、络的概念。经,《说文解字》“織(织)也。从糸巠聲。”经为织布的纵线,标示了经是纵行的主干。《黄帝内经》首提“经络”“经气”概念,在脉的概念明确为运行血液的通道的同时,经运行经气的概念日益凸显。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真气者,经气也。”指出人之真气在经络中运行,即为经气。可见气是有相对独立的运行通道的,而这个独立的通道就是经。

脉字的篆体image.png,从字形上看,image.png明确了其与人体肌肉等实质组织结构的关系,为肉体;image.png类似江河沟渠水流动,为通道。《脉书》中有“血者濡也,脉者渎也”的记载,《说文解字·水部》释:“渎,沟也。”“渎”原指流动水的水道,《说文解字》中“脈”为“血理分袤(斜)行體者”,故“脉”是指在肉体中流动液体的通道——血管。

络,《说文解字》曰:“絮也。一曰麻未漚也。从糸各聲。盧各切。”“络”通“落”,还有网络之义。古人用“络”表示间接、不确定的弱相关,表述细微联系之义。络是逐层分出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张介宾《类经》言:“络之别者为孙,孙者言其小也,愈小愈多矣,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肌腠之孙络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故合经络而言,则经在里为阴,络在外为阳;若单以络脉为言,则又有大络孙络在内在外之别。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阴络近经,色则应之,故分五行以配五脏而色有常也。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阳络浮显。”故络代表分支,是细小的,与经、脉有联系的经、脉之分支,即经之络称为经络、脉之络称为脉络,其是布散弥漫于全身的通道。

正如吴以岭院士的观点: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络属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道。《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是从经支横别出,脉络是从脉支横别出,各自逐层细分,纵横交错,广泛形成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共同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经运行经气,脉运行血液,二者形成经脉系统中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大网络,共同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
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11:24:35 | 只看该作者
经脉理论应完善

经脉理论自《黄帝内经》后多被曲解、混淆,大多数人用“经络”代替“经脉”的作用,“脉”往往被忽视,连带“脉络”及“脉络病”也不被看重,中医学的发展走进误区,脉络学说未能发展。东汉张仲景还曾提出“脉络”理论,设专篇论述脉络病变,创立通络方药,此后2000多年虽屡有医家从脉络论治,但脉络学说未有系统发展,直至清代才有医家重视起来。脉络学说的历史缺位,致使这一对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理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直至20世纪80年代,络病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得到深入发展,络病学学科建立并形成“气络学说”与“脉络学说”研究两大分支,学科分支的深入研究应和了经脉理论原有的含义,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研究已经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纠正走偏了的经脉理论,为脉络学说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纠正错位的经脉理论是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史需求,脉络理论是研究“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的重要理论,与经络理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形成了以藏象为核心、经脉为枢纽、气血为基础的中医学术体系。纵观历史,每一次中医学史上的重大变革都是从理论创新开始的。但叶天士身后至今,经脉理论依然被混淆,错位的概念仍未引起关注,中医学教科书上的理论也未曾明确论述,更遑论纠正。近年作为经脉理论分支的“络病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取得重大进展,络病理论研究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受到广泛关注,以上种种无不证明了经脉理论急需纠正,以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临床。深入整理、挖掘、完善经脉理论,对促进中医学理论更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陈昱文学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4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12:2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6-11 04:40 编辑

《中医大辞典》云:“经络,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一一传统中医理论对经络与经脉概念的定义及相互关系的认识:经络,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主干为经脉,分支为络脉。或者说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络的分支。

5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12:25: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6-11 07:42 编辑

本文从源流、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溯源探流,理清经脉、经络、脉络概念,提出经(气)络与脉(血)络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纠正了认识错位的概念,以期完善中医经脉理论。

……《黄帝内经》的经脉理论包括了经与脉。《黄帝内经》独言“经”时指运行经气的通道,独言“脉”时则表达运行血液的脉管概念,“经脉”并称时往往涵盖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大功能系统,如《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的就是经、脉对气血的重要作用,其经脉理论还包括了其各自的分支即经络与脉络。

……笔者研读相关文献认为,这4版教材中的“经络”一词不能概括其后所述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经脉概念才是母项目,经脉应是经和脉的总称,而经络、脉络则是其下属的子分支。

……正如吴以岭院士的观点: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络属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道。

一一文章作者对"经脉"概念的认识与定义:经脉是经和脉的总称。



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12:33:52 | 只看该作者
”故络代表分支,是细小的,与经、脉有联系的经、脉之分支,即经之络称为经络、脉之络称为脉络,其是布散弥漫于全身的通道。
……正如吴以岭院士的观点: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络属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道。《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是从经支横别出,脉络是从脉支横别出……

一一文章作者对"经络"概念的认识与定义:经脉(文章作者所定义的)的经支之分支。



7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12:38:59 | 只看该作者
深入整理、挖掘、完善经脉理论,对促进中医学理论更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陈昱文学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一一这里的概念与相互间的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革命性的变化。传统中医理论似已不能承载之,可谓之为"陈梁氏新中医学"。
8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14:1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6-11 06:25 编辑

《黄帝内经》的经脉理论包括了经与脉。《黄帝内经》独言“经”时指运行经气的通道,独言“脉”时则表达运行血液的脉管概念,“经脉”并称时往往涵盖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大功能系统,如《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的就是经、脉对气血的重要作用,其经脉理论还包括了其各自的分支即经络与脉络。

一一医学概念与理论,不是文学作品,可以任意解读与解构。必须是有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内涵,及概念之间严密的逻辑关联。《黄帝内经》如何认为,与《中医基础理论》如何认为,后者大于前者。因为前者只是典籍、文献,后者是相对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是无数代前贤反复推敲凝炼出来的知识结晶。更不用说,有些"黄帝内经认为",其实只是个人对《黄帝内经》的解读与认为,而强加于《黄帝内经》之名下。





9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14:3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6-11 06:36 编辑

经络的本意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夫经脉十二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灵枢•海论》)
“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脉度》)”
可见,经络或经脉是人体中无所不至的、运送气血的隧道系统。
据现代医学所知,人体中无所不至而且呈网络分布的隧道只有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运送气血的主要是循环系统。故可断言,经络或经脉的本意就是西医说的循环系统的血管。
经典中支持经脉或经络指血管的论述还很多。如:
《内经》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和孙脉。说:
“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灵枢•经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气口指血管是无疑的,脉的逐步分枝也和血管完全相同。
《内经》更有动脉之说。
“动脉”在《灵枢》中约17见,《素问》中约9见。
《灵枢•本枢》所述确且无疑的动脉有:肘动脉(肱动脉下端)、胫后动脉、腋动脉等。《内经》其它各篇提到的还有耳前动脉、颞动脉、足背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不一一注明出处。总之,凡可以触及的表浅动脉和深部动脉,古人都知道。
  民国初年,统一医学名词时,把英文的artery译为“动脉”,就是根据中医概念的准确意译。
  至于静脉,中医无此术语,《内经》只说过有些脉是不动的。如“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素问•病能论篇》)。不过,按阴阳原理,有动脉就有静脉。故静脉之说充实了经脉或经络学说。
  比如,西医说的“大隐静脉”就是对中医的补充。
《内经》原文是: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灵枢•经脉》)
古人云:大隐隐朝市。即大隐是不隐的。无所隐,故称大隐。
  《内经》还多次明确说经络是如环无端的,即血液在脉内是循环的。如:
“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类似说法在《灵枢》共8处。《素问》中2处。
《内经》还比较明确地说过气血运行的动力来源于心脏跳动。如:
“心主脉”(《灵枢•九针论》)
“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宗气”——脉运行的主要动力,显然指可以看到的心尖搏动。
气血怎样在脉中运行呢?
《素问•调经论》说:“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由上述引文可知,所谓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血管。
然而,至今有人认为,经络的本意是独立于循环之外的东西。甚至否认脉的本意就是血管。那么,请看《素问•刺禁论篇》怎么说。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澑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踹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今敢断言,经文中没有一个字是虚言。而且不知道是经过多少人反复实践才总结出来的。
文中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中脉出血致死或仆脱色(休克也),其中两处是股动脉或髂内动脉。
凡是大动脉出血都可以致死,故文中还有。但第一句所指,不是动脉,而是静脉——大隐静脉。为什么刺中大静脉也会致死呢?一是古人用的针很粗钝(没有不锈钢不可能造出现在的毫针)。二是出血后不知道如何止血。有西医知识是不会死的。三是古人针刺放血时要刺中脉再“开其空”,(《素问•刺虐论》)于是,血就更难止了。
显然,引文中提到的“脉”,就是血管。经脉就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脉”既包括动脉,也包括静脉。故经络的本意就是指大小血管。
从文字学角度看脉字,它的繁体字是“脈”。字形即指肉体中运送液体的、分枝很多的渠道。这样的渠道最明显的是血管,故古今字典中,脉的第一义就是血管。如果参看繁体脈字的两个异体,一个是由派字的右旁加血字构成,另一个由血字加永字构成,则脉指血管毫无疑问。
不过,笔者还是觉得有必要就“经络”一词略作探讨。
查今本《素问》,“经脉”出现约33次,“经络”只出现约26次。今本《灵枢》,“经脉”共出现约52次,“经络”出现约31次。(按:出现次数,是从“中药网-医药典籍-中医”《素问》、《灵枢》全文,通过微机自动计数的。)
据此可知,经络一词应该相当晚出,它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此前更多用“经脉”一词。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14:33:23 | 只看该作者
经脉怎么变成了经络呢?
这是由于后来《内经》将“脉”分作三级。经脉是主干,主干分为支络,支络再分为孙络,见上文。
现有早于《内经》的医学文献,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马王堆医书。其中的两种灸经,还只有脉的概念,而且只有十一脉。故此说发展的轨迹是,从“脉”到“经脉”、“络脉”再到“经络”。《内经》总提时,仍多称“经脉”,分述时,称经脉、络脉。
总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这一简称很容易使人忘记它是定语,是形容词,它限定的东西是“脉”,也就是血管。
因此,经络学说这一术语不准确,它是迁就汉语习惯的说法。按其本意,经络学应改称“脉学”。
然而,早在《内经》成书之前,中医就有诊法上的脉学,即切脉之学,而且被普遍接受。现存最早的诊脉专书名为《脉经》,再想把经络学改成脉学就不大可能了。
可否使用更早的术语,改称“经脉学”呢?也不好,因为经脉后来特指血管主干。于是,只好迁就至今惯用的术语,把指导针灸的学说称作经络学说。
  不过要再强调一遍: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脉就是血管,经脉指大血管,络脉指小血管。无论从今《内经》叙述时的实指来看,还是从文字学看,脉就是那时医学家看到的血管,而且古人确切知道血液是在经络中运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8 08:58 , Processed in 0.1218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