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疾病心须有器质性病变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2-4 14:2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的疾病心须有器质性病变吗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医学,为了人民的福址,两种医学应该精诚团结,相互学习和借鉴,从现实看,中医目前处于弱势,我们更应该加强保护和发扬广大。不能要求中医去迎合西医,而是应该采取互相尊重的态度。
某教授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从中医学的理论上讲,是明显的中医证候,是病理表现,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虚实辨证,是中医学对疾病的病理学分类的一部分。在中医学看来,它不是非疾病状态而是疾病状态。现代医学的亚健康,西医认为不属于疾病,中医认为属于疾病,本来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理论体系不同,认识疾病的方法不同,这是应该允许的。中医学把西医的亚健康看成是中医疾病的一部分,并用中医的证候分析和辨证论治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发挥中医的优势,弥补西医在治疗亚健康中的不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造福于人民,这本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没有必要去否定中医的理论,非要把已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理体质类型,把中医的部分疾病,说成是西医的亚健康状态,去迎合西医,创新出一个中医学中并不存在的中医亚健康来。
我们多次谈过按某教授的体质学理论,在他的中医体质学里是没有疾病的位置的,只有健康状态人群和亚健康状态人群,也就是他的平和质人群和病理体质类型人群。为了和自己的理论相匹配,某教授对中医的未病概念进行了扩展,说中医几千年来的未病概念,不仅仅包括无病,还包括欲病未发(注:病而未盛)和已病未传(注:病已成),把中医所有的疾病都包括在了未病的范围内,都属于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都属于西医的亚健康状态。中医对疾病的定义是不算数的,就是他自己说过的(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44页):“发病即疾病的发生,是疾病的起始阶段,标志着人体从健康状态进入病理状态”。同书在(246页)说:“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或健康状态应为‘阴平阳秘’。这种平衡状态是动态的、相对的,它随时可以因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干扰而被破坏,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的生理平衡被破坏,导致紊乱失调。”)都统统不算数。
我们说某教授的观点是:中医的疾病不算疾病,只有西医的疾病才算疾病。某教授可能觉得有点冤屈,我们可用他的体质学中对疾病的论述做一番分析。某教授在《人分九种》(185页)说:“我是这样概括的:亚健康状态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一些身心上的不适应感觉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一定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是歪健的一种;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尚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在医学上不能定义为疾病的状态;一时难以明确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又如某重病、慢性病临床上已经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在人体生命过程中,衰老引起的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衰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以上都属于亚健康的范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在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对亚健康的概括,同时明确了对疾病的定义: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检出阳性结果,就可以做出疾病的诊断。也就是说疾病必须有躯体的器质性病变,必须是现代医学以生物学变量来测定的各种检查项目偏离正常值才能做出疾病的诊断。这些检查项目中医学是没有的,因此,也就根本谈不上疾病。还有一种说法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97页)中说:“痰湿质易感湿邪,易患痰湿为邪的疾病,如眩晕、胸痹、痰饮等……当时值长夏雨季,痰湿质者易出现精神困顿,神疲不振,甚至胸脘痞闷、纳呆厌食、汗出不彻,这是在外界潮湿环境的诱发下,痰湿质由量变到质变表现为痰湿证。”痰湿质不是病而是病理体质类型。痰湿证才是病。痰湿质到痰湿证,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它的病理体质类型也是这样的,必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病理体质类型才能变成疾病的证候,才能成为疾病的临床分型。量变和质变的节点在那里,我们无从知道。在中医学理论里是没有这个节点的。痰湿就是痰湿,再重它的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其它的病理体质类也是如此。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用现代医学的标准,在病理体质类型的基础上出现了可确诊西医疾病的现代物理化学的阳性检查结果,得出的结论仍然是中医的病不算疾病。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98页)中说:“通过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评定,可以将人群中健康人与可疑患病或患病的人区别开来,即正常体质者为筛检阴性,病理体质者为筛检阳性。以后应用更完善的诊断方法区分可疑患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和真正的病人。”在这里某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病理体质者为筛检阳性者,就是他的八种偏颇病理体质类型,在某教授体质学的定义里,八种病理体质类型是对非疾病状态下的病理体质的归纳,是不包括疾病人群的。现在八种病理体质类型里有了真正的病人,和原来的定义就发生了矛盾,原来的定义还算不算数?我们也没有看到某教授对它原来的定义,做过任何的修正。这是其一。其二:真正的病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也没有交待清楚。真正的病人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现代医学概念下的病人,一是中医学概念下的病人。对于现代医学概念下的病人,某教授的认识还处在旧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概念里。那就是患者必须有多种异常的感受和体验,还必须有现代物理、化学检查的阳性结果,也就是说要有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才能确定诊断的病人。只有这样的病人才是真正的病人。对于这样的病人,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应该说基本完善。对中医学概念里的病人,中医的理论也是很清楚的。各种致病因子导致人的健康机体出现了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人体出现了病理性的表现,那就是中医学概念下的病人。在两种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同时存在的客观情况下,在两种医学还没有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前,在疾病定义的问题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各谈各的。然而对中医学中的真正的病人某教授是不认同的,中医更完善的的诊断方法某教授还没有研究出来,用西医的病来代替中医的病,在他看来是完全合理的。
不承认中医疾病的存在,或者中医的疾病必须有现代医学的阳性检查结果才能诊断,才能构成疾病,对中医疾病的苛刻要求是不合理的。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为什么它就不能定义自己的疾病呢?
时下,为了在中医学里创新出一个亚健康概念来,有了很多的提法,有人说“疾病的发生、发展皆为阴阳失和所致,而亚健康状态则为阴阳代偿性平衡,或者病时失去代偿能力,以致阴阳失衡的一种状态。”病时失去代偿能力,以致阴阳失衡的一种状态,肯定是一种疾病状态而不是亚健康状态,因为有病作为前提。阴阳代偿性平衡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也不清楚,如果是属于机体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恢复能力的一种平衡状态,那它就应该在机体生理的阴阳动态平衡的范畴之内,是属于健康状态的范畴,而不是亚健康。如果阴阳已经失去平衡,就是中医疾病的范畴。有人说“如果人们在生活中,疏于防范,即可因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起居不慎、劳倦、饮食不节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功能紊乱,机体自主调节障碍,从而使体内阴阳平衡失调,出现各种趋向病理的征象,即亚健康状态。人们一但进入亚健康状态,虽然暂时尚无器质性病理改变,但身体已经出现阴阳、脏腑、经络的不平衡状态,个人主观上会出现多种不适症状和心理体验,……亚健康状态已涉及到人体自我稳定平衡系统的失调,若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措施,阴阳失调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这里可以明显的看出,疾病的概念和我们上而提到的一样,是现代医学的疾病概念,亚健康依然是现代医学的亚健康,是不把中医的疾病当做疾病的。亚健康是各种趋向病理的征象,虽然因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起居不慎、劳倦、饮食不节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功能紊乱,机体自主调节障碍,从而使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身体已经出现阴阳、脏腑、经络的不平衡状态,都不能称作中医的疾病,而是亚健康状态,阴阳失调进一步发展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在不承认中医的疾病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这种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用现代医学的器质性病变来要求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件十分荒诞的事情。我们怎能要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发明中医学理论、认识中医疾病的时候,就要有现代物理化学的检查手段呢?
只有功能性的病变,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能不能诊断疾病,按照某教授的体质学理论是不能诊断的。因为它们只有异常的感受和体验,而没有常规物理化学检查的阳性结果。但在某教授的临床中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对阳痿和阴汗病的诊断,在《王某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一书里,就没有给出器质性病变的证据,阳痿和阴汗病不是照样成立吗?某教授同时是一位男性病专家,在男性病里阳痿病是最重要的一个病种,在某教授断治疗的阳痿病里,有多少是有器质性病变的呢?没有器质性病变的阳痿患者可以诊断为阳痿病,可以没有器质性病变的阳性结果,为什么有异常痛苦表现和体验的其它官能性疾病,就不能诊断为疾病呢?我们在疾病的诊断上是不能采用双重标准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2-4 17:25:10 | 只看该作者
疾病本来就有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中医也不例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5:26 , Processed in 0.0525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