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学的特色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中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理论。同病异治是说对中医的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证候,中医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疗它;异病同治是说不同的中医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会出现同样的临床证候,中医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治疗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健康状态下,阴阳动态平衡的范围内,机体体质的阴阳气血的生理性偏颇与各种致病因子的交争中,所出现的疾病和证候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过程中,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来治疗以现代医学西医命名的各种疾病时实际上采用的也是上面提到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法的方法。用中医学的理论对西医的某种病进行辨证论治,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中医证候,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疗;对西医的不同疾病,只要出现了相同的中医证候,我们就要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在两种医学尚未有理论上的构通以前也只能用这样的方法。 在某教授“体病相关论”的指导下在《中医体质学》中谈的最多的是痰湿体质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等西医疾病的相关性;过敏体质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性。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等西医疾病,如果患者肥胖而又具有中医痰湿证的特点,用利湿化痰的方法去进行治疗,肯定是会有好效果的,这符合中医学异病同治的道理。但如果说,所有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等西医疾病,都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去根,那就不对了。因为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等西医疾病,并不完全是肥胖人的专利。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患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等西医疾病的病人,他们并不肥胖,并没有大腹便便。某教授提供的资料中,肥胖而又不是痰湿体质的人就占到了50%以上。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17页)说:“运用药物治疗疾病,既要考虑选用去除疾病临床症状的药物(即对症治疗)又要考虑根据疾病发生的内在病理体质选用改善体质的药物治疗(即对质治疗),否则即使疾病的临床症状已消除,疾病‘痊愈’,但其病理体质依然存在,仍会成为下次发病的基础,使疾病未能‘去根’,例如,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如果一方面用硝酸甘油改善胸痛症状,另一方面用利湿化痰的药物改善其发生冠心病的体质——痰湿体质,治愈率可以提高,而且复发率也将大大降低。”某教授把利湿化痰作为根治冠心病的唯一方法,是不恰当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等西医疾病并不都表现为痰湿质。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式中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中医证候,才可以异病同治。而不是说不同的疾病都可以用一种方法去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很多种,现代医学认为它们都是人体的正常免疫反应过激所引起的,认为它们是同一类疾病,称做变态反应性疾病。某教授认为人体中存在着一类过敏体质类型,患过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人都属于过敏体质。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患过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人,是不是就不是过敏体质?在其它八类体质类型中还有没有过敏体质?毒蛇咬伤、蝎子毒蜂蜇伤所发生的红肿热痛等都是过敏反应,这是某教授所认可的。这样一来人群中过敏体质者就绝不是某教授体质分类中的那个百分数。把变态反应性疾病作为一类疾病用中医的理论来进行治疗,这可以说是一个同病异治的问题。由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很多种,它们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中医学就要根据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证候来进行不同的治疗。因此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对中医来讲,没有一个唯一的处方。经验方、秘方都有一定针对性的,所以我们主张用中药成药时必须辨证使用。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很多种,一种与一种的表现不完全相同,一种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也不相同。某教授用他的经验方过敏康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只能是对证了才能有好的效果。如果说过敏康对所有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都有效,这时的过敏康就不是中药处方意义上的过敏康,而变成了中药西用。和西医用扑尔敏、异丙嗪等没有什么原则的区别,从某教授对过敏康的药理分析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某教授对过敏体质在中医的病因病机上的特殊点,并没有谈清楚。各种体质类型都可能患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体质的调节不是靠一两个处方能解决的。益气固表、凉血去风不可能概括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所有的中医证候和病机。 某教授的《体病相关论》根据某教授的说法是:一些疾病与他的某一体质类型相关,所以调整某一体质类型的药物就可治疗那一些疾病,是属于中医同病异治的方法。《体病相关论》强调了异病同治的同时忽略了中医的同病异治,如冠心病他认为只有利湿化痰一法可以治疗冠心病,只要利湿化痰就可以彻底治愈冠心病,实际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是很多的,冠心病的临床分型也就是冠心病的证候绝不是只有痰湿一种。某教授一直强调的个体化治疗,在这里全没有了。中医同病异治的的法则也消失了。 异病同治具有中医学群体化治疗的特点,而同病异治则体现了中医学个体化疗的特点。我们提倡的是群体化与个体化治疗的有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