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病证的可治性到体质的不可治是一种退步 从中医的理论来看,疾病都是可以治好的。阴阳气血的失调可以调理,脏腑功能的紊乱可以纠正,病理产物的滞留可以去除。虽然事实下存在着一些不治之症,但中医学从理论上认为是可治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正常,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是能战胜一切疾病的。 某教授的体质学理论则认为,疾病基本上是不可治的。他认为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是先天就决定了的。后天基本上是对先天各种病理体质类型的加强。他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5页)禀赋遗传论中又说:“可以说个体的气血差异,是先天禀赋因素在体质差异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阴阳方面,若先天禀赋充足,则体质无偏,即属平和质;若先天禀赋不足,则视其不足的表现,导致各种体质类型,或阳不足,或阴不足,或气血不足等,出现‘素体阴虚’、‘素体阳虚’、或‘素体气血俱不足者’。这种先天禀赋差异的存在,成为各种体质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若素禀阴不足者,一般多发展为‘瘦长型’的‘阴虚质’;素禀阳不足者,则又成为‘肥胖型’的‘痰湿质’的潜在因素。因此,先天禀赋的差异,是导致体质差异的内在条件。”九大体质类型基本上是先天决定的,并且除平和质外都是病理性体质,要想改变谈何容易!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283页)说:“一种体质类型的形成从先天基础到后天影响,整个过程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是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包括健康到疾病的过程,因此,体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书(239页)说:“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时间内不易发生太大的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书在(12页)又说:“体质是在遗传禀赋基础上,在缓慢的、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在人体生长壮老过程中渐进地形成的个体特殊性,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按某教授的论述,体质类型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体质类型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它的稳定性与它的可变性相比较,稳定性大大高于可变性,要想改变它也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在某教授看来我们通常所说的治疗疾病只是对疾病的临时症状进行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对疾病的根,也就是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进行根本的纠正,才能使疾病去根,才能使疾病痊愈。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17页)说:“运用药物治疗疾病,既要考虑选用去除疾病临床症状的药物(即对症治疗)又要考虑根据疾病发生的内在病理体质选用改善体质的药物治疗(即对质治疗),否则即使疾病的临床症状已消除,疾病‘痊愈’,但其病理体质依然存在,仍会成为下次发病的基础,使疾病未能‘去根’”。把去除疾病的临床症状与去除病因对立起来。我们前面提到的某教授对体质稳定性的论述,体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体质一但形成,它的稳定性大大高于它的可变性。在某教授的理论里,病理体质类型又是先天就决定了的,对病理体质类型的纠正,就意味着对先天禀赋的纠正。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所以疾病的去根,从某教授的体质学理论来看,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某教授在他的体质学里,只提改善和调整偏颇体质,而很少提纠正偏颇体质的原因。因为,按照某教授的观点,疾病基本上是不可治的。 中医学理论对疾病的可治性与某教授体质学的疾病不可治性,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从理论上说,在疾病的可治性这一点上,某教授的理论明显是一种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