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9-6 23:28 编辑
人类的智慧,知识,归根结底是解决两个问题:1 世界、宇宙的本源是什么(本体论)?2 我们怎么认识世界、宇宙的(认识论)?世界的本元是什么?怎么正确认识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即本体论与认识论。
本体论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客观实在则为认识论,二者是相对应的、密切相关的。本体论决定认识论,认识论又反映相应的本体论,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对于哲学而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物质还是精神。与之相对应的问题是:我们人类是怎么样认识世界本源的?这是认识论。我们人类运用什么具体的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其中的认识就是思维,思维包含着系统思维形式,辩证逻辑等等;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包括:形式逻辑,科学实验,分析方法等等。
方法论与认识论基本上是重合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修正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以便更好、更快的改造世界。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中国古代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表现为“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在西汉则表现为“道”与“物”关系上的“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到了魏晋和隋唐,又演变为“有无(动静)”之辩和“言意”之辩,最后在宋、明时期发展成“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正是通过这样的争论,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最后阶段即明清之际,形成了三种形式: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一元论”、以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它们所争论的就是气(物)、心(精神或者神)、理(规律、概念、范畴),三者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最后形成这样三种形态,是其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展开的历史演进的结果。
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是:阴阳五行(太极),认识论是取象比类与长期的社会实践。
近代西方科学体系的本体论是机械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形式逻辑与科学实验。
中国现代哲学的本体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
请看: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大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爱因斯坦清楚西方科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但他不清楚东方科学是靠什么方法建立起来的,所以他在提问与思考。
取象比类建立了东方哲学与古代科学。这是对爱因斯坦“惊奇”的回答。这里的科学的定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知识。即把知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可以得到预期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