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高于“环境制约论” 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人是天地自然界的一种灵物。“天食人以六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是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生存的。个体的生存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居住条件、饮食结构、社会文化等等都对人个体的体质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天人相应是人适应天,而不是天适应人。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人必须适应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首先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然后才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人的小宇宙必须顺应天地的大宇宙。在不同的地域由于气候条件、居住条件、饮食结构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可以造成人群与人群之间的某些差异,也就是生态性差异。但阴阳平衡、阴平阳秘作为健康的标志,则是统一的。在任何地域要健康长寿,都必须遵循“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之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谈的问题的是由于不同地域的体质差异,发病后在治疗方法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个思想是非常可贵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天人合一的思想没有改变,但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捷,使人的迁徙,物的流动,大大的超过了远古时代。居住条件的改善,饮食物品的多样化是今非昔比了。信息交流的便利,社会文化的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的心理素质比远古时代要复杂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通婚,遗传因子的相互融合,所有这些都为体质的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信息已经网络化,世界变为地球村。人们必须综合的去考虑这些问题。《内经》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就是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体现。这种思想并没有过时。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3页)环境制约论一节中说:“生活条件及饮食结构的影响。一般说来,生活条件优越的,体力劳动较少,因而体质虚弱,腠理疏松,易患各种外感性疾病。同时,由于其饮食多膏粱厚味,油腻腥膻,又易积湿生痰,而成痰湿或湿热型体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人,体力劳动较多,因而,体质健壮,腠理紧密,不易患外感性疾病。由于其饮食粗粝,饥饱不时,故其人多损及脾胃,而致元气虚弱,在治疗这类病人时,也要考虑到其体质的这个特点。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人类的体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文明病’、‘富贵病’。”我们不大同意这种看法。一般来说,生活条件优越的人比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人,总体体质条件要好,城里人比农村人体质条件要好,发达地区人比欠发达地区人体质条件较好,这是世界性的共同规律。所以我们才要发展经济,才要消除贫困。王教授上面说的那种情况是存在的,但那是因为人们不懂养生知识,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不应该把它怪罪在生活条件的优越上。特别是当我们从温饱型小康向富裕型小康过渡的关键时期,更应注意这一点。对人们加强预防为主和保健养生方法的普及教育,防病于未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关于“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人类的体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文明病’、‘富贵病’”一段中“产生”二字,我们原以为是笔误。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文明病”、“富贵病”不是当代才产生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我们查阅了《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125页)同样一段话,也用的是产生二字。看来就不是笔误了。不是产生了这些病,而是这些病的发病率比过去高了。 王教授“环境制约论”与中医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观念比较起来,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