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3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过程论》、《形成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四大理论缺乏新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20 09:1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5-20 01:59 编辑

《生命过程论》、《形成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四大理论缺乏新意
《生命过程论》、《形成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王教授称做中医体质学的其本理论。乍一看很有新意,但仔细读过之后,并没有发现有什么新意,只不过换了一下包装,引人眼球而已。
《生命过程论》说的是:“体质是一种按时相展开的生命过程。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体质的发展经历了“稚阴稚阳”(幼年)、“气血渐充”(青年)、“阴阳充盛”(壮年)和“五脏衰弱”(老年)等不同体质阶段,从而反映出个体体质发展的时相性或阶段性”。王教授的这段话我是赞同的。我在30年前的一篇论文《体质学说在疾病发生转归中的意义》中说:“既是同一人体,由于幼少壮老的不同,体质也是有差异的。如幼儿的稚阴稚阳,易实易虚;中壮年的气血方刚,情志多变;老年的阳气衰,阴气自半;男女之主气主血等等。对疾病发生和转归,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年的稚阴稚阳,阴阳稚嫩,易实易虚,易寒易热,这是因为其阴阳气血的充实度和平衡调节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但其特点是生命力极强,又没有情志与周围环境的干扰,得病后如果治疗及时得当,其恢复也很快;中年人阴阳充盛,血气方刚,阴阳的充实度和平衡调节能力也已成熟,但情志多变,心理负担较重,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较差,阅历相对不足。情志病变相对较多,得病多实证、热证;老年人五脏衰弱,抵御疾病的能力有所下降,但阅历丰富,心理相对平稳,较能适应周围与社会环境,阴阳的平衡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得病后一般较重,得虚证、寒证的机会较多,且恢复缓慢。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健康的个体,在整个个体生命发展过程中,阴阳是相对平衡的,但平衡的等级,平衡的层次是有区别的。中壮年的等级层次较高,幼儿老年相对较低,且其内容又各有不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个体在幼年、中年、老年的不同生命阶段,体质健康的水平是有着强与弱的区别的。中年阶段最强,幼年与老年阶段相对较弱,但弱在这里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要阴阳是相对平衡的,这个个体就是健康的。如阴阳失去了平衡,超过了正常的活动阈值范畴,那就是疾病。不同的健康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体质强与弱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也映在阴阳平衡的等级和层次上。体质是人体阳阴精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物质与功能状况的综合体现。体质的强弱是表示人体健康的等级和层次,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体质的强和弱,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强与弱。体质强的人,抗邪、躯邪、调节、修复的能力强,不易感受邪气而发病,发病多表现为表证、实证、热证,发病后也容易康复;体质弱的人正好相反,易感受邪气而发病,发病多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且康复相对较慢。
同时体质的强与弱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是否可以引入一个强壮指数的概念,把人体体质的强弱用一个强壮指数来表示。把它分为了1、2、3、4、5五个等级。1级表示很强,二级表示强,三级表示较强,四级表示较弱,五级表示弱。这样我们在对一个人的体质状态描述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客观的量的标准。我们可以从躯体强壮程度、营养状况的好坏,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小、适应环境能力强弱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评诂。这样个体与个体之间我们可以用健康指数来进行比较,个体本身体质的强弱程度也可以用强壮指数来表示。很强、强、较强,我们认为是健康范围的,这种强弱是健康个体之间的比较。较弱与弱我们认为是不健康的、病态的,也就是中医的虚证,属正气不足的范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对健康定义的时候,提到“健康不仅仅是无病和虚弱,还包括躯体、心理和适应环境的良好状态。”,有病是不健康的,同样身体虚弱也是不健康的,在这一点上和中医的观点是一致的。中医的虚证就是指身体虚弱而言。人体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阴阳两虚、气血双亏属于虚证,也都是中医的病证。
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体质强弱的差异。体质的强与弱,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灵枢。本脏》说:“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又《素问。经脉别论》说:“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也。”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在病邪的质与量等同的情况下,体质强的人,由于脏气充盛,抵御疾病的能力强,一般不易得病,一旦得病,正邪斗争表现的比较激烈,故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实证,病多易愈;同样的道理,体质弱的人,抵御疾病的能力弱,易得病,一旦得病多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病多难愈。如果已经是我们前面说的较弱或弱的水平,它本身就已经是虚证、是病证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从正邪矛盾的两个主面,从矛盾的内因外因两个角度,辩证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忽视那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在正邪斗争的过程中,邪气的力量如果超过了个体体质状况所能允许的抵抗能力,即超过了机体维系生理平衡的能力,就会导致机体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性产物在体内的生成造成疾病。所以我们重视正气的强弱固然重要。认识邪气的轻重,必要的“避之有时”有时也是很重要的。有的人身体很棒、很强壮,由于生活起居失于调养,不重视对邪气必要的躲避,逞能持强而得病早夭的人,屡见不鲜;而有的人虽然身体体质相对较弱,但能很好的保养自已的身体,以享天年,无病而终的人也不少。
《形神构成论》就是中医的形神统一观,这王教授本人也承认的,主要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进行了分析。强调躯体特征与一定心理素质统一。一定的形与一定的神是有联系的。由于神一方面是指生命力的表现,一方面是指人的高级思维活动。神色形态,神是起主导作用的。神是机体生命力表现,是人体高级思维活动的主宰。色、形、态只有有神,才是健康的,有生命力的。形与神是一个有机的综合统一体。而人体的心理素质受后天的教育,文化素养,思想修养,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外观的形体特征对心理素质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由五种人变为二十五种人就说明“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特异性联系。同时,由于人们生活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形成变化又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性。从而表现出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之间关系的变异性。”木型之人的遗遗然(退让貌)与推推然(勇于进取貌),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素质。由于躯体素质特别是形体特征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形神关系,不确定性与变异性较大,操作起来比较因难,逐步被中医的五脏藏五志,心主神明的形神统一学说所代替。“所以任物者为之心”以心主神明为中心的形神统一学说较之阴阳二十五人是一种明显的进步。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中把九种偏颇体质的形态特征与心理特征对应起来。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我们摘录如下:
体质类型                 型体特征              心理特征
1平和质               体型匀称健壮           性格随和开朗
2气虚质               肌肉松软不实           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3阳虚质               肌肉松软不实           性格多沉静,内向
4阴虚质               体形偏瘦               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5痰湿质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6湿热质               形体中等或偏瘦         容易心烦急躁
7血瘀质               胖瘦均见               易烦,健忘
8气郁质               形体瘦者为多           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9特禀质     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   随禀赋不同情况各异
             异常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平和质类型王教授指的就是健康的人,健康的人就一定体型匀称,不胖不瘦,不高不矮。性格就随和开朗,甘居中游,没有脾气。这可能吗?在其它八种偏颇体质类型中以肌肉的松软,人体的肥瘦来决定人的心理特征,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在这里所谈论的并不是中医真正的形神统一学说,相对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也是一种退步。更何况八种偏颇体质本身就是病理性的,是中医的病证,疾病对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更是不能低估的。
《环境制约论》说谈的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人是天地自然界的一种灵物。“天食人以六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是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生存的。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居住条件、饮食结构、社会文化等等都对人个体的体质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是谈这个问题的。这个思想是非常可贵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天人合一的思想没有改变,但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捷,使人的迁徙,物的流动,大大的超过了远古时代。居住条件的改善,饮食物品的多样化是今非昔比了。信息的交流的便利,社会文化的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使人的心理素质比远古时代要复杂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通婚,遗传因子的相互融合,所在这些都为体质的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人们必须综合的去考虑这些问题。内经把“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的节,起居的常,不妄作劳”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就是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体现。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3页)环境制约论一节中说:“生活条件及饮食结构的影响。一般说来,生活条件优越的,体力劳动较少,因而体质虚弱,腠理疏松,易患各种外感性疾病。同时,由于其饮食多高梁厚味,油腻腥膻,又易积湿生痰,而成痰湿或湿热型体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人,体力劳动较多,因而,体质健壮,腠理紧密,不易患外感性疾病。由于其饮食粗粝,饥饱不时,故其人多损及脾胃,而致元气虚弱,在治疗这类病人时,也要考虑到其体质的这个特点。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人类的体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文明病”、“富贵病”,”。我们不大同意这种看法。一般来说,生活条件优越的人比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人,总体体质条件要好,城里人比农村人体质条件要好,发达地区人比欠发达地区人体质条件较多,这是世界性的共同规律。所以我们才要发展经济,才要消除贫困。健康生活方式是我们要提倡的,特别是当我们从温饱性小康向富裕性小康过渡的关键时期,更应注一点。关于“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人类的体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文明病”、“富贵病””一段中“产生”二字,我们原以为是笔误。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文明病”、“富贵病” 不是当代才产生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我们查阅了《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125页)同样一段活,也用的是产生二字。看来就不是笔误了。不是产生了这些病,而是这些病的发病率比过去高了。                  
《禀赋遗传论》就是中医学的先天与后天关系中关于先天禀赋部分的内容。先天禀赋的好坏,对个体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它对维系生命体质的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差异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先天禀赋包括基因遗传病与胎传疾病。先天禀赋不足包括西医的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与疾病。胎传疾病则主要指母亲的怀孕期间由于生病、药物不慎、或其它原因所导致胎儿的疾病。从中医来讲主要是指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引起的阳虚、阴虚、气虚、血虚、阴阳两虚、气血双亏等病证。因为它们是与生俱来的,是生下就有的。与后天才生成的疾病是不同的。
健康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先天禀赋强与弱的不同。这和父母成孕之时的健康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壮则胎儿壮,父母弱则胎儿弱,这是一般的规律。父母一贯强壮,但成孕时的状态欠佳,有可能生出弱胎。然而他们的胎儿如果都是健康的胎儿,胎儿的阴阳都是相对平衡的。相互间只是在平衡的等级与层次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他们的健康强壮指数在3以内,属于很强、强、较强的范畴。他们就都是健康的。在健康的前提下相对禀赋稍弱的胎儿通过后天的精心调养,是完全可变强的。但生下来的孩子,并不都是健康的。现代医学的先天性疾病、遗传病,胎传疾病。(包括中医的五迟、五软、解颅以及先天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阴阳两虚、气血双亏等),都是先天性的疾病,生下来就是有病的,按王教授的人分九种学说应属特禀质类型。这些疾病有的可能影响终生,有的可能通过后天的治疗和滋养调理有可能得到改善,有的则可能通过治疗与调理彻底治愈。胎传疾病治愈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5页)禀赋遗传论中又说:“可以说个体的气血差异,是先天禀赋因素在体质差异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阴阳方面,若先天禀赋充足,则体质无偏,即属平和质;若先天禀赋不足,则视其不足的表现,导致各种体质类型,或阳不足,或阴不足,或气血不足等,出现“素体阴虚者”、“素体阳虚者”、或“素体气血俱不足者”。这种先天禀赋差异的存在,成为各种体质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若素禀阴不足者,一般多发展为“瘦长型”的“阴虚质”;素禀阳不足者,则又成为肥胖型的“痰湿质”的潜在因素。因此,先天禀赋的差异,是导体致差异的内在条件。”先天禀赋不足所引起的阳虚、阴虚等体质类型,按王教授的定义:“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和禀赋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当属于特禀质。属先天性疾病。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病谟。寒热》中说的“禀赋素弱多有阳衰阴盛者,此先天之阳气不足也;或所丧失太过以致命门火衰者,此后天之阳气失守也。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青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便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皆阳虚生寒也。”其证是先天阳虚与后天阳虚病证,是阳虚而导致的阳虚生寒。王教授把这段话理解为:“说明阳虚质者,未病之前即又寒象”,显然是理解错了。那有一个生下来的健康婴孩,生下之后就或手足青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便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呢?这些证都是一些明显的病证。张介宾明确指出:“禀赋素弱多有阳衰阴盛者,此先天之阳气不足也。”是先天阳虚之证。把明显的病证说成是非疾病状态的体质偏颇,说成是健康的生理现象。我看是不对的。如果一个婴儿出世之后,就有王教授八种偏颇病理体质的任何一种表现,这个婴儿肯定是有病的。王教授的禀赋遗传论,实际上是先天决定论。
王教授体质学的四大基本理论,其内容都是中医学中原有的内容,而且在很多方面还没有的中医原有的完善。要构成一种新的学说是欠火候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6-16 19:29:26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就跟着王教授干上了?成了系列了。不管怎么说,王教授还是提了些新东西的,学术批评更应该的是建设性的意见。

点评

对话王琦《中医体质学》一书前言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前言22页)中说:“中医学要在世界大家庭成为不可替代的部分,取得话语权,就必须使自己拥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拥有认知的主体,拥有打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17 13:14
3
 楼主| 发表于 2019-6-17 13:14:47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9-6-16 19:29
怎么就跟着王教授干上了?成了系列了。不管怎么说,王教授还是提了些新东西的,学术批评更应该的是建设性的 ...


对话王琦《中医体质学》一书前言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前言22页)中说:“中医学要在世界大家庭成为不可替代的部分,取得话语权,就必须使自己拥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拥有认知的主体,拥有打上自己印记的新东西,拥有自主创新,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中医体质学从人体功能角度、整体联系角度、运动变化角度等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创立了一种研究人体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其揭示的许多生命现象不仅展现了东方生命科学的特色,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理论。”在本书概论(02页)又说:“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拓宽了新的学术领域,为中医学与世界医学的接轨搭建了平台。”
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几十年来并没有看到在中医界有过真正的学术讨论,我们觉得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请。在学术界每当一种新的理论出现的时候,总会引起一番大讨论,大辨论的。带着这样一种考虑,我们对王教授的《中医体质学》以及相关的一些著作进行了一些研究,写成了:对话王琦《中医体质学》一书。目的是对《中医体质学》提出一些看法,以引起中医学术界的讨论,创造一种学术争鸣的气氛。但在付诸出版的时候,屡遭婉拒。理由是书中提到了具体的人名,这样不好,容易给人以人身攻击的口舌,并说现在学术界没有这样讨论问题的。我们深感疑惑。
王琦教授是:中医体质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牵头编写人和主要起草人、中国首席养生专家、《中医体质学》的主编。我们要对《中医体质学》中的关键理论问题展开争鸣和讨论,不提与王琦教授对话,去找谁对话呢?我们觉得与王琦教授对话,是对王教授的一种尊重。更可况言论出版自由是宪法给於公民的权利,是最基本人身权利。王教授有有权发表自已的学术观点的权力,我们也可以发表我们的观点,只要不涉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是不应该有大问题的。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09页)说:“较长时期以来,中医临床思维单一,阻碍了人们对临床复杂多元现象的认识,成为影响并制约中医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自其理论诞生几千年绵延发展的过程中,即重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其所蕴含的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思想,形成了人体疾病与健康生命现象的独特认知体系。从而使中医临床医学一直在自主发展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几十年来由于只强调辨证论治,忽略淡化了辨体、辨病等重要因素,致使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发挥综合优势,开辟新的前景。”在上面这段话里,我们不懂的是:即然“中医学自其理论诞生几千年绵延发展的过程中,即重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其所蕴含的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思想,形成了人体疾病与健康生命现象的独特认知体系。从而使中医临床医学一直在自主发展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王教授怎么可能成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创始人呢?王教授对几十年来中医的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了拼击。尖锐地指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较长时期以来,中医临床思维单一,阻碍了人们对临床复杂多元现象的认识,成为影响并制约中医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王教授对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的评论,实际上是对几十年来中医的临床工作成果进行评论。符合不符合客观现实,我们暂且不说,起码一个人对一件事情进行评论,发表自已的看法,这还是很正常的。问题是王教授可以对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评论,我们与王教授就《中医体质学》进行对话,为什么就不能提他的名子呢?就会成为出版的障碍呢?
中医体质学必须在争鸣中才能发展,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一书中提出了自己一整套的理论,这些理论是否正确,是不是真像王教授自己说的:“关于学术属性的界定:中医体质研究是在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的,任何偏离中医理论指导的体质研究,不属于中医体质学的范畴。”我们在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对中医理论中的很多概念进行了修改,而很多修改都是错误的。比如未病的概念,在中医的理论里,未病就是没有病,就是指健康状态人群。王教授把未病的概念扩展到“未病、欲病未发、既病防变”;把中医学的“上工治未病”防病于未然养生思想,说成是预防到治疗的全过程,把“上工治未病”的概念偷换成“中医治未病”;在他的体质学里,没有疾病的位置,不承认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是中医疾病的特点。这些都明显地偏离了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没有了疾病,中医学还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吗?对这些问题进行争鸣,摆事实,讲道理,问题才能够越辨越明。所以说争鸣不仅对中医学的健康发展有利,对中医体质学的成熟更有利。一门学术如果没有让大家挑刺的勇气,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不会因为王教授说它是“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就倒下去,就不再是指导中医临床的法宝,就不再是中医学的精髓。同样王教授的体质学,如果能正确地回答了我们在书中所提到的问题,王教授的体质学肯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
发表于 2019-6-17 14:03:47 | 只看该作者
从完善学术理论的角度来讲,一个质疑要比一百个颂扬有意义,有价值的多。
5
发表于 2019-6-17 14:10:19 | 只看该作者
理论如果是正确的,无论于何时何地,是不会惧怕任何质疑与批评的。相反,合理的质疑与批评,会更加有利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对于理论上的错误与谬论,任何掩饰与回避,从理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来讲,都是没有意义的。或迟或早,或于此处或彼处,或于此人或彼人,总是要完全暴露的。这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然。
6
发表于 2019-6-17 15:45: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17 15:47 编辑

得病后如果治疗及时得当,其恢复也很快;中年人阴阳充盛,血气方刚,阴阳的充实度和平衡调节能力也已成熟,但情志多变,心理负担较重,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较差,阅历相对不足。情志病变相对较多,得病多实证、热证?;老年人五脏衰弱,抵御疾病的能力有所下降,但阅历丰富,心理相对平稳,较能适应周围与社会环境,阴阳的平衡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得病后一般较重,得虚证、寒证的机会较多,且恢复缓慢?。必
7
发表于 2019-6-17 15:47:05 | 只看该作者
从而使中医临床医学一直在自主发展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8
发表于 2019-6-17 15:48:2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就跟着王教授干上了?

点评

上次我发表了一篇文稿,论坛没有反应,这样一个问题能沉默吗?再发一下看看。 健康状态包括已病状态就是创新吗? 健康状态包括已病状态,末病包含已病。如果是从人微言轻的你我嘴里说出来,一定会群起而攻之。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17 17:03
9
 楼主| 发表于 2019-6-17 17:03:18 | 只看该作者

健康状态包括已病状态就是创新吗?

本帖最后由 ygmingabc 于 2019-6-17 17:13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6-17 15:48
怎么就跟着王教授干上了?

上次我发表了一篇文稿,论坛没有反应,这样一个问题能沉默吗?再发一下看看。我应不应该和王教授“干”!?
健康状态包括已病状态就是创新吗?
  健康状态包括已病状态,末病包含已病。如果是从人微言轻的你我嘴里说出来,一定会群起而攻之。胡说,疯了,皂白不辨等骂声会不期而止。然而如果是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学的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讲出来,那就是创新,它可以成为国家《中医治未病工程》的指导思想。这时会有人会馬上站起来指着你的鼻子说:你胡说,你诬蔑。我说:你别急。我们引王大师的两段话出来,您先看看好吗!王大师在《王琦学术思想说要》(O82页)“可见健康状态分為三种类型1)未病状态,是“阴平阳和",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正常,处于“阴平阳秘”状态;(2)欲病状态,是介于“阴阳平和"与“阴阳失和"之间,呈现欲病的状态;(3)已病状态,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出现了偏颇,处于“阴阳失衡"状态,如八种偏颇体质。”,王琦《人分九种》(158页):“中医认为,“末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含意。”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健康状态包括已病状态,未病包含有病,確实是王大师说的。他的八种病理偏颇体质类型,在上面的引语中王大师说属于已病状态,同时也属于健康状态。
  王大师的《中医体质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人分九种。“中医体质类型是非疾病状态下正常体质与病理偏颇的归纳"平和质是阳阳平和的正常健康状态,八种病理偏颇体质在上面是已病状态,同时又是健康状态,在这里被说成非疾病状态,这又是一种说法。所谓非疾病状态在王大师的字典里是不健康的,但又不是疾病的,这就是王大师定义的中医亚健康。                    王大师把所有中国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占30%多,八种病理体质占近70%,由于都处于非疾病状态,所有中国人是没有疾病的。换一种表达方式,王大师说:健康状态占30%,亚健康状态占7O%,中国人还是没有疾病。中国人没有疾病,中医学里没有疾病,有的只是未病,中医治未病就这样出台了。治未病研究丶治未病学院丶中医院的治未病中心与治未病科、国家的《治未病工程〉就在王大师理论的指导下诞生了。王大师理说当然就成了创始人。
  中医学要传承要发展,我认为要坚持理论自信、中药自信、临床自信。中医不能没有疾病,不能把中医的病证说成体质,更不能把中医的己病说成未病、说成健康。这就是我写:对话王琦《中医体质学》一书的初衷之一。

收藏收藏
评分
10
发表于 2019-6-17 17:09:08 | 只看该作者
可见健康状态分為三种类型1)未病状态,是“阴平阳和",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正常,处于“阴平阳秘”状态;(2)欲病状态,是介于“阴阳平和"与“阴阳失和"之间,呈现欲病的状态;(3)已病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4:24 , Processed in 0.0618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