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639|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杀死中医不用刀,只要西医开中药!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20 08:1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9-3-20 00:21 编辑

杀死中医不用刀,只要西医开中药!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去医院看病,西医除了检查和开西药,一样会给患者开中药或中成药。


感冒开蒲地蓝、板蓝根、清开灵颗粒;

咳嗽开蛇胆川贝、肺热咳喘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

输液还会加上鱼腥草、小柴胡、双黄连注射液

……


许多患者吃了这样的中成药,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或出现了一些副作用,于是便觉得中药无用、骗钱。


而患者们不会想到的是:


这药开的对吗?


Ta有具有最基本的开中药的资格吗?





1,西医院校中医教育几乎为零



众所周知,成为一名中医需要一些基本素养。


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四性五味、君臣佐使、性味归经等等,这些理论的每一个字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要想给患者开中药治病,这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怎么能不知道?


而实际上,99%以上的西医,都根本不了解,也不理解这些理论!


我有一个朋友,毕业于一流的西医类院校——上海医科大学,然后进入某三甲医院的内科做医生。


据他讲,他一年要开几十万中成药。


但他对中医的了解呢?


几乎为零!


在大学六年中,他们只在大学四年级左右,学了一个学期的《中医学》考查课!


所谓考查课,指的是只要及格就可以,属于可有可无的科目。


他们在大学学习的课程不知道有几十门,涉及中医的只有这一门。这样的课程,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上这门课,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会逃课,剩下的大部分同学都在课上复习其他重要的专业课的内容。到期末的时候,跟着老师划一划重点。


他考前花了一个通宵,就把老师划的重点背下,考了80多的高分。


博大精深的中医,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的来说,就是应付考试而已。


他们对于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四性五味既不理解、也不认同。

简直浅薄的可怜。


可是出了学校之后,他们就要依靠这一点点浅薄的知识,

给患者开方抓药。


连方子都记不住怎么开中药?

套模板。


不信你可以打听一下,即使是在中医院,很多科室也是多西医。


常用的中药方子就那么几个,给病人开方的时候随性加减一下,就算是化裁了。


根本不存在随证加减这一说。


反正在他们眼里,中药吃不死人,病人又放心,还能给医院创收,何乐而不开呢?


简直如同儿戏。


中药的名声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无效、创收的污浊中被毁了!



2,谁为中成药的滥用背锅?


就因为大医院的医生们对中药的认识都不足、医术不精,才使得这些年中医药的发展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们的医生临床的时候,总是碰到病人问:中药好是好,可是毒副作用不明,不敢给孩子用啊。


医生听后苦笑不得。


中药何来毒副作用一说?


是药三分毒,指的是药有三分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这里的毒性,指的就是药物的偏性,即中药的药性。


没有这点药性,还怎么治病?


看到这儿,有人要说了,那这些年层出不穷的中成药中毒事件怎么说?


这个锅,中药可不背!


归根到底,还是用药的人水平不到家。


长期以来,茵栀黄一直是小儿黄疸的常用药。


但很多妈妈都反映,宝宝吃了以后腹泻不止,小屁股都要淹烂了!




看看茵栀黄的成分: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全是寒凉药!


宝宝刚出生,本来阳气就弱,身体的各个部分发育也不完全,用这么寒凉的药,能不腹泻吗?


中医用茵栀黄去小儿黄疸,是给妈妈服用,孩子通过乳汁吸收药性,寒凉就会被大大的减弱;


黄疸消退后,还再让妈妈用温补的药,以恢复寒凉对妈妈和宝宝的伤害。


西医只看到茵栀黄对小儿黄疸效果显著,却不懂中药的药性,一味的照搬乱用,让多少孩子一出生阳气就受到严重的伤害!




前段时间,有位宝妈找到我们,说孩子感冒咳嗽的厉害,去医院拿了药也不见好。


我们问她,之前吃的什么药?


她说是消炎药和蒲地蓝颗粒。孩子上一次感冒,吃上这个药就好了。


结果不久,孩子又感冒咳嗽了,去医院医生还是让她这样吃,却越吃越严重了!


仔细一问:孩子上次咳嗽是喉咙干痒,干咳无痰;这次是肺部的咳嗽,伴有白痰。


虽然都是感冒咳嗽,症状不一样,用药怎么可能一样?


孩子上次咳嗽,肺部有虚火,吃了蒲地蓝缓解了当时的症状,却把寒气闷在了肺里;


这次受寒又咳嗽,肺部的寒气更重了,再吃蒲地蓝颗粒可不是越来越重吗!


西医滥用中药,清热类的中成药是主战场:双黄连类、牛黄解毒片、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还有一些通便的麻仁胶囊、通便茶和清热止咳的蛇胆川贝、琵琶止咳露等等之类。


他们才不管你对证不对证,什么寒热温凉,说明书上说能治这个病就大胆的开是了,吃坏了是中药的副作用,不是他们的责任!





3,西医思维不能管理中药

去年,多种中药注射液说明书修订的事闹的沸沸扬扬。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柴胡注射液被标注8种不良反应!最关键的是在禁忌中明确标明儿童禁用,还有10大类的用药注意事项。


很多父母看过说明书之后就认为是柴胡有毒,连小柴胡颗粒都不敢给孩子用了。





说到底,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管理的西化和监管的西化。


中草药是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用的是药的什么?用药物的四气五味,温凉寒热、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来调整人体的不平衡,而不是用的它的化学成分。


现在动辄就要讲中药的有效成分,连药典都是写所谓的有效成分。


按照西医的思维,这种成分有效,把它做成提取剂岂不是事半功倍?


但问题是:中药提取剂≠中药。


黄连里确实含有黄连素,但是黄连素不是黄连;

人参里确实含有皂苷,但是皂苷不能代替人参;

青蒿里确实有青蒿素,但是青蒿素也不等于青蒿;


中医中,最值钱的,是中医辨证的能力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什么时候,西医能把这个本事学会了,再来分中医药这杯羹吧!



,4,西医开中药,怎么解决?


我们希望医院能有成熟的中医部,也希望除了西医院,我国能建起更多正儿八经的中医院;


除此之外,更要普及中医教育,让普通民众在中医用药中也有鉴别能力。


借用名中医张晓彤的话来说:


“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绝不是一般地说就是把经验总结出来,而是要把中医全套的理论体系从中医的每一个环节都强化起来,这样才行。


教育得培养出正经的中医人才,更不能培养出李今庸老先生说的“中医的掘墓人”。


关于中医人才的成长,经过这么多年,我发现就是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读经典,要读、要大量地背诵;


第二个要素是早临床,一定要马上去实践,学了以后就要在实践中用。实际上以前在中国,学中医的小学徒就可以开方子,给家人、朋友开个小方子,治个小病不是不可以。这样可以建立信心,还有了实践经验。


第三个要素就是要跟师,跟名师。没有传承,中医是学不了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没有传承不成。中医讲“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讲的就是传承。而西方的教育体系不适合中医的教育,也就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人才。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M0ODgxNA==&mid=2653897073&idx=1&sn=b5bf053b641cd68dc83cce7b52c9630f&chksm=802dc290b75a4b8650382786e901bcf2a555fee86a42393f90b7053601d78b3c9da3757d17a0&scene=0&xtrack=1&key=d2e42a84cf84ae8420afeeb8ef9a6855d2b6fe8bbde6576309c8de1674b8458e6873363db9a37915b5bef7cd04c4f36b2a81b39a08f5b8e3f6faa61b28e197403f8d1251150f671e5bb4f3aa084ba2dc&ascene=1&uin=MTUwMTY2MzgxNg%3D%3D&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60728&lang=zh_CN&pass_ticket=CLOwtKnpy7lhqdGMq2nsOrMUKUnG%2FsaQG1u9%2FD4LHThNemMzmz4ButNX4yamZ4VK





点评

西学中,失败的有,治疗成功的也有。失败乃成功之母,久而久之,必定成功。  发表于 2019-3-30 06:52
2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04:31:35 | 只看该作者
黄连里确实含有黄连素,但是黄连素不是黄连;
人参里确实含有皂苷,但是皂苷不能代替人参;
青蒿里确实有青蒿素,但是青蒿素也不等于青蒿;
--------------------------------------------------------------------
不懂装懂,以假乱真,这种“张冠李戴”才是西医开中药的命脉和法则。结果出了问题却安在中医头上,实在是嫁祸于人啊!

点评

张有和:您好。迷失多日,在这里有见到,很高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27 07:33
西医不懂中医, 疗效不好是不奇怪. 最要命的是正脾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疗效不彰, 才是杀死中医的关键,这是自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10 10:03
3
发表于 2019-3-30 06:05:24 | 只看该作者
感冒开蒲地蓝、板蓝根、清开灵颗粒;
咳嗽开蛇胆川贝、肺热咳喘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
输液还会加上鱼腥草、小柴胡、双黄连注射液
……

许多患者吃了这样的中成药,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或出现了一些副作用,于是便觉得中药无用、骗钱。

一一临床上确有不辨证施治,滥用清热解毒药物之倾向。
但患者吃了这些中成药,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其具体原因当具体分析。
是辨证用药错误?
还是疾病的性质未变,程度较重,或体质较弱?
疾病的发生发展,整体上是取决于疾病自身的性质与严重程度,病人体质的强弱,及适当的治疗干预,三者综合作用斗争的结果。
4
发表于 2019-3-30 06:07:47 | 只看该作者

中药何来毒副作用一说?

是药三分毒,指的是药有三分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这里的毒性,指的就是药物的偏性,即中药的药性。

没有这点药性,还怎么治病?

看到这儿,有人要说了,那这些年层出不穷的中成药中毒事件怎么说?

这个锅,中药可不背!

归根到底,还是用药的人水平不到家。

一一偷换概念。把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混为一谈了。
5
发表于 2019-3-30 06:08:33 | 只看该作者

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经常出现在学术期刊的论文中,有时经常让人混淆,那么它们有何区别,又该如何使用,我们来了解一下。
毒副作用
  毒副作用是一个组合词,是毒性反应与副作用的合称。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功能异常及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等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可预知。通常,出现于用药超量或长期用药后,也可能是用药失误或药物相互作用所致。
  各种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及程度各异,但与剂量相关。
  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用药后立即发生的为急性毒性反应,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长期应用导致药物蓄积而产生的身体损害为慢性毒性反应,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常说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的范畴。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长期应用可损伤第Ⅷ对脑神经,造成听力减退,甚至永久性耳聋。四环素类药物,对骨骼及牙齿生长有影响,可致“四环素牙”。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就是沙利度胺(商品名:反应停)作为孕吐的首选治疗药物,造成欧洲大量海豹肢畸形儿的出生,随后被禁止作为孕妇镇吐药物使用。
  副作用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伴随药物治疗作用而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作用。通常一种药物都具有几种药理作用,当其中一种药理作用作为治疗作用时,其他药理作用就成了副作用。例如,M受体拮抗药阿托品,在作为内脏绞痛的治疗药物时,视物模糊、皮肤潮红等就成了它的副作用;而在作为眼科散瞳药物时,口干、心率加快等又成了它的副作用。副作用一般较轻微,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不良反应
  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药物在正常的人用剂量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发生的有害的或非预期的反应。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由用药不当所引起的反应,如用错药物及剂量、滥用药物、自杀性过量服药等不在此列。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明确指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凡是用药后产生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特异质反应等。
  其中,有些与剂量相关,是药物本身或继发药理作用所致,如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等;另一些则与剂量无关,甚至无法用已知的药理作用来解释,如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前者属A型不良反应,后者属B型不良反应。
概念误导
  常有保健品及药品广告称“本品为纯天然制剂,安全,无毒副作用”,这是极不负责的误导宣传,不懂医药的普通百姓往往受骗没商量。
  是药三分毒,古语有之。药物的治疗作用往往伴随着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几乎没有药物不存在副作用,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有无毒副作用来判断药物的好坏,更不应因为担心药物的毒副作用而讳疾忌医。在正常用药条件下,药物的治疗作用远优于不良反应,不会对人体造成药源性损害。
概念混淆
  有学者习惯将“毒副作用”(或“副作用”)作为“不良反应”的同义词使用,其实两词的含义不尽相同。
  药物的副作用会随着治疗目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毒性反应更是与用药剂量、时程密切相关,均为剂量依赖性的A型不良反应,因此不应简单地作为“不良反应”的同义词,从而忽略了非剂量依赖性的B型不良反应的存在。B型不良反应往往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更应注意防范。
6
发表于 2019-3-30 06:11:59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传承,中医是学不了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没有传承不成。
================================
说的这句话在消灭自己,中医是技术,是技能,不是文化。

点评

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学不好中医的。  发表于 2019-3-30 07:42
病脉证治能脱离传统文化吗?  发表于 2019-3-30 07:10
不懂  发表于 2019-3-30 07:08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19-3-30 06:17:19 | 只看该作者
虽然都是感冒咳嗽,症状不一样,用药怎么可能一样?


一一不管中西医,治疗用药都不取决于症状,而是取决于客观的病因和(或)病理。中医的辨证论治,本质上是病理诊断(病理过程或状态),病理治疗。
8
发表于 2019-3-30 06:18:50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上次咳嗽,肺部有虚火,吃了蒲地蓝缓解了当时的症状,却把寒气闷在了肺里;

这次受寒又咳嗽,肺部的寒气更重了……

一一主观臆断,毫无依据。
9
发表于 2019-3-30 06:21: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中,最值钱的,是中医辨证的能力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什么时候,西医能把这个本事学会了,再来分中医药这杯羹吧

一一这种批评是廉价的,非专业化的批评。

在批评西医不会辨证的同时,中医自己是否把证的本质,辨证论治的原理搞清楚,搞明白了?

中医在病症诊治中,有没有在用及西医的疾病诊断?


10
发表于 2019-3-30 06:26:38 | 只看该作者
但问题是:中药提取剂≠中药。
黄连里确实含有黄连素,但是黄连素不是黄连;
人参里确实含有皂苷,但是皂苷不能代替人参;
青蒿里确实有青蒿素,但是青蒿素也不等于青蒿;
中医中,最值钱的,是中医辨证的能力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什么时候,西医能把这个本事学会了,再来分中医药这杯羹吧


一一既然中药提取剂≠中药,却又在批评应用中药提取剂时是在辨病论治而不是在辨证论治,是否有些自相矛盾了?中药提取剂究竟应当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

点评

伤寒杂病论是辨病,脉,证,论治,缺一不可。新中医例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30 07: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3:30 , Processed in 0.0558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