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对中医疾病的否定 我们在研究《中医体质学》的过程中,感到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王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如何来进行区别。虽然书中提出了九点界定的内容,我们还是如在雾中。 王教授的七种病理体质类型(除外特禀质)中的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从各称上、内容上、病理病机的分析上,都和中医八纲辨证中的虚实辨证的内容完全一致。但它们的定义却完全不同。八纲辨证中的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是对中医疾病的一种纲领性病理分类,它们本身就是中医疾病的证候,是疾病的病理表现。而在《中医体质学》里,它们虽然也是病理表现,但不是中医疾病的证候而是病理体质类型。它们是不健康的,但是非疾病状态的,它们不是疾病的病理表现。它们是疾病发生前就存在的,而证候是疾病发生后才存在的。同样的各称、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病理病机就有了质的差别。 王教授在论述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体质类型形成的过程的时候,谈到体质类型都是在中医学的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这些证型的基础上逐渐引成的,王教授用了“久而久之”,“长此以往”这两个词。由于“人累了或生病”人体出现了这些证型,这些证型通过休息或治疗是可以治好的,但如果反反复复这样,“久而久之”,“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体质类型。体质类型一当形成,就成为了人体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形成又是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包括健康到疾病的过程。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没有形成体质类型的前面,人的机体因为累或生病产生的中医证型要如何来定位。中医学认为这些证型由于它们是因为累劳导致生病而引起的,它们本身就是中医疾病的证候,它们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侵犯人体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病理产物产生与滞留所产生的证候表现。只不过这类病证表现的比较轻、比较浅,通过休息或治疗能够较快治愈罢了,丝毫不能改变它们就是中医疾病证候的概念,这种情况在人群中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疑问接着就出来了,按照《中医体质学》的理论,证候只能出现在它的体质类型之后,现在在体质类型没有形成之前就有了疾病,有了证候,有了中医疾病的证型。而且是王教授自已说的,如何来自圆其说呢? 王教授人分九种的体质学,平和质健康人群占了国人的32。14%偏颇体质占67。86%,即没有疾病的位置(包括中医的所有疾病与现代医学的所有疾病),也没有上面我们提到的病理体质类型形成之前的中医疾病中较轻、较浅的证候证型的位置,它们都有到那儿去了呢?很显然,王教授的九种体质没有像王教授说的覆盖了所有13亿中国人。 王教授对他的病理体质的定义为病理体质、病理表现、是不健康的,是非疾病状态,这就使他无法正确对待中医的疾病,所以在《中医体质学》中谈到疾病的时候总是在用现代医学的疾病概念。他在概括亚健康的时候,疾病概念与亚健康概念就全部采用的现代医学的概念。“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疾病的诊断是以物理化学的阳性检查结果为依据的,这样就把中医的疾病排除在外,因为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诊断疾病的时候并没有这些物理化学检查仪器,中医也无法用这些阳性结果进行辨证治疗。目前两种不同医学之间还没有这样一个可以互相沟通的平台。王教授的体病相关论所谈的也是他的体质类型与现代医学中的疾病的相关性,而不是与中医学疾病的相关性。中医的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病证就成了他的病理体质类型,就成了亚健康状态,把中医的病证说成了体质。 病理体质类型王教授认为是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禀赋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但形成有具有很高的相对稳定性。这样的定义与中医的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病证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中医学的这些病证有轻重的不同,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健康状态与他的病理体质类型之前所存在的中医疾病的证型和证候,就是一些较轻的疾病和证候,它们是能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治疗就可以彻底全愈的。在王教授看来要治好他的病理体质类型,使它们恢复到阴阳相对平衡的健康状态基本是不可能的。按照王教授的论述他的病理体质类型只是患者的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不管多么痛苦如果没有物理化学检查的阳性结果,都不能确诊为疾病。中医学的疾病概念就这样被彻底的否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