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里只有“上工治未病” 《内经》“上工治未病”理念是非常清楚的。上工是治未病的主体,即不是中工,也不是下工。未病的定义也十分清楚,未病就是无病,就是人健康的机体,所以说“上工治其未生者也”。未生就是没有生病,就是无病,就是健康。并再一次的强调“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上工是治未病的不是治已病的。现在一些人提出的“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的主体成了中医,中医自然就包括上工、中工和下工,“未病包括未病、病而未发和病而未传”则未病包括了无病和所有的疾病。所以说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理念与王教授“中医治未病”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王教授在《人分九种》一书中说:“据史书《鶡冠子》记载,有一天,扁鹊去见魏文王。魏文王问扁鹊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到底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大哥的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魏文王听后很是惊讶,以为是扁鹊的谦虚之词,于是就按着问道:“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你的两个哥哥却默默无闻呢?”扁鹊回答说:“因我大哥给人治病,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一个人得病,但还没有显出征兆时,他手到病除把这个人的病根给消除了。大哥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大家并不知道他事先就消除了疾病隐患,所以他就没有名气。我二哥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他一用药就把病给除去了。由于大家都以为他治的是一些轻微的小病,而不知道这个病如果发展下去,就会成为要命的大病。所以二哥的名气也不大,只有乡里知道他会治病。其实我治病的技术最差,因为我只能在病人已经生命垂危的时候才出手治病,不过往往能够起死回生。一般人都看到我拯危救厄,所以我的病声就传遍了天下。”(以上是王教授的译文)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扁鹊说他兄弟三个,他大哥是上医,是治未病的。他能指导人们养生保健,防病于未然。他能在一般人还看出有任何疾病征兆的时候,也就是如同种子刚刚发芽,还没有破土的萌芽状态,就能把病消于无形。他二哥和他只能算做中医和下医,是治已病的。故然这里有扁鹊的谦逊之意,但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把他们哥儿仨都说成是上医,都是治未病的,那就违背了原来的意思。朱丹溪说:“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是摄生即养生,是保健,是防病于未然。是上医之所为。扁鹊是认同中医师有上工、中工和下工的区分,是认同“上工治未病”的。 据《史记》记载,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他巡诊去看齐桓公。礼毕,侍立于齐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齐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都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齐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相信这一套。”10 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齐桓公。察看了齐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肤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齐桓公仍不相信,并对扁鹊的说法深感不快。又过了10到天,扁鹊第三次去见齐桓公,看过齐桓公后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齐桓公还是不相信。他对“病情将会恶化”的说法更加反感。按着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齐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便走。这一下倒把齐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于是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肤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药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招来祸害。”5天过后,齐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齐桓公这时后悔莫及,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了。为扁鹊写传的司马迁为此感叹道:“使圣人予知微,而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愈,身可活也。” 这个案例所揭示的,是扁鹊高明的医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开头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就是指的扁鹊的这个案例。这则医案说明,作为高明的医生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疾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这是一个经典的治已病的案例。从扁鹊第一次见齐桓公,就指出了齐桓公有病,病的部位的皮肤。继而肌肤、肠胃、骨髓,是疾病的一步步深入。整个过程扁鹊都认为齐桓公是有病的。王教授把这个治已病的案例说成是治未病的经典案例是非常错误的。治未病与治已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治未病是对健康无病人群的养生保健、是防病于未然、是预防为主的理念。治已病是对已病的病人(不分大病、小病、重病、轻病、急病、缓病)的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已病的处置原则。在积极治疗已病的同时,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防止已病向其它脏腑的传变,在这里作为首要的处置也还是在治已病。对已病的治疗才是防止传变的最重要的措施。不抓住治已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而谈既病防变,不但不能治好已病也不可能防止其传变。治未病的好多方法以及治未病的思想,对已病的病人也是有效的,已病的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一些对自已疾病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对治愈疾病是有好处的。但不能说治未病就把治未病与治已病全都包括了,就不需要治已病了。 防微杜渐,见微知著 是什么意思?防微杜渐在医学上来说,首先要预防微的出现,如果能预防人体微小的病理变化的出现,这个人体就能保持健康无病的状态,所以防微是“保生长全,以养其生”的养生理念。杜渐则是说人体有了微小的病理变化要杜绝它向大的方向发展。见微知箸是说见到人体微小的病理变化就应该知道它有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疾病。所以司马迁感叹道:“使圣人予知微,而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愈,身可活也。”如果假使圣人预先看到人体出现的微小病理变化,让好医生及早的为其治疗,则他的病就可以完全治好,人也就可以健康的活下去。“预知微”是上工的高超技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矣。”能预此者是指能预防微,而不是治疗微。微就是疾病的先兆,预防疾病先兆的发生,就是治未病。在这里未病还是指无病而言。如果不能预防疾病先兆症状的发生,已经出现了疾病的先兆症状,或者疾病已经非常明显了,那就是治已病。在张景岳的论述里,并没有把治疗疾病的先兆症状“微”和治疗已成的疾病说成是治未病。《素问。序》把“上工治未病”概括为“消患于未兆”就是对“上工治未病”的最好的也是准确的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