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与未病 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04页)说“那么什么是‘未病’呢?它与健康是什么关系?二者能划等号吗?其实,关于‘未病’一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各有后指,其内涵与外延十分丰富。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无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症状,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还没的达到‘显化’程度。长期以来,人们对处于这个阶段的病理信息不容易或不能够识别,因而误认为健康无病。现在,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手段的提高,已经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信息进行识别、诊断和治疗了。再有,‘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它器官并使之生病,中医学中的典型例子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 彭锦《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调理》(07页)说:“对于‘未病‘的理解,不应简单地认为是没有疾病,而应视为人体在未呈现明显自觉症状及体征前的各种状态,在中医学中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未病即谓无病,是指尚未患病的健康状态,此时所言’治未病’,即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未病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某些疾病的潜伏、隐匿阶段,亦可是某些疾病的稳定期以及尚未发生和认识的无症状疾病等,虽无任何症状或不适,但经检查诊断为某种疾病,这种潜伏、隐匿状态既不能称为健康,又非正常。此外许多慢性病的稳定期,患者已无症状,亦不能用健康来统之,故用‘未病’状态来认识较易理解。即我们现在讨论的‘亚健康状态’,此时所言‘治未病’即为有病而早治。综合上述,‘治未病’就是对未病态身心两端、内外环境作合乎自然的调养,消除疾病于萌芽、隐匿状态。在‘未病’的状态下,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处于相对平衡或代偿调节水平,不一定有临床表现。一旦某种诱因使这种相对平衡状态破坏,则会出现不适症状、病理反应、理化指标异常等信息,而进入‘已病’状态,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预先采取各种调养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养生理论的精髓和指导原则,其内涵广泛,归纳起来主要具有四方面的内容,即:无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瘥防复。” 孙涛《漫话中医治未病》(02页)说:“未病是什么?‘未病’即‘疾病未成’,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是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未病’状态。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是没有病。” 龚婕宁《新编未病学》(27页)说:“‘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原指没有疾病的健康状态。随着医学的发展,它已远远超过了这一范围,在历代中医文献中的一系列的论述,主要可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指未病先防。其二,指有发病先兆时就进行必要的治疗,即早期治疗之意。其三,掌握疾病传变的趋向,预先防治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四家可以说是目前对中医“未病”进行定义的代表性意见。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把中医的“未病”除了保留原有的无病健康的概念外,扩展到了“欲病”和“已病未传”。而且疾病的概念都是现代医学的概念,而不是中医疾病的概念。即所谓潜病期,隐匿期,病前期,临床前期,亚临床期,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亚健康状态等,这些都是现代医学的概念,而非中医学中的概念。在他们扩展的“未病”里,包括了中医的已病。特别是把“已病未传”说成是“未病”,更是不着边际。病的早期被说成是未病,病而未传也被说成是未病。王教授在《中医治未病》一书(05页)中说:“再有,“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它器官并使之生病,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肝可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身体的某器官已有病,就因为还没有传到其它器官,就不能算有病,肝病还没有传到脾,肝病就不算病,这是那门子的法则?中医学中的脏腑疾病,如心的疾病因为没有传到肺,心的疾病就不算疾病而只能是未病;在外感病中太阳经病因没有传到其它各经,太阳经病就不是已病;阳明经病因没有传到太阴,阳明经病就不是已病;温热病中的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卫分病不传到气分不是已病,气分病不传到营分不是已病,营分病不传到血分不是已病,这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就是不按中医的理论去理解,按西医的理论去理解,已病未传也不能说不是已病而是未病。我们知道很多肺部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部严重感染,都可以影响心脏和大脑,发展成为肺源性心脏病或肺性脑病,如果没有出现肺源性心脏病或肺性脑病,我们能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部严重感染,就不是疾病吗?显然是不能的。然而在王教授的未病概念里,它们就不是已病而是未病。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不能说成是治未病,因为我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是疾病而不是别的什么。既然是疾病也就不能被说成是“未病”,所以说对“未病”概念的扩展是不对的。已病就是已经得了病,就是疾病,怎能因为没有传变就变成了未病呢?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不能说成是治未病,因为我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是疾病而不是别的什么。既然是疾病也就不能被说成是“未病”,所以说对“未病”概念的扩展是不对的。 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谈中医治未病时,避开了《内经》中“上工治未病”的主角人物“上工” 《中医治未病解读》、彭锦《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调理》、孙涛《漫话中医治未病》的书名都是清一色的“中医治未病”。这和内经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养生学、预防学,上工是中医养生预防学的专家。内经中特别强调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说明他们的分工和职责是非常明确的。上工的技能是非常高的,他们能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对人们进行养生指导,能让人们保持健康状态不生疾病,或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就能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人们恢复健康状态。在内经中上工通过望色,从人的面色的微小变化,查知病的萌芽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谓“望而知之者,谓之神”就是指的上工的望诊水平。“上工治未病”“上工治其萌芽”“消患于未兆”都是指上工而言。未兆就是没有征兆,而不是没有显著的征兆;萌芽是种子刚刚发芽,还没的破土前的状态,一般人仅从外观还看不出什么征兆,用来形容疾病在萌芽时期,外表上还没有任何的症状表现,只有上工才能看出一些蛛丝蚂迹。萌芽与先兆相比是有差距的,先兆是一般人可以查觉的。在教科书中疾病的先兆都有已经明显的纪载。“上工治其萌芽|”与疾病先兆时期的治疗,不是一个层次。“上工治其萌芽”是治未病的范畴,而疾病先兆时期的治疗属于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属于中医治已病的内容。病而未传更是已病的范畴,是中工和下工的职责。王教授在他的体质学中把中医学中的“上工治未病”改成了“中医治未病”在这里治未病的主体被偷换了,自然未病的概念也必须发生变化,这就是王教授要扩展未病范围的真实原因。 国际上于20世纪末,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讨论,所得的共识是“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医学。”中医的“上工治未病”的上工就是使人不生病的好医生,这里的未病就是指健康无病。上工是中医的养生学预防学医生,是让人不生病的医生。把病治好的医生,不管是能治好大病、重病的医生,还是在小病、轻病阶段就能治好的医生,都不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都不是中医的上工,是治疗学家而不是养生预防学家。 正是由于对未病概念的扩展,把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引入到中医治已病中来,没有把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放在无病健康人群的养生预防保健上来,而是在中医治未病的命题下,偏于对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的调治,然而,对中医调治现代医学的亚健康,是属于中医学治已病的范畴。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对中医学来说大都是中医的病证,不过相对来说这些病一般来讲比较小、比较轻、比较浅罢了。如果把中医的一部分疾病由于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依据,没有现代物理化学检查的阳性结果,就认为是“未病”,甚至连现代医学认可的疾病,由于没有发生传变也是“未病”,那什么是治已病呢?还要不要中医和现代医学的治疗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