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扁鹊的医学特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0 22:1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扁鹊的医学特色
        中医学是在中华文化指导下通过天、地、人活动信息的研究,并通过模型推演的方式结合古代简单的解剖知识而探求得到他们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得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并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干预,从而维持人体与天地自然和谐共振、共存的状态。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并与中华文化结合,诞生出了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独特的中医学体系。在这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中,有很多优秀的医学家不断地进行艰难的探索,到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集大成的医学家-----秦越人,也就是妇孺皆知的神医扁鹊。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医学家,关于扁鹊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有很多,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有些是历史真实事件,有些是在真实历史事件基础上的夸张,也有些是民间的神话传说,但我们从中不难窥探出扁鹊秦越人对中医学的贡献之大,后世无出其右者。根据司马迁《史记•扁鹊传》的记载,扁鹊秦越人接受了长桑君的禁方书后得以“尽见五藏症结”而“名闻天下”,司马迁经过严密的考证后记载“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
                             人与天地自然是有机整体
    人是时空化的有机体。 “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我们中医学认为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自然生成的,宇宙万物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天有常道,地有常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类头顶青天,脚踩大地,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天和地是人类须臾不能离开的,离开天地,人类就不能够生存。我们中国处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四季变化明显,四季变化是天地之间最明显的变化。天地四季的变化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并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已经适应了这种自然规律,违背了自然规律人类就会发生疾病,所以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而每一年的气候又有着“太过”与“不及”, 有时候节气到了而没有出现相应的征象,这就是气候的不及,有时候节气未到而提前出现了相应的征象,这就是气候的太过,气候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人体功能状态。“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一年之中四季变化会影响人体功能状态,就是在一天之中的早晨、中午、下午、傍晚、夜间、凌晨的不同时段也会出现与一年四季相类似的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人类的生活作息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发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的病理改变。
    扁鹊秦越人“名闻天下”、“随俗为变”,在广泛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济世救人。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的时候采用了针刺、艾灸、汤药、砭刺、热熨、按摩等方法,扁鹊师徒都能熟练的使用这些医疗方法成功的抢救了虢太子的“尸厥”证,而这些医疗方法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地域。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人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由于饮食习惯、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人的体质也是不尽相同的。由于体质的差异,不同地域有各自的发病特点,发生疾病时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每一种疗法都有其特点,而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够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都是“通经接气”的结果,所以中医不同治疗方法都能发挥治疗效果。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 22:19:12 | 只看该作者
气血循行有常度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古人在长期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构成脏腑及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即“气”与“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脉象的变化与天地阴阳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动摇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于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阳明之脉,浮大以短,动摇三分。大前小后,状如蝌蚪,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于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这段经文的“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既不是人体的经脉名称,也不是六气的代名词,说的是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多少与脉象变化的规律,是人与天地自然正常的自然规律,是生理性的变化规律,深刻体现出了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的理念。不但一年之中的阴阳变化与脉象密切相关,而且一日之中也呈现出与之类似的脉象变化。“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这种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和谐统一的整体观是中医学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扁鹊曰:人一息脉二至谓平脉,体形无苦。”一次吸气或呼气脉搏跳动两次,这样的人是正常平和之人。心率、脉搏、呼吸受情绪、饮食、环境、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心率或脉搏与呼吸的比例都是1:4。古人不仅发现了脉搏与呼吸的关系,更与人体气血的运行相联系起来。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气血周行人身而日夜不殆,与天地阴阳消长同步、和谐共振,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正常平和之人,这种与天地自然和谐共振、共存的状态才是我们人类最理想的健康状态,单纯的研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而忽视人体结构与功能、形体状态与心理状态、人与天地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的医学是不完美的医学,也必将无法完全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
“血气不时”即为病
“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三出一入太阴,四出一入厥阴。再入一出少阳,三入一出阳明,四入一出太阳。脉出者为阳,入者为阴。故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为一备之气,以应四时。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昼夜漏下水百刻。一备之气,脉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脉再动为一至,再至而紧即夺气。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万三千五百息,二刻为一度,一度气行一周身,昼夜五十度。脉三至者离经。一呼而脉三动,气行四寸半。人一息脉七动,气行九寸。十息脉七十动,气行九尺。一备之气。脉百四十动,气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气过百八十度,故曰离经。离经者病,一阴二阳是也。三至而紧则夺血。脉四至则夺精。一呼而脉四动,气行六寸。人一息脉九动,气行尺二寸。人十息脉九十动,气行一丈二尺。一备之气,脉百八十动,气行二丈四尺。一周于身,气过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节,一时之气而重至。诸脉浮涩者,五脏无精,难治。一阴三阳是也(四至而紧则夺形)。脉五至者,死。一呼而脉五动,气行六寸半(当行七寸半)。人一息脉十一动,气行尺三寸(当行尺五寸)。人十息脉百一十动,气行丈三尺(当行丈五尺)。一备之气,脉二百二十动,气行二丈六尺(当行三丈)。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节,气行过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过百七十度。一节之气而至此。气浮涩,经行血气竭尽,不守于中,五脏痿,精神散亡。脉五至而紧则死,三阴(一作二)三阳是也,虽五犹末,如之何也。脉一损一乘者,人一呼而脉一动,人一息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十息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一备之气,脉四十动,气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节。气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堕矣。脉再损者,人一息而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一备之气,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节。疑气血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在其处,小大便皆血也。脉三损者,人一息复一呼而脉一动。十息脉七动,气行尺五寸(当行尺五分)。一备之气,脉十四动,气行三尺一寸(当行二尺一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节,故曰争,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胸满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气血俱尽,五脏失神,其死明矣。脉五损者,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人十息脉四动,气行六寸。一备之气,脉八动,气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故曰绝。绝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矣。”扁鹊秦越人不仅观察到了心脏的跳动,脉搏与呼吸的比例等生命现象,更通过脉搏与脉搏的间歇时间以及脉搏与呼吸比例的变化推导出气血的多少和生命力状态。人体的气血状态不仅表现在脉象上,面部、眼睛等部位的色泽以及人发出的声音、形体盛衰等情况也能够反映人体的气血状态。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等因素侵袭人体,干扰人体气血运行,气血运行节律与天地阴阳消长节律不能相应就会发生疾病,严重的可以危及生命。换言之,人体一切疾病都是“血气不时”的结果,“症”或“证”只是人体气血运行障碍的表现,所以中医学通常以“咳嗽”、“腹泻”等症状来表示疾病名称,“中医以无为本”,正是对中医认识疾病的高度概括。
扁鹊秦越人继承了长桑君的“禁方书”,结合自己的临床感悟,创造性的将天地自然与人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与万物共同生存在天地之间,只是人禀天地之气全,而万物得天地之气偏而已,故而生长于天地之间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物质都可以利用其本身得到的天地之偏气用来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导致的疾病状态。我的师父曹东义先生研究扁鹊几十年,先生说:“扁鹊为中医学打下的烙印,至今难于撼动”。扁鹊秦越人“守数精明”的医学特点,深深地为中医学打下了烙印,也是医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宁晋县基层医生  马京雪
2019年1月10日星期四

3
发表于 2019-1-11 06:07:31 | 只看该作者
“天有常道,地有常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
这段经文你能理解吗?常字你理解成什么?天地有常的规律吗?
4
发表于 2019-1-11 06:26:02 | 只看该作者
“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三出一入太阴,四出一入厥阴。再入一出少阳,三入一出阳明,四入一出太阳。脉出者为阳,入者为阴。故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为一备之气,以应四时。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昼夜漏下水百刻。一备之气,脉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脉再动为一至,再至而紧即夺气。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万三千五百息,二刻为一度,一度气行一周身,昼夜五十度。脉三至者离经。一呼而脉三动,气行四寸半。人一息脉七动,气行九寸。十息脉七十动,气行九尺。一备之气。脉百四十动,气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气过百八十度,故曰离经。离经者病,一阴二阳是也。三至而紧则夺血。脉四至则夺精。一呼而脉四动,气行六寸。人一息脉九动,气行尺二寸。人十息脉九十动,气行一丈二尺。一备之气,脉百八十动,气行二丈四尺。一周于身,气过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节,一时之气而重至。诸脉浮涩者,五脏无精,难治。一阴三阳是也(四至而紧则夺形)。脉五至者,死。一呼而脉五动,气行六寸半(当行七寸半)。人一息脉十一动,气行尺三寸(当行尺五寸)。人十息脉百一十动,气行丈三尺(当行丈五尺)。一备之气,脉二百二十动,气行二丈六尺(当行三丈)。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节,气行过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过百七十度。一节之气而至此。
=================
与常有关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1:20 , Processed in 0.0583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