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治未病”是预防学而非治疗学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但它们也有其共同点,都可以划分为预防医学和治疗医学两大部分。现代医学的预防学,免疫防病,用注射或口服疫苗的办法,对传染病进行免疫。在这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时作息、营养平衡、调整心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防止传染源的扩散传播等。所有这些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国家也有专门的各级疾病防治中心。中医学的预防学是中医的养生学即“上工治未病”。中医预防学的思想,我们总结为:“道法自然,顺应四时,调和阴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上上养神;平衡饮食,气味适宜,补益精气;动静结合,强身健体,不妄作劳;起居有常,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调整心态,淡泊名利,厚德包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善待其身等。”由此而创造出的养生方法是很多的。如:四时养生、气功、针炙、导引、按摩、饮食养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对维护人体的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对人类特别是对中国人的健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治疗学方面,两种医学虽然由于理论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在治疗思想上则是基本相通的。对疾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已成的疾病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并且要防止疾病向其它地方传变。这些原则都是两个医学所共有的。 我们过去的卫生方针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但执行起来总是那未不尽人意。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模式下,更多地是在关注疾病,关注治疗学,这一点在中医学里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医的养生学预防学“上工治未病”尽管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中医界有比较成熟的论述,但真正受到重视则是两千多年后的公元2007年,在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吴仪同志讲话后。在这次会议上吴仪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在这里,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大家都知道“治未病”这一概念在“四大经典”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及,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四大经典”特别是《内经》的影响下,对“治未病”内容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充实。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从老祖宗一开始就没有对“上工治未病”的中医的养生保健学说非常重视。在“治已病”和“治未病”的取舍上,历代医家似乎更“愿意”当“中工”“下工”而偏向于“治已病”,因此不管《内经》《难经》还是《金匮》《伤寒》,对“治已病”的论述篇幅远远超过了“治未病”。解放后,中医院校的历次版本的教材,不仅“治未病”的内容极少,还几乎清一色的将“治未病”放在书中的最未,这其中的原因,我们想有以下几点:一是受生产力发展的限制,由于生产力落后,广大的老百姓“终日奔忙只为饥”没有时间静下来去考虑养生的问题,而“朱门酒肉臭”者又忙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所以中医养生学在历史上受关注人群,主要是释家、道家、儒家和医家中的一些人。二是受名利思想的影响,搞中医养生学名气上不去,经济利益也上不去,扁鹊的三兄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老大是个上工,是个搞养生学的,“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他对疾病能做到未有形而除之,他能指导人们如何去养生,强壮身体,使人防病于未然。但他的名声只有家族里的人知道他。他的二哥是中工“其治在毫毛”对疾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他的名声“不出于乡里”。扁鹊自己认为他是治已病的,能“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于诸候。”诸候各国都知道他的名子。名气小自然经济效益就不好,又没有国家发工资发奖金,生活也就会很难。就连张仲景学医的目的也是“上以疗君亲之病,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生”养生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自己健康长寿。所以中医养生学即“上工治未病”在以往历史环境下是很难普及的。 内经中把医生分为上工、中工和下工三个级别。他们只是责任重点与职责范围的不同,并没有贬的意思。不是说上工好,中工、下工就不好,真正的上工、中工、下工都是好医生,只有庸医才是不好的医生。所以扁鹊自称下医。社会、老百姓对这三个级别的医生都是非常用需要的。特别是对一般人群来讲,身体健康无病时觉得养不养生无所谓,得点小病也没什么,扛扛就过去了,只有到了重病、大病才去看医生。所以像扁鹊、张仲景这样的下工,对老百姓来说他们“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就是神仙了。所以老百姓认同他们是神医是完全正确的。中工、下工都是非常高明的医生。庸医才是不好的医生。 2006年3月21日,国家16部委联合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纲要》中将“人口与健康”作为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吴仪副总理的讲话,对中医“上工治未病”的论述,可以说是一次战略性的号召。健康是一个永远的主题,但作为全民健身是要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我们实现了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的小康,向富裕性小康迈进,健康成为国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学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在把“治病救人”为重点,转向以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为核心的过程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老祖宗的:“上工治未病”在几千年里,就没有受到重视,而吴仪同志一发话就有了“发展战略”的意义呢?似乎一夜之间就冒出了那么多“治未病”的专家。而且把“治未病”演释到了包括治疗学的防治全过程。我们是该深省一下的。吴仪同志说的很明白:“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也就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更好吗?”她讲的很清楚,“上工治未病”是中医的养生学、预防学。但自称是中国首席养生专家的王教授,把中医的未病定义为未病即无病、欲病未发即病的先兆和已病未传。治未病则包括了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即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既病防变。把治未病说成了中医学预防与治疗的全部内容。一时间中工和下工都成了治未病的上工。《内经》“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的名训,被告彻底地颠覆了。中医学的“上工治未病”中有两个概念,一是上工,一是治未病。上工是中医的养生学专家,未病是无病。治未病是上工的专职范围。中工、下工治已病是他们的专职范围。如果按王教授对未病的解释,新华字典对“未”字都要从新解释了。不然无法适应变化的形势。 重提“上工治未病”是要我们对中医养生学,就是对中医的预防保健学,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挖掘。在新的形势下为国人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把中医的养生保健理念,真正普及到人民群众去。同时也不能防松对中医治已病的研究。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概念的疾病进行治疗,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医学概念的疾病与亚健康进行辨证论治,并总结其经验。这都是我们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