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68|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经络和血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22 17:0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22 13:40 编辑

论坛里讨论经络和血脉的关系,感觉这是一个比较难以说明的题目,但是又不得不说。
说说自己的一些小看法,求教于方家。

【前漢 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隂陽表裏。

很明显,在古人眼里。血脉和经络是两个概念。

还是从字义追踪开始。经络的字义追踪已经在一个帖子里说了,这儿再提提血脉。

脉这个字古今变化并不大,象形字典是这样解释的。


”的古字有两个:是“”和“”,衇可能是古人强调血行脉中,强调脉的功能,“血之府也”;脈则偏向于指示血管壁这种有形的实质成分,“壅遏营气,是为脉”。后来发展中这两种字义区别不大,渐渐就合在一起了。

脉字甲骨文没有发现,篆文才有,可能说明脉的认识历史并不是很长,可能是在春秋以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18:35: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22 10:38 编辑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写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写。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现之独澄,切之独坚。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胻善掣,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

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

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藏腑之内乎?

血脉盛者,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即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何谓夜瞑?岐伯曰:瘖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

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宜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其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后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点评

不知先生要说明什么?但,营生血,卫行气,营行脉里,卫行脉外,脉就是经。  发表于 2018-7-24 11:29
3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18:48:07 | 只看该作者
《吕氏春秋·达郁》有这样的记载:“凡
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
脉欲其通也
,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
4
发表于 2018-7-22 18:53:01 | 只看该作者
【前漢 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隂陽表裏。

很明显,在古人眼里。血脉和经络是两个概念。

一一应当全面的考察与分析古代文献,做出综合的,科学合理的判断。在这点上,可以向赵洪钧老先生借鉴与学习。
5
发表于 2018-7-22 18:54:31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夫经脉十二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灵枢•海论》)
“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脉度》)”
可见,经络或经脉是人体中无所不至的、运送气血的隧道系统。
据现代医学所知,人体中无所不至而且呈网络分布的隧道只有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运送气血的主要是循环系统。故可断言,经络或经脉的本意就是西医说的循环系统的血管。

……现有早于《内经》的医学文献,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马王堆医书。其中的两种灸经,还只有脉的概念,而且只有十一脉。故此说发展的轨迹是,从“脉”到“经脉”、“络脉”再到“经络”。《内经》总提时,仍多称“经脉”,分述时,称经脉、络脉。
总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这一简称很容易使人忘记它是定语,是形容词,它限定的东西是“脉”,也就是血管。

……不过要再强调一遍: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脉就是血管,经脉指大血管,络脉指小血管。无论从今《内经》叙述时的实指来看,还是从文字学看,脉就是那时医学家看到的血管,而且古人确切知道血液是在经络中运行的。

经络的本意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97

点评

我读赵老的书,可总结成“两个凡是”:  凡是赵老已经说了的,任何与之相反的言论基本可以不理;  凡是赵老没说的,基本上也可以不理,因为大概也没什么重要性。 当然,我这态度只是为了节省时间,避免浪费精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2 21:00
6
发表于 2018-7-22 19:05:0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经络是经络,血脉是血脉,经络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交替循环体系,血脉有什么体系?再来一套十二正经血脉,奇经八脉血脉及交替循环体系?
7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19:17:22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22 10:54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关键是目前的血管系统学说无法合理解释中医经络的问题。

所以大家还是多听听多方面的意见为好。开拓开拓思路

论坛论坛,讨论争论之坛。

点评

中医,西医是两股道,南辕北辙,咋开拓思路呀?  发表于 2018-7-24 11:34
8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19:20:35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22 11:05
如果说经络是经络,血脉是血脉,经络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交替循环体系,血脉有什么体系?再来一套十二正 ...

中医的 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经络的认识上的,而不是血脉的认识。

中医认识到了心主血脉,仅此而已。它的循环和现代的血液循环存在太多不同,血脉并不是内经关注的中心。

点评

“经脉者,受血而营之。”是不是内经关注的中心?  发表于 2018-7-24 11:38
9
发表于 2018-7-22 19:21: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22 11:23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7-22 11:17
关键是目前的血管系统学说无法合理解释中医经络的问题。

所以大家还是多听听多方面的意见为好。开拓开 ...

关键是目前的血管系统学说无法合理解释中医经络的问题。

一一经络的本意是血管,并没有说现行经络概念的内涵仍然只是血管。

欢迎争鸣,真理愈辩愈明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19:25:37 | 只看该作者
听听以前大家的不同意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一人一个意见,听谁的?还是以内经为根据。  发表于 2018-7-24 11: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15:22 , Processed in 0.0595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