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6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医大师王琦治疗阳痿早泄医案三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22 14:4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医大师王琦治疗阳痿早泄医案三则

                   王琦

    1、肝气郁结案:王某,25岁。身体素壮,已婚3年,初次性生活失败而受女方冷落,肝失疏泄,阴茎不起,性欲随之低下,女方提出离婚,极度悲观。舌质淡红,脉细弦。证属肝郁不解,宗筋弛缓。治宜疏肝解郁,四逆散加味:柴胡15克、枳实10克、赤芍20克、蜈蚣2条、露蜂房10克、九香虫6克、远志10克、白蒺藜20克。服药7剂,性欲明显增强,阴茎勃起2~3分钟,再进7剂,同房可持续3~5分钟,出现婚后未曾有过的性生活满足。随访半年,性生活协调。
    2、肝经湿热案:杨某,35岁。婚后一年阳事日衰,举而无力,平时嗜酒,阴囊潮湿,曾服温肾壮阳药后,口舌生疮、口苦、面生痤疮,脉弦滑,舌苔黄腻。此属湿热内盛,流注肝经,宗筋弛纵。治宜泄肝经湿热,苦味坚阴,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克、栀子6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5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甘草3克、地龙10克,另用羚羊散每日一支(每支05克)。服药7剂,痤疮、口苦渐消,改用龙胆泻肝丸合汤剂,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炙蜈蚣2条、地龙10克、甘草6克。4剂后性机能明显好转,阴茎勃起达10分钟,嘱再进4剂,以巩固疗效。
    3、肝血瘀阻案:王某,30岁。自诉两年前腰外伤,嗣后阴茎勃起渐渐无力,并见脱发,舌暗淡、苔薄黄,脉沉弦。乃属瘀阻脉络,治予活血行气祛瘀:柴胡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赤芍15克、露蜂房10克、炙蜈蚣2条、川牛膝15克、水蛭6克。服5剂后,晨起及夜间阴茎勃起而不坚,原方加肉苁蓉15克、丁香3克、紫梢花3克、续进10剂,勃起坚硬,房事持续时间7~8分钟。一月后来院告之,性交可持续半小时。前后服药15剂,性功能复常。
2
 楼主| 发表于 2017-7-22 14:4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7-7-22 06:54 编辑

疑难病验案三则

     江西中医研究院 汪子华

    病例一 发作性“燥热症”

    吴××,男,54岁,木工,江西余江县人。
    患病半年余,全身无汗,稍微从事体力劳动或行路较远,即感全身躁热难忍,甚至必须脱光衣服,以凉水沐浴,燥热才会停止。病情日渐加重,乃至进食温热饮食,如热开水、热粥等都会发作,但与天气的冷暖并无关系。于1964年5月8日住院治疗。
    中西医检查均无特殊发现。
    根据全身闭汗,活动后即感身燥发热,辨证为肺气不宣、卫气不泄,阳气郁遏于肌腠所致,以宣肺发汗、疏泄卫气为法,处以三抝汤加桔梗一剂。药后如故,束手之间,勿忆先父汪承恩老先生曾言及用龙胆泻肝汤,治愈一例症状更严重的农民患者。于是,即用龙胆泻肝汤原方(按原量)一剂。第二天,患者非常高兴,告之曰:早上吃了两碗热粥,颜面部即已出汗,尤以鼻准出汗最多,全身发作性躁热症状已不明显。因再守原方一剂,第四天症状不再发作而痊愈出院。

    病例二 特殊刺激性搔痒症

    方××,男,40岁,干部,乐平县人,1980年9月3日门诊。
    患者自诉去年夏季,一天从农村出差返县,因全身出汗未待汗干,即用冷水淋浴。此后每当汗出与洗澡时,都不能用毛巾、布类揩擦皮肤;一经揩擦,即感皮肤搔痒难忍。每次发作时间九到二十分钟不等,不发作时一切如常。多次更医,有从风热论治,有从血热论治,病情毫无改善,而且症状发作日益严重,从此不敢洗澡,出汗时也不敢用毛巾揩擦。舌质淡、苔薄白,六脉缓而无力,其他无特殊发现。
    按《伤寒论》第二十三条论太阳表症八、九日,发汗不彻而致全身搔痒,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微发其汗;《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有“泄风”一症,也有全身搔痒的症候,亦用发汗之法。
    这一病例的症状表现,虽与上述二者不尽相同,但因汗出当风,导致汗出不彻,留于腠理而发生皮肤搔痒,病机亦有相似之处。当从发汗论治,因处以麻黄加术汤再加浮萍、荆芥二味,温服取汗,连服八剂。时隔一月余,至十月十四日患者来复诊,诉服药后,搔痒症状逐渐减轻,虽小有发作,但能忍受,故未及时复诊,二诊径处以桂枝麻黄各半四剂而痊。

    病例三 黄汗症

    李××,男,52岁,江苏太兴人,1976年7月16日门诊初诊。
患者自述近三年来,全身出深黄色汗液,而且粘腻如油,白汗衫、衬衣内裤为汗液染成黄色斑点,洗涤不去。平时有内痔突出,其他无任何不适。诊察所见,体质壮实,舌、脉都无异常。处以黄芪芍桂苦酒汤加味。
    生黄芪12克,生白芍9克,桂枝9克,米醋两杯。
   上方连服四剂,汗出正常,随访未再复发。
   《金匮》于黄芪芍桂苦酒汤方后注曰:服药后“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此例药后无心烦反应,且疗效缩短二天。
    按《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黄汗症是:“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病因是“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用黄芪芍桂苦酒汤主治。
    此一病例的临床表现,只有出粘腻黄色汗液一个症候,与《金匮》所述黄汗病不尽相同。但追踪病史成因,确有汗出入水中浴的生活史,这与黄汗病成因相同。可见用经方治病,不一定要求病症完全典型,只要抓住主要病因和症候论治,亦可获效。

3
 楼主| 发表于 2017-7-22 14:46: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7-7-22 06:52 编辑

       四逆散验案二则

       案例一

       王某,男,34岁。

       患者素有胃病,又患肝炎,休息已近1年。近2个月来,胁下疼痛,以右侧为甚,并有嗳气、反酸、烧心、腹胀、腹鸣,大便日3-4次。不成形,时夹黄白黏液,自觉全身乏力、头晕、头痛、手麻等。

       西医检查:肝、脾皆肿大,且有压痛,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120单位;大便化验:黏液(++),红细胞2-3,白细胞5-7。

       确诊为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溃疡病等。现诊察苔薄白、脉弦。

       证属    肝胃不和,清浊升降失司。
       治宜    疏肝和胃,升清降浊。
       方用    四逆散加味。

       药用
       柴胡10g,白芍20g,枳实12g,甘草10g,郁金15g,川楝子10g,
       甘松10g,煅瓦楞15g,半夏15g,黄连6g,吴茱萸2g,佩兰10g,
       浙贝母15g,丹参20g,桔梗6g,仙鹤草20g,麦芽30g。
       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5剂,胁痛轻减,守上方随症加减继服2月余,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及大便化验全部恢复正常。

       案例二

       樊某,男,40岁。

       患者左胸疼痛、气短已半年余,伴有低热、盗汗、头晕、耳鸣,腰酸等症。

       西医诊为:肺结核,左侧胸膜粘连。

       现症见苔厚腻微黄,脉弦细。

       证属    肝气不舒,痰湿交阻。
       治宜    舒肝气,化痰湿。
       方用    四逆汤散加味。

       药用
       柴胡10g,白芍20g,枳实12g,甘草10g,半夏15g,茯苓15g,
       竹茹10g,郁金15g,通草5g,百部15g,陈皮10呢,延胡索10g。

       二诊:服药3剂后,胸痛减轻,后守原方加减继服15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
       四逆散疏肝解郁,若肝气不舒,一则升发太过,或疏泄不及,都将影响全身气机的调节与中焦脾胃功能产生明显的病理变化。因此,先生认为在应用四逆散的时候多结合辫证的兼夹情况,进行随证而治,在肝郁的基础之上,结合辫证论治的情况组方用药,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石景亮》,编著/傅文录 等
4
 楼主| 发表于 2017-7-22 14:4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7-7-22 06:53 编辑

眩晕验案二则

王金亮

一、无虚不作眩

       刘某,女,27岁,2016年5月初诊。

       主诉眩晕发作已一年余,本次发作1周,患者自觉晃摇欲倒,头颈转动不利,平卧可稍有缓解,头始有震颤,不时耳鸣,时有恶心呕吐,脉沉细无力,舌苔淡薄,体质虚弱。诊后思,此患者体质虚弱,证当属气血亏损,肝阳失潜,治以益气养血,平肝息风,方药如下:党参15克,焦白术18克,当归15克,陈皮6克,生白芍12克,天麻10克,沙苑子10克,菊花10克,枸杞子12克,钩藤12克,甘草5克,3剂,水煎服。

       二诊可见诸症好转,前方已见效,继服5剂,眩晕已止,进食尚可,仍神疲乏力,面色不华,体质虚弱,脉细苔薄,正气尚未恢复,治以扶正补养气血,以善其后,立方:

党参15克,炙黄芪18克,当归15克,焦术15克,炒白芍12克,制首乌10克,云苓块10克,枸杞子12克,元肉10克,山茱萸12克,5剂水煎服,后随立方,眩晕未复,病已向愈。

       中医有有“无虚不作眩”“血虚生风”之论,患者多由于体质虚弱、先天不足、或饮食失节、劳作过度,致肾阴不足,肝失所养。或心脾受损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阴不展,血虚不能上荣于脑,故致眩晕日久难愈,反复发作,治当以益气养血、熄风定眩为治,故用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枸杞子、女贞子、制首乌、天麻之品常可显效。

       二、无痰不作眩

       范某,女,42岁,2016年10月初诊。

       患者患眩晕伴耳鸣半月余。刻诊观形体肥胖,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细。证属痰湿内阻,风阳上扰,治以化痰利湿,佐以平肝息风。

方药用姜半夏9克,生薏苡仁12克,白蒺藜9克,竹茹9克,泽泻10克,勾藤12克,夏枯草10克,菊花10克,天麻10克,甘草5克,生姜三片,水煎服,3剂。

       再诊时可见药后眩晕稍缓,食后无恶心呕吐,睡眠转佳,但头部活动后仍有眩晕感。前方加胆南星6克,继服4剂,药后眩晕已止,颈部转动自如,自感听力有所下降,前方去胆南星、半夏,加枸杞子、黄精,嘱服10剂,以资巩固,后随访,病未复。

       朱丹溪云:“无疾不作眩”,然脾为生疾之源,脾气受伤,则湿阻生痰,肝气横逆,胃气不降,气不行则水湿停滞,酿成湿疾,清阳不升,“疾甚生风”而发为眩晕,临床常见头重如蒙,景物晃动,倦怠无力,常伴恶心呕吐,腹满,不欲食,脉弦滑,舌苔多腻,治疗当以化痰和胃祛湿为法,常用半夏、竹茹、陈皮、胆南星等和胃化痰定眩之品。

5
 楼主| 发表于 2017-7-22 14:48: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7-7-22 06:55 编辑

瘀胀病验案一则

王汉岑

徐某,女,工人,34岁。2017年5月2日初诊。

主诉:四肢肿胀5月余。

现病史:患者2016年12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足肿胀,轻度凹陷性水肿,午后明显,偶有面睑水肿,无尿沫增多,无心跳缓慢等,继则四肢肿胀不适,诉肿胀甚时,穿鞋不能,行走足痛。患者1月前自服三七粉、沉香粉2周稍缓解,后因肿胀反复来诊。刻下症见:双手足肿胀,按之凹陷,可缓慢复起,月经期肿胀加重,累及四肢,身困乏力。口干,纳食、睡眠可,大便偏干,小便调,手指关节、膝关节疼痛偶作。体胖,平素怕冷,冬月手足冰凉,性情易烦躁。月经周期40天,经期5天,经量中等,色暗,末次月经2017年4月25日,白带量多。舌质暗红,舌下络脉中度瘀滞,苔薄少,脉沉。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甲功七项等未见异常。

诊断:瘀胀病。

处方:开郁消胀汤合牡蛎泽泻散加减。

药物组成:郁金15克,莪术10克,三棱10克,丹参30克,川芎12克,肉苁蓉10克,巴戟天10克,淫羊藿12克,制大黄6克,生牡蛎20克,泽兰15克,泽泻12克,生地黄20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三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5月5日):双手足肿胀明显减轻,困乏好转,口干缓解,舌脉同前,原方继服七剂。

三诊(5月12日):四肢肿胀消失,无关节痛,诸症不显,续守前方七剂。2周后电话随访,月经至,未有不适。

按语

中医文献中无“瘀胀病”之病名记载,此类患者常因水肿而就诊,但心、肝、肾功能等系统检验检查多属正常。已故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吕承全先生根据其临床表现创制经验方——开郁消胀汤。组成:郁金10克,丹参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10克,肉从蓉10克,或用炒麦芽30克。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血不利则为水也”的论述,方中以郁金为君药行气解郁、活血止痛,重用活血破瘀之品,伍以温阳补肾之味,匠心独运,乃不治肿而肿自止之妙法。临证化裁有肝郁气滞、脾肾两虚、心气不足、脾虚湿盛、阴虚火旺、关节痹阻六种偏重不同的加减。牡蛎泽泻散出自《伤寒论·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395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从方中择牡蛎、泽泻两味而来。牡蛎《本经疏证》云“主惊恚怒气、女子带下赤白、除留热在关节、止渴等……使寒热相化而俱消也”。生黄芪、炒白术健运脾胃,佐以培土制水。诸药合用,寓补于攻、活血行气、调和阴阳,共奏开郁消胀之功。笔者在辨证前提下运用此方,年轻及更年期多有奏效,器质性疾病效果不佳,认识浅陋,供同道品评。

参考文献

[1]彭勃,吕宏生.吕承全教授治疗瘀胀病[J]中医研究,1994,7(1):29-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0:00 , Processed in 0.0505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