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66|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6 08:0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中医“十二官”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金栋
楔子
网友岐黄密室发帖子问:《灵兰秘典论》对十二藏的论述:“脾胃者,仓廪之官”,是否传写之误?疑问如下:
1、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仓廪就是仓库,是物资中转站,即“传化物”的机构。脾为藏,主运化,与此功能不符。
2、十二藏中,其他十藏,都分别封了官,甚至心与心包都不例外,却唯独把脾胃合在一起,与文例不符。
《千金方》里脾为“谏议之官”,但其他各官都与《内经》不同,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子?请各位大家探讨。
就上述问题,本人不揣浅陋,探讨如下。

点评

十二官与十二经的固有频率不同,相互作用下的交调漝波音频就不同,可以测到,看到,听到,很自然,很正常!  发表于 2017-6-10 12:1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8:03: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6-9 09:16 编辑

一、官者何也?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官:官职,官位。《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荀子·正论》:‘量能而授官。’官员,官吏。王充《论衡·明雩》:‘百官共职于下。’感觉器官,耳、目、口、鼻身称五官。《庄子·养生主》:‘官知止而神欲行。’【辨】官,吏。古代,特别是西汉之前,‘官’通常是指行政机关或职务,‘吏’则专指官吏。荀子著作里多次提到‘官人’,意思是政府里的人。‘官’本身不是官员的意思。汉以后,‘官’有时指一般官员,而‘吏’则指低级官员,但‘官’字行政职务的意义仍旧沿用。”

汉·许慎《说文·阜部》:“官,吏事君也。”

《现代汉语词典》:“官: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官员,武官,做官,外交官。器官:五官,感官。”

《汉语大字典·宀部》:“官职,职位。《字汇·宀部》:‘官,职也。’《书·皋陶谟》:‘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官员,官吏。《说文·阜部》:‘官,吏事君也。’《广韵·桓韵》:‘官,官宦。’《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器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赵岐注:‘官,精神所在也,谓人有五官六府。’”

《辞海》:“官:在政府机关或军队中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易·系辞下》:‘百官以治。’如:官员;军官;外交官。职责。《国语·晋语八》:‘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韦昭注:‘官,犹职也。’器官。如:五官;感官;官能。《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吕思勉《中国通史·第四十二章 官制》:“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然官制毕竟是政治的纲领。因为国家要达其目的,必须有人以行之。这行之之人,就是所谓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首问“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岐伯末答“凡此十二官者”,将十二脏亦名十二官。通篇之义,“官”本是“脏”之变文,即脏腑器官之官。而对于“官”之解释,历代《素问》注释有指官僚、官宦、官职之官称者,如森立之《素问考注》云:“心君,肾小君,肝武官,肺文官,脾货谷官,国家之官僚悉焉。”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这是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官职设置来比喻人体中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为何?乃源于中医的象思维理论,即比类取象而已。以古代封建社会的官职名称比喻脏腑的功能。十二脏之官职,是如何比喻的呢?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从上内容看出,六脏六腑十二个脏腑器官,实际只有十一个官称,因系将脾胃合在一起论述之。不知何故少了一个?所以宋臣林亿等《新校正》云:“详此乃十一官,脾胃二脏共一官故也。”

金栋按:六脏六腑一词,语出元·葛雍《伤寒直格》。

《伤寒直格·卷上·阴阳脏腑》云:“属性:肝与胆(厥阴)风木也,心与小肠(少阴)君火暑热也,包络及三焦(少阳)相火也,此为阳之脏腑;脾与胃(太阴)湿土也,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也,肾与膀胱(太阳)寒水也,此为阴之脏腑。脾、心、肝、肺、肾兼包络(一名命门),为六脏;胃、小肠、胆、大肠、膀胱兼三焦,为六腑。”

从上面十一个官称来说,是否皆是真正之官职呢?君主不可以称“官”,相傅、将军、中正、臣使、州都等,在历代官职中可以找到确切答案。仓廪、作强,变通一点的话,勉强可以说是一个官职,而传道、受盛、决渎则非官职也。

3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8:1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6-9 08:57 编辑

二、《千金方》未载《灵兰秘典论》十二官职
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十二官称,成为中医理论正统权威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若读读六朝、隋唐时期之医学典籍,则会发现“五脏六腑”尚有其他的官职称谓,同道又会怎么想,是否能接受非正统、非权威的说法?

先从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说起。

孙思邈(约581-682)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药学家。然而他不慕名利,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80余年医学经验,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巨大。(摘引自《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

又,孙思邈(541-682),隋唐著名医药学家。自号孙真人。世人尊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孙思邈聪颖过人,勤奋诚笃,7岁就学,“日诵千余言”,被人们赞为“神童”。10多岁时崇尚医学典籍,博涉经史文献,20岁左右就能谈论庄老、佛典及百家学说,拥有丰富的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旧唐书》称其“善谈庄老及百家学说,兼好释典。”对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一生博学多闻,对中医学的研究尤为精深,专心行医,为乡邻亲友治病,每多良效,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不为利禄所惑,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临证之余,著述立说,将自己的见解和临证经验,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注:二书简称《千金方》,然多指《备急千金要方》)两书,虽名为方书,实乃各科兼备、理法具备的医学巨著。

《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主要包括医学总论、妇人、少儿婴孺、伤寒、解毒、养性、平脉、针灸等,计232门,共载方5300首,有纲有目,分门别类,内容博深,晖丽万有,具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论述。首先,对医德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时,十分重视妇产科,以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论述妇人之胎、产、经、带诸病及围产期卫生和优生思想。在医理方面,博采群经,辑录了《内经》和扁鹊、仲景、华佗、王叔和、巢元方等各家论述,是研究魏、晋、隋、唐医药的重要文献;在方药方面,广泛裒集了前代医家的大量方剂,以及当时流传民间的许多有效方药,并参以己说,总结了用药经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医学类书。(张印生、韩学杰《孙思邈医学全书·内容提要》)

金栋按:以上所摘引孙思邈的卒年一样,生年各家有出入。

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说: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如此乃得为大医。”

从上看出,孙思邈熟读《素问》,《灵兰秘典论》(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十二官职胸中了然。但在其著作《千金方·卷十一至卷二十》所载“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三焦脉论”中,皆有“论曰”二字,其所“论”者,既有《黄帝针经》(《灵枢·本神》)者,亦有《中藏经》者,还有其它医籍者,但未见《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之内容,因五脏六腑之官称并未沿袭抄录《灵兰秘典论》者。而在《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上·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则归纳云:“五藏官:后宫列女,帝王,上将军又为郎官,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谏议大夫。六腑官:水曹掾,监仓吏,将军决曹吏,监仓掾,内啬吏。”文中小字乃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正》语。这说明孙思邈并不认同《素问》经典权威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而是另有所本(据《千金方·序列》及《自序》、《新校正》序、《新·旧唐书》等推测)。并且六腑官实际只有五腑官称,没有三焦。

《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脏官职之排列顺序是按《尚书·洪范》篇所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五行生数排列的,即肾者后宫列女,心者帝王,肝者上将军又为郎官,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脾者谏议大夫。

五脏配五腑,具体官称之顺序是膀胱者水曹掾(苑yuan),小肠者监仓吏,胆者将军决曹吏,大肠者监仓掾,胃者内啬吏。

其后,同时代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九·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云:“五脏官:尚书一云上将军,又为郎官、帝王、谏议大夫、上将军一云大尚书、后宫列女。以上五脏官位。六腑官:将军决曹吏、监仓吏、内涩吏疑涩、监仓椽、水曹椽。以上六腑官位。”文中小字乃孙兆等《新校正》语。完全沿袭抄录《千金方》的内容,只不过其排列顺序是按五行相生序肝、心、脾、肺、肾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而排列,与《千金方》排列顺序不同。

然隋·萧吉《五行大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时却尊《素问》之官称,云:“《素问》云:‘肝者,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心者,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其不同于《素问》者,只载录了五脏之官称,将“脾胃”者,提炼为“脾”者,以应五行之说,亦或系传抄致讹漏掉了“胃”?其顺序亦作了调整,即适合于五行之相生序。不知孙思邈“博取群经,勤求古训”,是否见过《五行大义》?

《千金方》之五脏五腑官称,被后代医籍所载录。如明·朱橚(周定王)、滕硕、刘醇等《普济方》,虞抟《医学正传》等。

那么,《灵兰秘典论》之官与《千金方》之官,哪个官称更合适?为中医者,除了熟知权威经典之论,是否尚须知道其他之说?有学者说,《内经》有文化之美,实则中医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史、子、集无所不有。兹就中医十二官漫谈如下。

4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8:15:22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二官称漫谈

5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8:1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6-9 09:05 编辑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1、心脏:君主与帝王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则云:“论曰: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即心者,“帝王”之称也。

孙思邈见过《素问》,可为什么在脏腑官职称谓中没有采纳《灵兰秘典论》的“君主之官”,而是沿袭抄录了“帝王”之称呢?或系孙思邈并不认同“君主”之说?

说孙思邈并不认同经典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而是另有所本,是否如此呢?请看其前代著作如《敦煌医学文献·明堂五脏论及张仲景五脏论》和三卷本《中藏经》等古典医籍的记载。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云:“心为帝王,监领四方。”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心为帝王。”

三卷本《中藏经·卷上·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云:“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

《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云:心主神“为帝王,监领四方”。

由以上看是否一脉相承?是否别有所本?否则孙思邈是不会记载“论曰”的。

据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学文献》系六朝末叶之产物,其抄录年代应在唐代初期七世纪。

而《中藏经》的成书年代,清·孙星衍说《中藏经》“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重校华氏中藏经序》)而湖南中医学院《中藏经》整理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对此书之真伪考证结论是:“其祖本可能为华佗所撰,至少可认为存有华佗遗作片断;其书经过后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今之传本所据者,大约成书于六朝之时,始传于世之际,即北宋末、南宋初,又再次有所增附,遂成是书。”(张年顺主编《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华氏中藏经·点校说明》)

据孙思邈《自序》及《大医习业》推测,孙思邈虽未提及《中藏经》这本书籍,但肯定见过其内容用别本(另外之书名)流传。因为孙氏所处的时代,三卷本《中藏经》之名称尚未见史志所载录。

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考》:“按《隋志》所载华佗诸书,今俱亡佚,外间所传,惟有赵孟顺手写本《中藏经》上、中、下三卷。然此书隋、唐、宋《艺文志》均不著录,至郑樵《通志·艺文略》及陈振孙《书录题解》始载之。其卷端由应灵洞主探微真人少室山邓处中序一篇。处中自序为佗外孙,谓此书因梦得于石函,其言皆怪诞,不可究诘,序末题‘甲寅秋九月’,古人无以干支纪岁,伪迹显然。”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华氏中藏经》三卷,《平津馆丛书》本。汉·华佗撰,佗事迹见《后汉书》、《三国志》。是书著录于郑樵《通志·艺文略》、陈振孙《书录题解》、《宋史·艺文志》并作一卷《宋史·艺文志》作《黄氏中藏经》,黄乃华之讹。其注云应灵洞主探微真人撰者,乃邓处中之号,因处中作序,遂视以为撰书之人)。

【心者,君主之官也】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简按:《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云:‘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说文》:‘官,吏事君也。’《玉篇》:‘官,宦也。’”

由上比较可以看出,《灵兰秘典论》“君主之官”这一句话似取材于先秦《荀子》及西汉初《淮南子》等典籍,或成编于曹魏以后从而跻身于经典之列,成为正统权威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历代医学典籍中尚有心为“帝王”之称也,虽未跻身于四大医学经典之行列,可列入了唐代以前中医十四部医学经典之中《唐以前中医经典丛书·钱超尘序》云:“医学之经典,犹如学者之四书五经,地位尊崇,不可替代。在中医典籍中,能被尊为‘经典’者,除清季《温病条辨》外,皆在唐以前。《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中藏经》、《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十四部经典之作,奠定了中国传统医药学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的框架,交相辉映,绵亘千古。这十四部重要著作,犹如布帛菽粟,不可须臾或离,在中医学传承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否亦甚为合理?这是因为二者基本等同,而小有区别。有功德而据天下者可称帝王,君主既可以是帝王,亦可以是诸侯、卿大夫。请看工具书的解释:

班固《白虎通·卷二·号》:“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

互联网《百度百科》:“帝王:皇帝及各种君王的总称。《史记·孝武本纪》:‘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汉语大字典·巾部》:“帝:君主;皇帝。《尔雅·释诂上》:‘帝,君也。’《说文·上部》:‘帝,王天下之号也。’”

《辞源·巾部》:“帝:君主的称号,皇帝。如三皇五帝。《左传·僖》二五年:‘今之王,古之帝也。’”

沈起炜、徐光烈《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帝:战国以前专指天帝,战国时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列国均以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天神之名,用为人君之号。《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所载帝号,实系后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为君主称号,帝遂为皇帝简称。”

《汉语大字典·口部》:“君: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阶级的通称。《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1.称帝王。……2.称诸侯。……3.称大夫。”

帝王者,一切政令之所出,高级指挥中心,犹如人体之心脏。因“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与“神明出焉”虽名称不同,但比喻之意义相同。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汇释

唐·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伯言心者,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此语见《灵枢·邪客篇》,又《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师传篇》同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神明从此出焉。”

明·吴昆《素问吴注》:“心为一身之主,五脏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之官。心藏神,故曰神明出焉。”

明·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藏府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明·李中梓《内经知要》:“心者一身之主,故为君主之官。其藏神,其位南,有离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位居南面,灵应万机,故为君主之官。清净虚灵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至贵者,莫如君。君者,人之主也。若以十二脏论之,则心者,君主之官也。虚灵万应,故神明出焉。首举心为君主,而郑重言之,所以示贵也。”

清·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按:心以神用,清静无为,内主一身,外役群动,无所为也,而实则无一非心之所为,故亦曰官焉。”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官能,任用。非指‘官位’。君主不可称‘官’。此借用国家机构中各种职能的分类,比喻各脏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神明出焉:神明,神明之神的灵慧致用。并非仅指精神及意识、思维活动。此处泛指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出,出现,表现。政出多门则殃,政出专门则昌。此处以拟人摄政的方法将生命活动的不同表现分类归属于某脏。……[语译]心犹君王,主持推动、灵慧致用的生命活动归属于心。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君主之官:《灵枢·师传》‘五藏六府,心为之主。’人之思想意识,精神活动及藏府功能之彼此协调,和气血通畅,全赖于心的功能,故以君主之官譬其重要。‘官’作‘职守’解。神明:包括思想智慧,精神活动等。……[语译]在人体内,心的重要性就好比君主,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生出来的

点评

据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考证,《难经》、《中藏经》是扁鹊学派之医经,仓公(淳于意)、华佗是扁鹊学派之弟子。与黄帝学派不是一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08:35
6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8:25:34 | 只看该作者
金栋按:有学者在《健康报》发文说,“君主之官”是外界词汇,同道认同吗?据上可知,“君主之官”这不是典型的汉语词汇吗!何时成了外界词汇逆?
7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8:3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6-9 09:17 编辑

2、肺脏:相傅与上将军、大尚书(丞相、宰相、相国)

《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千金方·卷十七·肺脏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肺主魄。魄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即肺主魄“为上将军”,使在上行;而《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又云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显然当时肺既有上将军之称,又有大尚书之谓,此可说明其官职并不稳定,亦是变动的。而号为“上将军”者何等官职?大尚书又何等官职?与“相傅之官”是否相同或相似?

将军者何谓?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八·职官考十二·将军总叙》云:“三代之前,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故《夏书》云:‘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盖古之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治之、出使长之之义。其卿,在国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为称;在军则以卒伍、司马、将军为号,所以异军国之名。诸侯之制,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其将亦命卿也。晋献公初作二军,公将上军,未有其号,魏献子、魏文子始有将军之称。自战国置大将军,周末又置前、后、左、右将军。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掌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辞海》:“将军:高级军事统帅。春秋、战国为军队统帅泛称,亦作为高级武官尊称。秦、西汉初略同,后渐为正式官称,冠以各种名号,如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等。因事立名,事讫即罢。魏、晋、南朝、北朝、北齐唯领军将军、护军一类为专职武官,各有职司,其余诸名号将军多为加官,非专职统帅。西魏、北周各级府兵组织统帅亦带将军号。隋、唐置,各冠以卫号、军号,协助大将军、上将军统领府兵、禁兵。辽、金亦置。明代镇守边防的将领及率兵出征的总兵官得挂将军印,名号不一,如征蛮将军、平羌将军等,事毕纳印。清代临时派遣的军事统帅亦授将军名号,事毕即罢。高级军政长官。汉代重号将军于典领军队外,亦常参政。魏、晋、南北朝诸州郡长官加将军名号者可开军府,总领辖区军事民政。……③名誉职衔。魏晋南北朝将军名号繁多,品帙不等,多用为加官荣衔。后代用作散官、阶官虚衔,如建武将军、振武将军等。”

上将军,汉置。官位乃居将军、大将军之上也。既有兵权,亦参国家政事以辅佐帝王。如西汉初上将军吕禄便是。

汉·班固撰《汉书·高后纪第三》:“七年(注:汉惠帝7年)……赵王禄为上将军。”

《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太后持天下八年……病困,以赵王禄为上将军,居北军。”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十三·汉纪五·高皇后》:“八年(辛酉,前180)……秋,七月,太后病甚,乃令赵王禄为上将军,居北军(注:汉初宿卫京师的军队)。”

吕思勉《秦汉史·第四章汉初事迹·第四节汉初功臣外戚相诛》:“七月,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居北军。”

唐以后,十六卫各置上将军,以行环卫之职。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九上·志第三十九上·百官四上》:“十六卫: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焉。”

《辞源·寸部》:“[将军]官名。……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并为环卫之官及武散官。”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十六卫:隋、唐统率禁卫部队的官署。……十六卫始均称‘卫’。十六卫分领府兵各军府者,凡十二卫,与隋朝相同。各位主官有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贞元二年(786),增置上将军一人、从二品。时府兵制已崩溃,上将军及原有诸官,仅存虚名。”

肺为上将军,执掌兵权,环卫帝王,或参政事,位次丞相。

《敦煌医学文献·明堂五脏论》云,肺者“又为承相”。而《敦煌医学文献·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肺为将军”、“肝为丞相”,但马继兴据《灵兰秘典论》及《医方类聚》校注为“肝为将军”、“肺为丞相”,认为系讹作。妥否?《千金方》沿袭《中藏经》肺为“上将军”之官称,《中藏经·卷上·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云:肺者“号为上将军”。说明当时肺确有“上将军”、“将军”之称谓流传,又有“丞(承)相”之说。上将军始置于汉而行盛于唐朝,后徒有虚名。

黄作阵《中藏经校注·卷上》:“上将军:一指军中主帅,如古乐毅、项羽皆曾为上将军;一指官名,汉置,唐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因之。金、元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废。肺为华盖,居上焦,若心主之环卫,故以喻之。《素问·灵兰秘典论》则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将肺喻为‘相傅之官’,意谓职如相国、宰相,辅助君主而治国者。此二喻相似。”

据黄作阵校注认为,上将军与相傅之官称比喻相似。

尚书者何谓?

《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尚书省》云:“秦时,少府谴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承秦置。及武帝遊晏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祕记、章奏之事,及风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至后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尚书,《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云:“官名。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武帝时,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东汉政事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加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实权的贵官。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成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

由于朝代变迁,皇帝更易,官制亦处于变动状态,以应时政之需。在战争动乱年代,武官上将军之官位显赫,实权在握;相对和平时期,文官尚书之职位受宠,虽无丞相之名,有时已行丞相之实。

相傅与丞相均等,亦名宰相、相国。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应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

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云:“国相:汉代采郡国并置之制,直属于朝廷者为郡,分封于诸王者为国。但王国亦自有其职官,重要职官有傅及相,傅管王个人之行动,相管王国内之民事,皆仍有朝廷任命,不使国王得有自由。王国所辖亦有县与侯国,辖境大小与郡略同,故王国相之职位与郡守亦相等,而侯国相又与县令相等。据《后汉书·百官志》,东汉有二十七王国相。七十一郡太守。”

《文献通考·卷四十九·职官考三·宰相》云:“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以樗(初chu)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庄襄王又以吕不韦为相国;及始皇立,尊不韦为相国,则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高帝继位,一丞相,绿绶,以萧何为之。及诛韩信,乃拜何为相国。何薨,以曹参为之。……后汉废丞相及御史大夫,而以三公总理众务,则三公复为宰相矣。至于中年以后,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国。……按: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按: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为真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云:“就行政部门而论,汉代的尚书具分曹办事的规模,这还不过是为了处理公文的便利,没有真正执行政务。到了魏、晋,某部尚书即管某部之事(亦有仍称某曹的),尤以礼部尚书(吏部原称选部,后改。)操用人之权,最为重要。尚书渐渐变为部长之名,而汉代的尚书郎则变为助理之官。这又是后世中央政务分部之起原。

尚书的职务日趋重要,汉代的九卿就日益变成闲散的职位,与政务不甚相关。因此尚书成了中央各机构的汇编,尚书令及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省长,与中书省的监或令共同负责最高政务。”

《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云:“丞相: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起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是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晋以后,真正担任宰相的多用其他名义,而丞相只用以位置权臣如曹操、王导等,往往进一步即登皇位。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

尚书谓之大,大尚书也,可见其权势非同一般,位高近君,犹如丞相,以肺喻之,故有“丞相”之官称。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云:肺者“又为丞相”。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肺为丞相。”

《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上·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记载,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文中小字乃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正》语前云上将军(卷十七),后语大尚书(卷二十九),只能说明当时关于肺的官称及肺与肝的官称不稳定,说法不一。

上将军、大尚书,在历史的特定时期,有时犹如丞相、宰相、相国而行其职权。因“肺主魄。魄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千金方·卷十七·肺脏脉论第一》肺脏,位高近君,以此喻之,殊当矣。

8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8:3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6-9 09:28 编辑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汇释

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营卫,故治节由之。”

《素问注证发微》:“肺与心皆居膈上,经脉会于太渊,死生决于太阴,故肺为相傅之官,佐君行令,凡为治之节度,从是而出焉。《刺禁论》以父母比心肺,乃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而此则以君相比心肺,其尊同矣。《五癃津液别篇》云:‘五脏六腑,肺为之相。’”

《素问吴注》:“位高非君,犹之宰保相傅也。主行营卫,犹之调燮阴阳而赞化理,故曰治节出焉。”

《类经三卷·藏象类一》:“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藏府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节,制也。”

《内经知要》:“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为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脏腑诸官听其节制,无所不制,故曰治节出焉。”

《素问集注》:“位高近君,犹之宰辅,主行营卫阴阳,故治节由之。”

《素问直解》:“位高近君,犹之相傅之官,受朝百脉,故治节由之出焉。”

《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者,金能裁断,相傅之任,明于治道,上下顺教,皆有礼节,肺于五藏,亦治节所生。《乐纬》云:‘商者,章也,臣章明君德,以齐上下。’相傅贤所由也。”

《素问补识》:“《吕览》:‘相者,百官之长也。’《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傅’的来源则更早,《书经》已有‘立太师、太傅、太保,兹唯三公’的记载,《史记·商君传》:‘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相,助也;傅,辅也。相傅之官即协助辅佐之官,说明肺对心有协助辅佐的作用。心主血,肺主气,血无气不行。治节,管理调节。心主身之血脉,而肺为之管理调节。”

9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8:3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6-9 09:19 编辑

3、肝脏:将军与郎官上将军

《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然《千金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肝主魂,为郎官。随神往来为之魂。魂者,肝之藏也。”即肝主魂“为郎官”;而《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又云肝者,“上将军又为郎官”。

将军及上将军之官的解释已如上述,而对人体十二脏腑来说,将军之官最不稳定,说法不一。现在定型的说法,亦即正统权威的说法是肝脏。殊不知在六朝隋唐时期的古典医籍中,尚有“胆为将军之官”的称谓。如

《中藏经·卷上·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治法第二十三》云:“胆者,中正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言能喜怒刚柔也。”

《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上·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云:胆为“将军决曹吏”。

《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九·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云:胆为“将军决曹吏”。

肝为郎官,郎官者何谓?

《历代职官表·历代官制概述·一 秦汉》云:“汉代有一种无职务、无官署、无员额的官名,不在正规编制之内,而直接与黄帝接近,能起相当的政治作用。这都属于郎的一类,朗是殿廷侍从的意思,其任务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之别。”

《辞源·邑部》:“郎:官名。战国始置。秦汉时直宿卫,属郎中令,有侍郎、郎中,为侍从之职。东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魏、晋除尚书郎外,祕书、黄门亦皆有郎。隋始于六部各置侍郎一人,以为尚书之副。唐于诸司皆置郎中,以员外郎为副,历代因之。又文散官亦称郎,如朝议郎、通直郎等,列于大夫之下。”

《汉语大字典·邑部》:“郎: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古廊字。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有议郎、中郎、郎中等名,统称曰郎。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初属郎中令(后改光禄勋)。东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始有郎官之名。其权位待遇均极厚重,职责范围亦异于昔日。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魏晋除尚书郎外,祕书、黄门亦皆有郎。隋始于六部各置侍郎一人,以为尚书之副。唐于诸司皆置郎中,以员外郎为副,历代因之。又文散官亦称郎,如朝议郎、通直郎等,列于大夫之下。其制至清末始废。《韩非子·说疑》:‘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汉书·苏武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秦汉史·第十八章秦汉政治制度·第三节官制》:“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武帝大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无员,多至千人。……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由上可见,郎官乃侍从之义。其任务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因“肝主魂。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千金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肝为郎官,听命于帝王(神),往来于帝王周围,随时差遣,以此喻之,允当否?

肝为郎官,《中藏经》未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8:38: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6-9 09:29 编辑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汇释

王冰注:“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肝者,为将军之官,谋虑出者,木性仁,仁者必能深思远虑,恒欲利安万物,将军为行兵之主,必以谋虑为先。故兵书曰:‘兵以仁举,则无不从得之,以仁分,则无不从悦。’又曰:‘将无谋则士卒忧,将无虑则士卒去。’故肝为将军,出谋虑也。”

《素问注证发微》:“肝属木,木主发生,故为将军之官,而谋虑所出,犹运筹于帷幄之中也。《五癃津液别篇》:‘肝为之将。’《师传篇》云:‘肝者主为将。’”

《素问吴注》:“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肝为厥阴,未出于阳,潜发未萌,故主谋虑。”

《类经三卷·藏象类一》:“肝属风木,性动而急,故为将军之官。木主发生,故为谋虑所出。”

《内经知要》:“肝为震卦,壮勇而急,故为将军之官。肝为东方龙神,龙善变化,故为谋虑所出。”

《素问集注》:“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素问直解》:“气勇善怒,犹之将军之官,运筹揆度,故谋虑由之出焉。”

《素问识》:“《五癃津液别》篇云:‘肝为之将。’《师传》篇云:‘肝者主为将。’吴云:‘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简按:《奇病论》云:‘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肝胆为表里,故肝出谋发虑,而胆为之断决也。《日知录》云:‘《春秋传·昭公二十八年》: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正义》曰:此以魏子将中军,故谓之将军。及六国以来,遂以将军为官名,盖其元起于此。’《管子·立政》篇:‘将军大夫,以朝官吏。’”

程士德高校教参第二版《内经》:“谋虑,即深谋远虑。《素问吴注·卷三》云:‘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谋虑出焉。’又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云:‘肝主怒,拟其似者,故曰将军。怒则不复有谋虑,是肝之病也。从病之失职,以测不病时之本能,故谋虑归诸肝。’诸注相互发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1:22 , Processed in 0.06770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