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刊第二期稿件《中医自身发展的五大规律》---杏林童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7 20:3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政府高层或中医界要员们在事关中医发展问题时都会强调一句话:“要保持中医自身发展规律”!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
2016年2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一篇“贾谦观点回放”的《中医自身发展的五大规律》的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中医自身发展的五大规律
第一,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中医将之发展得淋漓尽致。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她能同化一切外来文化而不是异化自己。今天,但凡现代科技对中医有用者,中医自然会吸纳,不必高喊中医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第二,中医是临床医学,实验室研究不出中医药理论。中医理论没有一个是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但今天我们的研究却要求搞这个动物模型那个动物模型,提出这样的假说那样的假说,进行这种实验那种实验,非要找到什么有效成分予以分离提取,等等,实在是东施效颦。不让中医临床,不仅是对中医的无知,也无异于扼杀中医!不了解中医的发展规律、跟在西医后面爬行,其结果必将导致中医西医化而后彻底消亡。
  第三,中医属于意会知识范畴,适于师徒传承。“个人知识”是通过识知者对被知事物的能动领会实现的,而领会过程需要理解行为主体的个人参与。对中医药学来说,其本身就是难以被西方学术言传的“个人知识”。从这种意义上说,具有意会知识属性的中医药学更适合于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师徒传承,使之领悟。院校教育肯定是有用的,但决非是唯一的,更不一定是最先进最科学的。
  第四,个性化治疗使中医适宜于诊所形式。中医是个性化治疗。所以一个中医即可开设一个诊所,甚至药品也完全可以做到前店后场,自行生产: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几千年来,一个中医就是一所医院。中医,也只有中医,才能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广泛设立诊所,方便居民看病,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五,中医中药不分家。自古以来,中医中药是一体,从不分家。一提中医,就包括中药以及中医的各种非药物疗法。一个中医,要懂中医理论,要懂药性,会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也要会针灸、按摩、拔罐等,还要会认药、会采药、会炮制、会自制丸散膏丹。他们认药凭眼观、鼻闻、手摸,似乎不科学、不先进,其准确性却并不亚于现代仪器,十分有效而且简单方便,为当代仪器设备所不及。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中医药有五大发展规律。可惜百年来没有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总是以西医药的规律要求中医药。要想振兴中医,必须坚持中医自身发展规律。
※※※※※※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以上五大特点,或者叫做“规律”,但中医的这些“规律”也是双刃剑,既可保持中医的自身特色,也能限制自身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相对于与科技发展相依附和实验室研究为标准的西医,必然要缓慢得多。笔者认为,中医既然是临床医学,那就发展不在速度,而在疗效,关键应在临床上取得比西医更好的疗效,使更多的民众在患病后首选中医才是真正的发展!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中医人自身临床技术技能要过得硬以外,还有药物与法规、教学模式、后继有人等多方面的因素。若首选中医治病的民众越来越少,中医逐渐失去了受众,那就别说发展,连存在都面临危机了!
上文文未说道:“可惜百年来没有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总是以西医药的规律要求中医药”,但却并没有给中医带来可观的发展,这是为什么?中医发展的自身的发展规律究竟是不是这些?欢迎朋友们讨论!
2016.11.22


点评

2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20:55: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复兴的理论基础
                                                      
                                                澳大利亚、悉尼      张有和

          [内容提要] 中医学能够复兴的原因在于:(1)它揭示了人类临床医学中状态病存在的普遍性,和建构了自成体系的诊疗方法,且其它医学方法不能取代;(2)它不仅有广泛的临床实践价值,且能治愈或改善诸多西医难治和不治的疾病。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in the survival of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e reasons in supporting the survival of Chinese medicine include:
(1) Chinese medicine reveals that various body kilters are widely exist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Chinese Medicine establishes its uniqu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ystems and they are irreplaceable by any other medical systems. (2) Generally, Chinese Medicine exhibits its practical value in clinical practices and is capable of improving various diseases that are difficult to treat or inurable by Western Medicin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survival, theory

                                                 一
        “中医学复兴”是一个百分之百耸人听闻的命题,因为对于中医爱好者和诸多名老中医、专家,〝复兴〞只是不切实际的想像,对于撰文预言中医五十年内自然消亡者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不过,笔者会以平实有据的论述,满足正反两方面争论的意见,让各位对中医药来一次有意义的再认识。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成书于1800年前,迄今为止仍是中医不可动摇的经典。中医药曾经在过去的二千多年里是泱泱大国的主流医学,并惠及东南亚各国,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中、西医学的沟通,把中医药学的优点纳入现代医学,造福于人类,是民众和官方的良好愿望。
       但是,五十多年过去了,应当说经过两代人—西学中的高级医药专家、中医专家,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实践和面及全国的努力,未能从现代医学角度解决(1)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和(2)它在临床医学中有什么实践价值?前者是在理论上明确中医与西医本质上的异同,后者是清楚地与西医相比,中医在人类临床医疗实践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有鉴于此,笔者撰文指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中医学能否存在和发展,取决于(1)它能否揭示西医未能认识的疾病,(2)能否治好西医难治和不治的疾病。在《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价值》[1]一文中,笔者以西医学为参照物--这样的论证有百分之百的自然科学立场,通过六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指出:证候与器官病是中、西医学的核心。中医证候的本质,是人体疾病时的全身综合反应状态,称它为状态是因为证所反映的是全身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局部器官问题。正如肺炎病人在不同时期全身状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临床表现,相信有临床经验的医师一定认同。西医的重心在肺脏炎变和致病原上,中医则重在不同的全身状态的分辨和治疗上。这就是中医药抗菌血浓度不足亦可以治好肺炎,而西医超高浓度抗菌素加静脉滴注亦未必治愈肺炎冷休克病人的原因。
        中医学与西医学一样,以症状和体征为临床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虽然西医对人体的认识达到超微结构、DNA和分子水平,但临床上仍有很多患者的病痛无法作出明确的现代病因病理诊断。诊断不明并没有否定疾病已经存在,因为症状和体征的出现是客现的,诊断则是体现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就如感冒对西医来说,是一种感染病毒为主因的常见病,对中医来说却包含了风寒、风热、寒热往来等数以十计的方证;前者是从病因器官病理角度,后者则是从全身反应状态着眼。对于中医来说,以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从寒热的多少和太过或不足为状态分类的出发点,每个病人都可以辨证-诊断;而很多病人经西医反复检查,仍然不能作出明确的病因病理诊断。
        如上所述,中医学诊疗的重点在全身状态,是西医学和其它医学体系所未能涉及的另外一个反映人类疾病客观存在的范畴,即中医学揭示了西医学方法未能认识疾病的另一个方面,这是中医学存在的第一个意义。
        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为人类临床医学开拓了一个特殊的领域:人体状态失常的诊断与治疗。笔者把医疗分为(1)细胞-DAN-分子,(2)器官-系统,(3)状态-全身综合反应等三个层次。中医学的优势就在后者,且状态的分类诊断和治疗,在方法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体系,是其它医学或方法不能替代的范畴。
         近一百年来的中医现代研究,主要是从物理、化学,以及人体局部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方面,对中医学进行〝验证和发掘〞。应当说研究成果是极为丰富的,但是,(1)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至今无法确认,(2)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西药相比,不能称为药物,(3)复方虽有临床疗效,却不知有效成分所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行业里十有八九的人,内心里有一个天大的问号,作为病人只有以疗效来选择中医。可以说中医的存在与怎样发展,在中医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心目中,都是一本糊涂账,更不要说医疗管理机构。事实上,中医至今还能够存在,最重要的是其临床疗效。笔者曾遇到一位中亚(阿富汗?)人,他说:中国什么都不好,只有中医好。在一些华人心目中,病医不好,是没有遇到真正的中医。
        笔者学过西医,有五年西医的临床实践。当年〝误入〞中医学院,却不知深浅地妄图改变中医被轻视、被误解的现实,单抢匹马地思考推演了二十余年,得出另外一个答案: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A)状态和(B)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1]。换言之,现代医学实际上只反映了人类疾病的一个面,中医学则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疾病的另一面,而且两个不同的面,必须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操作。正是这个原因,现代医学的方法不能验证中医学的科学性质,中医的神奇疗效才变得不可思议。
        中医学的核心是证侯,其本质是一种全身综合反应状态,与器官病因病理没有必然关系,因此不能用理化数据来表达,将中医证候—状态进行标准化、客观化的研究是违反客观病象的,因而五十年来的相关工作劳而无功,因为某一状态的形成与辨别是「即时」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由于不同个体内部的协调状态不同,不同的状态对相同的病因病理必然有不同的反映;因此,体内平衡与状态失调成为日常疾病的普遍性,是永久与人类相伴的。人类作为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绝不会置切身病痛不理。当人们从相对科学的知识中对中医学进行再认识,从而对自身和人类疾病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之后,中医学被世界各国不同人种接受,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这就是中医学在理论意义上的复兴,即切身病痛的诊疗需求使中医学—状态医学,必然成为人类临床医学的一个主要分支。

                                                                     二
         西方医学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任何一个其它医学想要生存,不仅需要治病有效,而且必须能治好西医难治和不治的疾病,唯有这样才有与西医学长久并立的依据。
        如果说中医在中国的存在,是因为文化背景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那么,海外华人和西方人自己花钱使用中医药,只能是疗效使然;特别是西人的文化背,加之中医学的科学地位不明。事实上,由于中医学的科学性质至今未明,不要说中国的民众,就连中医院校对中医的认识也问题多多。大家知道,迄今为止中药的现代药理有效成分与西药相比,不能称药,因此西医治病绝不会选用,别说一线药,连二线都算不上。在这种情况下,以西医思维用中药的医生(含中、西医),说他们糊弄病人,给病人〝安慰剂〞是绝无夸张。问题惨在中医的声誉因此大滑,那些以西医思维的〝中医博士、硕士〞又占据了中医高等学府和医院的领导要职,不难想像,假以时日,不用五十年,中医学必入考古专业不可。
         各位不必悲观,人类是现实和聪明的,面对诸多西医难治和不治的疾病,不少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在中医药、针灸那里得到了好的结果。人类要追寻其内在机理,即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万物。
        什么是科学?任何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它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这就是科学。揭示人体疾病综合反应状态的理论,虽然不涉及理化指标,亦不会减少其科学价值。
        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治好西医难治和不治的疾病,是中医学立足世界的根本。首先要指出的是:证候是疾病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这就要求西医学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临床病象,而不再以现代器官病因病理为唯一的视角,把各种证候-状态,名正言顺地看做临床疾病的一大类别,这样很多无法用现代病因病理作出诊断的病痛,就可以在状态病这个宠大类别中找到它们的名号,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在笔者的临床实践中,有效率至少60-80%;我不是妇科专家,治疗不孕症的成功率也在50%以上)。这是中医学临床价值的第一个方面,把状态病的概念和定义摆上医学科学的台面,还人类临床医学一个完整的面貌。
        第二方面是大量西医难治和不治的疾病,中医取效的事实:(1)各种病毒性疾病,如出疹性疾病,西医主要是退热、皮肤止痒等对症治疗,中医的辨证治疗可以大大加快病情好转和改善各种症状。又如病毒性感冒,中医辨证疗法能切合病人身体的不同反应,使患者的各种病痛尽快痊愈。病毒危害最典型的例子,是让全球闻风丧胆的SARS,广州中医药大学收治的病人无一死亡,中国多个地方治疗SARS的结果亦证明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此外,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结果大大优于西医,亦证明状态诊疗对临床医学的重要实践价值。
        (2)妇科疾病。例如不孕症,西医人工受孕成功率不到20%,与中医药针灸合作治疗(澳大利亚.墨尔本,笔者同窗高旭光医师)后,成功率超过60%以上;单独使用中医治疗成功者亦不在少数。先兆流产中医治疗成功者很多,且未见保胎成功后所生婴儿有什么特别问题。西人妇女Debra习惯性流产,经西医手术缩窄宫颈后仍然流产,后经郭富宁医学博士用丹栀逍遥散加黄柏、蛇舌草治疗,成功产下幼子。这个病例不仅对西医,对中医亦是一个医疗思维的典范。众所周知,部分妇女患严重月经失常,但贺尔蒙数据正常,西医无从入手,中医疗法多可获良效。
        (3)皮肤病。这类疾病常常伴有体内失调,部分病人的皮肤病表现往往是体内失调的外在表现--〝付产品〞,因此,中医皮肤病内治是十分科学的方法。中医的内治法使体内环境趋向正常,是停药后病情不反跳的原由,也使敏感的皮肤在好的内环境下减少了复发。当然不少中药和特定的配方对某些皮肤病有奇效。
         (4)体内环境的严重失调,使部分理论上西医药有效的病例无效。最典型的情况是细菌感染性疾病,30年前笔者目睹一年轻男子患两肺大叶性肺炎伴冷休克、表情淡漠、全身冰凉,虽经及时抗菌抗休克,仍眼睁睁看他死去;如果当时用大剂附子麻黄细辛汤加人参干姜桂枝等中医治疗,必能还阳身热而治愈。又如部分属中医脾肾阳虚体质的人,使用抗菌素后全身状况更形恶化,必须恰当使用中医治疗。笔者在临床中看到,支气管敏感咳嗽/哮喘病人,属脾肾阳虚者,每因感冒至哮喘发作,且多十分急重,经中医相关治疗不仅疗效奇好、体质改善,哮喘发作大幅减少,使顽症、难症变成小病。
       第三方面,单味中药现代药理的有效成分不如西药功专效宏,但组方针对证-状态之后,它出现了状态治疗的长处,所以很多抗菌有效浓度远远不足的处方,产生了抗菌愈病的疗效。病毒性疾病和其它诸多疾病,中医药针灸的优点更多。因为中医在全身状态协调上的优点,所以从全身的感觉来说,就算西医同样有效的疾病,有些病人亦不惧多付金钱和煎药的麻烦而选用中医药。
        第四方面,全身状态的改善使中医对器官疾病有效药物浓度的依赖减少,因此通常不考虑停药后病情反跳的情况。笔者告诉病人,治疗期间如果数日的短暂停药,一般不致病情反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后,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保持良好。中医用药是以方证对应起效,补虚泻实、清热散寒,以改善状态失调,是面的综合治疗,而不是西医病因病理针对点的有效浓度疗法。当然,中医状态诊疗的面与西医病因病理核心的有效浓度相加,应当是最理想的目标。
        这里要重复说明,在辨证处方遣药得当的病例,中医的疗效是很快的,通常第一剂即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这是临床上病人反馈的信息。笔者的香港朋友陈医生的母亲说,服用她儿子的第一煎中药后,病情明显改善,证明笔者文章里的论述千真万确。其原理就是中医治疗直接干予全身状态,通常在服药后三十分钟内显效。


                                                                    三
        中医学的证,是疾病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它向我们揭示了器官系统之间关系失调的大量临床病象。面对这类无法用器官病因病理方法度量的全身状态失调性疾病,中医学用寒热虚实为基点的分类方法,建构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临床医学体系,积累了超过二千年的实践经验。它与西方医学,展现了人类临床医学状态病与器官病,两个不可或缺的侧面。
        正视证候是人类临床医学的一个庞大类别,是中医学复兴的根本。让科学界和世人认识和接受证-状态病的存在,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和疾病的观念更接近客观实际,其过程本质上就是中医学的复兴。
         有了上述进步,中医学就有可能在全世界更大范围内,为解除各种不明病因病理的病痛,和治疗诸多西医难治和不治的疾病,发挥其〝神奇〞效用;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才有可能成为人类科技宝库的一部份,中医学才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本文承蒙广州.  杜同仿教授、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黄振兴教授、原澳华中医学会会长扬伊凡中医硕士,陈建运中医硕士、德国. 张亮中医师审阅指导,谨此致谢)
3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21:30:4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所言的“气是什么?”---于建成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精气学说》: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现代中医无西不为理,总是企图在西医框架内找到中医概念的本质,气本质研究亦是五花八门,但没有检索到一例是以《黄帝内经》概念本义进行研究的。《黄帝内经》说得明明白白,《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素问·生气通天论》:“其生五,其气三”。气,即节气。在于生命就是时间,就是节律,气的本质相当于西医的生物钟,岂能是现代所说的“精微物质”。现代错误的定义,必然带来科研方向的错误。

通读《黄帝内经》不难发现,凡是可以带上“气”字儿的概念,都与时间、节律有关。四时、五运、六气的时间节律性就不用说了;藏气法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宗气,乳下的搏动(心率)就是宗气的表现,搏动过度就是宗气外泄;营气,一昼一夜五十营;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经络流淌的是经气,经气是什么?是时间、是节律。时光总是漫漫地流淌,不经意间就流走了青春、流走了年华。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就是节律,而不是那一堆蛋白质,蛋白质仅仅是载体而已。

藏府之气,亦是时间、节律。《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天气风热湿燥寒是时间、节律吗?是的,没有时间、节律的运动,哪来的春夏秋冬,没有春夏秋冬,哪来的风热湿燥寒?

大承气汤的气也是时间、节律吗?是的,根据笔者研究,枳实调节平滑肌的纵波,厚朴调节平滑肌的横波,调节的就是波的蠕动频率。理气药,理的就是节律。

人参大补元气,这元气也是时间、节律吗?是的,元气足其中一个表征就是相对地有力气,借用物理学概念就是功率增强,P=W/T.功来自力,力来自能量,生物能来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热源质”,几克人参能够提供几百克“热源质”的能量吗?显然不能,那么人参提供了什么?提供了时间T的调节。

药食之气就更加与时间、节律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这里是从“气化论”的角度讲药食气味的作用。水火煎出药食气味,其中的味因水而出,为阴,食入后入于形;气(药食之气)因火而出,食入后入于精。反过来说,精食入药食之气,形食入药食之味。形可因药食之味而伤,精可因药食之气而伤。元气充于形,所以味伤了形就伤元气。元气本由精所化生,而元气充形又可形生精。经一番化生之后,多出的药食气味分别从上、下窍而排出。

也就是说,无论是天然食物,还是天然药物,除了提供物质营养(味)以外,还提供时间节律(气)。如何理解这个时间节律呢?就是有机物都含有生长化收藏生命过程的信息。人类依靠食物维持生命,如果单纯是为了获得能量,那为什么不能主要食用无机物?如果单纯是为了新陈代谢,那请问,在原子层面有何新旧之分?人类之所以要食用有机物,就是为了获得负熵,生命做为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赖负熵而活。中药为什么该用春季的,秋季的不好使?因为它们不再有应有的阴阳比值(熵与负熵比值)和五行的旺相(节律表现较强的相位),这与化学组分无关,至少不是简单的化学分子结构。除自限性疾病以外,大多西药需要终身服药,也许就是因为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不具有负熵和其表现出的生长化收藏节律的信息。我们把负熵和其表现出的生长化收藏节律,定义为负熵生长化收藏定律,为未来发展生命科学和系统科学做准备。

美国科学院院士史蒂夫·卡伊:“在地球自转的自然规律下,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都是经历日夜交替的情况下完成了进化。因此,许多生命有机体表现出了日常或昼夜的行为、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过去20年的研究表明,催生出这些明显规律的是产生24小时定时信息的生物钟----也被称之为‘生物振荡器’……许多的研究都表明了基本生理过程调控,无论是从大脑神经元活动甚至是到肝脏葡萄糖的水平都受到生物钟的问题。此外,许多研究开始表明,倒班和其他压力都有可能导致的生物钟的问题,另外还会引发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德,古字义,自己认识的路;气,节气,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天之德,就是天体运行规律;地之气,就是四季寒暑交替。所谓的精,是天之德、地之气相摶而来。虽然发育生物学方兴未艾,但如何调整生物钟紊乱,西医目前既发明不了药物,也找不到手段,而中医不早就发现了生命的律动,并由此建立了临床医学理论模型,提供了治疗方法?中医现代不科学吗?对未来生命科学和医学没有启迪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2:29 , Processed in 0.0530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