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血化瘀,活的是血液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8 17:0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活血化瘀,活的是血液吗?原创 2016-09-08 于建成 [url=]岐黄正传[/url]
活血化瘀,活的是血液吗?

容易让人误以为古典中医定义的血就是血液,当属淤血和出血了。淤血和出血的这个血,难道不是指血液吗?当然是!但这不能做为否定古典中医血定义的论据。中华文化有个特点,就是擅长借喻。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大约那个时期诞生的《黄帝内经》,不可能脱离这个文化背景。孩儿他姥爷,又称为泰山。登上泰山之巅,不能说踩在孩儿他姥爷头上了。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借喻,中华文化很容易区分。西方科学也这样使用定义,比如力。学力学的人不糊涂,是因为教材编得不糊涂。

拿“心”做例子。虽然,把行使君主职能,出神明,定义为“心”了,但是,在做为解剖标识的时候也用心这个词儿,比如“心下”,就是指解剖之心的下面。为了说明解剖之心病情,一般用其它名称代之,如胸中、膻中、心中、真心等。真心痛,就用“真心”来区别对待借用解剖“心”这个称谓而重新定义内涵的那个出神明的“心”。

堰塞湖是土石把水阻塞了,而不是水自己拥在一起。冰是温度低于零度使水凝固,而不是水自己成为固体。水污染是环境造成的,而不是水自己作的。溃堤泛滥是堤坝不坚固和外力让水成激流,而不是水自己汹涌澎湃。大禹治水,是治理的水道,而不是水液。


血瘀,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淤青了。在外力作用下,使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从毛细血管破裂处外渗致皮下,在完整的皮肤上可以看到一片淤青。此时外渗致皮下的血液已属异物,没有了生理功能,无法针对其本身做些什么,不可能让其恢复活性,重新纳入血液循环当中。要想消除它,还得找造成血液离经叛道的病因,找可以清除它的生理机能。

现代中医把类似于淤青的疾病都定义为血瘀:“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这与西医的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病理过程、血液凝固性、红细胞流动性、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等相关。涉及到西医的NEI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甚至基因。可以说,血瘀是一种综合性的病理状态,形成机理非常复杂。但无论怎么复杂,都与血液本身无关,治疗上也不会治疗血液。动脉硬化属于血瘀,它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没有人通过血液来治疗动脉硬化,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动脉硬化,显然也不是通过活动血液。

古中医的血瘀远非现代中医讲的这么一点。拿血府逐瘀汤为例,原本可治头痛、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夜不能睡、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肝气病、惟干呕,血瘀之症、晚发一阵热。后用于治疗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治疗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这些远远超出了现代中医定义的血瘀范畴,但这些的的确确属于古中医的血瘀,显然古中医的血并非指血液。远古中医《黄帝内经》“血瘀”的范畴更为广泛,只是现代中医根本不了解罢了。

若笔者说桂枝汤是理血剂,而非解表剂,会让现代所有中医笑掉大牙。在牙没有松动之前,我们能不能先静下来思考一下?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临床发现,桂枝汤可以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为什么不想想医圣原本就是这样做的?“指受血而能摄”,血是动物神经递质,那么营卫又是什么?营卫就是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中的递质。这种推断能否成立,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手段证实的。顺便证明一下,桂枝汤比西医的认识高明多少。给心血管放个支架就是科学,喝碗汤药,能给心血管做管外按摩,消除阻塞,是伪科学,还是超科学?


可能有伤寒学家要说了,太阳中风中的是外风。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经典中,是不分外感和内伤的。若说外感也都是伤寒,“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若说经典错了,那就要讲一讲物理学的基本常识了。没见到台风让人中风的,吹风扇不是中风而是伤寒。我们见过北方冬天用冷水化冻梨,冻梨表面会形成一层冰膜。这是热交换的一种现象,这个膜会减缓热交换的速度。烫澡也是如此,刚下热水池觉得烫,过一会就适应了,有旁人下池子,搅动了热水,又觉得烫了,这是因为热交换形成的膜被破坏了。风扇就是永远在破坏这个膜,使身体总在热交换强烈状态,所以说吹风扇还是伤寒。

言归正传,中医活血活的是“指受血而能摄”的血,相当于西医的神经递质。“风为百病之长”,百病的首长是风,而“血虚生风”。也就是说百病皆由神经递质带着头。这里要注意,中医的病因不是西医的致病因素,而是气合乘藏,即若干因素叠加一起有了可乘虚而入的藏府,才形成病因。

怎么区别中医在不同的场合说的血的不同含义?基本有三点:

一是,溢出体外的血,这个是血液。因为其溢出体外成为异物,再无生理功能,故只做症状描述,不做生理病理理论。

二是,“指受血而能摄”的血,相当于西医的动物神经递质。

三是,与经络一起理论的血,这个血就是营卫,相当于植物神经中的递质,营属于副交感神经,卫属于交感神经。因为营卫的运行是以经络为标记的,所以才在经络里论述。经络相当于街路,营卫相当于公交车。为了区别营卫的不同功能,有时称其为气血,有时称其为阴阳。《素问·痹论》:“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可见营卫与血的关系,血痹不仁,亦为营卫行涩。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结而不合,原因就是现代中医曲解了古典中医的概念。当把中西医不可通约的同名概念强行嫁接在一起的时候,心是西医的心脏,血是西医的血液。心藏神明,血虚生风,血痹不仁就成了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西医的神经科就是中医的血液科,不用十万块板砖练铁头功,还真锻炼不出现代中医的悟性来。


备注:相当于不是等于。中医的血,仅仅是神经递质功能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功能又联系其控制的骨骼肌、内脏、腺体、心血管等等的部分功能。其它藏府和所藏的精亦是如此,还需仔细辨析。还是另写一篇文章介绍吧,敬请关注。中医的心就是神经,肝、脾、肺、肾是心的辅臣,五藏各自行使神经的部分职能。由五藏控制运动、感觉、平衡、循环、呼吸、供能、免疫等组织和系统,及通过感受器和大脑,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对环境做出趋利避害的反应。为什么中医必须讲整体,整体之中有生克制化,还必须复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6-9-9 22:3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6-9-9 22:33 编辑

拿“心”做例子。虽然,把行使君主职能,出神明,定义为“心”了,但是,在做为解剖标识的时候也用心这个词儿,比如“心下”,就是指解剖之心的下面。为了说明解剖之心病情,一般用其它名称代之,如胸中、膻中、心中、真心等。真心痛,就用“真心”来区别对待借用解剖“心”这个称谓而重新定义内涵的那个出神明的“心”。
--------------------------------------------------
这一段,就是我要讲的“心是神明”。

可以说,血瘀是一种综合性的病理状态,形成机理非常复杂。但无论怎么复杂,都与血液本身无关,治疗上也不会治疗血液。动脉硬化属于血瘀,它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没有人通过血液来治疗动脉硬化,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动脉硬化,显然也不是通过活动血液。
古中医的血瘀远非现代中医讲的这么一点。拿血府逐瘀汤为例,原本可治头痛、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夜不能睡、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肝气病、惟干呕,血瘀之症、晚发一阵热。后用于治疗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治疗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这些远远超出了现代中医定义的血瘀范畴,但这些的的确确属于古中医的血瘀,显然古中医的血并非指血液。远古中医《黄帝内经》“血瘀”的范畴更为广泛,只是现代中医根本不了解罢了。
------------------------------------------------------显然古中医的血并非指血液。-------中医的血,是血液,但血瘀、血虚、血热、血寒,是病理状态,不一定是血液的问题,可能有一部分血液的问题(这样才和前面讲心的两个含义统一了)。

点评

血,参照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0 10:05
3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10:05:24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9-9 22:32
拿“心”做例子。虽然,把行使君主职能,出神明,定义为“心”了,但是,在做为解剖标识的时候也用心这个词 ...

血,参照心。

点评

哈哈哈! 心,参照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19:28
4
发表于 2016-9-12 19:28:0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
心,参照血。
5
发表于 2016-9-12 19:29:01 | 只看该作者
太白先生请继续,六淫、七情一路讲下去。
6
发表于 2016-9-12 20:19:03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区别中医在不同的场合说的血的不同含义?基本有三点:

一是,溢出体外的血,这个是血液。因为其溢出体外成为异物,再无生理功能,故只做症状描述,不做生理病理理论。

二是,“指受血而能摄”的血,相当于西医的动物神经递质。

三是,与经络一起理论的血,这个血就是营卫,相当于植物神经中的递质,营属于副交感神经,卫属于交感神经。因为营卫的运行是以经络为标记的,所以才在经络里论述。经络相当于街路,营卫相当于公交车。为了区别营卫的不同功能,有时称其为气血,有时称其为阴阳。《素问·痹论》:“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可见营卫与血的关系,血痹不仁,亦为营卫行涩。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结而不合,原因就是现代中医曲解了古典中医的概念。当把中西医不可通约的同名概念强行嫁接在一起的时候,心是西医的心脏,血是西医的血液。心藏神明,血虚生风,血痹不仁就成了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西医的神经科就是中医的血液科,不用十万块板砖练铁头功,还真锻炼不出现代中医的悟性来。


-------------------------------------------------------------------------------------------------------------------------
这样中西结合的讨论问题很好,这样便于人们沟通中西医学,比较中西医学的特点和关系。其实中西医学是相通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罢了。


中西医的血,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必要把彼此看的格格不入,势同水火。当把中西医不可通约的同名概念强行嫁接在一起的时候,心是西医的心脏,血是西医的血液。心藏神明,血虚生风,血痹不仁就成了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西医的心和中医的心,都是调配和推动血液运行的。中医的血和西医的血,都是营养和沟通脏腑的。不管中西医,只要血液运行障碍,都可以引起神志异常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症状。并不会引起什么“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06 , Processed in 0.06283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