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7-20 19:45 编辑
我一向认为,医学创新首先从临床做起。无论古人怎么说,无论西医有多么先进的理论,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要发现西医“人工疾病”的产生原理以及中医草药的作用原理; 其次,找到西医制造人工疾病背后的理论缺陷,用中医新理论予以弥补;第三,中医应该选用什么方法有效应对西医制造的人工疾病。疗效要通过现代医学治疗标准,令西医及患者心服口服。 中医新理论,是在与西医的实战对比中形成的。战胜一次西医,就获得一项新课题,研究出一条新理论。不通过实战,把中医与西医概念拉到一起一锅烩,无异于纸上谈兵。
其实,中医的创新工作自古至今,从来都没有停息过,一直都是在顶尖临床家中隐隐进行。故不为同时代同行所知。古代很多创新成果,都是创新家逝世多年后,甚至数百年之后才被后人发现。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新一轮创新工作,仍然遵循着中医古代的创新法则,在现代顶尖临床家之中隐隐进行,并未被大家所知。就拿“燃灯”来说,过去北京中医学院的学生没有人不认识他,但也没有人知道他就是新医学的“燃灯医祖”。还有杜雨茂教授,是家父好友,即便我10岁就认识他,但还是在50年后,才知道他是一位杰出的现代中医创新家。过去只知道他的肾病、奇难病看的好。也不知道人家究竟是怎么看的。
中医的创新工作有一个很高的门槛。热衷创新的人未必能越过这个高门槛。站在门槛之下谈创新,无异于坐井观天。创出来的新知识也只能是一堆幼儿科普读物。 如果真想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创新家,立志为中医创出有价值的新医学理论,尚需从临床做起,跨过临床这个高门槛。超不过前一代顶尖临床家的高端技术,又岂能超越他们的医学境界谈创新?当今中医创新面临着现代临床界的“三座大山”--蒲老和东周西杜,只可以越过,不可以绕过。 如果实在越不过去,还想创新,那就创作一些中西医融合的科普作品,给中学生和大学生们欣赏欣赏,也是对中医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