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今本《春秋繁露》共82篇(又一个81篇?)。总篇幅中,言阴阳五行者约占一半⑴。列有关篇目如下: 五行对⑵第38 五行之义⑶第42 阳尊阴卑⑷第43 王道通三⑸第44 天辨在人⑹第46 阴阳位⑺第47 阴阳终始⑻第48 阴阳义⑼第49 阴阳出入⑽第50 天道无二⑾第51 暖燠孰多⑿第52 基义⒀第53 同类相动⒁第57 五行相生⒂第58 五行相胜⒃第59 五行逆顺⒄第60 治水五行⒅第61 治乱五行⒆第62 五行变救⒇第63 五行五事[21]第64 天地之行[22]第78 如天之为[23]第80 天地阴阳[24]第81 董氏论五行多以相生为说。如五行相生第58说: “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25]。行者,行也[26]。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27]。五行者,五官[28]也。比相生而间相胜[29]也。” 董氏的五行生克图已和今所知者无异,唯不谈乘侮。 五行对第38说: “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30]。” 五行之义第42说: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31]。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32]。木生火,火生土……此其父子也[33]。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34]。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35]。……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土居中央为天之润[36]。土者,天之股肱[37]也,其德茂美[38]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四时者,土兼之也[39]。……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40]。” 试看上文所说,与《内经》何处不相符。特别是“木居左”应是肝居左的根据。既说“土不可名时”,又说“土为季夏”,二者虽相矛盾,《内经》亦有此说[41]。 董仲舒又提出了相合说,见基义第53: “凡物必有合[42]。合必有上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说这是《内经》脏腑相合[43]的根据应不为勉强。 读者若无机会见《春秋繁露》,知道董氏以阴阳五行说为宗对儒家理论进行解释就够了。 是否可以怀疑,董氏完全借用了阴阳家现成的理论呢?我看不会,只能说他继承了阴阳家学说,这种学说在他手里被最后完成了。就今所见文献而言,《淮南子》中亦有五行相生说[44],一般认为其说较董氏为晚[45]。董氏确是很聪明而肯下苦功的。《史记》说他“三年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46]。”“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他的家乡本邻齐地[47],又进过汉初最好古求遗书的河间献王[48]的图书馆,继承稷下阴阳家很方便。武帝时,他一坐官就“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史记·儒林列传》)完全是当时最有造诣的阴阳五行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