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正式探讨《内经》中的天文学内容时代标志之前,还是首先把前几节没说清的一个较关键的问题再讲细些。那就是五行相生说是怎样完成的。笔者反复分析查考,觉得不联系天文知识,便说不通。 相生说不像相克说那样,可以比较容易地从生活常识中总结出来。木、火、土、金、水这个相生的圈子中,只有一环——木生火,是容易从常识中升华的。其余四环都太难了。五行学说要能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必须使五行和四时相配。最初的配法,应是没有考虑到土,而且是受五行相克说指导。由于水火相克,金木相克最易理解,用它们去配四季便很自然。其中,冬与夏气候寒热相反,分别配以水火理应是首选。春秋虽不如冬夏相反那么明显,其由寒渐暖和由暖渐寒的相反变化还是较易发现。至于两行各配哪一季比较符合常识,还是金配秋比较好,因为金给人的感觉以凉为主,木则反之。于是相克的四行配四季便完成了。然而,四时在一年之中是以次递变的。由春至夏,至秋,至冬,这个顺序不能说是依次相克,应该说是依次相生。所以最早的相生应该是木火金水。这个环子除了金生水较牵强外,都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不参考天文学发展的影响,现在只有土无处可放。可惜,在五行中它又是最尊贵的。要坚持“土不主时”或“土王四季”,就完不成五行相生的圈子。这是一个矛盾。现本《内经》五行归类的内容中还留有明显的痕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归类方法是先配五方。摘要如下: “东方生风⑴,风生木⑵。” “南方生热⑴,热生火⑵。” “中央生湿⑴,湿生土⑵。” “西方生燥⑴,燥生金⑵。” “北方生寒⑴,寒生水⑵。” 是四时配五行在先,还是五方配五行在先,我认为应是四时⑶①。 [自注]①五行与四时相配,才便于说明一年的生长化收藏。五行与五方相配,才便于说明五方的温、暖、热、凉、寒。显然是五行配四时更容易一些。仔细想来,二者又大体上是一回事。比如,夏季配火就是南方属火,冬季配水就是北方属水。至此还不需要借助其它理论。涉及到春季、东方、秋季、西方如何与五行相配,才用得着下文《鹖冠子》所说。当然,斗柄所指本来和五行无关。假如看夜半斗柄所指,就不是“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无耐那时的习惯是看初昏斗指,于是很容易被五行学说利用。其实,一年的气候变化属于两极现象,比较便于用阴阳学说说明,而不便于用五行学说说明。试看,拿来《鹖冠子》之说后,还有土、中央以及后来添的季夏不好安置。古人不得不为此大费心血,最后还是不很通顺。四时气候变化是古人最熟悉、也是和那时乃至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最密切的环境条件,故最需要理论说明。而那时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所以,我认为四时配五行先于五方配五行。第四节也说过,阴阳五行是离不开四时的。《内经》讲天地之道,是阴阳之道,也是五行之道,又是四时之道。正是通过与四时相配,才实现了阴阳与五行糅合。 但无论何种在先,这两者均可受天文学启发迅速联系。《鹖冠子·卷上⑷》这样说: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⑸。” 可见,四行配四时之后,再配四方便可以直接取来天文学知识。四方配上木火金水,中央只好去配土了。《汉书·天文志第六》说得更好: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⑹,临制四海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⑺,定诸纪,皆系于斗。” 按这种理论,中央如此尊贵,只有配土才合适。再分析“建四时,均五行”六个字连写,又有土可以在四时中占一个位置的意思。为了这种需要,便先后有了土主季夏,五行各主七十二日,土主中间七十二日和土主长夏等说法。不管这几种说法怎样矛盾,在土居一年之中这点上是一致的。五行相生的顺序这样成为定局。如果用图表示以上三步演变过程,应如下(实线箭头示相克,虚线箭头示相生): 木 木 ⑴水 土 火 ⑵ 水 土 火
金 金 木 水 火
⑶ 金 土 图(1)重在相克,土无恰当位置,构不成五行相生的循环。图(2)完成了相生说,因土居中央,不便同时表示相克规律。图(3)将土拉出来,相生相克同时表现在一图。董仲舒说“比相生而间相胜”。显然,他手里就有这个图。这样,土表面上屈尊一点,五行生克说却天衣无缝了。 上面联系到的天文知识是“斗”或“斗柄”。读者可能认为这是任择所需,随意附会。其实不然。“斗”——北斗在中国天文学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基础。它是上天意志的代表。上引《汉书》已足以说明,下面再引国外学者的说法。 “北极是中国天文学的基本依据。这一点和以小喻大的思想背景有关。天上的北极星相当于地上的帝王。官僚政治农业国家的庞大组织,自然是不知不觉地围绕着帝王打转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⑻·第四卷·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142) 北斗是北极星——天帝象征的指挥棒。斗的运行决定着天地间的一切。《淮南子·天文训⑼》说:“帝张四维⑽,运之以斗……一岁而匝⑾,终而复始。指寅,则万物螾螾也⑿……指卯,卯则茂茂然⒀……指辰,辰则振之也⒁……指巳,巳则生已定也⒂。”万物没有敢不听这个指挥棒指挥的。 北斗和北极星的重要性还不止此,它们还是中国古代星空分区的基础,这也和五行有关。 “二十八宿⒃已按四宫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四宫的象征性名称和季节相对应。……增设一个第五宫(中宫,即拱极宫),这是中国宇宙论的最大特点。这一点在和其他文化(例如伊朗文化),有相互影响的所有问题上都很重要。由于有了这个宫,便把天上的区分和我们介绍‘对应思想’时谈到的五行、五方、五帝等联系起来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二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157~160) 上述引文中的“拱极宫”就是北极星和北斗为代表的中宫。李约瑟这位科技史专家和汉学家,确实看到了中国阴阳五行自然观的天文学基础。“土主中宫”、“土在音为宫”等等,都是天文学受五行说影响的表现。“天人相应”和阴阳五行合流的关键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