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聚焦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31 19:4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中医创新回归“易”学“方”正
2016-03-31 16:34:13 | 编辑:第一健康报道  阅读量 126429

聚焦 中医(记者述峰北京报道)

“创新”就是建规矩定标准,以匡定优劣,让别人来追随。

“自主创新”就是主张话语权并制定游戏规则,让别人来遵循。

不是以西方话语,而是以中国话语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中医理论创新等,首先要恢复原创力,要有对中国话语的自觉、对中国方法的自信!

中国科技创新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医药保健工作委员会举办的“文津学堂”3月30日上午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首开第一讲,国际易学联合会副秘书长李定博士以《尚方之本与创新之道——天人合一的原创智慧》为题向听众撬开中华智慧之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创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指示精神,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必须以科学的创新理论武装和高效的创新方法配置为战略基础和智力支撑。


图为李定博士在“文津学堂”讲课

第一健康报道获悉,李定博士近三十年潜心研究中华原创智慧,在认知卦爻、干支等符号及其基本图式的基础上,对本土方法及话语体系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创新”就是建规矩定标准,以匡定优劣,让别人来追随。“自主创新”就是主张话语权并制定游戏规则,让别人来遵循。不是以西方话语,而是以中国话语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中医理论创新等,首先要恢复原创力,要有对中国话语的自觉、对中国方法的自信。

从夏商周三代三易的卦爻入手,藉由原始文化符号自身非言语的表意,自然而然呈现的出一个至简至易、洁净精微,错综交互而不贼不鬼的六合认知模式,其特征是时空一体、阴阳并行交互、有限复用无限、低维迭现高维。作为原始话语体系,与后起进入线性平面、导向概念思维的字词不同,卦爻等文化符号以条理次第为内核、导向偏长比类的象思维。象思维介乎具象的形与抽象的数之间,作为独立持中而兼容形与数的认知形态,堪称中华文化基因图谱,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知行之规矩准绳。以人为本,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大方大法。

中国文化要成为一个创新大国,迫在眉睫地需要有一个自然生成的、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元话语体系。中国话语的重建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艰巨性不言而喻,需要调动方方面面力量来策划与实施。

李定博士的“中国方”研究认准了这个方向,也做了一些基础研究和践行,正以以“中国方”来开其端,从教育来促其兴。

卦爻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元语言,作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的内核,易学思维方式从文明伊始就左右了中国人的思路,塑造了中国人植根于本土的立场、观点和精神信仰,形成了独具非线性复杂系统特色的阴阳六合天下观、时空观、审美观和追求天人和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中国方”是从神本走向人本的原生态话语,其长处是能连接古今两端、人文关怀与理性精神兼备、能历史与逻辑地解决问题,作为人类的精神基因而具有普世价值。


图为部分课件资料

李定博士认为,与儒家、道家、释家与理学家相比,唯有易学方家能令人信服地从文化基因层面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的根基;讲清楚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和谐的特色。

“中国方”是遵循中国人“尚方”的理路,立足智慧原点,以汉字之前的第一套文化符号原创的一个对生命和宇宙变化做出的自然表述的符号体系。李定给出的诠释是:中国方通过对文化源头深度挖掘并进行现代转化的学术成果,剥离道学、儒学、理学等外在后加的包装,呈现的是远古先祖对于宇宙变化和人类认识的象数思维模式的骨相,作为易学方法的删繁就简的浓缩版,原创了一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现代易学模型,作为方法、手法、算法、心法四法合一的集成体系的框架结构,它有助于恢复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让人本文化自立自足自成体系,让中华原创文化彰显普世价值,为人类解决重大生存危机提供来自基因层面的源动力和原理的支撑。

“中国方”求同存异,既可以让国人告别反传统的“中西文化落后先进”说,也可警惕为“特色”而“特色”,狭隘守旧,把中国文化异化为普世价值的“他者”。它以其普世精神,为不同文化对宇宙与人类生存关系的认知建构了一个有效的参照和比较的框架。“中国方”的普及有助于提升世人对中国原创文化智慧的认知度,有助于消弭文化误解和冲突,有助于中国人在全球化语境下重建文化自信。


图为部分课件资料

“中国方”有助于确立文化方略以增强中国话语权和传播力。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把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在高端层次上属于中国人原创的,可与西方交流、互补的东西,以和谐为灵魂,通过洁净精微的方式,逻辑而系统地表现出来,以方便全世界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是什么样的民族和国家,有哪些东西可以为当今与未来的发展提供启迪、经验与贡献,值得接受和学习。

中国方是一个通透开放的平台,中国人可以也有能力以此为基础,生成和建构一套具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中国话语。中华文化的复兴的前提不是新儒家、新道家的重建,而是以和谐为新理性标志的中国话语体系、乃至中国知识体系的生成,只有在整体观念与方法上生成一个中国,一个不作为西方话语附庸与对象而存在的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可能,中国才能以有五千年积淀的泱泱文化大国的姿态和气度融入全球化时代,以自身的实力、魅力和感召力把全球引入文明和解、人文优先、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李定博士的整场演说举重若轻,一气呵成,让听者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以条理次第彰显本土方法,呈现古老易学自洽的理性逻辑、永恒的感性魅力,获得与会者热烈掌声。           

2
发表于 2016-3-31 19:49:4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是不忘本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16-3-31 20:28:28 | 只看该作者
医源于《易》,很有争议。
4
发表于 2016-4-7 10:09:53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6-3-31 20:28
医源于《易》,很有争议。

医应早于《易》,合情合理。
5
发表于 2016-4-7 13:24:1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书呆子、书蠹虫博士。
6
发表于 2016-4-15 09:02:08 | 只看该作者
医不源于“易”。医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为保健和生存不断地探索。
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形而下升华到形而上,由实践升华到系统的理论中,中医吸纳了阴阳五行,道家、易经等辩证思想,从这个角度说,医的理论思想含有易的成分。
起源于什么,应该说是“主要源流”。主要源流应该不是“易”。
7
发表于 2016-4-15 09:15:17 | 只看该作者

      医和易的关系,说起来很容易引起争执。中国文化的根源是“道”,对大道的阐释是《易》。易是讲变化的,很多人可能记住了易有“不易”的字眼,但不易有一个条件。但“易”重点在讲变化,《周易》是讲周期性变化。我们中国的文化都根源于“道”。但好多理论在跟随大道演化成型后,将大道隐藏在其中,让后来学习者逐渐的忽略了他的存在,也就形成了各行各业的分类。生命理论也不例外。
     只有读懂过《易》的人,才能读懂《内经》,才能知道中医和周易是不相排斥的,而是互根互证的!
     不做无所谓的争论,这只是医源个人心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3:05 , Processed in 0.0532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