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门推敲---中医鬼谷子医经》连载4(针灸篇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7 15:0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哮喘
一,风寒闭肺
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酌用灸法。
针灸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风门。
喘甚加天突、定喘。
中药处方:麻黄汤。
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小青龙汤。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麻杏石甘汤。
特效穴:肺腧。温针灸或者灸(同咳嗽章节)。化热者:中府。针刺泻法。
二,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取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不宜灸。
针灸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曲池,丰隆。
喘甚加天突、定喘。
中药处方:桑白皮汤。
特效穴:尺泽,配定喘。
尺泽,出《灵枢•本输》。别名鬼受、鬼堂。属手太阴肺经的合(水)穴。人体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尺,“尸”(人)与“乙”(曲肘之形象)的合字,指前臂部。泽,浅水低凹处。因其位置特点而名。《黄帝内经•明堂》杨上善注:“泽,谓陂泽水钟处也。尺,谓从此向口有尺也。尺之中脉注此处,留动而下,与水义同,故名尺泽。”主治疾病为:喉咙疼痛、感冒、咳嗽,哮喘,肘部疼痛、手臂疼痛、心悸等。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功效:清宣肺气,泻火降逆。主治:咳嗽、喘息、气逆、咯血、善呕、胸胁满痛、肺痨、心痛、心烦、癃闭、胃痛、腹胀、绞肠痧痛、便秘、鼻衄、喉痹、舌干、振寒、瘛疭、潮热消渴、癫疾、痿疟、腰痛、肩脊痛、风痹、手臂不能上肩,肘臂挛痛。1)治咳嗽,气喘:尺泽,列缺、肺俞。2)治急性咽喉肿痛∶独取尺泽,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尺泽,合谷。4)治急性吐泻、中暑∶尺泽,委中。


三,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取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针灸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丰隆。
喘甚加天突、定喘。
中药处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若痰浊挟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涤痰汤。
特效穴:定喘,配丰隆。
定喘,经外奇穴,在斜方肌、菱形肌、头夹肌、最长肌中;浅层主要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颈横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第8颈神经,第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功效: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主治: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落枕,肩背痛。
四,饮凌心肺
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酌用灸法。
针灸处方:膻中、列缺、肺俞、中府,内关,水分。
喘甚加天突、定喘。
中药处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特效穴:中府,温针灸,或灸。
中府是人体腧穴之一,出自《脉经》,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募穴。此腧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平第1肋间隙处。有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症。中府:中,中焦;府,聚。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穴为中气之所聚;此穴又为肺之募,募是脏气结聚之处。脾、胃、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中府穴为肺脏之气聚积之处,位近肺脏,内通于肺气,故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宣肺平喘之效。又因中府穴与足太阴脾经交会,故还有补气健脾的功效。肺痛:中府、肾俞、合谷。胸满噎塞:中府、意舍。两乳肿痛:膻中、中府、少泽、大敦。喉痹、胸满塞、寒热:中府、阳交。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中府、肺俞。咳嗽:中府、肺俞、孔最。哮喘:膻中、中府、定喘、内关。肺炎:中府、大椎。肺结核:中府、肺俞。
《脉经》:"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针灸甲乙经•卷八》:"肺系急,胸中痛,恶寒胸满,悒悒然,善呕胆,胸中热,喘,逆气,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鬲中食噎,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胀,皮肤骨痛,寒热烦满,中府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针灸大成•卷六》:"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畹,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实验观察表明,针刺中府穴对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针刺中府穴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可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哮喘缓解。有研究人员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刺中府穴,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可改善肝的血液循环。
五,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病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咳嗽痰鸣不著,喘后如常人,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针灸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太冲。
喘甚加天突、定喘。
中药处方:五磨饮子。
特效穴:定喘,配太冲。
六,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酌用灸法。
针灸处方:膻中、肺俞、足三里,合谷。
中药处方: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若伴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生脉散。
特效穴:肺腧,温针灸,或灸。
七,脾气虚•
症状:平素痰多气短,倦怠无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于腹泻,每因饮食不当则易诱发,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弱。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酌用灸法。
针灸处方:膻中、肺俞、脾腧,足三里,丰隆,合谷。
中药处方:六君子汤。
特效穴:脾腧,配足三里,温针灸或灸。
八,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取足阳明,足太阳经,任,督脉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酌用灸法。
针灸处方:膻中、肺俞、脾腧,肾腧,命门,关元,太溪,足三里。
中药处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若见喘咳,口咽干燥,颧红唇赤,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此为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
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满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可用苏子降气汤加紫石英、沉香等。
特效穴:命门,温针灸或灸。
命门,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配肾俞穴、太溪穴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穴、筋缩穴、腰阳关穴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穴治中风脱症;配关元穴、肾俞穴、神阙穴(艾灸)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穴、三阴交穴治痛经(寒湿凝滞型)(艾灸);配大肠俞穴、膀胱俞穴、阿是穴(灸)治寒湿痹腰痛。
灸命门,有类同于服用金匮肾气丸或其他补肾阳之品之作用,为补先天之本之要穴,与足三里并称两本要穴!(足三里为补后天之本之要穴)
九,脱证
症状: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或有痰鸣,咳吐泡沫痰,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取手阳明,足阳明,任,督脉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酌用灸法。
针灸处方:膻中、合谷、水沟,涌泉,百会,命门,关元,足三里。
中药处方:参附汤合黑锡丹。
特效穴:百会,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10:03 , Processed in 0.0525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