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医大师徐经世谈中医治未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6 1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医大讲堂】徐经世:在华佗故里,那就聊聊治未病吧
原创 2016-01-06 徐经世 院长在线


徐经世 第二届国医大师


1933年1月生,安徽巢湖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首届“安徽省国医名师”。

出生于世医之家,自幼深受家学熏陶,1952年起跟随祖父学医行医,为徐氏内科第三代传人。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医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被遴选为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第一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政府殊津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和“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六十余年,临证精思善悟,在肝胆病、脾胃病、风湿病、糖尿病、妇儿科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治上富有成效。提出了“杂病因郁,治以安中”、“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病机理论和“尪痹非风”等学术观点;研制出“扶正安中汤”、“消化复宁汤”、“迪喘舒丸”等多个特效专方。

主持和指导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科技成果2项。出版《徐恕甫医案》、《徐经世内科临证精华》、《杏林拾穗-徐经世临床经验集粹》3部临床专著。

编者按

“要求得全民健康,我想用五句话来概括:法于阴阳,顺应天时;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胜;形神修养,自我心知;运动有度,贵在坚持。”

本文为徐经世在2015年9月9日“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演讲。本人已审阅。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8:27:37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在“华佗故里”,这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药都”——亳州举行第五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暨高峰论坛。我有幸受邀参加此次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以安徽中医人的名义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省市主管领导以及受邀参加的各位“国医大师”、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感谢!

大会要我作主报告,因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今天仅就大会主题中“中医之道•健康中国”之意,将我对中医“治未病”所作几点思考跟大家交流一下,不当之处,还望见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精神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对的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高质量生活的基石——“健康”,更是受到空前重视。刘延东副总理曾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以中医之道,助力健康中国更具现实意义。中医“治未病”这一亘古常新的理念,作为具有原创性优势的健康认知体系,正是着眼于把握健康,防患于未然的积极主动的健康观和方法论,必然会在全民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数十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建立了“治未病”服务科室,组建了“治未病”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加强服务规范建设,丰富了服务技术方法。并且国家每年都举办“治未病”高峰论坛及多种系列专题讲坛,使“治未病”理念遍及到健康事业的各个环节,加深了民众对“治未病”的认知,“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社会潜力。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在取得热切地社会反响,掀起全民中医药保健热潮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确实出现了王国强局长反复强调要避免的问题。如:工作基础和服务内涵建设的协调问题上,泛泛地将体检中心或健康管理中心等同于“治未病”中心,中医药特色不足;在宣传方面,将“治未病”体系简单地理解成某些“治未病”技术手段等。我认为这些是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认识差异所致,需要更深入审慎地来思考,“治未病”就是求全民之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中医药人员应站在最前沿,使“治未病”健康工程真正落到实处,为全民健康事业的作出应有的贡献,不辜负民众的期盼。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8:28:48 | 只看该作者
一、“治未病”理念溯源

“治未病”概念始见于《黄帝内经》,其源于医疗,又不限于医疗,是具有中医原创性的健康认知体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

《黄帝内经•素问》开卷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上古之人”的“未病”状态,即:“德全而不危”(何谓“德全而不危”,就是通过身心的修养,达到形体与精神的统一,而不受内外邪气的侵害)、“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并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不同层次之分。《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正式提出“治未病”的概念。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根据脏腑关系、五行相克的理论,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观点,被历代医家奉为“治未病”之具体准则。唐代孙思邀在《千金要方》中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医疗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告诫后学者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清代叶天士更是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学观点,强调在温病发展过程中,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治未病”理念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不同层次与阶段,这是“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将“治未病”贯穿于中医预防保健与疾病诊疗的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在“治未病”原则指导下, 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8:30:11 | 只看该作者
二、“治未病”的现代启示

《黄帝内经》不仅仅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而且在多篇论述中反复出现“治未病”的原则,从人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关系的处理方面给予具体指导。《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通过对“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的对比,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据我临床所见,不少都与“饮食不节”有关,如“三高”等疾病,一但发现早以中药干预,是可以修复如常的,如干荷叶,山楂等,都是药食同源;长期服用三七,可以预防动脉硬化,但要坚持长年服用,每天6克即可),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饮食居处原则;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上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人文环境适应则主张“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态度,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从而达到“嗜欲不能劳目,淫邪不能惑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这种“群体性”的“合道”状态。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又具体对四季作息节律做了详细阐述。

从《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指导性原则,可以看出“治未病”包含着不同的层次,既有个体性又有社会性;既有身体上的调摄,又有心理上的安适;其方法多样,既有日常衣食起居,又有药饵,导引。

中医理论讲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其“人”的概念,既包括个体生命也代表族群整体,具有“时空性”(所谓时空性,是指认知自然界的存在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正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空间,才使人产生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意识,也正是由于自然界存在时间性,才使人产生春夏秋冬的季节意识)。对个体而言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周期,对群体而言又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地域特征。人类要想谋求“未病”,就必然要做到“安时处顺,三因制宜”即顺应自然季节更替,顺应地域特征,顺应人体生长规律,适应和维护时代性的人文社会环境,从而达到身心安适的生理心理状态。

就当前时代而言,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水平也已经达一定程度,而时常会出现《黄帝内经》所言“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的情形,临床常见因“嗜欲劳目,淫邪惑心”而出现“欲而不达,郁久成疾”者,身心调摄显得更为亟迫,需要通过调节精神情志,使全身气机出入升降通畅,阴阳相济,气血协调,相互为用,从而维系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平衡与统一。

我国现在并且今后一段时期内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群体特性,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病多发,在“治未病”上,应当在做好医疗保障的同时,多作健康宣教与指导,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应用“治未病”知识方法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的自觉性,做到“养德,养心,养身”相结合(养身-顺应自然,起居有度。中医讲求天人相应,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气候变化,昼夜更替,环境变迁等,都会影响人体健康;;养心-人之健康,首在养心,《黄帝内经》有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摇;养德-修身正心,延年益寿。德为身之本,德为养心之基,我认为,欲修身,必先正心,心正方能安身,身安方能体健,体健方能延年益寿)。

“治未病”不是单一个体行为,或行业行为,也不是一时一地的区域性工作,而是需要在国家健康事业建设的大框架下,放到整个社会、经济、人文、自然和谐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整体统筹规划,长期稳步地推进。国家“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和“全民健康”的建设,已然取得巨大成效,必将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应感到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18:31:15 | 只看该作者
三、“治未病”,前沿在临床

“治未病” 是中医原创,对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任务要求来看,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按中医本身的工作要站在前沿,落脚点有当在临床,因为医生大量的时间是面对病人,因此只有从个体开始,针对不同的病证,按早预防、早治疗、早防变的要求,从治病着手,进行正面引导,如肿瘤,据报道,发达国家的癌病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肺癌我国约占1/3以上,肝癌和食道癌约占全球的一半,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这类疾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从心理角度来说,做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可达到防变获愈的目的。这正是由个体到群体的有效过程。但要目标一致,按照“治未病”路线方针稳步推进,不断总结,带动全面。

但是要做到全方位工作,求得全民健康,我想用五句话来概括:法于阴阳,顺应天时;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胜;形神修养,自我心知;运动有度,贵在坚持。这五句话是我在思考中按照“治未病”的要求想到的,认识肤浅,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探索,追求实际,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7:51 , Processed in 0.0733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