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156|回复: 29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过程中 出现的数学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4 09:1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世纪末,中西医结合运动搞了40年,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试图以西医解释中医,结果惨败!有人提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性来源于无理数与有理数,二者不可通约!库恩把他哲学化,提出革命前与革命后的两个理论体系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是因为二者的参考系不同。又引出来一个物理学概念“参考系”!那么,以西医为参考系,中医就是一个无理数。我们的经验与直觉告诉我们,中医与西医必然存在着内在联系,于是,我提出来:一个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只有具有不可通约性才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具有可融合性,才能够处于同一系统中。只要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两个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就能够实现融合。实数就是有理数与无理数的融合,无理数的可延展性、连续性充填于有理数的间隙之内,使得实数数轴成为无懈可击的、完美的、连续的线。实数就是中西医融合,有理数是西医,无理数就是中医。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与系统论、矛盾论的融合过程中,阴阳八卦太极图与黄金螺旋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而黄金螺旋、黄金分割与无理数都起源于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与老子,大致处于同一时代,二者的关系,我在《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中,进行过比较,必要的时候再交流。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10:39:45 | 只看该作者
         说正经事,应者寥寥!
3
发表于 2015-12-24 18:08: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15-12-24 20:29:3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理论间的不可约,是不关联数学,也不关联物理学。两者的不可通约,是因各自的对人体的观察视角不同,导致对相同人体的不同的层面所决定的。由对人体的不同视角,各自所看到的人体面就不在相同的层面。从而造成了对人体的认识知识的本质的差异。
再有,你不能把人体的自然体看成了一个系统。在人体这一自然体内,是存有不同的层面。单以西医的视角,是难以观察到人体的全面的。西医所没有观察到人体的那一缺失面,中医则观察、认识到了。中、西医间的不可通约,即是如此这么回事了。
我要请先生注意了,中医是在对活人体进行四诊活动过程的沧桑征程中产生与形成中医理论的;西医是在对死人体的解剖+现代科技的应用,产生与形成西医理论的。中医是从活人体外释信息上走向活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西医是从死人体的解剖上走向死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这就是中医与西医两者的本质差异与不可通约、不可调和的本质原因。

我要正告先生,你所进行的所谓中西医融合,都是你以你的主观而为。尽管你付出你的毕生精力,但结果都是徒劳的。是不可能成立的。
再有,中医是不关联所谓的系统论的。系统论是人的主观作为,不是宇宙法则。人体的生物体,不可能遵循人的主观作为的法则。

先生,我的由此,你可能对我很脑火,但我不得不说啊。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06:54:40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5-12-24 12:29
中、西医理论间的不可约,是不关联数学,也不关联物理学。两者的不可通约,是因各自的对人体的观察视角不同 ...

          谢谢先生的评论。
           我不会恼火。
          我的完整地观点是: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
6
发表于 2015-12-25 10:55: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5-12-25 03:0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2-24 22:54
谢谢先生的评论。
           我不会恼火。
          我的完整地观点是:中西医两大理论体 ...


先生的宽达态度,深感意外与欣悦。
上世纪所进行的中西医结合活动(应该说是运动)所得出的中西医两者不可通约的认识很重要。此认识在提示,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很难有共同语言。越是企图把它们揉合在一起,它们就越反弹、越显示它们各自的独立性与不可侵犯性,越显示它们间难以相融合。

对于这样的实践结果,现时我们应进行反思,找出它们间隔阂的原因。我们应当从它们各自产生与形成的原始起点与形成过程进行精细的回顾,找出它们间不能融合的原因。从这样的回顾过程后,是会发现,中医的操作形式,是在活人体状态下的四诊操作。它不,基本的不外加其它辅助检查就对病人的病作出诊断的医学体系。而西医则与中医的操作形式的根本的不同。西医虽有脉诊,但西医脉诊基本的是关联心功能状况、灌注状态等的解读,外就没有了其它内容的解读;西医关注症状与体征,并以症状、体征作为导向,作出相应的其辅助检查。综合各项检查结果作诊断。
从中西医两者对病人的操作形式与内容、过程及诊断,都是根本不同的。
从中可以得出,中医的诊断,是即时人体,即就诊时的活人体即时的关联四诊信息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即证的诊断;而西医,则是关联病因、病症、临床表现的病的诊断。
在治疗上,中医是纠偏复常。即干预病人病时的病生状态,使因病因所引发的异常病生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治病,即治证;西医则是灭病因+对证治疗而治病。实际是,干涉因病因所引发的人体内病生损害进程,也能治病。

所以,中医、西医两者,无论是形式与内容、主旨指向,都是根本的不同的。
这些,就是中医西医两者难以“同床”的原因。

因之,在它们间,既不关联数理,也不关联“参考”体系。是各自的形式与内容的不同。

当然,正如你所说,一个病,所呈现基本症状、体征基本相同。
但于中西医间,对同一病的症状、体征的解读是不同的。中医是追求此病的病理进程的阶段的诊断;而西医则是追求病因与病的诊断。

你在困惑,是病的症状、体征基本相同,即你所谓的“同一体系内",何以于中医、西医间所得出的认识不一致呢,你认为是你所谓的“参考体系”问题。为支持你说法,你引入数学中的例进行举证。
其实,你的这些,是根本无法解决中医与西医的融合。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18:4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12-25 10:44 编辑
gonmai 发表于 2015-12-25 02:55
先生的宽达态度,深感意外与欣悦。
上世纪所进行的中西医结合活动(应该说是运动)所得出的中西医两者 ...


      谢谢先生的评论与关注。
      无理数、有理数、实数,参考系等等,无非是开拓思路,启发思维,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中医与西医关系。我们一般人的看法,一般的视角是站在西医的视角看中医!这种定势思维、潜意识的思维方式是不自觉的,被人们不知不觉接受了,而且普遍的运用着,而不知道其错误。证本质研究的失败,标志着以西医为标准(参考系)研究中医,此路不通。同理,以中医为参考系研究西医,此路不通。逼着我们改变视角寻求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使其融合!我们从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参考系等等这些经典科学中得到启示。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诊断与治疗的最终评定标准是:症状与体征,这就是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以此为突破口,我们完成了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中西医融合。当然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被我们逐一解决,先生可以提出质疑、批评,我能够回答的,一定回复。
       欢迎大家提问,质疑。
8
发表于 2015-12-25 18:45: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19:01:40 | 只看该作者
        当然,正如你所说,一个病,所呈现基本症状、体征基本相同。
        但于中西医间,对同一病的症状、体征的解读是不同的。中医是追求此病的病理进程的阶段的诊断;而西医则是追求病因与病的诊断。
=========================================
        回复:
        中医是追求此病的病理进程的阶段的诊断,即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而西医则是追求病因与病的诊断。我在中西医融合的时候,把西医的疾病、疾病过程按照中医证的标准进行分割、重组。整合到中医的证的传变、演变过程中,使之符合中医理论体系,而根本不顾及西医的病因。

点评

中医望五色用五味调五藏象幅射场就是技术是光矢量科学技术是客观事实与真理,中医数学在光色阴阳五行藏象幅射场光速条件下的金木水火土是物质幅振的固有频率交调、解调、间相生相克,即方程组平衡间的解。并不是从尸   发表于 2015-12-26 11:11
10
发表于 2015-12-25 19:14:3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7:16 , Processed in 0.06360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