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299|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废辩论赛-反方辩题:8、《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23 23:3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正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
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论据: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论证:
就《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六病”,还是“六经”?其辨证是“六病辨证”,还是“六经辨证”?因为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大相径庭,所以,分清二者的异同,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义,直至能否将《伤寒论》的理论全面、准确地运用到临床。对此历代中医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以至目前中医院校的教材上亦采用了“六经”、“六经辨证”的表述。事实上,《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是“六病”,而三阴三阳辨证应该是“六病辨证”。理由于下:

一、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上分析《伤寒杂病论》 (宋刻版) 目录: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金匮要略》 (宋刻版) 目录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目录中,明白无误地写明了“三阴三阳”为六病,而非“六经”。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不难看出,一部《伤寒论》,从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抑或是内伤),根据病人的素体(阴脏、阳脏)、失治、误治之后的演变、趋向,而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再根据“内、外、不内不外”的理论一分为三。也就是说,同样患太阳病(或内伤杂病),凡“阳脏”之人,或失治、误治而致阳盛者,必将从热化,而成为阳明病、甚或少阴病热化证;反之, “阴脏”之人,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阳虚者,则必将从寒化而为太阴病、甚则少阴病寒化证。至于少阳病,本系素有肝胆疾患者,或遇外感,或本身胆系感染急性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寒热往来的特有证候。少阳病或失治、或过用寒凉误治之后,肝胆疾患未除,而下寒又成,此即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因为《伤寒论》是用相对动态的方法阐述外感疾病的发生、演变与诊疗规律,《金匮要略》则是用相对静态的方法说明内伤杂病发生与诊疗特点。二者各有所偏重,又互为补充,从而共同完善了仲景独特的从动静两方面来辨证施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
  所以,《伤寒论》中 的三阴三阳病,是指外感及杂病在发生与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7、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以上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通过笔者所写《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循行路线是错误的》一节已经证实,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现象是存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但由五行学说等理论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既然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那么,将“三阴三阳病”说成是“六经病”自然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远较《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六经”病范围宽泛,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伤寒论》在包含了《内经》中“六经”病的同时,还包含了几乎全身脏器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病理变化。因此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进一步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称之为“六经”病,以致将 “六病辨证”称之为“六经辨证”,这种错误产生的后果是给中医学子在学习《伤寒论》时增加了不必要的巨大障碍,从而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医队伍的理论无法提高到应有的水平,这无疑是影响整个中医事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因此,由“六经”改成“六病”,将“六经辨证”改为“六病辨证”,会为人们学习《伤寒论》解除人为的巨大藩篱,将为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结论: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引用参考书目:
《伤寒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hanghanlun/index.html
《金匮要略方论》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jinkuiyaolvfanglun/index.html

  请正方先发言。
  所有未参予人员,请勿发帖干扰双方讨论。
  各位请
记住,是跟帖,不要使用点评发帖。

2
发表于 2015-10-24 06:4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10-23 22:55 编辑

     
     我使用的是“回复”键,粘贴以后出现混乱,在不改变文字的情况下,重新编辑!不算违规吧!


  1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辩论总题目是:阴阳五行之真谛,仁海先生的观点是:废除五行!仁海先生的这一轮的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论据: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多少?     
      3        你知道不知道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什么?六经辨证与经络是什么关系?!        

       我先质疑,然后,发表我的看法。



点评

李老师,尽管我相信您没有改变文字,但为了避免各方误会,尽量别使用编辑这一功能。另,看您的情况,我建议您尝试一下IE浏览器以外的浏览器试试。  发表于 2015-10-24 17:45
3
发表于 2015-10-25 00:46:56 | 只看该作者
1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辩论总题目是:阴阳五行之真谛,仁海先生的观点是:废除五行!仁海先生的这一轮的论点:《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论据: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多少?     
      3        你知道不知道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什么?六经辨证与经络是什么关系?!        

       我先质疑,然后,发表我的看法。
—————————————————————————————————————————————— 1   请先生直面废除五行,发言!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无“经”的称谓
         二、仲景的三阴三阳是指疾病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而与《内经》经络循行路线不同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与《内经》“六经”包含的脏腑不同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       请老先生针对我方上面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不要言而无物。




      2        请问仁海先生,你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文读完了没有?!读过没有?!读懂了多少?     
————————————————————————————————————————————————————
      在“五行存废”的辩论赛中,正、反辩论双方的权力是对等的,同时也理应相互尊重。因此,老先生只有针对我方的观点进行质疑的权力,至于我方对《伤寒杂病论》读过与否、读懂了多与少等问题,您无权过问,请勿自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10-25 06:46:12 | 只看该作者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关系,仁海先生根本没有回答!
     我先发布六经的实质。
     《伤寒论》中六经的实质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具有固定的药物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1)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2)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3)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4)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5)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
     《伤寒论》不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规律,而且继承了《神农本草》和《伊一汤液》的成果与之构成了直接的渊源关系,把证与方、药融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了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系统诊疗体系,可以说张仲景融合了汉以前的所有医、药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不仅为临床中医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医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疾病的分类法与其它学科的分类法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类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以及八纲分类、脏腑分类、方证分类等等。卫气营血分类继承了六经分类法,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温病学说又按病因把温病分为:春温、暑湿、湿温、秋燥、冬温等,与卫气营血分类共同构成温病学分类的平面构架。近代西医的感染病曾经是西医内科的主要内容,由于抗菌素与磺胺类药的发明,传染病、寄生虫病从内科中分出来,成为传染病科学。随着抗菌素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传染病学与各科的感染病又综合为感染病学。感染病学对感染病的分类一是以病原体分类,一是以人体解剖学分类。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尽管张仲景没有给病、症、证下定义,但是把病、症、证区分开来,并以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起病、证结合的理论体系,在疾病分类学的历史上是一次突破,这种分类方法与达尔文进化论、动物分类法,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分类法,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分类法具有同样的思路与光辉。当把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按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起来的时候,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把元素排列成表,这些元素又可分为7个周期,18列和9个族,每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单细胞原生动物门发展到脊椎动物门,动物界分为11个门,脊椎动物门又分为6个纲,最复杂的动物是哺乳动物纲,最高等的哺乳动物是人属。“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从受精卵发展成为胎儿,重演了从单细胞进化为人类的过程。达尔文用充分的事实和理论论证了生物的进化,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了规律性的解释,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始公社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元素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简单的物质结构;人类社会活动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亿万个人体活动的综合;人类是当今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物质结构、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的进化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三者的分类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揭示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生发展动态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不断的又是分阶段的,阶段与阶段之间又是可以鉴别的;除了这些一般规律之外,还有许多特殊规律存在。感染病(外感染病)是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应当界于人类社会活动与元素结构之间,所以疾病的演变与分类应当符合上述规律。《伤寒论》六经分病,六经传变,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上述分类方法的共同点,而近代西医对于疾病的分类方法没有反映出疾病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按照病原体分类,按照人体解剖学分类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没有进化到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伤寒论》六经分病,温病的卫气营血分类方法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由此演变来的证态分类方法也属于综合的系统分类方法。证态分类方法涵盖、包容了《伤寒论》、温病以及感染病的分类方法,也只有在证态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把《伤寒论》与温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六经的实质。这就是在解读《伤寒论》原文之前,首先论述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证态概念体系,系统论、参考系与中、西医融合的关系的道理。

5
发表于 2015-10-25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5 02:46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 ...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关系,仁海先生根本没有回答!
     我先发布六经的实质。
————————————————————————————————————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张仲景先生为何不写成: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为什么将“经”字漏掉了?是忘记,是失误,还是后人篡改?

点评

对不起,我答一下。 张仲景先生为何不写成: 卷第二 辨太阳经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经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经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经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11:34
6
发表于 2015-10-25 11:34:30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5 10:18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对于我方的质疑,没有做如何实质性的发言!特别是六经辨证与经络的关系, ...

对不起,我答一下。

张仲景先生为何不写成:
      卷第二 辨太阳经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经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经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经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经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为什么将“经”字漏掉了?是忘记,是失误,还是后人篡改?
------------------------------
  太阳病,是太阳气病,以寒为本,以热为标,以热为中见,其传从寒,从热。故不用经字。病脉证之脉,是经脉。经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故,太阳是气,气传为病,病在何经,由脉证而定。金匮是内伤,以主证定病之经脉和证。
  所以,圣人不能把气说成经,也不能说病没有病位。

点评

太阳病,是太阳气病,以寒为本,以热为标,以热为中见,其传从寒,从热。故不用经字。病脉证之脉,是经脉。经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故,太阳是气,气传为病,病在何经,由脉证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23:16
7
发表于 2015-10-25 11:54:25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5-10-25 07:34
对不起,我答一下。

张仲景先生为何不写成:

所以,圣人不能把气说成经,也不能说病没有病位。
——————————————————————————————
一吐先生是说,这“气”不是“经”,所以就没有“经”了?因此,“经”病,就是指某一条线“病”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0-25 12:49:19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5 03:54
所以,圣人不能把气说成经,也不能说病没有病位。
———————————————————————— ...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没用对“六经的实质”做出任何质疑、反驳!他自认输了!
    仁海先生提出张仲景为什么不写“太阳经病”!这是抬杠的话!?我可以反问仁海先生,“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系里的太阳有病了?!
    请问仁海先生,“太阳病”是不是“太阳”有病了!?张仲景为什么不说:太阳有病了?!不知道是张仲景的问题,还是仁海先生的问题?!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读过《伤寒杂病论》,说的都是外行话!与外行交流、讨论是非常吃力的事!

    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所以,六经辨证脱离不了阴阳五行学说。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0-25 13:06:3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10-25 08:49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没用对“六经的实质”做出任何质疑、反驳!他自认输了!
    仁海 ...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没用对“六经的实质”做出任何质疑、反驳!他自认输了!
    仁海先生提出张仲景为什么不写“太阳经病”!这是抬杠的话!?我可以反问仁海先生,“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系里的太阳有病了?!
    请问仁海先生,“太阳病”是不是“太阳”有病了!?张仲景为什么不说:太阳有病了?!不知道是张仲景的问题,还是仁海先生的问题?!
    仁海先生根本没有读过《伤寒杂病论》,说的都是外行话!与外行交流、讨论是非常吃力的事!

    六经辨证,最终落实到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脏六腑,所以,六经辨证脱离不了阴阳五行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全世界的人只有中国的“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学习过《伤寒杂病论》,是这样吧?
       我肯定没读过《伤寒杂病论》,事实是,我从来就没见过《伤寒杂病论》是什么书籍,这样回答,您满意了吧?


       一个声称精通《伤寒杂病论》的著名大学者,连一个没读过《伤寒杂病论》者提出的问题,都无言以对,这是不是一种绝妙的自我讽刺?如此,还有何面目言及“与外行交流、讨论是非常吃力的事”?其发表谬论的底气何来?
       ——请对方这一位参与辩论者有理讲理,无理就自觉站到下面去!

点评

请注意,擂台分正方,反方,你的什么问题,我方未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5 15:1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0-25 15:11:21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0-25 13:06
提醒监督管理小组注意!仁海先生没用对“六经的实质”做出任何质疑、反驳!他自认输了!
    仁海先生 ...

请注意,擂台分正方,反方,你的什么问题,我方未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0:14 , Processed in 0.1063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