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研读《内经》30多年,常常思考《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希望给同好一个最简明的纲领。现在,自觉比较清楚了。相信这一纲领有助于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谨把拙见用一句话表达如下:
《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金栋按:天人相应,《汉典》云:“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辩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体系,《汉典》云:“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比类取象,语出《周易》,是易学五行学说的一个重大研究方法。即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无形的项目之中,借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这种事物属性的归纳方法,称为比类取象。(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谓之“语出《周易》”,然未见有此“比类取象”之语,当为受《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等之启发,后人给予提炼为“比类取象”者。
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象之篇》:“这里,类为类别,反应属性;比为比附、比喻、类比、模拟;取象、立象为取观察事物的形象或征象,甚至意象;比类则是将‘象’作比较而归类。 取象的目的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比类! 而比类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推断同象、类象、拟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其作用原理,甚至进一步印证所取象的应用合理性!”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同人卦》:“《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王弼注:“天体在上,而火炎上,同人之义也。君子小人,各得所同。”孔《疏》:“天体在上,火又炎上,取其性同,故云‘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者,族,聚也。言君子法此同人,以类而聚也。‘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郭扬《易经求正解·同人卦》:“按:天指乾卦,其性刚健,为阳。火指离卦,其类相同,其用相近,故曰同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聚则成同人,群分则同中有别。辨物,分辨同中之别。王弼以为君子小人,各得所同,是在同外(或同之先),已有类别,已有君子小人之分,不妥。”
比类,《素问·示从容论》谓之“援物比类”。
下面逐步说明拙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