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77|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亚健康根源于元气衰减、阴阳失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7 08:4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0-21 10:31 编辑

            亚健康根源于元气衰减、阴阳失调
                          (文章来源《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2012年8期)
                                                 作者:王锡民

                           
              转自金栋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602c00101ai8r.html
   
       目前认为,亚健康是一种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既非有病,也不是健康的临界状态。换句话说,亚健康是指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性改变,世界卫生组织称这种状态为“第三状态”,我国则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概念与《黄帝内经》中的“未病”概念大致相同。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个“未病”,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此时要注意治理身体,保持健康。否则,此时若不注意养生,一旦形成疾病状态再去治疗,就已经晚了。因为病态会给机体造成很大的损害。在这里,突出体现了积极预防的思想。
      
       那么,什么是健康?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健康就是没有一点儿疾病,既没有器质性改变,也没有功能性改变。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还不止于此:“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精神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一般人便于判定健康,提出了10条参考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据此十项标准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全良好状态。
      
       健康之外,什么是疾病?
       病理生理学对于疾病具有明确的定义: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大多数疾病,都是机体对病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抗损害反应。自稳调节的紊乱、损害与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简单说,疾病就是人体复杂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
      
       用这一标准来考查疾病,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临床上对疾病的判断,主要根据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范围。其方法是,对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包括智能)进行测量,按照大体上服从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计算出一个均值和95%健康个体的所在范围。习惯上称这个范围为“正常”,超出这个范围,过高或过低,便是“不正常”,疾病便属于不正常的范围。
      
       应当指出的是,这个正常范围只适于大多数情况下,即对95%的人群适用,如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都适用于95%的人群,而对于另一部分5%正常人来说,由于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很大,有时就不适用。例如,正常人心脏的大小有一定范围,许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脏扩大,但对于运动员来说,超过正常大小的心脏伴有心动过缓(慢至每分钟40次左右)并非病态;这种偏离正常值属于个体差异。在精神方面,智商大大超过同龄人的是天才,而不是病人。
      
       不同的情况下,人体具有不同的功能状态伴随着不同水平的代谢,如运动、安静、睡眠等状态,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它有一个波动的范围。也就是说,人体的功能状态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疾病,而是正常生理状态。只有出现症状、体征或理化检查发生明显的异常改变并排除正常的个体差异时,才能定为疾病。
      
       疾病具有如下三种表现,中西医对此认识有同有异:
       一种是有主观症状,也有体征,理化检查也有异常。这样的病人最常见,具有明显的主观和客观证据,病情比较容易确诊,如胃溃疡、肺炎等。这种情况在西医诊为有病,在中医也诊为有病。
       二种是没有主观症状和体征,但理化检查有时存在着轻度异常。这样的病人见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带毒者,可有轻度的肝功损害;也可见于癌症早中期,有些患者甚至在晚期都没有主观不适症状,所以想不到去就诊,往往在体检时无意中发现有肿瘤占位,如肝癌、肺癌等。有些病人在影像学(如B超、CT、核磁共振等)上也没看到问题,但在细胞穿刺或做病理检查时发现有癌细胞。这种情况在西医诊为有病,但其中有些人采用中医四诊方法常常无证可辨,发现不了。有位老中医自身患了癌症,直到晚期才发现,但为时已晚。
       三种是有主观症状,但没有体征,理化检查也在正常范围。这样的病人见于轻度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等轻度功能性改变,如失眠、心悸等,或血压已升高但在正常值范围等。这种病人实际上是一种轻度功能性疾病状态,就是目前所说的“亚健康”状态。西医一般不将其诊为疾病,也没有治疗措施。但中医采用四诊方法进行辨证,往往能发现处于异常状态,即“未病”状态;中医也有很好的治疗办法,这就是所谓的“治未病”。
      
       换个角度思考:什么是亚健康?
       严格地讲,人体只有健康和疾病两种不同的状态,没有第三种状态,不是健康,就必定是疾病。也就是说,无论是器质性改变,还是功能性改变,都是疾病才有的表现。据此可知,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其真实的本质是“没有达到器质性改变程度的轻度功能性疾病。”
      
       所谓“功能性疾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具有程度上的轻重差别。
       例如,一位患者的心率本来为60次/分,但由于近日来精神高度紧张,睡眠欠佳,每晚只能睡5个小时,结果心率一下子增加到80次/分,而且持续地保持在80次/分的状态。该患者在主观上明显感受到心慌、心烦、乏力、失眠等不适症状,但到医院一检查,结果包括心率在内的所有指标都处于正常范围内,于是医生确诊为正常,认为没病。那么,心率明明增加了20次/分,又出现了异常症状,医生为什么定不了疾病呢?
      
       这是因为,心率的正常参考值是60~100次/分,只有达到了100次/分以上时,才会被确诊为心动过速。该患者的心率虽然增加了20次/分,并出现了相应症状,但由于心率未超过100次/分,所以定不了疾病。
      
       下面分析一下,该患者的情况到底算有病,还是算没病呢?
       根据“疾病就是人体复杂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这一定义,以及这位患者的症状来看,完全符合功能性疾病定义,这是无疑的。但由于该患者心率和各项检查都没有超出正常值范围,没有达到临床上规定的诊断标准,只处于功能性疾病的轻度状态,所以在临床上,虽有症状也不诊断为疾病。而这种功能性疾病的轻度状态或早期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知,亚健康状态归根到底还是处于疾病的范畴之内,是人体功能偏离正常的轻度阶段。
      
       “亚健康”一词,是由我国青岛医学院的王育学教授首次提出的。笔者认为:王育学教授提出的“亚健康”实际上就是人体功能性疾病的轻度状态或早期阶段。
      
       一般情况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其精力和体力已受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有所下降,主观上虽有不适症状,但还未达到病倒在床、不能坚持的程度,所以就不急于到医院求治。换言之,既便是到医院求治,医生也不会将其诊断为疾病。只有当症状进一步加重,超过了患者主观所能耐受的极限,使患者感到不治不行时,才会主动到医院就医。这时,如果在理化检查过程中发现某些指标超出了正常值,就会被医生诊断为疾病。
亚健康根源于元气衰减
      
       前文已述,亚健康本是疾病的轻度状态,即轻度功能性疾病状态。亚健康与疾病的区别就是程度轻重的区别,而在发病机制上是相同的。亚健康若进一步发展,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和体征,或使人体丧失工作能力时,就成为严重的疾病状态,即“患病”。所以,亚健康在治疗上,也与疾病一样采用相同的治法。下面,讨论一下亚健康的发病机制,实际上,也等于是讨论疾病的发病机制。
      
       疾病之所以能够发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种致病因素损害了人体脏腑功能,导致阴阳失调和元气衰弱,造成气化无力而引起的。亚健康作为一种轻度功能性疾病,虽说较轻,其发生原因也毫不例外。其病理机制也不外乎脏腑阴阳失调和元气衰弱。
元气就是真气。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最早指出:“真气又名元气”。
      
       中医认为,如果真气充足,人体就具有抗击外邪的作用;如果真气不足,人体抗邪能力则下降,此时便发生疾病。也就是说,人体的抗邪能力是以真气的充足为前提的。中医把真气的抗邪能力,称为正气。所以,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与真气(元气)不足有关。真气足,正气则强大,人体低抗疾病的能力则增强;真气不足,正气则衰弱,人体低抗疾病的能力则减弱。
      
       《黄帝内经》首次论述了真气充足是抵抗疾病的根本因素,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指出,人体在练功状态下,真气就可以发动起来而趋向于充盛;由于真气的充盛,此时就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更进一步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当正气强大时,人体就具备抵抗外邪的能力,外邪就无法入侵人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真气充足时,气血充盈流畅,脏腑功能正常,这时抵抗外邪的能力强大(即正气强大),做到卫外固密,故外邪难以入侵人体,内邪也难于产生,人体就不会发生疾病。
      
       相反,在真气不足的情况下,人体就要患病,既可患内伤性疾病,又可患外感性疾病。其中,患内伤疾病的原理是,七情内伤使脏腑阴阳失调,导致真气不足时,气化能力减弱,于是导致疾病。患外感疾病的原理是,在人体真气不足的基础上,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无力,卫外不固,正气抗邪能力减弱,于是外邪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由此可知,真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真气不足则正气衰弱。对此,《内经》有多处论述,《素问•评病热论》中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口问》则进一步指出:“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难经》对于元气抵抗疾病的作用也有相应论述:《难经•十四难》曰:“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是说,人只要有元气存在,脏腑就能正常工作,人就不会病死。《难经•八难又说:“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这里的“生气之原”,是指命门原气,命门原气是元气的源头(“原”在这里指“源头”,“原气”即源头之元气),是十二经之根本,称为肾间动气,另一个名字叫“守邪之神”。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的根本,根本没了茎叶则枯矣。守邪之神,是说元气是人体抵抗外邪之神。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也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当脾胃之气损伤时,可导致元气不能充足,各种疾病便会因此而发生。
      
       徐灵胎更进一步认为,元气存亡直接决定病人的生死。他在《医学源流论•经络脏腑•元气存亡论》中说:“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意思是说,判断病人的生死,不看病之轻重,主要看元气的损害情况。如果元气损伤不大,病重也可不死,如果元气已经衰弱,病轻也有死亡的可能。因为元气的盛衰体现的是人体生命力的强弱。
      
       总之,元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健康。当元气充盛时,人体就健康;当元气衰减时,人体就患病,亚健康就是人体元气衰减的结果。
亚健康状态下,元气衰弱根源于阴阳失调
      
       据笔者研究,元气衰弱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所造成的。这是因为,元气的盛衰由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所决定。具体机理如下:“当人体阴阳处于最佳平衡状态时,元气就充盛,而元气充盛则脏腑功能发挥正常,所以人体就健康无病;反之,当人体阴阳失去平衡(阴阳失调)时,即阴或阳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衰时,都会导致元气衰减,而元气衰减则脏腑功能低下,于是人体就进入疾病状态。”
      
       阴阳失调所导致的元气衰减,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三种状态:一是轻度阳虚阴盛或轻度阴阳两虚导致的轻度元气衰减(气虚);二是重度阳虚阴盛导致的明显元气衰减(阳虚);三是阴虚阳亢导致的元气衰减(阴虚)。下面分别论述气虚、阳虚和阴虚三种阴阳失调情况下所导致的元气衰减状态。
气虚,是指轻度阳气衰弱而没有“虚寒”时所表现出来的轻度元气衰弱状态,或轻度阴阳两虚而没有“虚热”或“虚寒”时所表现出来的轻度元气衰弱状态。
      
       轻度元气衰弱时,表现为人体脏腑功能轻度下降,基础代谢率稍有降低,机体产能量下降,体温正常或稍低,这时可有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状,在活动时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等症状、体征。气虚证可见于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临床证型。
      
       阳虚阴盛,是由于阳气明显衰减导致机体出现“外寒”表现的元气明显衰弱状态。阳虚则必然阴盛,阴盛必然阳虚,没有孤立的阳虚或阴盛。
       阳虚阴盛导致元气明显衰弱的机理是:阳虚时具有阳气不足、阴寒偏盛两种表现。阳气不足则推动无力,可导致人体基础代谢率明显下降,体内热量明显不足,从而使脏腑功能明显减退,出现“阳虚生外寒”的阴气偏盛表现。在临床上,除了出现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口淡不喝,精神不振等气虚表现外,还具有阳气不能温煦蒸腾而致的“虚寒”征象,如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等虚寒症状,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浮肿,以及脉沉弱或沉迟等表现。阳虚证可见于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等证型。
      
        阴虚阳亢,是指机体阴气不足、不能制阳而表现为“内热”状态下的元气受损状态。阴虚必阳亢,阳亢必阴虚,没有孤立的阴虚或阳亢。
阴虚阳亢导致元气明显衰减的机理是:阴虚时具有阴气不足、阳气偏亢两种表现。
      
       阴气不足(或阴液不足)则不能制阳,从而引起阳气偏亢;反之,阳气偏亢制约阴气太过则阴气下降,阳热可灼伤津液引起阴液不足,出现阴虚相关症状。
      
       阴不制阳则阳气偏亢,此时人体基础代谢率增强,产热量偏高,一方面使脏腑功能增强,另一方面又灼伤津液,出现“阴虚生内热”的元气受损状态。在临床上,除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数等阳亢表现外,还具有阳亢蒸腾太过、耗伤阴液使脏腑、腠理、肌肤组织不能得到阴液的滋润,而出现口燥咽干,尿黄便干、脉细等阴虚症状。这些症状都是阳亢阴虚导致的元气受损表现。
      
        阳亢阴虚状态下元气受损表现,在《黄帝内经》中称为“壮火食气”。壮火就是阳亢,食气就是消耗元气。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为阴,火为阳。……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明确指出了“火为阳”,阐述了气与火在正常时相互转化,在异常时相因为病。少火,乃正常之火,即正常之阳气;壮火,乃病态亢盛之火,即病理之阳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阳亢则元气衰减,阳气正常则元气充盛。阳亢时消耗元气,元气依靠正常阳气所养。阳亢时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可滋生元气。金元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也曾指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由此可知,阳亢时损害元气。
      
        阳气亢则阴气虚,必然灼伤津液导致阴液减少,不能有效滋补元精,进而导致元精亏虚,而元精亏虚则元气衰弱。这就是“壮火食气”的含义。在临床上,阴虚证可见于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等证型。
      
        以上所述气虚、阴虚、阳虚是三种典型的阴阳失调。若不能及时纠正,在此基础上及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下,可进一步引起气滞、血瘀、痰湿、湿热等各种病理变化,由此形成各种复杂的中医证型。但无论这些证型如何变化,有一点却不能改变,那就是始终离不开阴阳失调和元气衰减这一共同的病理机制。所以,抓住了阴阳辨证和元气衰减两种变化,就抓住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总原则。纠正了阴阳失调,就可达到补充元气和恢复健康的目的。至此可知,中医治疗亚健康(治未病),完全可按着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

       金栋按:王锡民先生之人,真乃才俊睿智者也;王锡民先生之文章,真乃中西汇通、说理透彻、雅俗共赏之佳作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严谨、透彻、易懂!  发表于 2014-10-17 10:3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4-10-17 10:37:41 | 只看该作者
金栋按:王锡民先生之人,真乃才俊睿智者也;王锡民先生之文章,真乃中西汇通、说理透彻、雅俗共赏之佳作也。



——————————————


赞同金栋先生的观点
3
发表于 2014-10-17 11:11:27 | 只看该作者
“亚健康”概念与《黄帝内经》中的“未病”概念大致相同。
-------------------------------
“亚健康”概念与《黄帝内经》中的“未病”概念根本不同。为什么?因为:

1.中西医疾病的概念根本不同;

2.中西医健康的概念根本不同。

将西医的“亚健康”等同于中医的“未病”、将所谓调理“亚健康”等同于“治未病”,这是现代中医们跟《黄帝内经》开的一个玩笑。

问个问题哈:中医的“未病”怎么诊断呢?中医的“未病”需要西医诊断吗?

点评

请你说说"未病"的概念是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7 15:04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5:0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0-17 15:06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4-10-17 11:11
“亚健康”概念与《黄帝内经》中的“未病”概念大致相同。
-------------------------------
“亚健康” ...


请你说说"未病"的概念是什么? 以便讨论.
5
发表于 2014-10-17 17:1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10-17 13:58 编辑

       中医学中的“人”是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
       西医学中的人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解剖学中没有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中没有细胞。
     中医学中的疾病是指: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的异常表现,其病机是病机十九条,阴阳气血失调导致五行生克制化紊乱。健康是指: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的正常状态。
     西医学中的疾病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与功能障碍。健康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以及整体功能的正常状态。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辨证论治。
     西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视触叩听,问诊,无数的、科学的各种检查。得出的是疾病病种以及病理状态。
     亚健康是指西医学中的疾病状态与健康状态之间的第三状态。
     未病是指中医学中的未病状态。
     《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的原意是:某一个脏腑疾病的时候,根据五行学说,他可以影响到其他的脏腑,所以,在治疗患病脏腑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要对可能受害的脏腑进行预先的保护性治疗。典型的例子“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现在中医的认识,是把治未病扩大化、泛化为: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这不是治未病的原意。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或者不同的理论体系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完全不同的,不能胡拉乱扯,直接对接。

点评

这是一篇中医、西医分开论述的文章,可惜你读不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7 21:52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不思进取的错误言论。 休说只有中医、西医两种理论,便是有三种、四种理论照样能统一。因为人体的器官和功能只有一种。不论什么医,其论述都跳不过去。这就是统一的基础。  发表于 2014-10-17 21:45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21:52:1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0-17 17:18
中医学中的“人”是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
       西医学中的人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

这是一篇中医、西医分开论述的文章,可惜你读不懂。
7
发表于 2014-10-17 22:16:2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8
发表于 2014-10-17 22:31:4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0-17 22:16
这是一篇胡拉乱扯的经典之作,与高先生的“两精相搏”搏出个类人猿一样,是一个模式。
       ...

中西医融合观你真逗。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22:56:1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10
发表于 2014-10-17 23:13: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12:26 , Processed in 0.0694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