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540|回复: 3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取类比象,邀请中西医融合先生、王锡民教授、仁海于先生、gl101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1 00:4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10-11 00:54 编辑

      在我前几天发的关于“天人合一”的帖子里,中西医融合先生提到了取类比象,以前对这个词不太在意,这几年宣传中医文化的文章看的多了,见到这个词出来的也多了,说的好像这是中医的一个特色、特长、优势一样,请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
   请你们几位是因为在那个帖里涉及到了取类比象。请仁海先生是为了给仁海废除五行找资料。因为,取类比象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五行学说。也可以说,取类比象是五行学说的基础,请仁海先生来判断这个基础是不是靠得住。

取类比象,说准确点是“取象比类”,现在大家认为这两种叫法都一样,也就不区分了,汉语成语里本来也有这种现象,习惯了就行。
关于取类比象的解释,我找了几条:

本论坛里中西医融合先生:
这种关系是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得出来的,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经过反复的验证,正确的关系保留下来,错误的关系被淘汰。
      被保留下来的,必然性就大得多了。
      这种反复实践过程,就是实践论。

    取象比类、实践论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这一点我有点不同意见)

百度百科
(主要是张其成一篇文章里的内容)
(一)取象比类的内涵
所谓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取象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
………………
值得注意的是,取象比类作为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就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推彼,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的事物。医家们在医学实践中运用这一思维方法,发明了不少新的诊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的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注重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共同点和相似点,忽视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点。如果所推导出的属性恰好是它们的不同点,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

-----------------------------------------------------------------------------------------------

再看看类比:
类比(或比类),确实是研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都常用。

百度百科有一条:
类比推理

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类比
《新华字典》:
   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论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有可能相似。用这种推理方法推出的结论是或然性的,是否正确还有待实践证明

《现代汉语词典》:
    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如光和声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其结论是否正确还有待实践证明。


化学课中的一段:
在运用类比思维解决问题时,先要分析新物质(或新问题)的特征,再设法
与已有的知识原型对比联系,最后用原有的知识实现新问题的解决。
  

科学实验证明,同主族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其性质相似,例如,硫化物
的性质类似于氧化物,

过硫化物的性质类似于过氧化物,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程式:
  

CS2与Na2S溶液一起振荡,水溶液由无色变为有色。
方程式为:
CS2+Na2O===Na2CS

这次化学性质的类比推理,前提是,同主族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其性质相似,再通过实验验证了硫化物的性质类似于氧化物。
--------------------------------------------------------------

可见。类比或比类,确系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但都要一定的依据和条件限制,类比的对象之间,要有本质的联系,有共同的性质。
科学研究的类比,往往是取以前的研究结果,推测以后研究可能出现的结果。


就是取研究结果比类。

但中医是取取“象”来比类,张其成说的明白: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

可是,象和要比的东西,是不是有内在的联系?是不是有以前的研究结果,这就很难说了。
在一篇博客里讲到:
……“取类比象”这四个字最早是《中医学概论》(南京中医学院编)上提出的。一直在现在的论文中还在沿用,有50多年了。

如果此说属实,那么取类比象就是现代人对古代中医思维方法的总结,不是古人总结的,当然,古人取类比象论述问题的内容很多。
论述的多的有中药学中的取象比类,我们看看;
    前人用取象比类思想指导临床用药,帮助认识药物的功效,主要从药物形态与色泽、生存环境、生理特性方面出发进行研究,分述于下。
    药物的固有形态与其功效存在相关性。如藤本植物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等,通过“象”我们就会类比到人身的经络,进而联想到疏通经络的作用,验之于临床,着实有效。其他如橘核仁、荔枝核形似男性睾丸且具有温阳理气的功效而用于疝气肿痛;马兜铃、浮海石等体轻中空似肺叶而清肺止咳,芦根、蒲公英管茎中空而有通利孔窍的功能。桑枝、藕节、松节形似关节,因“枝者通达四肢”,而有治疗痹症的功效;核桃似脑而能补肾益脑;地龙形似血管而软治疗血管硬化之属与风证。
    一些虫类药,由于它们钻爬穿透的习性,联系到通经活络的药用功效,经过实践,屡试不爽,也因此中医学还专门将这一类药物称为“虫蚁搜剔之品”。

    色泽也属于药物的固有特性,历代不少医家以色泽而论述药物功效。如干姜本为生姜之干品,干姜色偏白,偏于入肺,温肺化饮;生姜色偏黄,偏于入胃,暖胃有功。檀香也因色泽分为两种,李时珍在《纲目》亦云: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
现代的教材《中药学》里基本没有取象比类论述药性的,但这些论述充斥于各种中医讲座中。每当看到这些论述,我都要脸红心跳(指讲中药部分)。幸亏教材里没有,要不我带那几年《中药学》课的时候,会很为难的。

请大家来,提出几个话题,请发表高见:
1,取象比类。是中医独有思维方式还是其他学科也有?(自然科学范畴)
2,取象比类是中医的思维优势吗?,优在何处?
3,如果没有取象比类,五行学说会不会被中医所利用?
4,中药功效的认识,和取象比类真有关系?
5,中药是在什么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取象比类能指导中药使用吗?

6,除《内经》外,哪些中医大家用此方法阐述中医理论?张仲景的书里好像没有见到。

注:上面引出的关于中药取象比类的内容,简直能编一本相声集,咱们这里举出来是要举应用取象比类的例子,具体可笑之处就不说了,怕冲淡主题。

点评

这种程度居然敢参与讨论  发表于 2014-10-12 11:03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4-10-11 07:42:17 | 只看该作者
         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3
发表于 2014-10-11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大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爱因斯坦清楚西方科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但他不清楚东方科学是靠什么方法建立起来的,所以他在提问与思考。
    取象比类建立了东方哲学与古代科学。这是对爱因斯坦“惊奇”的回答。这里的科学的定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知识。即把知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可以得到预期的效果。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现代语言表述出来:古包牺氏称王于天下,仰首以观察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大地相适宜,近的从自身,远的到万物,搜集各种形象开始创制八卦,藉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类比万物的情状。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以上的文字运用现代语言表述如下:
     圣人用卦画来显示天下万物的繁杂现象,模拟万物的形态姿容,反映它们的特征,因此称为卦象。圣人用卦象来显示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观察运动变化中的普遍联系,以推行立身处世的准则和规范,加上文辞,用以判断吉凶,因此称为爻
     言说天下万物最繁杂的现象,不能妄自开口;言说天下万物最复杂的运动,不能胡言乱语。拟出卦象,然后言说,琢磨探求,然后行动,经过比拟和讨论,来把握事物的变化。
     可以看出,这大致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实践论。
4
发表于 2014-10-11 11:06:3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吧,很好,也很重要,但是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很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概念。概念讲清楚了,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概念很简单,就是几句话,希望大家先把概念讲清楚了再说。概念讲清楚了,再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

1.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是不是中医方法?这个方法是从哪里来的?

2.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是不是一个意思?有什么不同?

3.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的方法是不是科学的?怎么实证?

4.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的方法需不需要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怎么发掘?怎么提高?

5.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跟阴阳五行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就先说这么多吧,来了的请继续,没来的赶快来。大家先说,我先听大家说,因为大家都是中医专业人士,我不是,我只是个中医爱好者;大家都是老师,我是学生。请。

点评

1.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是不是中医方法?这个方法是从哪里来的? 2.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是不是一个意思?有什么不同? 3.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的方法是不是科学的?怎么实证? 4.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的方法需不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2 11:24
5
发表于 2014-10-11 11:55:12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这个坛子里面的孙曼之先生好像对这个问题有过论述,可以请他也参加进来。

点评

孙曼之先生是个真中医,我们论坛中胡拉乱扯的半瓶子太多了,有理也说不清,他不会掺合的。  发表于 2014-10-11 16:12
孙曼之先生好像许久不见,您有什么途径请他来就帮忙邀请一下。  发表于 2014-10-11 13:32
6
发表于 2014-10-11 13:46:30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在中国古代是什么意思?干什么用的?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看论坛中全知者寥寥无几。

点评

比类,是从《内经》起。医籍里常见的词。取象比类,据听说是50年代中医教材里提出的。我理解,这是现代中医对中医思维方法的“一部分”所做的表述。 “一部分”----------是我个人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2 11:30
7
发表于 2014-10-12 07:10:54 | 只看该作者
取类比象是中医原创思维,有很多发现都是通过取象比类发现的。如花具有轻轻向上特性,故中医认为植物花大都有升发功用。
8
发表于 2014-10-12 10:03: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4-10-12 10:10 编辑

要是讲中医知识呢,历代中医留下来的和现代中医写出来的书里面多了去了,个人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想读也读不过来。怎么办呢?那就是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黄帝内经》不是说了嘛:“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个“一”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应该就是《黄帝内经》中说的“道”吧。这个“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管用不管用、好用不好用、能用不能用,也就是中医的原理吧。知道中医的“道”了,知道中医的原理了,也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疑惑不解了。我理解这个帖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请大家继续。

点评

大衍之数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乾为天 天为一 万象起于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3 14:25
理解错了,中医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医学和其他科学不一样。  发表于 2014-10-12 11:25
现代知识你行吗  发表于 2014-10-12 11:02
9
发表于 2014-10-12 10:12:19 | 只看该作者
gl101是谁啊?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11:24:54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4-10-11 11:06
这个问题吧,很好,也很重要,但是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很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概念。概念讲清楚了,这个问题就 ...

1.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是不是中医方法?这个方法是从哪里来的?

2.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是不是一个意思?有什么不同?

3.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的方法是不是科学的?怎么实证?

4.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的方法需不需要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怎么发掘?怎么提高?

5.取象比类和取类比象跟阴阳五行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

1,是中医的方法,《内经》里就有许多。“取象比类”这个叫法是现代的。
2,两个词是一个意思,字面是应该以“取象比类”为准,大家说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比如,我们口语里说喜欢与欢喜、觉察与察觉、并吞与吞并等等。

3、4、5条,是发帖请大家讨论。

点评

画笔-笔画 计算-算计 牛黄-黄牛 歌唱-唱歌 子女-女子 暴风-风暴 放开-开放 国王-王国 科学-学科 上山-山上 邮集-集邮 科学-学科 蜜蜂—蜂蜜 音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13 14:4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03:19 , Processed in 0.07551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