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3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到底什么是“牡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5 15: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到底什么是“牡丹”?
——采访久保辉幸先生

中国的国花牡丹,因其华丽优美的身姿,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久保辉幸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对牡丹的态度,以唐代的某个时期为分界线呈现出很大的不同。颠覆中国牡丹观的这项研究,获得了亚洲医学史学会的“荣誉提名”的奖项,并可能会影响到中医学和中医药领域。在这次采访中久保将为我们揭开牡丹中隐藏的秘密。

http://tieba.baidu.com/p/728012009
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5:22:25 | 只看该作者
您现在从事的是“名物学”领域的研究,牡丹的研究也属于这个领域,可不可以先请您介绍一下“名物学”。

比如说,儒教经典之一的《诗经》里提到了很多植物名字,“兰”就是其中的一个。但是这个“兰”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那个“兰花”,而是在曰本被叫做“藤袴(Fujibakama)”的植物(中文叫做“泽兰”)。这正是“名”和“物”的关系因时而异的一个例子。此外,曰本人将平时吃的胡萝卜叫做“人参”,但将汉语中的“人参”称为“朝鲜人参”。如果将曰本料理的食谱中的“人参”直接翻译成汉语里的人参的话,会产生 “曰本人做饭时常使用人参”的误解。这是“名”与“物”的对应关系因地而异的例子。
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5:23:29 | 只看该作者
研究“名物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名物学在传统概念上是训诂学领域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儒教经典中出现的动植物名称究竟所指何物。但就其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意义来说,我想在中草药研究方面的用途是最大的。调配中药时,绝不能含糊地使用各种生药饮片。因此,现在中国有《药典》、曰本有《药局方》这样的国家制定的配药标准。在制定这些标准时,就需要将古典文献中记载的药草和近代植物学中的分类进行仔细对照。

通过将某种植物在曰本和中国的故称与近代植物学的学名及其标本相联系,就能统一那些因地而异的叫法,以避免发生名称混乱。药草的名称得到统一,一个名称对应一种植物,这样就可以进行科学的研究,发现并记录各种有效成分。这主要是植物学家和药学家的成就。但是,正如我刚才说过的,由于有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植物名称,所以,在医药相关的古典记录中出现的药草名与现在使用的同一药草名所指的并不一定是同一植物。对这些名称的分析工作可以说就是名物学的一部分。
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5:24:26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您是在对牡丹的研究中发现“古典文献中记载的牡丹指的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牡丹”。

植物学家北村四郎曾提到过古典文献中的“牡丹”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牡丹并不是同一植物的观点,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我是从茨城大学的真柳教授那里听说这件事的,而且大川女士和石下女士曾将此作为毕业研究进行过调查。另外,江户时代的狩谷棭斎也早就注意到牡丹的问题,并在《笺注倭名类聚抄》中进行过论述,但现在已经完全被人们遗忘了。此后,我就对“牡丹的身世”产生了疑问,但又觉得可能找不到能证明这个想法的史料。因为牡丹是非常有名的植物,而且一千年以来许多曰本人和中国人已经调查过关于牡丹的各种史料文献。我没有想到现在还能找到新的史料。

我来到中国,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接受罗桂环老师的指导下做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研究宋代的《牡丹谱》。当时,我产生了“牡丹为什么会被中国人所喜爱”的疑问。然后我试着调查了一下牡丹是从何时起受到中国人推崇的,于是发现很多学者都指出牡丹是从唐代开始突然被中国人所喜爱的,虽然牡丹这个名称在唐代以前的医药书籍中已经出现过,但在文学作品中却从来没出现过。这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变化。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5:25:12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说发生在“牡丹”身上的巨大变化是唐代出现的?

结果我得出了这样一个假说,但当时还是停留在“牡丹确有蹊跷”的阶段。之后,我又仔细阅读了医药文献中对牡丹的记载,于是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古代牡丹和现在的牡丹真的有些不同。在做了更加深入的调查之后,我在南朝(六朝)陶弘景的著作《本草经集注》中,发现了一句“(巴戟天)状如牡丹而细”,这句话至今不曾有任何人注意到。但是巴戟天这种植物与现在的牡丹完全没有相似之处,我更加坚信“这明显有问题”。此外,陶弘景还在书中写道“东间亦有”。他是江南人,而且当时处于南北朝时期,关于北方的状况他几乎无从知晓。这样说的话,“东间”可以想象成他的老家,但那一带却没有生长野生的牡丹。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5:26:14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的牡丹”果然不是“现在的牡丹”啊。

我还找到了其它有类似的记载。南北朝有一位叫谢灵运的文人,他喜欢研究药草,在游历过许多山后完成了《游名山记》,并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野生药草。其佚文中就有“永嘉(今温州)竹间水际多牡丹”的记述,但在那个地区应该是没有野生牡丹的。野生牡丹主要生长在中国的西北部,在温州这样温暖而湿润的环境中是不能成活的。

另一方面,我在曰本同样发现了不可思议的记载。《出云国风土记》(一部曰本的早期地方志, 成书于公元733年)中,将“牡丹”作为出云国(岛根县)的特产列举出来。但是曰本也没有野生的牡丹,因为曰本本土和中国江南一样,也属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牡丹在中国江南的栽培大概是从中唐以后开始的,可以想象,以当时的技术和品种,并不是简单地就可以在曰本栽培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5:28:3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古代的牡丹”不是“现在的牡丹”,那“古代的牡丹”到底指的是什么植物呢?

当然,我也有同样的疑问。之后,在调查曰本史料时,我发现在平安时代(公元792年至十二世纪后期)的中药文献《本草和名》的记载中,牡丹当时的曰本名为“山橘(Yamatachihana)”。这个名字,现在在曰本是“薮柑子(Yabukouji)”(中文叫做“紫金牛”)的别名。为了搞清楚紫金牛属植物和中国古典医药文献中所记载的牡丹在植物学特征上有几分相似,我将其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两者几乎完全吻合。



另外,只是看中国的资料,也是能够发现“古代的牡丹”与紫金牛是有关联的。据初唐的《新修本草》中的记载,牡丹在当时被叫做“百两金”。但宋代以后,百两金与牡丹被区别开来,单独记载。百两金这个植物名,在中国现在是紫金牛属的其中一种植物的名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5:30:17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的牡丹”为什么会被“现在的牡丹”所替代呢?

重点是它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取代的,但事实上并没有明确的与之相关的史料。不过,盛赞牡丹花之美大概是从盛唐时期的玄宗皇帝(685-762)的宫中开始。之后的《松窗杂录》的记载中这样写道:“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这也就暗含着,现在的牡丹在古代并不叫牡丹。

之后,玄宗皇帝和杨贵妃在安禄山之乱的政变中由长安逃往四川。唐诗中首次出现牡丹这一名称是在王维等人的作品中,也正好是政变前后。实际上我觉得那次政变可能就是一个转折点。
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5:31:00 | 只看该作者
您是指牡丹名字被替换跟政变有关吗?

名字的替换最初是在宫外出现的。政变前100年左右,在宫廷御医撰写的《新修本草》中,有“京下谓之‘吴牡丹’者是真也。今俗用者异于此,别有臊气也(京师的人们所说的‘吴牡丹’是真品。而现在一般使用的牡丹不同于真正的牡丹,其根部有臭味)”的记载。实际上,牡丹的根部有芍药酮,这种成分会发出特殊的气味。反过来说,如果“古代的牡丹”与“现在的牡丹”是同一种植物的话,那真正的牡丹应该也被记载有这种气味。但记载中写的却是“(伪品)有臭味”。由此说来,也许长安城的普通医生所使用的牡丹就是现在的牡丹,而御医将其看做是误用的伪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5:31:31 | 只看该作者
长安城的医生们为什么不用真正的“牡丹”而用“伪品牡丹(现在的牡丹)”呢?

长安周边地区实际上是野生牡丹的产地。而紫金牛属植物在长安周边地区长得不多。也就是说长安的百姓可能因为很难得到真正的牡丹的根,而挖取现在的牡丹的根来代替使用。实际上,现在的牡丹的根中含有大量的有效成分。有可能人们使用后觉得有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09:33 , Processed in 0.0766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