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中医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4 15:2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中医药
□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的互动中,中医药也形成了以医药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二者是共襄盛举、共铸辉煌的同盟军。

    •当代弘扬中医药文化,一是可以深入认识中医药学的特质;二是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和“上工治未病”等理念可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医学目的向公平倾斜;三是为应对地球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思路。

    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的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就是在文化认同中形成的,既非单一的血缘传递,也不是靠宗教凝聚,而是以民族特异性为核心理念的传承。其切要是创新、交流和进步。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医药就是在中华大地上蕴育成长起来的一株奇葩。中医药茁壮成林后,对中华文化又不断增益和回馈,以其理念文化、符号文化、行为(操作)文化、道德文化等恢廓为中医药文化。中医学理论和技术,与文化相抟铸成特色,以本原通学多维的生命力资生创新,其人文精神成为医学属性之一,而文化的交流性,在览观杂学中增长中医学人的识见。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软实力。

    中医药在发轫之初,就把医技和文化偕为共同体。天人合一,生成论的人体观和生命神圣,既是中华文化的观念,也是中医药的医学观。《周易》的“变动不居”,先秦诸子的“贵时”,《周礼·考工记》的“从容”和“宜物”等,以其为医学原理的资质演成为辨证论治的宿因。对于阴阳五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也是传统中医药学的框架。

    中医药演进也和文化同荣共济。在先秦诸子时代,中医药学即有伏羲九针、神农本草、素女脉学与黄老养生世医的传承。汉代经学时,医家开始整理出多种医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开放繁荣,医学也以自为和集大成称盛。有儒之门户分于宋,继而医门门户分于金元。清代朴学的崛进,掀起了医书辨章校训的高潮。《内经》之理论、要言、述语,多启源于远古以降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典籍。鬼邪之邪演为病邪,八风直援入医。兵法之理,被发展为治法治则。从祭祀到《尸子》、《越记》皆言魂、魄,《内经》汲取了《老子经》的“心藏神”、“魂藏肝,魄藏肺”(见《五行大义·论杂配》)。《内经》之营卫,出于《文子》引《老子》之语:“爪之生,发之长,荣(营)卫之行,无顷刻止,众人皆见之于著,不能见之于微。”更早则出于兵家。脉之浮沉,本源于古代一种祭水仪式。《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郭璞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可见浮沉既是物体在水中的趋向运动,又是其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状态。《灵枢·卫气》以浮沉表述为营卫之气得特点:“其浮气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而在脉诊,又以浮沉为病在表里。中华文化对于中医药,可真是“夕阳芳草寻常物,能用都化厥妙词”是也。

    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是同盟军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习惯、民俗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形成的传统文化与中医药互动中,形成了以医药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二者是共襄盛举、共铸辉煌的同盟军。

    从医学和文艺而论,医文互通。文是载医之体,医是载道之文。文学体裁医学悉具。除常见的问答体、叙述体、论文体、医话体、诗歌体等外,尚有医案体为医学独有。医案体也有多种格式,在敦煌遗书卷子中,还有一折以《定风波》词牌书写的医案。在医学,药名最常被文学家把玩,写出了诸如药名诗、药名联、药名词、药名谜,乃至《钱本草》等等。文学家也为医药创意造词,为医药界所习用。例如,明戏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调药》一折中,曾有“道地药材”之语,为本草学和药商所接受。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之语,已为医界篤重实践之警策。医药经典的诠释,也是循按经学的注、疏、补正的方式。习医的启蒙,也是从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和《医学三字经》等入门。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背诵汤头歌者,“背熟汤头三百首,未曾辨证已知方”。

    医学和史学互为联袂。医学为史学提供史源材料,史书载有医事、疫情、医家传记和医籍。医学和哲学互为资源。《易经》就是以“近取诸身”而初创,成书为经传以后,则成哲学概括医疗经验的理据,发为医学经典。是医学的实践启发了哲学,医学又在哲学的发展中创立了新理论。例如,在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发展的背景中,综合了天文、历法、气象、疾病、灾害等知识的资料,结合天干、地支的周期格局,创立了具有预测功能的五运六气。

    中医药文化,在古代有推进中医药学发展和直接的卫生保健价值。尤其是它以医学与文化相结合独创的养生文化更是珍中之珍。

    当代弘扬中医药文化具有世界意义

    在当代弘扬中医药文化既有自身的价值,更有世界意义。大体有三端。

    其一,可以深入认识中医药学的特质。对于非中医药人士,可以深入认识和提高对中医药的理解,在开拓就医意向中,利用中医药资源。而对中医药人员本身,则启迪其关照自性,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

    其二,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和“上工治未病”等理念,是人类保健的福祉。它的推广以其廉简实用,有效而便于普及,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医学目的向公平倾斜。减少医疗开支,提高卫生保健的效率,无疑是世人所欢迎的。

    其三,为应对地球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思路。近代以来,以其天人相分的观念和高科技的利用,使地球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预警。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因于只讲社会价值,只讲形体发育而忽视人类及社会的精神境界。而对于这样的问题,中医药文化把人视为天地大系统之一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崇尚医德的人文精神,恰有补充缺失的意义。这一点,也已为国际有识之士所注目。

    如今,《中医药文化》正逢“三十而立”,它从《医古文知识》到《中医药文化》的更名立志,本身就是跃迁到一个新的高阶的标志。刊物以引领潮流、展现成果、推出人才为宗旨。每逢一期在手,我都有一气读完的思绪,在咀嚼语句之时,也欣赏它的版面和插画。《中医药文化》真是富赠的文化之赐。

    在医学教育系统眼下,中医药文化已经创辟为一个学科,这也是几千年来的首举。对此,《中医药文化》是有其功劳的。

    (本文是作者为《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所写)
2
发表于 2014-7-14 15:44: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发表于 2014-8-9 19:1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4-8-9 19:23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7-14 15:44
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中医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比较勉强的说法是:没有中华文化就没有中医理论!!!因为中医 ...

中医与中华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是一致的。而中医思维方式是中医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直接体现。所以说,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药与针灸临床应用的全过程。
实际上,中医和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智慧的思维方式,不但可以解决中医问题,也可以解决现代科学的发展问题。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所说:“中医的合理内核一旦被揭破,整个现代科学都要改写。”就是指中国人的方法论对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超越,并非是对现代科学成果的否定。因为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就像母与子(或女),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医的道理也是这样。所不同的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熟悉并习以为常的;而中医的思维方式非常独特,且难于掌握,因而才有了前述的许多提法。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也指出:“我国科学技术要赶上西方,就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忘了传统文化,不把传统文化的优点发挥出来,我们就难以赶上西方。”同样是指中国人的方法论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8 00:25 , Processed in 0.0507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