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氏拐弯抹角训诂法》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1 05:2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7-10 23:45 编辑

《杨氏拐弯抹角训诂法》序

自清乾嘉以来,士子因避文字祸而多治考据之学,后世学者踪焉!至今训诂之书汗牛充栋,其中最佳者乃《杨氏拐弯抹角训诂法》,余捧读再三,爱不释手,欲与论坛诸君共勉,故极力推荐此书。书之作者乃著名文字医杨鹏举,余与杨君相识于论坛,称莫逆焉!杨君无学历,然学富五车,不求甚解,高于陶令,曾梦异人传授拐弯抹角训诂法,心窍开焉!以此法遍注中医经典,杨君尝谓“明清以来的训诂学家不懂医药而不注释此书。而注释者基本上不遵循训诂的原则,望文生训,弄出许多笑话来,……对‘紫葳’条的‘养胎’,或避而不谈,或认为其为活血药,于医理不通,其实并非于理不通,而其对汉代语言不理解的具体表现.笔者运用训诂的方法,将这千古之迷作了科学的注释。”遂注曰:“养胎:养,生育;取。养胎,使胎儿生下来。即催产。”其论雷翻中医界,共推其为“首席著名文字医”。事在:http://gtcm.info/forum.php?mod=v ... 944&_dsign=ad0d27ce
杨君又注素问:“其动应衣 应,小鼓。《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毛传:‘应,小鞞也;田,大鼓也。’衣,指体表。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第三章 一》:‘解衣耕是一种耕种的方法,、衣、指地的表皮,不是衣裳之衣。‘《说文》:‘帙,书衣也。’如墙衣,即墙皮。书衣,即书皮。其动应衣,即胃之大 络搏动像小鼓样撞击皮肤。”或晒之曰:“君之解错矣!君之逻辑将衣注为地皮,又将地皮变为人皮,以应为小鼓,则‘其动应衣’变成‘其动小鼓皮’,岂不谬哉?” 杨君辨曰:“此吾所得之异人拐弯抹角训诂法,吾之解法,前人无之,乃吾首倡也” 事在:http://gtcm.info/forum.php?mod=v ... e=1&_dsign=23467f43
与此类者多多,事在http://gtcm.info/forum.php?mod=v ... 070&_dsign=3c712ed5
http://gtcm.info/forum.php?mod=v ... 913&_dsign=a049e1be
http://gtcm.info/forum.php?mod=v ... 609&_dsign=81d5d544
愿诸君共赏,是为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4-7-11 08:1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4-7-11 08:20 编辑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医者意也”,“拐弯抹角训诂法”应该是由来已久了吧。
3
发表于 2014-7-11 08:37:5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医学最需要实事求是,所谓“医者意也”就最不实事求是、最害怕实事求是。很多中医强调中医的特殊性,但是中医再特殊也不能特殊到医学这个圈子以外去,中医再特殊也只能在医学这个圈子里特殊,谁让中医是医学呢!

一个时期以来,中医文化和文化中医被中医界某些人炒得火热,这不是找死吗,何苦来呢?
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7:00:07 | 只看该作者
杨莫逆朋友提提意见呀!怎么不出声?
5
发表于 2014-7-12 08:05:58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1 17:00
杨莫逆朋友提提意见呀!怎么不出声?

关于紫葳的问题,前天晚上回答了,并写出证据,此事仁海为证。看看那里你回答我了吗?怎么老是以闭嘴不回答对方的提问呢?
关于“其动应衣”,之问题,在我的原先那个帖子里,有很多提问你,你回答了吗?难道你不回答,说明就能你赢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09:09:06 | 只看该作者
旧文顶起
7
发表于 2015-12-16 09:24:26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12-16 09:39:43 | 只看该作者
     “训诂”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声明:我不懂。
9
发表于 2015-12-16 09:54:58 | 只看该作者
训诂学 B 添加义项 ?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训诂学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折叠发展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折叠作用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折叠训诂注释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发展折叠概述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折叠古代训诂学

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

”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

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瞍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

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

至此,传统的训诂学观念已形成。

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大家,并形成了乾嘉学派。

清朝末年,章太炎与黄季刚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仅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这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折叠近代训诂学

在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黄侃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黄先生云:“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即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的界说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研究对象,即“解释语言”,而且没有“时地之限域”,这较之于古人的训释古语显然是扩大了范围;第二是理论和方法,即“法式”和“义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黄侃的训诂学界说问世后,有关训诂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 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陆宗达、王宁先生又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古代文献 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这可以称之为“古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献词义学派。”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 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应该注意的 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许嘉 璐先生说“传统训诂学以训释实践为其主要形式,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其对象,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言以及用语言形式表现的名物、典章、文化、风习等等都在诠解范围之内。现代的训诂学就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把训诂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训诂学的延伸。”许先生对训诂学的解说在本质上与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说得更加明确了。持这一主张的还有洪诚等先生,称之为“全面解释派”。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分类折叠分类一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折叠分类二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折叠编辑本段研究对象

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著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后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等。



折叠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折叠编辑本段其他资料折叠旧训诂的弊病

一、穿凿附会:就是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例如“马头人为长”。

二、望文生训:就是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1、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2、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3、误解联绵词而望文生训。

三、随意破字:破字就是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有的学者解释古书,研究词义,滥用通转,随意破字,往往只是主观臆断,并无丝毫根据,这就叫做随意破字。

四、增字强释:增字就是在解释古书正文时增加一些词语。增字强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己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而增字足意则是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

五、不解语法:例如《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毛传:“终日风为终风”。这个解释的弊病就是在于不解语法。


折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

训诂学与音韵学

从音变规律通“古今异言”、论证同音替代的问题、探求语源。


折叠训诂学与语法学

包括词性影响、词序影响、构词影响词义等。要掌握:1、复语:二字同义并列,就是“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2、复词偏义:又称“连类而及”,就是并列的两个词素中有一个词素提供意义,另一个词素仅仅作为陪衬。3、大名冠小名。


折叠代表人物

郭璞

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 《穆天子传》 、《山海经》 、《楚辞》 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顾野王

(519—581),南朝陈人,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 《玉篇》 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段玉裁

(1735—1815)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

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其中以《说文解字注》影响最大,被列为“《说文》四大家”之首。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5:02:57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12-16 03:38
一锅端的医科大学毕业生混混,其动应衣你就没有见过,胃经经脉在乳下皮肤表面跳动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象敲小 ...

小董,你还没有解释清楚“举而并之”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6:10 , Processed in 0.0617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