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3|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大方亦不可废——刘世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8 06:4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药大方亦不可废
刘世峰
  健康报《中医周刊》6月15日刊登张运克先生 《研读经典 砍去中药大方》 一文,读后受益匪浅。但笔者认为,其欲“砍去中药大方”的提法,立论有失偏颇,故不敢苟同,不得不辩。中医大方、小方均根据病情需要,为治病而设,都符合制方法度,因此大方亦不可废。

  众所周知,中医制方从古到今不离“七方”范畴。何也?我的理解是,病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分,我们在临床上制方或用方时,都要以适合病情需要为原则,而不是像张先生所主张的那样,只有小方才好,必须“砍去中药大方”。

  “七方”说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金·成无己正式提出“七方”名称。《伤寒明理药方论·序》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如果我们在临床上不是根据病情需要,违背中医辨证论治规律一味强调使用小方治病,也就难以起沉疴重症。所以,并不是方剂药味越少越好,药味多就一定是不分君、臣、佐、使,就肯定是杂乱无章。

  中医在临床上治疗的疾病,很多都属慢性疾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寒热虚实错杂,必须使用大方多方制之,方能取效。已故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治疗疑难杂病经常使用药味众多的大方治疗,常能起沉疴重症。王庆其教授说:“裘沛然教授治疗疑难病有许多经验,其中对某些病机表现为气血同病、寒热错综、虚实夹杂、病邪深痼的病证,常采用大方复治的方法,即广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之药于一方,以取药性之相逆相激、相反相成的作用,常收到出奇制胜的疗效。”国医大师张琪治疗肾虚精气不足之阳痿病,创补肾壮阳丸,共计由19味药组成。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先生创燮枢汤治疗慢性肝病,共计用药12味,也都应该不算小方了。

  张先生认为,使用大方主要由于3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研读经典不足,二是药性掌握不够,三是不分主次证。笔者认为这三点均不足为凭。因为在仲景方书中也有大方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其中大黄蛰虫丸由12味药组成,鳖甲煎丸由23味药物组成。从张先生所列举的“二陈”、“四物”、“六君”、“八珍”等方看,他所说的小方应该是在10味药物以下。事实上,古代名方防风通圣散、升阳益胃汤、天王补心丹等,均在10味药以上。其中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由17味药组成,升阳益胃汤由14味药组成。以上所举都是著名有效方剂,验之临床,屡试不爽,我们能说他们制方不合法度,“研读经典不足,药性掌握不够,不分主次证”吗?

  笔者认为,小方虽然相对价廉,但是大方亦不可废。一般而言,小方药味少,用量重,治疗新病或病情不复杂之病,宜煎剂,取其见效快;大方药味多,用量轻,多用于慢性病、病情复杂者,多用散剂、丸剂,见效慢,宜久服。小方、大方各有所长,总以符合病情需要为准则,二者均不可偏废,方为至理。

点评

没有大方,癌症无从治疗。大方小方根据病情,岂能一刀切?以一人之圭臬,废天下之绳墨!何其谬也!  发表于 2015-9-26 09:23
中肯!经验之谈!  发表于 2014-7-17 17:16
支持!  发表于 2014-7-16 08:5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4-7-8 08:49:05 | 只看该作者
要治疗疑难病症,非大方不可以!想用3、5味药解决一个大病是天方夜谭。同意铁骨总版意见。
3
发表于 2014-7-8 09:04:18 | 只看该作者
当然要看实际情况,如急性病则宜小方,而慢性病、疑难杂症则要根据其症候群制其大方,单一病种则宜小方,历代医家都是如此。

点评

急性病则宜小方,而慢性病、疑难杂症则要根据其症候群制其大方----------------有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8 18:58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7-8 10:09:5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无论大小方,或者其他手段。
对于病人有所帮助,都可以灵活应用。
5
发表于 2014-7-8 12:56:0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刘老师!现在来找中医看的病,更多是寒热虚实错杂,故而,大方能面面俱到。我记得裘沛然老先生在《壶天散墨》中就谈到了一个大方的应用。
6
发表于 2014-7-8 15:14: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是经验医学,医学是经验科学。医学实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重复验证经验。

既然是经验的东西,理论就做不到完全指导经验的应用。大方就这样出现了。也就这样保持下来了。后人应用的是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经验累积,方子也越来越大,病情越复杂,方子也越大。
恍兮惚兮的情况确实存在。
小方治的不一定是小病,但一定是病情病机明了的病。大方治的不一定是大病,但一定是病机复杂的病

7
发表于 2014-7-8 17:16:15 | 只看该作者
我处方一般在十二味至二十味之间,可能我的水平所限,少了感觉心里没底。

点评

我也是这样,用惯的方子,敢加不敢减,就越来越大。  发表于 2014-7-8 18:57
8
发表于 2014-7-8 18:58:44 | 只看该作者
方金炉 发表于 2014-7-8 09:04
当然要看实际情况,如急性病则宜小方,而慢性病、疑难杂症则要根据其症候群制其大方,单一病种则宜小方,历 ...

急性病则宜小方,而慢性病、疑难杂症则要根据其症候群制其大方----------------有道理!
9
发表于 2014-7-8 19:00:07 | 只看该作者
临床上不少医家常常将经方与时方合用成为复方。特别是伤寒方与温病方的合用、作用相互加强,对很多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倡导寒温统一的医家,主张临床应知学仲景书,必须通于其变,才能得尽所其用。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吴坤安《伤寒指掌》、杨粟山《寒温条辨》及雷少逸的《时病论》等均是寒温融合的外感热病专著。他们从各自的临床实践出发,将寒温由分而合,熔于一炉,从理论和用方都有所发挥。如中医临床家龚去非先生,行医七十余载,善用经方,又变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常云:“应用经方,贵在变通,通其理,变其法,活其用,审其脉症,随症加减”。如麻杏石甘汤汤是一首治疗肺热咳喘的著名经方,但是单用此方治疗肺热咳喘,似嫌力薄效弱,加入银花、连翘或黄芩、黄连分别组成银翘麻杏甘石汤,芩连麻杏甘石汤,既能提高疗效,还可缩短病程。因为银花,连翘、黄芩、黄连是强有力的清热解毒燥湿药,与麻杏甘石汤相互为用,更能切中肺热咳喘证的病因病机,是他常用的有效经验方之一。寒温合用法在外感热病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尤多用于病在卫表,或半表半里,或寒热夹杂,或风温郁热,温遏热伏等证。究其理他认为疾病无绝对表里寒热虚实之分,主张以寒温并用,阴阳相济,所以常以经方与时方合用,以提高疗效[
10
发表于 2014-7-8 22:08:58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7-8 15:14
中医是经验医学,医学是经验科学。医学实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去重复验证经验。

既然是经验的东西,理 ...

支持!“大、小、缓、急、奇、偶、复”缺一不可,临证施治需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于“小”,亦不可执着于“大”,总以治病取效为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2 21:17 , Processed in 0.0542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