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984|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17 11:4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教古老师:

在下对《灵枢经》中的十二经脉的运行深感疑惑不解,请指教!经中说: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数千年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传承至今。

如果手足的十二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循行,即行成了自我矛盾:

1,井泶俞经合的出入矛盾经中说: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如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故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入于‘尺泽穴’即形成了经气倒流的现象,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了的道中反回在入呢?这不形成了手三阴经入合穴的自我予盾吗?


2、《本输篇》说: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原,行于阳溪为经,入手曲池为合。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从手走头,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呢?为何在所出的商阳穴反处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这不形成了手三阳经气血倒流的矛盾现象吗?



李纲





李纲兄今日所提出的如此〔高深〕的问题,首先应当欢迎那些针灸专家和大师们,自当当仁不让地出来指点一下才是。


从文字上来看,的确如兄所论。相信这是许多针灸大师一身都未搞懂的事,教书的模棱两可地人云亦云,总之拿起针就刺,而且,更将〔奇经八脉〕砍去〔六经〕,组成〔十四经论针灸学〕,还获得一些西方大国认可(按:反正是国粹,不足为外人道),不知其所以,竟飘飘然也!


故此,直到今天,方才有李君提出。


对于从不读古经者,当然不知;即读古经,〔好读书不求甚解〕者,也是提不出这类疑问?


而且,这些人还够胆说〔尊古从经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呀!或者〔食古不化〕呀等等。你能化吗?化出来看看!


连这样高深的问题都提不出,我们说:〔三岁定八十〕太主观了,但我们可以说:〔看你的现在,就知道你的以前;看你的过去和现在,就知道你的将来。〕


从另一角度来看,即可出看今日之〔乌烟疫气〕:有的哀声叹气,有的弹冠相庆。那又如何能提出如此高深的问题呢?


若要讨论,还得首先多谢李生!


忠言逆耳,但有助于弘提中华医学!在下想先听听各位大德指正,然后再来抛砖引玉,略呈管见而求教!


古今谈  上



为什么会说李纲先生所提的〔经络起止〕问题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呢?原因有二:

第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经谓:邪气有余则实,正气不足则虚。又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故此,〔补泻〕一法,是针灸大法中最主要的手法之一。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然而,针灸学中,其〔补泻大法〕有很多种,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当是【迎随补泻】一法了。《枢‧九针十二原》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按:【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一句,又是非常高深的医道问题,同时,也是评审是否是医生的技术标准之一,相信香港目前的医师评审,尚还未够此标准。因为说来话长,日后有机会再说)。

第二:《灵枢‧本输》云:【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之所终始】好一个〔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这里,首先要弄明白:〔迎甚么,随甚么〕?那就是针者必须明白经络气血的走向,即经络的〔起止〕问题,亦即〔终始〕问题。关于经络的〔起止〕问题,在〔内经〕中,的确如李纲先生指出的那样,有两套学说。从文字表面来看,是矛盾的。然而,三千多年来,人们都在不同范围内应用,相信今日的针灸师们,都宗于此。在下本纲站中,从未谈及针灸,因为本纲的〔专家〕〔注册专家〕太多,故不敢搬门弄斧。只是今日李先生问到,不敢回避,故不揣冒末,旨在砖玉。

李纲先生所提问,尽皆出至〔灵枢经〕,为什么一直未有人提及呢?是人人都能高于〔李先生〕都清楚问题的始末?抑或是根本连这一经旨都未读过,都未思考过呢?看来,能提出这一问题的学者,已是高人一等的中医学人无疑!

前言经文中对于〔十二经之终始〕是针灸师〔必通〕之道,故此,在下愿借此讨论,来学习和增值,对于弘扬中华医学,总是有好处。至少,让人们能知道,就连〔针灸〕学,都是有着〔严密而又系统〕的医学理论为依据的。谁说中医是经验医学?在《灵枢‧本输》中,关于经络之终始问题,本身就有两套论述:(一):《灵枢‧经脉第十》中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量度,内欸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愿卒闻经脉之之始生。黄帝曰:经脉丈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络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行臑内…下肘中…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大肠手阳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循臂上廉…上挟鼻孔…    故此,即如兄言,是:“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始于肺而终于肝,常荣无已,终而复始,此气血循行之终始也”。(按:此录张隐庵原文。)在下初时学针灸,皆主此说;学武术点穴法时,也是以此说为理据;学道家内功,其引经导气,亦宗此说。实践证明,经文之言准确无误也。




(二)《灵枢‧本输第二》中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始终,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水;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入太渊,太渊鱼际后一寸陷者中,为输;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心出于中冲…. 肝出于大敦…. 脾出于隐白…. 肾出于涌泉….......    在下在学〔子午流注针法〕时,就完全宗此理论。

    然而,黑字白纸,经文明明如是,同在一书之中,若仅从文字表面看来,岂不矛盾非常?

是经文之错:抑或是后世未能弄清楚经文真义呢?

肯定地说,是后世之人,未能弄清楚所出现的混淆所致。正如仲景伤寒,其〔三阴三阳〕实则〔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不可作〔经络解〕。可是后世医家,多皆附会〔六经为经〕之说去了。

为何如此?

《灵枢‧本输第二》中,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始终,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在这中条中,实际上是包涵了经络学各方面的问题在里边。经是经,络是络,五脏五输,与六腑之输,,其气血走向,又各自为政。其中,〔十二经络〕本身之气血循行是一回事,〔五脏溜处〕〔六腑所合〕又是另一回事。

故此,前述〔经脉〕篇,是专论十二经的〔终始〕;而后述〔本轮〕一篇,则是专〔脏腑〕〔五输之所留〕。

这是《灵枢》经特要分做两篇来作专题论述的原因所在。

张隐庵关于本节的按译论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始于肺而终于肝,常荣无已,终而复始,此气血循行之终始也。本篇论五脏六府之脉,皆出于指井。溜于荥,注于输,行于经入于合也。从四肢而通于脏腑,此经脉之终始。(眉批:脏腑之气,从大络而外注于皮肤,复从指井而内注于血脉。故曰必通络脉之所别处。)络脉之所别处者,脏腑之经别大络,与经脉缪处,通血脉于孙络,渗出皮肤者也。五脏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谓五脏之五输六腑之六输也”。

在中医之生理学中,十二经络因其各属脏腑而合名,然则相关而有别也。故其病,有经络病,亦有脏腑病。故此,《本输》已指出其『络脉之所别处』与〔经脉缪处〕所形成之直接与脏腑相的〔五输〕与〔十二原〕诸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行。......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综上所述,五腧十二原所主所治所论,皆与十二经气血循行是两套〔终始循行〕系统,因而在《灵枢》经中,分而论之。

故在〔子午流注〕针法中,随其五脏六腑之气血所主,按时开穴,依本经之〔五输五行〕来议其〔补泻〕。同时,亦可按其脏腑之表里、五行之生克制化理论规律,来定其〔补泻〕。

然其〔迎之随之〕之针道,又当与前者有别。

以上是在下的一点浅见,不是之处,敬请指正是幸!





古今谈  上

2
发表于 2005-5-17 14:21:5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几年,所以,针灸研究不下去,就是这个道理,不明经络走向,则无法补泻,但是经络的走向,又与井泶俞经合的出入矛盾,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不明,则无法补泻。
就这个问题而言,楼主的帖子其实还是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核心,解释的还是不是很清楚。
原来我是天天想这个问题,可以说,只要一牵扯到针灸,这个问题马上就出来,真快成了神经病了。期间也请教了很多的人,包括论坛中的网友,但解释都是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一点模模糊糊的认识,到逐渐的理解,到最后彻底搞懂这个问题,可真不容易!
这个问题就像一张纸,一捅就破。
这是搞针灸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必须要懂,此关不过,即便针灸得效,也是不知其所以然。
3
发表于 2005-5-17 14:31: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什么叫探本求原?楼主这个帖子就是。
4
发表于 2005-5-18 08:22:1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配合血液循环学与神经学看看就不是那么难懂!
古人是对的
但今人能搞懂的是少之又少?
真懂五输,可治好很多五脏的慢性病的!
5
发表于 2005-5-18 11:34:5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5/05/17 02:21pm 发表的内容: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好几年,所以,针灸研究不下去,就是这个道理,不明经络走向,则无法补泻,但是经络的走向,又与井泶俞经合的出入矛盾,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不明,则无法补泻。
就这个问题而言,楼主 ...
“不明经络走向,则无法补泻”,同意先生的意见!
其中最重要的,当是【迎随补泻】一法了。《枢‧九针十二原》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在下力主此说。
6
发表于 2005-5-18 11:36:5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枢‧九针十二原》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当作: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之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7
发表于 2005-5-18 14:04:1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这个贴子最后由歧黄在 2005/05/18 02:13pm 第 1 次编辑]

好帖...!!
学针灸学之时,偶就是和绝大多数人一般,熟记经络循行,穴位名称,主治而已....
从未意识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的定义与循行的矛盾之处...相信讲课的老师遇到这个问题也会愣住了.....
在下提出个假设:
是否会是和阴井木,阳井金相类似的情况,阴经井穴为经气所入,而阳经井穴为经气所出?
偶只算初学者,这个假设只是力求可以圆其本说,正确与否不去考虑,也没有丝毫的理论根据,纯粹只是一个异想天开,希望大家不要笑我,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而已-____-!
8
发表于 2005-5-18 14:29:3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这个贴子最后由歧黄在 2005/05/18 02:36pm 第 1 次编辑]

晕倒了....
刚刚发帖完一会,立刻自己推翻了刚才自己真真正正的那个胡扯的异想天开,
拿太阴肺来说,
起于中焦的中府(募穴),按井穴为经气所出发的概念,中府应该为井穴,但是井穴还有一个限定范围----肘膝关节以下...那推回来只能说身为合穴的尺泽才算为井穴了...
可是将尺泽当做经气所出发之处的井穴....怎么想都是匪夷所思啊...
而继续这样的思路推理下去,少商反倒成了经气充盛,深入脏腑的处所了...更是骇人听闻
但是如果按照少商为井穴,那么有关循行的子句“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就得改成“起于大指之端,循鱼际,下鱼,下寸口...”了....
越来越糊涂了....
9
发表于 2005-5-18 15:07:5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好了,重新翻看了偶的针灸学教材,发现刚才自己的糊涂是把经络循行和经气生发归聚的概念混为一谈了..惭愧惭愧.......
经气的生发归聚,是针灸“本、根、标、结”的内容,
其中的“根”,是脉气生发之所,也就是四肢末端的井穴;
而经络则是《灵枢·海论》所说的“夫12经络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按照我的理解,经络的循行,其所起,是与经气的生发概念是不同的。
拿太阴肺经为例子,起于中焦,因其内属于肺,故向外络于肢节~~
但是,脉气的生发,却是从四肢末端开始的。。。
故而,经络其循行与经气生发并不矛盾,不知此说是否能解释?
10
匿名  发表于 2005-5-18 15:12:21

[转帖] 手足十二经脉的矛盾

井荥俞经合  乃是真阳之出入,元气之多少
经络走向乃是脉道之往来,
经络走向乃是道路
井荥俞经合 乃是车流

在一条道路上的不同节点(十字街头或丁字路口),会有不同的车流量。
道路的宽度是不变的(十二经脉的走向)
而车流的多少,往往是变化的,一个路口堵了,就会波及临近路口。这时候,就需要紧急调度,针道之要,多在 井荥俞经合,正是如此。
切不可将 井荥俞经合 理解为 道路的出入溜行,高低上下。
经络人人相同,气血各个不一,井荥俞经合 乃车流之多少,非道路之别也。
五哥即为老医,岂能不知?
两位黄歧,既然知道   迎之随之以意合之,岂能不知 通其经络 调其气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1:34 , Processed in 0.0870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