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0-31 09:20 编辑
9、心主神明辩——五行学说废除后心主神明说即随之消失 论点:五行学说废除后心主神明说即随之消失 论据: 1、 “心主神明”说是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观点。 2、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废除后,“心主神明”说即自动消失 3、 中医的“心主神明”说与西医的脑主神明说并不矛盾 论证: 概述:“神明”的含义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称心主神志、心主神明,亦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神志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如神志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其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等。
一、“心主神明”说是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观点 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中重要理论时,不惜人体的全部生理、病理扭曲变形,而必须分类、归纳入五大系统——“心肝脾肺肾”中。而其中的“心主神志”,是因“心”主血脉,与神志的关系比较其它脏器相对密切,故将神志归于心脏管辖,而不是说“心脏”本身能直接主宰“神志”。
五行学说引入中医理论以后,与其他生理功能一样,“神志”也必须归纳入五大系统。那么,究竟哪一脏主神志最合适呢?
请先看一下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肺主气、司呼吸
3、肝主疏泄
4、脾主运化
5、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由上可以看出五脏与神志(或称神明)的关系: 1、心主血脉 而营养中枢神经者,首要的是血液。
2、肝主疏泄 由于疏泄不利,也同样会出现情志的变化,如喜悲伤欲哭。
3、脾主运化 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与否,相应地可使其身体或强或弱,也同样会对情志产生一定影响。
4、肺主气、司呼吸 呼吸不利,甚或呼吸衰竭时情志变化也是很明显的。
5、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肾的盛衰关乎尿液生成、生殖质量等,也同样间接地对人们的情志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五脏的功能均与神志有关联,但神志的产生与血液的运行,关系最为密切。如血脉充盈、运行正常而大脑供血良好,则会精力充沛,神志正常;血液虚少,大脑无法得到有效滋养,则脑细胞活动不灵敏,继而情志不正常;进一步,无血液供养大脑,神志也就没有依附的物质基础。
因为,神志与五脏中的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故在全身生理功能的归类上,就理所当然的将“神志归为心所主”。
事实上,“心主神志”的含义,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这就是说,因为心脏有主血的功能, 而血液的营养与神志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称“心主神志”,并非心脏本身主宰神志。
二、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的“神志”究竟为谁所主
1、脑组织的功能 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这些都是大脑的功能范畴,而心、肺、肝、肾诸脏只能对血液循环通行正常与否、血液成分的正常与否等起作用,从而对“神志”起到间接作用。
2、人体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如人的精神、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 这些有关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全身多脏器组织共同参与作用下的结果。
3、各脏器病理变化在神志方面的反映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血液成分正常,则神志正常;反之,各个脏器在病理情况下,产生的各种异常病理产物,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会使脑组织在功能甚或结构上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如;外感热病影响大脑后所发生的病理反映,为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说的“热入心包”证、 “痰浊蒙蔽心包”证 ;心脏病对脑供血障碍引起的头晕、甚至意识障碍;肺呼吸衰竭引起的脑病;肝脏对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处理不当,致血液成分异常,出现一系列的血液病,不同程度的神志失常、甚至严重肝病时引起的肝昏迷;尿毒症引起的脑病理变化等,都是某一脏器病变严重时,使生理代谢出现障碍,而对脑功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根据以上证明,可以看出中医的“心主神明”说与西医的脑主神明说并不矛盾
综上所述,可知“心主神明”说是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观点,随着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之后,“心主神明”说也将不复存在。
结论:五行学说废除后心主神明说即随之消失 参考书目: 2、《生理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