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07|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1、对外感病中“风”邪的处理建议——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30 23:5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7-1 06:49 编辑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系列

      青岛  仁海诊所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第二部分   五行学说脱离中医学后产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处理建议

                        写在前面的话

       当我在编写《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与否大辩论》中的前半部分,《中医学应该脱离五行学说的根据》系列文章时,并没有停止参加执业药师考试的考前准备,因为对我而言,二者同等重要,甚至前者重要于后者,同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压力。现在我要编写《大辩论》后半部分,《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产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处理建议》系列文章时,我显得力不从心了。我深深地明白,这可是《大辩论》中的最重要部分。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一定不如专致于中医学的师长同道;而西医理论水平,则无法与专注于西医学的师长同仁们相提并论。因此,当我参加完普通话测试之后,我不得不将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此部分的撰写中来。
       或许,有人认为纯中医是中医学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其实则不然,而这只是一种误解。因为在中国,纯中医与纯西医一样,都是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或限于自身的学习条件与环境所造成,很大部分并非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致。譬如说,一个出生、成长在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地下溶洞里的人,如果一直不走出溶洞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满足于原有环境。可是一旦走出地下溶洞,来到辽阔无际的大自然环境中,见到生机盎然且丰富多彩的情景,他一定会欣喜若狂。这正如明代张景岳先生所言:“譬之升高者,上一层有一层之見,而下一层者不得而知之;行远者,进一步有一步之闻,而近一步者不得而知之。”因此,知识是否有用,没有古今中外之分,不能预先帖上谁优谁劣的标签。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不能因人废言,同样也不能因言废人的道理。
       但是,中医队伍中的“保守派”与
发展派”是相对而言的。就其属性而言,可以认为“保守派”为“阴”,而“发展派”则为阳。二者恰恰互相制约、互相滋生,从而维持了中医学的正常运行,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一样:“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自然,在中医队伍中,“阴”胜于“阳”时,则中医理论趋向于相对的保守;“阳”胜于“阴”时,中医理论则趋向于相对的发展。“阴”、“阳”相对平衡时,则中医理论趋向于相对的静止。
       基于上述理由,一如我在中医培训讲课时所坚持的原则,在编写这部分辩论系列文章时,依然不去人为地区分中医、西医理论。其引用标准是:能否客观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乃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实质。
       毫无疑问,一定会有同仁认为,我这些言论是变了“味”的中医理论。如果说,变了“味”的中医理论相对于“纯中医理论”,能够更有效、更准确地指导中医对疾病诊断治疗的话,那么,这种变“味”,就是中医理论随着科技进步而进化的必然结果。因为在中国医学史上,医圣张仲景的“六病辨证”,相对于汉代以前的“纯中医理论”而言,自然是变“味”了。以此类推,明清温病学派等的学术思想亦然。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尽管本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振兴中医而做的抛砖引玉的工作,但由于本人水平所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在此恳请中医、西医师长同仁及其他朋友们不吝赐教!


                                 第一节、对 外 感 病 中 “风” 邪 的 处 理 建 议

                                        ——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在表述上的修改建议之一
                                                         青岛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概    述
       中医学的外感病因,不应该受五行学说的束缚,不因五行学说的引入而扭曲中医理论。而应该是现实中有多少病因,就算是多少病因。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脱离之后,中医学外邪中的六淫,就只有“寒、热、燥、湿”四淫,说穿了,就是外界环境中,温度与湿度的太过与不及而已。因为风邪本来就是不存在的。风,流动的空气,没有寒、热、燥、湿因素的参与,是不会致病的。暑与火都属于热的形式,二者只是在季节上的不同,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由于自然界中的病原微生物,也必须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情况下,才能生长、繁殖、甚或达到使人致病的程度。换句话说,病原微生物能达到使人致病的程度,也是自然界中温度与湿度等因素参入的情况下造成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在自然环境中,没有寒、热、燥、湿等因素的的参与下,一般人不会患外感疾病。例如,热性感冒频发的冬春季节,在没有病原微生物的环境中,即使用上鼓风机鼓风使空气加速流通,也不会使人发生热性感冒。正常人被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也同样不会患寒性感冒。
       因此,自然环境中,在没有其它致病因素的参与下,单纯流动的空气不会使正常人患外感疾病。因此,“风”不是外感病的致病因素。但缺氧使人窒息及风速过猛使人受伤害等情况不属外感病的范畴。


    (一)、 感 冒 的 分 类 与 诊 治

1、寒型感冒
(即传统称之为风寒感冒,西医之普通感冒、伤风)
(部分引用自《中医内科学-感冒》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eikexue/76-2-1.html#m0-0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较轻者可用生姜汤、或暴食一顿大葱、或适当饮酒一顿,盖被睡一觉亦可痊愈;较重者可用西药解热镇痛药物,如伤风感冒胶囊、盖克、快克,中药荆防败毒散等。日久不愈可加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等。

2、 “寒包火”症  
       也是西医所说的普通感冒。但此型为外受寒邪、内有郁热。或心有所急而为情志生火,或劳作过度即动能生热。症见头身不适或痛疼、喷嚏频作、身热、汗欲出而不出、咽痛、口渴、心烦、或有咳嗽、小便黄、脉数有力,亦可有高热。本型无传染性。
       治则为外解寒邪,内清郁热。经过发汗,外寒得解、内热得清,旋即可愈。防风通圣丸、柴葛解肌汤、麻杏石甘汤加黄芩等均可用之。

3、热型感冒
       (即传统称之风热感冒 )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但后期多合并细菌感染。须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而以中药为优,如银翘解毒颗粒、小儿咳喘灵冲剂、板兰根冲剂、苦甘冲剂、双黄连、清开灵等。复方大青叶注射液口服、注射效果均良好。病重者用麻杏石甘汤加黄芩、双花、连翘等效佳。西药病毒唑、病毒灵也可选用,但效不佳。本类型经口服、静脉用药多日而效不佳者,需住院诊治,以防发生肺炎等病变。

4、时行感冒
      呈流行性发生,如流行广、发病重应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相鉴别。寒战高热,全身酸痛,酸软无力,或有化热传变之势,重在清热解毒,方中加大青叶、板蓝根、蚤休、贯众、石膏等。”

5、暑湿感冒
       “症状:发生于夏季,面垢身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藿香正气丸(片、水、软胶囊)、新加香薷饮。化热者加用清热药。
   
6、肠胃型感冒  
       四季均可发病。又分二型;
(部分引用自《中医内科学-泄泻》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eikexue/76-5-7.html#m0-0
    A、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 痛,苔薄白,脉浮。”
方药:藿香正气散。
    b、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者的鉴别诊断
       “泄泻与痢疾两者均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其大便中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腹痛或有或无。”


       (总而言之,风寒感冒,痰涕渐稠为渐愈;风热感冒,痰涕渐稀、鼻中干燥者渐有稀涕、咽喉渐不痛、口渐不渴者为渐愈。若风寒、风热辨别不清者,可不妨权且当风热感冒治疗(风寒感冒虽不能好,但也不致加重);且不可将风热感冒当做风寒感冒治疗,这样会速增病情,甚至病变凶险。


(二)、关节炎的分类与诊治

1、行痹(较轻之寒性关节炎)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
        方药;宣痹达经汤。

2、痛痹(寒重型关节炎)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甚至关节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热则减,痛处多固定,亦可游走,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方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湿重形关节炎)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以上三种类型的关节炎:多与受伤、受凉、受潮湿等因素有关,或为老年退行性关节病(民间俗称骨质增生)等。

4、热痹(西医称之为风湿热,或称之为风湿性关节炎)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掀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则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5、尪痹(西医称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或为强直性脊柱炎)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急,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废人,舌质暗红,脉细涩。”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


(三)、外燥的分类与诊治
1、外感热燥伤肺(传统称之为温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方药:桑杏汤。

2、外感凉燥伤肺  (传统称之为凉燥伤肺)
“咳嗽,乃风(外)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于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附  参考书目:《中医内科学》
          痹病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eikexue/76-9-2.html#m0-0  
          咳嗽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eikexue/76-3-1.html#m0-0


  参与辩论交流说明:

       1、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辩论交流,即无论中医、西医、非医务人员、暨欲取消中医之人士均可。

       2、由于参与人士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加之本人才疏学浅,不得不求教于有关老师与同仁、或需查寻相关资料时,回复的时间一定会延迟,届时尚请各位鉴谅。

       3、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好的学习机会,希望师长同仁们不吝赐教,以期碰撞出灿烂的中医思想火花。如此,中医幸甚,于殿生幸甚。
      
        谢谢大家!



2
发表于 2013-12-1 23:48:08 | 只看该作者
这四种病,按一般讲,都和风有关。但在每一种病里面,风的概念不同。
感冒病,风是病因。(姑且这么看待)。痹证里面,虽然也讲风是病因,但其中的风痹(行痹),却是讲病变特点。
寒湿泄泻里面,既是病因,又是症状特点,即泻下伴肠鸣。
燥邪引起的咳嗽,病因上没有说风,但治疗上用解表疏风的治法。所以,在这里,风,代表了表邪。

一个风,概念内涵有如此大区别,是需要理顺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0:2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3-12-1 20:31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3-12-1 19:48
这四种病,按一般讲,都和风有关。但在每一种病里面,风的概念不同。
感冒病,风是病因。(姑且这么看待) ...

先生高见!
这还只是“外风”,并且还没全呢。再找找补上,如血痹、面瘫、风疹、老年瘙痒症落枕、、、

点评

不急,内容太多,先把感冒说清楚就不错了。  发表于 2013-12-3 21:20
4
发表于 2013-12-2 20:26:48 | 只看该作者
仁海啊,用不用让气象学也得改改,以后光研究温度、湿度,就不研究气压了?
5
发表于 2013-12-2 22:34:18 | 只看该作者
按《中医内科学》:风寒感冒,治法是辛温解表,宣肺散寒。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时行感冒重在清热解毒,暑湿感冒治法是:清暑祛湿解表。
讲病因病机时,感冒都是风邪引起的,讲治法时,又好像没有风邪什么事,这是怎么回事?
6
发表于 2013-12-3 08:29:00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2-2 14:34
按《中医内科学》:风寒感冒,治法是辛温解表,宣肺散寒。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时行感冒重 ...

说这话的人,好像是不懂临床的人。治法是辛温解表,治法辛凉解表,请问都用些什么药物?这些药物都起着什么作用呢?

点评

您讲讲,咱们看看这些药物有什么作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3 09:19
7
发表于 2013-12-3 09:19:1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2-3 08:29
说这话的人,好像是不懂临床的人。治法是辛温解表,治法辛凉解表,请问都用些什么药物?这些药物都起着什 ...

您讲讲,咱们看看这些药物有什么作用。
8
发表于 2013-12-3 11:42:32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2-3 01:19
您讲讲,咱们看看这些药物有什么作用。

你怎么不讲呢?请先回答我提的问题。

点评

得,又犯了千总的规矩了。呵呵。 请别人先讲,也是礼让啊,千总怪我不讲,我就讲讲。 回答这个问题,倒不需要临床水平。大学二年级学过《中药学》、《方剂学》就行吧。《中药学》第一章就是辛温解表药,辛凉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3 21:18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05: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3-12-3 16:07 编辑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2 16:26
仁海啊,用不用让气象学也得改改,以后光研究温度、湿度,就不研究气压了?

不了解气象学是否用五行学说。如果用的话,那也得给它改改。

点评

气象学没提五行学说,不过五行学说中的风热湿燥寒,气象学是一起研究的。气象学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包括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并没有光研究寒热燥湿,研究风的仪器还很多,如风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3 22:10
10
发表于 2013-12-3 21:18:51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2-3 11:42
你怎么不讲呢?请先回答我提的问题。

得,又犯了千总的规矩了。呵呵。

请别人先讲,也是礼让啊,千总怪我不讲,我就讲讲。

回答这个问题,倒不需要临床水平。大学二年级学过《中药学》、《方剂学》就行吧。《中药学》第一章就是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前者是治寒,后者是治热。外感病,不是风寒就是风热,怎么就没有一个只治风不管寒热的药呢?好像也没有不管寒热的治法,也没有不管寒热只管治风的方剂。风邪哪去了?
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是那些不用举了吧?好像说有辛平的,但后面又说还是偏于温或凉。只是这样一来,只有散寒与散热,没有专门散风的了,是不是这么回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4:35 , Processed in 0.0631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