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22 04:58 编辑
第六节三焦咳
第六节三焦咳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范围相当广泛。明代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三焦是“藏府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藏,一腔之大府也”。六腑之中,只有三焦与五脏无表里关系,所以称它为“孤府”。但它的经脉则与心包络相为表里。《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觉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历代医家一般多以人体脏腑部位划分,即膈以上为上焦,包括胸部、头部及心肺,膈下至脐腹为中焦,包括脐以上的腹部以及脾和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阴部以及肾、膀胱、大小肠等。
从生理功能上说,三焦是体内气化活动和输送水津养料以及排泄废料的一个府,也可以说是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的通路而敷布全身,以激发和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而人体的饮食水谷,特别是水液的消化吸收、输布与排泄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也是借三焦为通道来完成的。《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又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的气化活动在上、中、下焦三个不同部位以及经过的不同脏腑而各有特点。上焦主宣发敷布,即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将饮食物的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中焦主腐熟水谷,是指脾胃的消化、吸收、运输、蒸化津液,使营养物质化生营血的作用。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废料,是指肾与膀胱的泌尿作用,同时也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篇》将三焦的功能描述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雾,就是形容轻清的水谷精气弥漫的状态。沤,就是形容水谷腐熟成为乳糜状的情况。渎,是沟渠、水道的意思,形容水浊不断地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状态。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三焦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体内脏腑气化功能的综合,包括了受纳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输送营养,排泄废料等作用。正由于三焦的范围广泛,所以临床三焦的病变牵涉多个脏腑,三焦咳也不例外。
[病因病机]
上、中、下三焦分别代表着人体上中下三部分及其所包括的脏腑,因此,三焦咳的病变也就是上、中、下所属脏腑的反映,故《素问•咳论篇》说:“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现将三焦咳的病因病机分述于后:
一、邪郁上焦。《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是说上焦有升化蒸腾水谷精气,散布全身,温养肌肤,营养周身的作用。所以《灵枢•决气篇》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的说法。若邪郁上焦,上焦气化失司,主呼吸、主宣发的功能失常,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则为咳嗽。
二、湿阻中焦。《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如沤”,是说中焦有运化水谷,蒸化气血津液,从而滋养全身的功能,所以《内经》上说:“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冲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如果湿阻中焦,引起中焦的功能障碍,中焦主化、主运的功能失常,便会导致水湿停积,痰浊内生,引起咳嗽。
三、水停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下焦如渎”。“渎”是沟渠、水道的意思,是指下焦有决渎疏通,分别清浊,疏通二便的功能,所以《类经》说:“渎者水所注泄,言下焦主出而不纳,逝而不返”。《素问•营卫生篇》亦说:“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出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由此可见,下焦的主要功能活动似指大肠、肾、膀胱等的总和,职司分别清浊,主出。若久病失调,或邪郁下焦,致使下焦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如影响到肺气的宣肃,亦可发为咳嗽。
此外,《内经》认为,三焦咳是由于咳嗽经久不止,影响三焦受病,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所致,临床表现以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为特征。故《素问•咳论篇》说:“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分类证治]
上、中、下三焦包括了五脏六腑在内,其功能是上焦主呼吸、主宣发;中焦主化、主运;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所以三焦关系着整个人体水谷精微的化生和水液的代谢。三焦的这些功能失常,均可引起三焦咳。现根据三焦咳的不同表现,按上、中、下三焦分述如下:
1、邪郁上焦,宣发失常
临床表现:咳嗽胸闷,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或发热恶寒,或不发热,或头目昏眩,舌苔薄白,脉濡缓。
证候分析:多因外感六淫之邪,郁遏上焦,气化失司,宣发失常所致。邪郁上焦,肺气不利,故咳嗽胸闷;影响中焦运化则脘胀胀满,食欲不振;邪郁肌表,卫阳被郁,故发热恶寒;邪扰清阳,故头目昏眩。舌苔薄白,脉濡缓为邪在上焦之像。
治疗大法:祛邪利气,宣肺止咳。
常用药物:桑叶、前胡、桔梗、薄荷、杏仁、牛蒡子等。
常用方剂:宣上汤(31)之类。
病案举例:气郁单胀,中空无物,卧则气塞,浊饮上冲,渐有不得安卧之象。问其起病之由,多是恼怒动肝,为肝木郁伤脾土,脾失健运,气阻成胀。延及百日,正气愈虚,浊更坚凝,逆走攻肺,上咳,气逆欲喘,脘中蕴热,咳出浓血,病根固在肝脾,今已传及肺部。丹溪曰:“养金制木,脾无贼邪之害;滋水制火,肺得清化之权。”目下至要,务在顺气,胸中开爽,寝食不废,便可从容论治。不然,春分节近,更属难调矣。先用宣通上焦法。
紫菀、杏仁、蒌皮、郁金、厚朴、大腹皮、桑皮、茯苓皮、黑山梔(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按:本案系气郁化热,壅遏上焦,咳而胀满,与《内经》“三焦咳状,咳而胀满”相符”。邪郁上焦,故以“宣通上焦”为法而治之。
2、湿阻中焦,运化失常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胸脘痞闷,恶心呕吐,不饥不食,腹部胀满,或肢体困重,或便溏不爽,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多因外感湿邪,内伤脾胃,或因饮食不节,生湿困脾,湿阻中焦,运化失常所致。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湿邪困脾,健运失常,化生痰湿,痰湿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痰多;湿阻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故胸脘痞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失健化则不饥不食,腹部胀满;脾主四肢肌肉,湿邪困脾,故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皆为湿浊内阻之征。
治疗大法:运脾除湿,宣化气机。
常用药物:半夏、茯苓、陈皮、白叩、苡仁、厚朴、藿香、佩兰等
常用方剂:三仁汤(6)、二陈汤之类
病案举例:
三焦窒阻,气络闭塞,水液凝聚,饮留肺胃,肺胃之气多升,则痰饮不能下达,痰饮之邪少降,则气易有上逆。每交夜半,咳呛阵作,半由木火之冲激,半由金气之升逆。左脉虽形柔细,尚有冲和之气,右脉依然滑大,并无刚躁之势。口味觉腻,舌色薄黄。拟润肺清胃而降气,使火潜气降则痰消。
旋覆、橘红、川贝、煅蛤壳、海石、石决明、苓神、半夏、白杏、谷芽、竹茹、枇杷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金子久医案)
按:本案病由三焦窒阳、气络闭塞,水液凝聚,停留肺胃所致。故治疗以调畅三焦气机、肃肺止咳而收效。
3、水停下焦,凌心射肺
临床表现:咳嗽气逆,胸闷而喘,经久不愈,脘腹胀满,呕吐清水,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弱。
证候分析:多因病久失治,传入下焦,或下焦阳气素虚,致使下焦气化不行,水液停蓄,上凌心肺所致。水停下焦,上凌心肺,肺气上逆,故咳嗽气逆,胸闷而喘;水停胃腑,升降失常,故脘腹胀满,呕吐清水;下焦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停四肢,故肢体浮肿。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弱为阳气亏虚,水饮内停之象。
治疗大法:温阳化气,行水止咳。
常用药物:肉桂、干姜、细辛、猪苓、泽泻、附片、车前仁、椒目等
常用方剂:五苓散(7)、真武汤(36)之类
病案举例:(一)交冬咳嗽,素惯者也,今春未罢,延及夏间,当春已见跗肿,入夏更增腹满口燥,舌剥,火升气逆,右脉濡数,左脉浮弦。风邪湿热,由上而及下,由下而及中。即经所云:“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是也。际此天之热气下行,小便更短,足部尚冷,其中宫本有痞象,亦从而和之为患,用药大为棘手。姑拟质重开下法,佐以和胃泄肝之品。
猪苓、鸡金、白术、石膏、寒水石、雪羹、肉桂、枇杷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曹仁伯医案)
按:本案素虚久咳,复感外邪,邪由上而及下,由下而及中,遂致三焦咳。气化失司则水停,故用猪苓,肉桂化气行水而获效。
(二)秋令天气下降,上焦先受燥化,其咳症最多,屡进肺药无力,按经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不专于理肺可知矣。六旬又三,形体虽充,而真气渐衰,古人于有年久嗽,都从脾肾子母相生主治。更有咳之,气多发泄,亦必益气甘补敛摄,实至理也。兹议摄纳下焦于早服,而纯甘清燥暮进,填实在下,清肃在上。凡药味苦辛宜忌,为伤胃泄气预防也。
早服:水制熟地、白云苓乳蒸、五味子、建连、淮山药、车前子、怀牛膝、紫衣胡桃肉霜,上为末,用蒸熟猪脊髓去膜捣丸,开水送下;
晚服:真北沙参、生黄芪薄皮、麦冬、生白扁豆、生甘草、南枣肉,上淡水煎汁,滤清,收膏,临成加真柿霜收,开水化服。(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按:本案素体真气不足,久咳不愈,又复感燥邪,由上至下,发为三焦咳。治疗以“填实在下,清肃在上”为原则,上下同治而收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