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天寒——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连载—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4 21:1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14 13:35 编辑

第四节肺咳

肺位居于膈上,与心同居心中。因其在体腔中位置最高,故有“肺为华盖”之说。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肺主治节,朝百脉,辅助心脏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肺主肃降,通调水道,参与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说明人身之气皆由肺所主。肺主气内容有二:(1)吸入天地之清气,即肺主管呼吸运动,吸清呼浊,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肺司呼吸的功能,是依靠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实现的,肺有宣有肃,气就能入能出,气道通畅,呼吸平和。反之,若肺失宣散或肃降,则气道不畅,呼吸不利,可引起咳嗽、气喘等病症。现代医学也认为,肺执行气体交换等功能,是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这与中医“肺主气,司呼吸”颇相吻合。如在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工作中,第一军医大学等单位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发现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及第一秒时间肺活量百分比显著低于相同条件的正常人。北京医学院附属三院分析了肺功能检查结果,认为慢性气管炎病人肺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表现特点为:通气功能障碍,气道阻力增加,尤以呼气阻力增加尤为明显,伴有程度不等的残气量增加。凡此都说明“肺主气,司呼吸”,是有客观依据的。(2)主周身之气,是指经脾胃吸收的精微营养物质(如营气、卫气、宗气等)通过肺的作用,布散于周身,使全身各脏腑器官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故《内经》说:“主气与天气相通,朝会百脉,以行荣卫阴阳。”由于肺气对其它脏器以及营卫气血有一定的调节功能,所以有“肺主治节”之说。
       肺又有丰富的血液循环,中医学认为,心肺同居膈上,肺主气而心主血,呼吸运动与血液循环,两者密切相关。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故肺有辅助心脏调节血运的作用。《灵枢•邪客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心与肺,血与气,相辅相成,互相为用,密切关联。心肺协调则功能不乱。肺主气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呼吸均匀;如失常则表现为两方面:一为影响真气的生成,导致少气懒言,声微乏力,自汗等气虚证;二为产生咳嗽喘逆,胸胁满闷等气机不利证。故《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肺主宣发与肃降。《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升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由于肺之宣发,肺气之推动,使津液气血布散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精气的润养。肃降,是指肺有清肃下降之意。肺居上焦,其位最高,故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以促进气和津液的输布,并保持肺气清静和功能正常。肺气有宣有肃,气就能出入通畅,呼吸均匀。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肺气失宣和肺失肃降等病理变化,出现咳嗽、气急、喘促等症状,所以说肺气宜清肃下降为顺,壅满上逆为病。
       肺还有通调水道的功能。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水液之运行、排泄有一定途径。《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若肺的宣散,肃降功能失调,就会引起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障碍,出现咳嗽、气喘、水肿等病变。
       综上所述,中医所说的“肺”,基本上概括了现代医学有关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时还包括部分血液循环、水液代谢、体温调节及机体防御功能等。
       【病因病机】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内经》对此早有专篇论述。《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肺系受邪以及脏腑功能的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但咳嗽的病变,总不离乎于肺,故《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医学三字经•咳嗽》篇也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明确的说明不论导致咳嗽的原因如何,都必须病起于肺,或由它脏之病累及于肺始能发生。
       归纳肺咳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现分述如下:
       一、外邪侵袭: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肺咳,故《河间六书•咳嗽论》说:“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但其中尤以风寒燥热关系最为密切。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为宗气出入之所,又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故外邪侵犯人体,肺则首当其冲。无论邪经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入,必内犯肺脏,使肺失宣降,影响到肺气出入,气逆而引起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外邪之中以风邪为主导,由于四季气候变化不同,体质阴阳偏盛的差异,风多夹寒、热、燥等外邪入侵伤肺。因此,外感咳嗽有风寒束肺,风热犯肺及燥热伤肺等不同的证候表现。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损伤脏腑,发展成为内伤咳嗽。
       二、肺脏虚弱:肺主一身之气,有助心推动血液循环,输送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若久咳久喘,或因真气生成不足,或因久病劳损,致使肺之气阴耗损。肺气虚则主气功能失常,清肃无权,引起咳嗽气短等症;肺阴不足,失于清肃,气逆于上,引起咳嗽痰少等症。
总之,肺系是咳嗽发生的主要病变中心,不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系肺系受病而发生。所以,前人有“咳证虽多,无非肺病”的说法。此外,因肺位于胸中,其上满布络脉(血管),朝百脉,全身血液都要流经于肺,所以,咳嗽易于损伤肺络,引起咳血或咯血的病变,故《素问•咳论篇》说:“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分类证治】
       肺咳首当分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起病多较急,初期常伴恶寒发热等症,以实证、表证居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一般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润、收敛、镇咳之药,以免闭门留寇。内伤咳嗽起病较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或其它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虚证居多,治宜补肺益气,或滋阴润肺。
       此外,肺咳的辨证,临证当注意以下几方面:一、咳嗽时间:①一般外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咳嗽,起病缓,病程较长。但外感咳嗽中,风痰咳嗽可久咳不止,肺痈咳嗽历时较长;而内伤咳嗽中热咳和燥咳一般病程较短;肺虚咳嗽和肾虚咳嗽常经月经年不愈。②热咳燥咳均是白天咳嗽较多;风痰咳嗽、脾虚咳嗽、痰湿咳嗽、肾虚咳嗽则夜咳较剧。③风痰咳嗽者遇风或受气体刺激时常易引起咳嗽;痰湿咳嗽时食入生冷和饮水过多会加重咳嗽;脾虚咳嗽则往往在饮食时加重;肾虚咳嗽往往遇劳则发。咳嗽持续不停者,多见于风痰咳嗽、风寒夹饮和肾虚咳嗽。
       二、痰浊形色:
       (1)痰的性质——痰清稀属寒属湿;泡沫属脾肾虚;稠厚属热;而肺痈则痰带腥臭。
       (2)痰的颜色——白色属风、属寒、属湿;黄色属热。
      (3)痰的多少——脾虚、肾虚、痰湿、风寒挟饮及肺痈,均见多痰,甚至可有痰鸣。  风寒咳、热咳及肺虚咳,均痰较少;燥咳无痰。
       三、兼见症状:
       (1)咽部症状——风咳咽痒,风痰咳咽痒最显著。燥咳、热咳、风热咳、阴虚咳可见
咽干、咽痛。
       (2)咳血——肺虚咳嗽常见痰带血丝;大量痰带脓血有腥臭味则是肺痈的特点。热咳、燥
咳、风热咳偶亦可见咳血,但多见于早晨起床时,风温病邪热困肺,痰可为粉红色。
       (3)气喘——风寒挟饮时咳喘均甚;风温病邪热困肺时喘甚于咳;肾虚水泛肾气不固
时则喘甚,并引起咳嗽;脾虚咳嗽则仅觉少气。
       (4)胸胁痛——风温病、肺痈及肺虚咳嗽,在不咳嗽时亦可见胸胁隐痛。而燥咳、热咳则是在咳嗽时引起胸胁疼痛。
        四、外感肺咳
       1、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重则气喘胸闷,口不渴,鼻塞流清涕。常兼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困。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多因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影响肺脏所致。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津液凝聚为痰饮,故咳嗽,痰多稀白;阻塞气道,则气喘胸闷;鼻为肺窍,肺气不宣,故鼻塞流清涕;风寒束于肌表,皮毛闭塞,肺卫失宣,故恶寒重,发热轻;寒主收引,气机不畅,故头重身困;寒未化热,故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是风寒在表之征。
       治疗大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常选药物:防风、苏叶、麻黄、桂枝、杏仁、桔梗、前胡等。
       常用方剂:杏苏散、麻黄汤之类。
       病案举例:李××,女,28岁,职工。咳嗽阵作,痰少,已经一月。曾服散寒止咳方药十余剂,效果不显。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时当秋令,由于肺燥感寒,气失宣肃。治宜散寒清肺,顺气化痰之法。炙麻黄2.5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苏子9克、炙紫菀12克、蒸百部9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蛤壳12克、清炙枇杷叶9克(包),四剂。二诊11月1日:服上方咳嗽曾消失。近日因感冒,昨夜又阵咳,余时尚轻。前方加前胡9克,去蛤壳。三剂。三诊11月9日:咳嗽甚少,夜间偶有咳嗽。舌苔薄,脉濡细。再予顺气治咳。苏子9克、杏仁9克、生甘草3克、前胡9克、炙紫菀9克、炙白前6克、南沙参9克,三剂。四诊11月19日:咳嗽已愈,停药多日。近日复感风寒,咳嗽又作。肺气失于宣降,再予宣肺散寒,顺气止咳。炙麻黄2.5克、杏仁9克、生甘草9克、炙苏子9克、炙紫菀12克、炙白前9克、炙款冬15克、海蛤壳15克、前胡9克、当归9克,三剂。11月30日随访,咳嗽已愈,药已停服。
       按:咳嗽虽已一月,形寒未除。可见仍属风寒未彻。故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黄先生认为,止嗽散化痰作用很好。外邪未清者,可与宣肺散寒或清肺润燥药同用。此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尤为有效,其中紫菀、百部、白前三味为治咳良药。紫菀性温而润,用量可适当重一些,与百部配合,有肺热者亦无妨。百部性寒味苦而润,白前温润降逆,再与甘润之药配合,相得益彰,取效更为满意。(《黄文东医案》)
       2、风热犯肺,肺气失宣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浓稠、色黄,咽痛,口渴。常伴有发热重,恶寒轻。重则发热增高,喘息鼻扇,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犯肺,郁而化热所致。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热邪煎灼津液,故痰黄稠,口渴;咽喉为肺之通道,热邪壅肺,咽喉不利,故咽痛;风热郁于肌表,肺卫失宣,故发热重,恶寒轻。若邪热与痰相结,阻塞气道,肺气闭郁,则见喘息鼻扇,胸痛,发热增高。肺热郁久,气滞血瘀,营血被腐而成脓,酿成肺痈,则咳吐脓血腥臭痰。舌红、苔黄,脉数,是肺热之象。
       治疗大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肺热成痈,治宜清肺排脓,化瘀止咳。
       常用药物:桑叶、菊花、牛蒡子、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等。肺痈宜用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冬瓜仁等。
       常用方剂:桑菊饮、麻杏石甘汤之类。肺痈用连翘苇茎汤之类。
       病案举例:(一)韩××,男,74岁,1960年3月28日出诊。昨晚发热,体温38.5℃,微咳,咽红,今晨体温37.9℃,小便黄。脉浮数,舌赤无苔。属风热感冒,治宜辛凉。处方:桑叶二钱、菊花二钱、牛蒡子二钱、连翘二钱、桔梗一钱半、芦根五钱、僵蚕二钱、竹叶二钱、生甘草一钱、香豆豉三钱、薄荷(后下)八分、葱白(后下)三寸。水煎二次,共取200毫升,分早晚二次温服,连服二剂。3月30日复诊:服药后热退,体温36.4℃,咳嗽减轻,但痰粘滞不利。舌正无苔,脉缓和。感冒基本已愈,治宜调和肺胃,兼化痰湿。处方:瓜蒌壳二钱、橘红二钱、川贝母一钱半、前胡一钱半、云茯苓三钱、天冬三钱、竹茹二钱、枇杷叶三钱、芦根四钱。水煎二次,共取160毫升,兑蜂蜜一两,分早晚二次温服,连服二剂。
       按: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选方多为清轻,不宜重浊,这就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道理。患者脉证属风热感冒,故用桑菊饮合豆豉汤辛凉透表,宣肺化痰,治疗而愈。(《蒲辅周医案》)
       (二)彭××,女,10岁,学生。患儿于一月前受凉后突然发烧,咽喉疼痛,微咳嗽,当急去大队合作医疗站服中药多剂,未见好转,反而咳嗽加剧,时有喘促,痰中时带血丝,后经××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经服药打针(药名不详),仍未见明显好转。三天前因感冒症状加重,高烧,汗出,谓右胸痛,咳吐黄色粘稠脓痰,时时上涌,故此于一九七三年七月九日随其父来院就诊。检查:患儿面色潮红,蒸蒸汗出,精神萎靡,呻呤不息,右肺实变体征,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洪大。X光检查:右肺中叶有蛋大空洞并有液平面存在,印象为“右肺脓疡”。血象检查:白细胞13400,中性82%。辨证:病由感冒而发,外感六淫之邪,失于表散,入里化热,壅滞于肺,肺失清肃,故咳嗽胸痛;热毒内盛,蕴蒸于外,故高烧、汗出;热壅血淤,败坏成脓,故咳吐黄色粘稠脓痰。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洪大为肺有实热,淤热互结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化淤排脓。方用排脓解毒汤加减:银花18克、连翘15克、冬瓜仁30克、鱼腥草31克、桔梗10克、桃仁10克、红藤10克、苡仁15克、甘草6克。复诊,上方连进五剂,诸症大减,胸痛减轻,唯口渴心烦,舌红欠润,脉数无力。此为邪热伤阴之象,治当清热养阴,排脓解毒。方用连翘汤加味:银花12克、赤小豆12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竹叶10克、连翘12克、鱼腥草18克、甘草6克。三诊,上方服三剂,症状基本消失,精神好转,唯时有咳嗽,口渴,查其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为热邪伤阴,精气未复之明证,治宜养阴润肺。嘱以百合、沙参、玉竹、大枣煮稀粥,常服,逐即痊愈。后经两年随访,并无咳嗽,吐痰,胸痛现象,饮食起居正常,身体健康无恙。
       按:本案病由风热犯肺,失于表散,入里化热,壅滞于肺,肺失清肃所致,故治疗总以清肺排脓,化痰止咳为法,方用银翘苇茎汤加减而获效。
(周天寒医案)
       3、燥热伤肺,清润失常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舌干苔薄而少津,脉细数。兼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神困等表证。
证候分析:多因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所致。亦有由风温诸邪伤津化燥而成。燥邪犯肺,津液被伤,肺失其滋润,肃降失职,故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鼻燥咽干;肺气不利,故胸痛。若燥邪留于肌表,肺卫失宣,则兼见发热恶风寒、头痛身困等表证。舌干苔薄而少津,脉细数,是燥邪伤津所致。
       治疗大法:清肺润燥,肃肺止咳。
       常用药物:桑叶、枇杷叶、芦根、知母、沙参、天冬、麦冬、玉竹、梨皮等。
       常用方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之类。
       病案举例:王××,女,27岁,工人。1960年10月4日因寒热头痛、咳嗽七天入院,同月14日出院。住院号:6599
患者于9月27日开始头痛,形寒身热,肩背腰部困痛,咳嗽日轻夜重,痰多稠白,胸痞纳呆。入院体检:体温38.7℃,脉搏每分钟86次。心脏听诊无异常,肺两侧呼吸音粗糙,腹平软,肝脾未及。白细胞8000,中性70%,淋巴28%,嗜酸性2%。诊断为:支气管炎。服药二剂后,体温下降,四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出院时病情稳定。
       【初诊】1960年10月5日。秋燥之邪外束,痰热之郁内阻,遂使肺失清润之司,以致身热头痛无汗,咳嗽痰稠,口渴喜饮。舌苔薄腻微黄,脉来浮滑且数。当以辛凉以祛外邪,苦寒以清痰热。薄荷叶一钱五分(后下)、荆芥穗一钱五分、蔓荆子三钱、嫩前胡一钱五分、金银花四钱、连翘壳四钱、黑山栀四钱,一帖。
      【二诊】10月6日。身热退而未尽,胸痞不畅,两目无神。舌苔薄净,脉来濡数。燥热挟痰互阻,气机郁塞不宣。今拟原法出入。原方去黑山栀,加枯黄芩、冬桑叶、嫩苏梗各一钱五分,一帖。
       【三诊】10月7日。身热得汗渐解,咳呛未止,胸痞未畅。舌苔薄腻,脉来濡滑微数。燥热挟痰内壅肺胃,尚未清彻。今拟仿叶香岩辛凉甘润之意,以桑杏汤化裁。冬桑叶二钱、白蒺藜三钱、嫩前胡一钱五分、苦桔梗一钱、清炙草一钱、光杏仁四钱、川贝粉一钱五分(包),一帖。
       【四诊】10月8日。身热已退,咳呛为止,头晕且眩。苔薄净,脉濡软。血虚之体,燥热伤肺。当以甘凉润肺而养营血。白归身一钱五分、炒白芍一钱五分、黑橹豆衣四钱、天花粉四钱、川贝粉一钱五分(包)、光杏仁四钱、生甘草一钱,二贴
       【五诊】10月10日。咳呛渐稀,头晕神疲。再以原法续进。原方二贴
       【六诊】10月12日。咳呛渐瘥,入夜较甚。舌质红不绛,脉濡滑。今拟清燥润肺而养营血。南沙参四钱、川贝粉一钱五分(包)、甜苦杏仁各三钱、天花粉四钱、白归身一钱五分、炒白芍三钱、黑橹豆衣四钱、茅芦根各三钱,二贴
       【七诊】10月14日。咳呛渐少,头昏神疲,纳谷不香。苔薄净,脉来濡缓。病后气血两虚未复。今拟益气养血,润肺止咳。潞党参一钱五分、白归身一钱五分、炒白芍三钱、川贝粉一钱五分(包)、光杏仁四钱、云茯苓四钱、生甘草一钱,三贴(带回)。
       按:叶天士谓“秋深初凉,稚年发热咳嗽,证似春月风温证。但温乃渐热之称,凉即渐冷之意••••••但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鼓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剂亦可••••••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本案内有痰热之郁,外有燥气加临,证属温燥。故治以辛凉甘润之法取效。初诊虽有身热头痛无汗等表实之证,以其尚有口渴喜饮、脉数、苔黄等燥热之侯,故宣肺透卫,取荆芥、薄荷之轻清辛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之意。(《张耀卿医案》)
       五、内伤肺咳
       1、肺气亏虚,清肃无力
       临床表现:反复咳嗽咯痰,而以咳嗽为主,或畏风,自汗,身软乏力,易患感冒。舌淡,
苔白,脉细数。
       证候分析:积年久咳,肺气自虚,通调不利则水聚为痰,痰阻肺管,清肃失司,故咳嗽痰多;肺合皮毛,主一身之气,气虚则表卫不固,故畏风,自汗,身软乏力,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缓,乃气虚之象。
       治疗大法:补肺益气,止咳化痰。
       常用药物:太子参、黄芪、泡参;紫菀、款冬花、半夏等。
       常用方剂:补肺固表汤、玉屏风散之类。
       病案举例:刘某,女,20岁,某村人,1977年9月30日就诊。咳嗽三年,吐白痰。平素易感冒,时发低烧,常常气短。月经量少,色淡,带下量多,清稀。舌淡有齿痕,脉弦细。处方:党参15克、当归10克、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银杏10克、沙参10克、川贝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桑皮10克、杏仁10克、化红8克、远志6克、焦曲12克、枳壳3克、生龙牡各10克。取二剂。水煎服,每日一剂。二诊(10月5日),咳减,仍易感冒。加黄芪15克、蛤粉12克,去二冬。服五剂,咳遂愈。
       按:张景岳曰:“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一曰外感,二曰内伤,而尽之矣。”此例为内伤咳嗽,故未用表药。景岳又曰:“盖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方以款冬、紫菀、银杏温而敛之;党参、黄芪、当归补其气血;桑皮、沙参、二冬润清其肺胃;桔红、远志祛痰;神曲枳壳助消化;蛤粉治久咳良药;龙骨、牡蛎则纳气并止带下。合而成方,乃收到敛肺温中,固表收涩之力。(柳学洙医案)
       2、肺阴不足,清润失常
       临床表现:口干咽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声音嘶哑,形体消瘦。甚则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多因久病劳损,或久咳耗伤肺阴所致。肺阴虚,津液不足,肺失滋养,肃降失职,故干咳无痰,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痰少而稠;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扰,故潮热,颧红,久则形体消瘦;虚火内扰,津液外泄,故盗汗;热伤肺络,可见咳痰带血。舌红,脉细数,是阴虚火旺之征。
       常用药物:百合、生地、天冬、麦冬、沙参、玉竹等。
       常用方剂:百合固金汤之类。
       病案举例:丁××,男,42岁,长风厂干部。患者素有“肺结核”病史,曾咯血三次,经住院而愈。近两年来,反复感冒,咳嗽心累,潮热盗汗,身体逐日消瘦,服中西药从未间断,但疗效仍不满意,故此来院求治。现在症:咳嗽气喘,吐痰稠粘,骨蒸发热,夜间尤甚,时出盗汗,咽干舌燥,饥不欲食。检查:慢性病消瘦病容,面色潮红,尤以两颧更甚,精神萎靡,声低气促,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无力。辨证:肺结核病,乃中医肺痨,系痨虫乘虚犯肺,腐蚀肺叶所致。痨虫袭肺,动热伤阴,肺失清润,清肃之令不行,故咳嗽气喘、吐痰稠粘;阴虚生内热,郁热蕴蒸,故骨蒸发热;入夜阳当内守,阴虚则阳无所附,津液随阳外泄,故盗汗;津液不足,失润于上,故咽干喉燥;胃失濡润,纳食无力,故饥不欲食;痨热伤阴,形体失养,故消瘦。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无力,皆为阴虚肺燥之象。治宜滋阴降火,润肺杀虫。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12克、生地18克、玄参12克、麦冬18克、尖贝6克、百部18克、白薇18克、青蒿12克、甘草3克。复诊,上方连进三剂,诸症大减,唯心悸气短甚,继以上方加沙参18克、枣仁12克。嘱服四剂。三诊,查其舌红润泽,微有薄苔,脉较前有力。此为阴液复生,胃气将复之佳兆,治当守方守药,促其康复,继以上方加减:百合15克、熟地18克、麦冬18克、玄参15克、百部15克、沙参18克、白薇15克、甘草6克。四诊,上方连进十剂,基本恢复平时体力,精神好转,心情愉快。为巩固疗效,杜绝复发,拟月华丸加减:人参31克、阿胶24克(另包烊化)、茯苓31克、淮山40克、天冬31克、熟地62克、百部62克、白芨62克、甘草18克。共细末,蜂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日服两次。服此丸药月余,又营养食物增进,肌肉丰润,病体复元,且较往昔为健云。
       按:肺痨一病,临床阴虚肺燥较为常见,这与痨虫动热伤津特点息息相关,肺燥乃阴虚所致,阴虚则生热化燥,常互为因果。治疗总以“滋阴”、“杀虫”为原则,双管齐下,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本案病例系阴虚肺燥,故“滋阴”一法,贯穿始终,首用汤剂以获速效,后用丸剂以善其后,正气一足,抗邪有力,岂有复发之理也。(周天寒医案)
       【文献摘录】
《浅谈“五脏皆令人咳”及其临床意义》:“咳与肺、大肠的关系---咳证不离于肺,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为宗气出入之所,又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肺气宜宣宜降,若肺经受邪,或他脏受邪转移于肺,使肺气壅滞失宣,上逆失降,就会导致咳嗽。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职司传导,赖肺气肃降得以通达,若肺气虚或肺失肃降,可出现大便秘结而咳嗽加重,甚则久咳不已。”(《浙江中医杂志》1:14,1982)
      《五脏皆令人咳及其临床》:“咳嗽固然多见于肺咳,而临床上的某些病证,细审病情,深究病源,则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障碍或衰减有关,也就是说心、肝、脾、肾疾病影响到肺部时亦能引起咳嗽。“天气通于肺”,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自然界之清气,受不得外来之邪气,邪气客之则呛而咳;“肺朝百脉”,为脏腑之华盖,只受得脏腑之精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也呛而咳。验之临床,外感之咳,其来在肺,如风寒、风热、燥热等外邪袭肺,痰热阻肺等咳证,出现咳嗽或咳喘,喉中有水鸣声,吐痰血粘,或黄白相兼,或黄,痰稠粘不易咳出,或如脓性痰,或咯吐血痰等,一系列表现与“咳而喘息有声,甚则唾血”等肺咳之状大致相似,针对病情来取疏散外邪,宣肺止咳,清化痰热,化痰排脓等相应措施。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加重期、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疗效实属满意。而内伤咳嗽则多责之于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从本施治,非独治肺所能奏效,必须针对脏腑功能失调之阴阳胜衰,气血虚实,主治他脏疾患,始能收到满意疗效。这一经验正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理论体系的精髓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1:15 , Processed in 0.0536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