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调节的几条规律 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生命体,为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人体调节表现出许多规律。 1、是随着四(五)季的气候变化而自动调节自己以适应自然。春季开始人体的血液分配趋于体表,并且搏动有所加强,到夏季之后血液在体表的量达到最大,微血管的搏动进一步加强;秋天以后人体的血液分配又逐渐趋于体内,整体微血管的搏动开始减弱,冬季体表的血流量达到极小值。即《黄帝内经》中的“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这一规律,既有年节律也有日节律。由于血液分配的改变,这样就形成四(五)季的脉象变化。 2、子午流注规律: 子午流注规律是指一天内人体血液分配和搏动在人体十二经脉的变化规律。 3、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诊断和自我修复能力,人体自我诊断功能主要由人体的肥大细胞来担任,肥大细胞等人体的诊断系统可以诊断出人体局部环境的改变,如果局部环境恶化,局部环境诊断系统就会发出痛觉神经脉冲,一方面往上级通知,一方面自己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局部的微血管的搏动,或者释放扩充血管的物质,给局部提供超过平常的人体精微物质和氧气,引导巨噬细胞的行动,共同达到改善局部环境,消除病邪的作用。当病邪在经脉时,人体自我诊断和修复系统所造成的人体血液分配的改变就容易反映到脉象上,这就是中医诊脉的依据。当病邪在孙络时人体的自我修复和诊断系统也会工作,只是由于这时引起血液分配的改变量很小,在脉象上较难察觉,所以《黄帝内经》中要求医生循经扪按: “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视而可见,扪而可得”;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4、当人体的血液总量不够时,人体按照对生命的重要性在各脏器、组织之间重新分配人体的血液,在应急状态下,往往会采取丢车保帅的办法,以保证生命的存活。 5、人体的许多感受器感受的是其检测对象的变化而不是检测对象本身。比如:人体的寒冷感受器检测的就是局部温度由高到低的变化,而不是局部温度的绝对值,同样人体的暖感受器感受的也是人体局部体温由低到高的变化,而不是温度本身,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高烧的病人体温高却不出汗,因为人体的温度的变化率并不大,所以人体的暖感受器感受不到刺激,所以人体就不会调节,这时用四逆汤这一热性药物反而会使体温恢复正常,因为人体检测到体温升高后,开始自动调节降低体温。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长期体温较低,也就是中医中的所谓阴气重,而有的人测体温较高,也就是中医所谓的阳气足。 6、现代科学已经观察到:通常只有5%的人体血液在细血管内流动,20%在动脉内、75%在静脉内[33]。这说明大多数时候人体的细胞的绝大部分都处于休眠或者半休眠状态,大部分时候只是我们人体的一小部分细胞在工作。前面我们讲生命的目的性的时候说过:人体是具有惰性的,如果能够维持生命的存在,身体是尽可能少地让细胞活动,以减少身体能量的释放,但是要去除体内的邪气,又必须要靠身体释放的能量来去除,所以,人体必须经常适当地运动,以告诉我们的肉体,我需要大马力的“发动机”,以便我们的肉体取和病邪斗争,所以,有些疲劳靠休息是不能解除的,即使是患病也要坚持适度的运动。 祖先朴素的科学语言前面我们解释五行的时候说过:“阴阳” ﹑“五行”等概念是祖先描述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名词,“阴阳” ﹑“五行”再加上“气血”,“精、液”等概念则是祖先描述人体工作原理的语言,只不过祖先主要是从人体为适应环境而做的自我调整角度描述的。这是祖先当时生活,生产的需要,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必须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和气候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把“阴阳” ﹑“五行”归于哲学范畴,把哲学和自然科学分开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事情,但是对于祖先而言,他们是不会进行这种分类的,解释说明问题,服务社会和农业生产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何生存才是最迫切的。 这一节我们来看看我们前面对“阴阳” ﹑“五行” ﹑经络的解读方法是否可以很好地解释《黄帝内经》原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我们知道“事物和规律是不变的,变化的只可能是我们对事物和规律的描述”。知道了《黄帝内经》描述的是什么,我们就可以以《黄帝内经》做指导,用现代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并且和《黄帝内经》相互认证,这样《黄帝内经》就可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医理论也就可以发扬光大了,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人体所遵循的调节规律,无论是对于养生还是疾病的治疗都是意义重大的一个事情,功德无量。 《内经》原文用黑体字标明,白话文的解释主要参考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素问白化解》用斜体字体给出但是和原文有出入,用前面解读方法的注解则以正常字体的方式给出。 《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原理性的篇章是五运六气七篇,就先从五运六气的第一篇“天元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六篇”开始来看看是否:“阴阳” ﹑“五行”等概念是祖先描述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名词。 天元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六篇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諅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黄帝问道:天上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临治五方,因而就产生了风、寒、燥、湿、暑五种气候变化。与此对应,人有五脏,五脏主宰者人体,五脏之气的变化就会导致人体产生喜、怒、思、忧、恐五种情绪。“六节藏象大论”中谈到:五运依序各次主管一个时令,五运正好主管一年的时令,而后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这些我已经知道了,但是我想听听五运是如何与三阴三阳配合的?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五行不是五种物质的归类,而是祖先对气候现象的解释。气候为什么会表现出“风寒燥湿暑”五种气候,是由于“五行”占住五方临治天下而形成的。《伤寒论》中有“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也说明这一点。 为什么是五行临治五方,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北半轴始终指向北极星,从我国观察北斗七星,地球绕太阳一周北斗七星的斗柄也绕北极星旋转一周。祖先观察到“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所以祖先认为气候万物以年周期规律变化是由于“五行”分别掌管东西南北中五方位临治天下而成是最自然不过的啦。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鬼臾区鞠躬再拜回答道:您问得真高明啊?五运以及阴阳的变化,这是太阳和地球运行轨道所决定的,它们是万物都要遵循的法则,是一切变化(指:时令不同,生物所表现出的生、长、化、收、藏等变化)的根源,是万物生长和死亡根本,是人体阴阳变化的发源地,这些道理不能不明白。 气候和万物表现出来的年规律,祖先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是不可能全部弄通的,但是不等于不能够解释,祖先用五行临治五方,用阴阳来解释。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天;上帝造人和万物等都是对自然和万物由来的解释,只是它们不正确而已,而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基本上接近事实的真相。注意,这里五运是和阴阳联在一起的。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所以,事物的发生是化在起作用,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点就会产生变化,这就是变在起作用,阴阳变化神秘莫测,是神在起作用;神的具体表现没有固定规则,所以把能够灵活掌握哪些变化莫测外表下的内在规律的,而不拘泥于具体方法的人,叫做圣人。 所以,‘圣’是最高境界,它只需要目的和原则,不拘泥于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任何只要不违反原则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用,而在内心没有框框限制。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至于变和化的具体表现,在天就表现为玄妙莫测,而主宰万物;在人就表现为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而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在地就表现为万物的生长变化;正是五行化的功用才产生了酸、苦、甘、辛、咸这五种事物的特性,即五味,人们明白了这些生物的内在规律,就会产生无穷的智慧。由于气候的变幻莫测,为了适应环境人体阴阳的调节也是变化莫测的。(因为心藏神,人体阴阳的调节也是难以琢磨的。) 变和化都是阴阳五行的功能作用,五行有“德化政令灾变”六个方面的功用,这《黄帝内经》在后面的篇章指出来了。药物为什么会产生五味呢,祖先的解释就是由于五行中‘化’的作用。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神)在气候方面就表现为和煦的风;在大地的万物就表现为木(这里的木应该理解为五行木临治时令时万物所表现的状态,如树木发芽,动物复苏等,其余的火、土等的理解类似);在气候方面表现为炎热,在大地的万物就表现为火,在气候方面表现为湿润,在大地万物的表现为土;在气候方面表现为燥,在大地的万物就表现为金;在气候方面表现为寒,在大地万物就表现为水。所以说阴阳的变化在天就表现为风、热、湿、燥、寒五种气候变化;在大地万物就造成了(五行主管时令时应有的)形体变化。(比如,春天昆虫的卵就孵化成为虫,夏天就继续长大,而后化成蛾,秋天做茧,产卵,冬季就躲在土里等)气候的变化和大地的有形之质相互感召、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万物。 风寒燥湿火都是无形的,和有形的万物相比较,当然属于气的范围。神(阴阳不测谓之神),可以表现在天和在地两部分,正是这两部分的相互作用才产生了万物,这是祖先对万物起源的解释,和“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是一样的道理,祖先的解释和我们现代科学对此的认识是一致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我们现在也没办法阐述清楚,但是不等于我们不能阐述。 这里提到的在地的“木火土金水”就是五行,五行是地之阴阳,而三阴三阳为天之阴阳,这在《黄帝内经》的后面会提到。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所以,天和地是区别万物上下的参考,左为阳,有为阴,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水为阴,火为阳,所以水火是阴阳的征兆。金和木是万物生长和收成的始与终。阴阳之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冷热之分的,有形的物质在发展过程中是有盛衰的区别的,在上之气和在下之物相互感应,于是有余和不足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这里的上下和左右应该是气候模型的解释,是司天和在泉以及左右间气的解释而不是区别万物的上下与阴阳的左升右降,因为从五运行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七篇对这句话的解释来看是指司天在泉和左右间气。 五行中木主管的时令万物生长,金主管的时令万物收成停止生长,所以“金木者,生长之始终也。” 水火是阴阳的征兆,用哲学概念来解释这句话,明显不通。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如何?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黄帝问道:我想听您讲一讲五运主时是怎么回事?鬼臾区回答道: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的运行,每运各主管一年,循环不已,并非单独只主管某一时令。 这段文字再次说明“五行”不是五种物质的归类,一定是和季节有关。五运虽然各次依序各管一年,但是有太过和不及的区别,太过和不及依序更替。这里的木、火、土、金、水依序对应五种气温状态。从这里开始出现对气候规律变化模型的描述,是每年的岁气变化而不是一年内的规律,所以说“非独主时”。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模型,只是不太精确而已,但是从大尺度来说每年都是正确的。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黄帝问道:请说说这是什么道理? 鬼臾区回答道:我查考了《太始天元册》一书,书上讲:广空无垠的太空,是万物化生的基础和源泉,天地万物都要依靠它来滋生,五运就在浩瀚的天空中,排布四时的真灵元气,统管万物的生长。(主管四时气候,把持着万物生长的根源) ,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等九星也悬耀在那里,发出亮光。日、月、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七星则按照一定的轨道在那儿不停地环周旋转运行。于是就有了阴阳变化,就有了刚柔的不同,就有了明亮和幽暗,就有四时寒暑往来的次序变化,于是就有了生生不息的生机,于是就有了万物的繁荣茂盛。我家祖传十代,就是研究这些道理的。 这是祖先对太空,气候,生命起源的解释,祖先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所致。“寒暑驰张”其实就是每年的寒暑变化。所以“五行”不是五种物质的归类,而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黄帝说道:好!那么请问什么是“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回答道:阴阳之气是有多少的区分(这也说明了,前面我们对阴阳的理解是正确的,阴阳是祖先描述能量属性的工具),所以,就有一阴、二阴、三阴和一阳、二阳、三阳的区别。形有盛衰是指五运主管的年份,有太过和不及的区别,所以,万物的形体就有了盛衰(长的好与差)。具体地说:将十天干配属五行,即甲己配属土,乙庚配属金、丙辛配属水、丁壬配属木、戊癸配属火,但是甲、丙、戊、庚、壬为阳干,在主岁之年,其运太过;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在主岁之年,其运不及。例如:逢甲年土运有余,己年土运不及,逢丙年水运有余,逢辛年水运不及等。在相连续的各年之间,其运太过和不及是交替相随的,如果开始的一年其运太过,随之而来的一年其运就不及;相反如果开始的一年其运不及,随后的一年其运就太过。甲年是土运太过、乙年便是金运不及,接下来就是丙年的水运太过。如果明白了这个太过与不及的道理,也就知道了运气的周期,对于一年中运气的盛衰情况就可以预先知道了。凡是中运与司天之气相符的年份就叫天符。所谓司天之气,是客气中的一种,它随着每年的地支而变化,也就是将十二地支分别配属六气,用来推算客气。即丑未配太阴湿土、卯酉配属阳明燥金、辰戌(xu)配属太阳寒水、巳亥配属厥阴风木、子午配属少阴君火、寅申配属少阳相火,而各年配属之气就是司天之气。例如:凡遇丑未年就是太阴湿土司天,卯酉就是阳明燥金司天等。有时统主一年的运气和司天之气相合,如己丑、己未年,己为丑运,而丑未年为太阴湿土司天,气与运都属土,这就叫做天符。每六十年中有十二年出现这种情况,即:己丑、己未、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乙卯、乙酉、丁巳、丁亥、丙辰、辛辰年若统主一岁之运与该年的年支相符合的就叫做岁直,又叫岁会。所谓的年支,是用十二地支与五行的另外一种配属方法。即寅卯配属木、午巳配属火、辰戌丑未配属土、申酉配属金、亥子配属水。例如:丁卯年丁为木运,而卯也配属木,便是岁直。每六十年中有八年出现这种情况,即丁卯(木)、戊午(水)、甲戌(土)、甲辰(土)、己丑(土)、己未(土)、乙酉(金)、丙子(水)。如果既是天符、又是岁直的年份就是三和,又叫太乙天符。每六十年中有四年是三和。即,戊午(火)、乙酉(金)、己丑(土)、己未(土),天符的十二年中有此四年,岁直的八年中也有此四年,所以属于太一天符。 祖先开始对气候的变化用模糊的方法进行分类,天气的变化就用三阴和三阳来解释;万物的生长周期就用五行来解释。 “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 是由于五行分管不同的季节所致。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黄帝问道:天地之气相互感召是怎么回事?鬼臾区回答道:寒、暑、燥、湿、风、火这六种气候是天空的阴阳变化的结果,三阴与三阳与之对应,木、火、土、金、水这是大地阴阳变化的结果,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五种状态与之相应。 从这里可以看出,用前面对阴阳的定义来解释“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是贴切的。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这句话也说明五行不是五材。从上面的文字看“阴阳”,“五行”是祖先朴素的科学名词。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上半年气候逐步变暖,所以万物生长,下半年大地逐步转凉,所以万物潜藏。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前面有专门的解释。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天空有阴阳的变化,大地也有阴阳的变化;所以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想要了解天地阴阳的变化,就必须了解五行怎么和天干相配合而运转不息的,大地的阴阳之气是每五年运转一周,循环不息的,运行规律是自东向西每年右迁一步。即:甲巳(si)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壬年为木运、戊癸年为火运,五年运转一周,甲年土运过后,五年后又是土运,但是分阳土和阴土,所以十年一个循环。此外还必须了解天空的六气与大地五运的配合,天空的六气每六年运转一周。即子午年为少阴君火司天,丑未年为太阴湿土司天、寅申年为少阳相火司天、卯酉年为阳明燥金司天、辰戌年为太阳寒水司天、巳亥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子年少阴司天之后六年又是少阴司天,所以说六年环转一周。由于天地之气有动有静、上下相互感应、阴阳相互交错,所以六十年的运气就由此产生了。 这里开始讲述气候的年规律了,这些规律是祖先祖孙10代连续考察的结果。六气是六种气候状态分别大体对应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状况。即风﹑寒﹑燥﹑湿﹑君火和相火六种天气。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黄帝问道天地之气,循环运转,它们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啊?鬼臾区回答道:天空的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以六为一个周期、大地的阴阳变化是以五为一个周期,所以说六气司天,每六年一个循环,大地的五运每五年一个循环。 因为君火主宰神明,有名无份,只有相火主运,所以运有五。五六相合,计三十年共七百二十个节气,一千四百四十个节气,共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期,于是各年的太过于不及都可以清楚了。 这里叙述天气的周期规律了。规律由以六为节的天的规律和以五为周期的地的规律交错而成。“天以六为节”其实就是把12个月分为六份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对应六气六种气候状态,每年都是固定的。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着,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黄帝说道:先生所讲,上通天气,下达地理,可以说是非常详细了。我愿意把这些听到的知识珍藏起来,上可以治疗百姓的疾苦,下可以保护自己的健康,我要使百姓明白这些道理,让他们老少和睦相处,德泽广泛流行,让他们的子孙不为疾病所忧,并能把这些知识流传子孙,代代相传,不被失传,可以再听您谈一下吗? 气候和万物的生长规律对祖先和现代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黄帝要珍藏起来,教会普通百姓。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鬼臾区回答道:天地阴阳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但要仔细观察细心领会,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就可根据现在的情况,推测未来的变化,也可以追溯以前的情况,因此重视这些规律就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因而得以昌盛,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患上疾病,甚至死亡。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而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肆意妄行,必然遭到苍天的惩罚,请务必遵循这些道理,我现在就讲一讲主要的道理吧。 对于气候而言,是否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万物都必须适应气候和自然。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黄帝说道:善于讲述事务起始原因的人,一定会知道事务的结局,能够分析现在事务的人,一定也会了解未来事务的发展,如果是这样,就会明白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而不被迷惑,这才是真正明白事理的人。请先生依次推算,有条不紊,简明扼要,而不复杂,能够长久流传而不被失传,容易推广而不容易忘记,把握内在规律,这些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我想详细听听。 纲纪:渔网的中心绳索,渔网散开后,拉这条绳索就可以把这个渔网收起来。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乙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鬼臾区回答道:你问的真高明啊!您说的也很明白!这些道理您很快就会明白的,就像鼓槌敲在鼓上,马上就会有响声一样。请听我说:逢甲己年都是土运统管;逢乙庚年都是金运统管;逢丙逢辛年都是水运统管的年份;逢丁、逢壬年都是木运统管;逢戊、逢癸年都是火运统管的年份。因为五运是统主一年的,所以又叫统运,也叫中运。 这是气候的年规律变化的模型,每年具体的气候由几种规律叠加而成,有些是固定的,比如一气到六气,后面有叙述。有些是循环变化的,如:岁运。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黄帝问道:五运和三阴三阳是如何相配合的呢?鬼臾区回答道:子午年为少阴司天、丑未年为太阴司天、寅申年为少阳司天;卯酉年为阳明司天;辰戌年是太阳司天;巳亥年是厥阴司天。少阴为起始、厥阴为终止。 三阴三阳的规律对应12地支,是一种以六年为周期的循环,分别对应不同的气候状态。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厥阴司天,风气主令;少阴司天,热气主令;太阴司天,湿气主令;少阳司天,相火主令;阳明司天,燥气主令;太阳司天,寒水主令。因为,风、热、湿、火、燥、寒是三阴三阳的本气,又都由天元一气化生,所以叫做六元。 这里叙述的是三阴三阳对应的气候状态。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黄帝说道:您说的非常明白,这是非常重要的规律,我要把这些知识都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匮中,题名为“天元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