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8-1-9 19:04: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生理篇
第三节 三部系统的统一性
机体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从整体的观念看,人体如同一个圆桶样的模式结构。有暴露于自然界的外层,有包裹在里的内层,有介于内外之间的核心层。由于内外两层都与外界相通,故外层为表部,内层为里部,表里之间称为枢部。在人体这个圆桶结构内,装填着担负人体生命活动的极其微妙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它们凭借着阴阳的相对平衡,保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一、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看人体三部划分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系辞》也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兼三材而两之,故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说卦》也说:“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三极,三才之道是古人对宇宙即时空的划分。如地球可分为地核、地曼、地壳。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原子有质子、中子、电子等。无论从宏观还是到微观,自然界万物都可分为三个层次和三个过程。人体也如此,分为表部、里部和枢部三部。《素问•离合真邪论》说:“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灵枢•终始篇》也将人体分为阳部、阴部、阴阳相交三个部分。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说:“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二、从胚胎发育看人体三部划分
人体是由一个受精卵分化而来的。受精卵初期的细胞分裂称为卵裂。胚泡植入子宫后,内细胞群不断分裂、增殖,在靠近胚泡的一面,首先分出一层细胞称为内胚层。内胚层迅速向外扩展,围成一封闭的束称为卵黄束。与此同时,内细胞群的其余部分,因中央出现一腔隙而形成束状,称为羊膜束,羊膜束底部的细胞,成为外胚层。
外胚层细胞急剧分裂,在内、外胚层间又形成一新的细胞层,即中胚层。中胚层和内、外胚层相贴处的两端,分别形成口咽膜和泄殖腔膜。
早期的胚胎细胞是形态结构基本相似,具有可塑性和多种潜能的未分化细胞,随着胚胎的发育,这些未分化的细胞,形成了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各不相同的组织和器官。人体的各组织和器官即由外、中、内三个层分化而来。
1、外胚层的分化:神经管形成后便与外胚层脱离,发育成脑、脊髓和植物神经细胞的原基,形成神经系统。另外,还有某些内分泌腺如脑下垂体,肾上腺髓质。
除神经管外,其余的外胚层则被覆在胚体表面形成皮肤的表层及附属器官。此外还形成眼、耳、鼻等的一部分。
2、中胚层的分化:中胚层是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的。中胚层又可分为体节、生肾节和侧中胚层。体节主要形成颈、躯干、四肢和骨胳肌、脊柱、真皮及皮下组织。
生肾节形成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如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的上皮部分,肾脏的肾小管、输尿管、膀胱三角等。
侧中胚层又分化为脏层和壁层。壁层与外胚层相贴,共同构成体壁,脏层与内胚层相贴共同形成消化管的管壁,两层之间为一腔隙,分化成胸腔、腹膜、心包腔。
从中胚层游离出一些星形细胞,分化成各种结缔组织,如血液、骨髓、淋巴软骨组织、骨组织、脂肪组织、骨膜、脑脊膜、肌腱、韧带、椎间盘髓、网膜、腱鞘、滑液囊、关节腔膜、血管、淋巴管、淋巴结、脾等。另外还有消化管、血管的平滑肌。
在体节形成以前,心脏即开始发生,首先由口咽膜前方的中胚层分化形成心脏的原基——生心板。
3、内胚层的分化:由内胚层分化出的卵黄囊形成原始消化管,发育成从咽到直肠各段及肝、胰等消化腺的上皮。
由原始消化管的前端(咽与食管交接处)的向腹面突出的长脊,形成呼吸系统的的原基,将来演变成咽、气管、各级支气管以及肺泡等上皮。
咽部的内胚层以后分化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如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皮质等。
卵黄囊中血岛是胚胎最早的造血场所,它能产生造血干细胞。原始生殖细胞也由卵黄囊壁产生的,如女性尿道的上皮,男性尿道近端上皮,膀胱三角除外的上皮,男性前列腺和尿道腺的上皮,女性前庭腺的上皮等。
三、从《伤寒论》看人体三部划分
1、《伤寒论》中三部的概念:《伤寒论》是一部辩证辩证论治专著,它的三部概念是病理的三部,即病位。
论中提出了表(外)、里(内)、半表半里(半在里半在外或表里)三个病位,突破了《内经》只言表、里的概念。半表半里(半在里半在外)是《伤寒论》对人体病位补充和发展,也是对《周易》“三极之道”在医学辩证中的具体应用。半表半里横跨表里之间,既独立又联系。张仲景创造性的使用了“半在里半在外”即半表半里或表里这样一个概念,而没有使用“中”之类的概念,表明仲景已经注意到了三部之间的统一性。
在《伤寒论》中言及表的条文有18条,外的条文18条,除一般用语如53条指脉外,82条指外证、213条指津液外出,380条指外气,其余全部指表部、表证、和治表。言及里的条文15条,内的条文4条,除233条指体内为一般用语外,皆指里部、里证、治里。半在里半在外虽然只有148条一条,但仲景另用“表里证”来表述半表半里证,如252、257两条提出“无表里证”,74条提出“有表里证”。那么“表里证”仲景究竟是指什么呢?后世多曲解为表证和里证,另有人认为:表里证是一偏正词,或单指里证,或单指表证,惑误不可胜言。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上说:“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病)在半表半里”表里连用,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已经不再是表加里的意思了,如表里虚,表里俱热等。表里证即半表半里证。
2、《伤寒论》中表、里、半表半里的病证范畴及三部的界属。
从表证的条文和方证中我们归纳出带有明显部位的病证如下:头痛、头项强痛、身疼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手足厥寒、无汗或汗出而喘、咳而微喘、喘而胸满等,不难看出,表证界属为:头项、躯干、四肢、手足、皮毛和呼吸系统。
从里证的条文和方证中,把带有明显部位的病证归纳为:腹满、腹满痛,腹大满不通,少腹里结、小腹但硬满、小腹硬、心下必痛、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心下满而硬痛、心下因硬、心下痛按之石硬、心下痞硬满,胃中必有燥屎,有燥屎在胃中、胃中有燥屎,不大便、大便难,大便乍难乍易,下利、呕逆、噫气不除,腹中雷鸣等。里部的界属为: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胃肠道,它的病证主要表现在体表的投影区:心下(胃脘部)、腹部、少腹等。
半表半里部由于《伤寒论》中提到的条文有限,仅从148条很难看出它的界属。不过我们从小柴胡汤证可以看出:胸胁苦、心烦喜呕、胁下痞硬,胁下满,胸满胁痛,胁下硬满、胁下及心痛。从以上病证可以看出:半表半里部主要病证表现为心、胸、胁三个部位。柯琴说:“中外不相及,是病在半表半里,大小柴胡汤主病也,此所谓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用白虎、栀子鼓……之类”。柯琴把白虎、栀鼓之类划归半表半里是很有见地的,半表半里包括了整个循环系统,以心为主导,症候主要表现在胸胁。
四.用系统论观点对人体三部划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转化。人体需要从外界摄取的物质有两类:一是天阳之气,即氧气,一是地阴之气,即水谷精微。天阳之气与地阴之气合二为一则形成人体生命自身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血液。围绕氧气、饮食、血液这三个“目的点”,人体各组织器官则形成了三个高度程序化的子系统——表部、里部、枢部。
贝特朗菲在《有机论》中说:“生物体不是一个部件杂乱无章的堆积物,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种有机体具有一种新质,即系统质”。人体三部的自动组合,它不同于各部分质的相加,而是系统各要素集成化的产物,它在结构上可能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可能只作为系统状态的一般特征而存在。因此,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到,只有借助于系统分析才能揭示它。如表部肺与皮毛、肌肉、骨胳的自动组合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利用空气。它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为了完成这个“目的点”。肺的有节律的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皮肤规律地开泄和闭缩,骨胳肌不停地收缩等。哈肯在《协同论》中认为,大系统的功能结构特征是各系统功能结构协同作用的结果。系统只有在:“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能显示它的稳定性。
在里部食道、胃肠的功能是适应饮食物,对摄取物进行消化 、吸收、排泄,一切生理活动都为适应饮食而存在,这就是里部的“目的点”。胃肠有节律的蠕动,从吸收水谷精微到排泄糟粕,保证里部的正常新陈代谢为其“目的环”。在枢部,心脏、血管的一切功能活动都是为了适应气血循环为其“目的点”,通过心血管的舒缩功能,使气血向各组织器官输送营养,产生各组织脏器的生理效应,同时载走组织的代谢产物,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和新陈代谢,构成枢部的“目的环”。人体三部“目的点”的适应都是通过“目的环”的正常运行来实现的。
三部的系统性,表现为一种有机关联性,即系统质,而不是组成系统的组织器官的部分质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几个脏器的自身功能,而是通过互相连接、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统一的机体,这就叫系统性。系统新质和系统性就是把许多单一功能构成一个整体功能。以里部系统为例,病邪侵入时,会出现两种不同性质的反应,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阳明病是里部表现为热力增高,吸收功能亢进,大便秘结的阳性反应,反之,热力降低、吸收减退、大便溏泄的阴性反应则叫太阴病。这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系统新质和系统性,在里部就不可能出现阳明病和太阴病,只有连成系统,才会出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里部这个系统是一条线连起来的整体,《伤寒论》称之为“胃家”,即系统功能,而不是消化器官的单摆。
五、 三部的功能。
1.表部: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和大自然的空气发生密切关系。凡是和空气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以空气的呼出吸入作为生理活动的条件,又以空气中的病邪作为致病因素。
1.1肺与皮毛的关系:
在机体,把接触空气的地方都算作表部的面积。体表和皮毛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为2.5-3.5平方米,而肺由四亿左右个肺泡组成,与气体接触面积为60-100平方米,是皮毛的30-40倍。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皮毛表里”是十分有道理的。有关体温,正常人每天通过辐射、对流占总散热的73%,蒸发散热占14.5%,呼吸散热占10.7%,二便散热占1.8%。从上述数据看,散热主要集中于体表。如果体表不能将这些热散出,必然集中到肺去代偿。通过进行多方面的生物学研究证明,青蛙将肺叶切除可以活六天,而将皮肤剥去则很快死亡。另外,许多节肢动物无肺、靠体表与外界进行体温对流和气体交换。由此可见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功能相连。在人体,肺与皮毛之间的主导作用,以肺为主。如《内径•六节脏象论》上说:“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五脏生成》也说:“诸气者,皆属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而在《咳论》《痿论》中也说:“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以上《内经》中的记载有几个主要的字,即本、属、合、主、应,本是根本,属是系属,合是联合,主是主导,应是感应。通过这几个字,可以具体地描绘出肺与皮毛的关系来。
1.2.呼吸功能的进化,一切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一切生物都有呼吸功能。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呼吸过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动物有外呼吸功能。高等动物和人类用肺呼吸,低等动物根本没有肺脏,当然也不能用肺呼吸。肺脏和心脏一样,也是在种系发生过程中逐渐进化、逐渐完善的。所以肺脏和心脏的关系非常密切。
单细胞生物只有原始的弥散呼吸、既无心脏,也无肺脏。无脊柱动物如鱼类并没有肺、而是用鳃呼吸,同时吞噬水到肠管,在肠管内也进行着气体交换,而心脏是两腔的静脉心。两栖如青蛙虽然有了肺,皮肤呼吸仍然很重要。如果摘除肺、青蛙仍可长时间生存,但如果在青蛙皮肤上涂上油脂,以封闭皮肤呼吸,青蛙很快死亡。青蛙的心脏也只有三个腔,是“混合式双循环”。高等脊椎动物有了完整的复杂的肺腔,同时也有完整的复杂的四腔心脏,有了完整的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液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动脉血和静脉血不再混合,但即便是人类皮肤也保留着呼吸功能。
1.3.外呼吸的完成: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呼吸是维持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
1.3.1.肺主肃降:
气体进入肺是由于大气和肺泡之间存在着压力差的缘故。肺内压的周期性交替升降,造成肺内压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我们把肺的呼吸原理比作手风琴,风箱拉开,容积增大,就会产生吸引力,于是空气由进气孔进入,反之风箱压小,空气会排出,由于有进气孔、风箱内的空气单位与大气压总是平衡的。如果将风箱的进气孔封闭,以阻止空气进入,且继续拉开风箱,使箱内容积增大,只能以原有的空气单位量分布于扩大的容积中,空气密度降低,压力减小,与大气压相比,自然成了负压。
胸腔的四壁与无进气孔风箱相似,吸气时胸壁向外张开,胸腔容积增大,同时横膈下降,进一步增加胸腔的空间容积,这样就形成了胸腔负压,并产生了吸引力,将肺张开,肺通过呼吸与大气相通,空气便由呼吸首吸入肺内。呼气时胸腔容积变小,横膈膜上升,使胸腔容积缩小,胸腔内负压减小,且肺是有弹性的组织,被拉开后,自己也会收缩,向内牵引,这样使肺内空气排出。
胸腔有两层胸膜,不管是吸气或呼气,胸腔都是负压。只是吸气时负压高,呼气时负压低。这种负压限制了肺组织的弹性回缩作用,呼气时可以排出肺内一部分气体,自身又不会萎缩。这种“人体风箱”的生理现象中医称为肺的肃降功能,肺以吸气为主动,呼气为被动,所以肺气肃降。
1.3.2.肺朝百脉:空气进入了肺泡,可以说只是走了第一步,空气通过气体弥散作用,由分子多的向分子少的部分移动,动脉血携的氧在微血管被组织吸收了。血液流至肺微血管时含氧量很少,而肺泡中吸入的氧较多,氧气就从肺泡弥散到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弥散到肺泡,因为静脉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肺泡高。这一肺泡呼吸的功能,传统中医称为“肺朝百脉”。
2.里部: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的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空腔器官以适应和利用饮食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称为里部系统。饮食经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由肛门排出完成了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排泄功能。里部系统中,胃主受纳、肠主运化。传统中医所说的“胃、胃气、胃家”皆指整个胃肠道而言,而不是某一脏器。故《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源也”。《师传篇》也说:“六腑者,胃之为海”。《玉版篇》说:“胃者,水谷气血之海”。胃肠道在脏腑中是一个最绵长的器官,其中总的作用如《本脏篇》上所说:“六腑者, 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2.1.胃气主降,腐熟水谷:指胃肠道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功能。胃肠道从日前的报道来看,可以分泌四十多种酶和激素,而且许多是有生物活性的多肽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彼此促进、彼此制约而构成功能上的合胞体。胃肠道的消化腺分泌的胃酸、蛋白质、胰酶、胆汁等起到明显的消化功能,附合中医所说的“腐熟水谷”的作用。这些物质同时又能增加食管下行张力,松弛幽门、胆道、回盲部的括约肌,从而有助于胃内容物的排空过程。食物经幽门入肠,水十分钟排空,糖类二小时排空,蛋白质三至四小时排空。平常混合食物,一般须三至四小时排空,但反馈可使排空暂停和排空时间缩短。这一有规律的排空下降,符合“胃气主降”的说法。
2.2.脾气主升,脾主运化:指胃肠道的吸收转输功能。饮食在里部的腐熟过程是由食道入胃,经过胃的初步受纳腐熟,将食糜送入小肠。吸收在小肠的中段,经过一系列的催化作用,淀粉经麦芽糖转化为葡萄糖,贮存于肝而供给机体能量,故有“食之于胃,散精于肝”说。脂肪转变为甘油和脂肪酸,贮于体内,一部分异化为葡萄糖以供应能量,蛋白质则转化为氨基酸,以供应机体各组织的再生作用。机体的酶类、激素、抗体等都需要蛋白质的参与才能合成。这一吸收、转输过程,即中医所说的“脾主运化”“脾气主升”的功能。
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份,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一般认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的,回肠有独特的功能,即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对于大部分营养成分,当它们也达到回肠时,通常已吸收完毕。因此,回肠主要是吸收功能的贮备,小肠内容物进入大肠时已经不含有多少可被吸收的物质了。大肠主要吸收水份和盐类,一般认为:结肠可吸收进入体内的80%的水和90%的Na+和Cl-。中医所谓的“脾运水湿”的功能主要在大肠。
2.3.小肠的结构与吸收。人的小肠长约4米,它的粘膜具有环形皱褶,并拥有大量的绒毛。绒毛是小肠粘膜的微小突出构造,其长度约 0.5-1.5mm。每一条绒毛的外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细胞顶端细胞膜的突起,被称为微绒毛。人的肠绒毛上,每一柱状上皮细胞的顶端约有1700微绒毛。由于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最终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长短的简单圆筒面积增加约600倍,达到200m2左右。小肠除了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外,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小时),以及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些都是小肠在吸收中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
小肠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营养物质和水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入血液或淋巴,一为跨细胞途径,另一为旁细胞途径。
3.枢部:枢部以气血为中心,以心脏为主导,经过心脏的动力作用,使血液循环全身,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人体中没有一个关节、一块肌肉、一个细胞不受气血的灌注,不然就会发生缺血、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血液无处不到,是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枢部,血液的作用固然很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脏。《师传篇》说:“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口问篇》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者,五脏六腑皆摇”。《灵兰秘典》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上皆说明心的主导作用,血液只有在心脏的作用下,才能灌注全身。
3.1.心肌——生命之泵。心脏是一个由心肌构成的并且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生命过程中,心脏不断地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舒张时容纳静脉血返回心脏,收缩时把血液射入动脉,为血液流动提供能量。通过心脏的这种节律性开启和关闭,推动血液沿单一方向循环流动。
心脏由间隔分为左右两半,左侧为左心,右侧为右心,左右两侧互不相通。上下也由间隔分开,上面叫心房,下面叫心室,上下有孔相通,这样心脏被分成四个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由心房通向心室的孔道叫房室孔、房室孔上附有柔韧的瓣膜,可以打开或关闭,左侧房室孔上的瓣膜叫三尖瓣,右侧房室孔上的瓣膜叫二尖瓣。由于心房和心室之间有了“活门”,因此血液只能顺着心房→心室的方向流动,不能返流。
心脏和血管交接部位的结构也非常重要,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收集全身的静脉血液流进右心房、右心房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开口,好似全身静脉血的汇集池。从右心房流进右心室的血液,只有一个出口,就是肺动脉,由半月瓣隔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右心室流入肺动脉而不会返流。右心房和右心室中装满着静脉血,所以右心又称为“静脉心”。左肺和右肺各有两条静脉进入左心房,所以左心房有四个肺静脉开口。左心房的血流通过二尖瓣流入左心室,再通过主动脉瓣进入主动脉,不允许血液由主动脉返流入左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循环吸足了氧气,由暗红变成了鲜红色,经主动脉供全身组织细胞使用,所以左心又称“动脉心”。
心脏每分种跳动75次,每次心跳搏出的血液70ml,1分钟就可搏出血液5250ml。血液的比重为1.06,这样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液为5.6公斤。两侧心室则每分钟搏出的血液为11.2公斤。一小时两侧心室搏出量为630升、672公斤,大约是成人体重的10倍,24小时两侧心室搏出血液约重16吨。
小小的心脏为什么有这样强大的工作能力呢?首先,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发放冲动很有规律,很有节奏,使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既不会同时收缩,也不会返过来。其次,心肌正在收缩的时候,无论多么强大的刺激,它都不会发生反应。只有舒张松弛时才会接受刺激而收缩。第三,心肌收缩很有力,和它的工作遵守着整体一致有关。“全和无定律”,不仅是心脏善于工作,也很会休息。心脏一缩一舒叫一个心动周期,约0.8秒。其中心房收缩期0.1’,舒张期0.7’,心室收缩期0.3’,舒张期0.5’,可以说,心脏工作方式非常节约,以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休息,一天24小时,工作不到9小时,休息15小时,正因为如此,心脏才保持着强大的工作能力,使血液循环永不停息。
3.2.心电——生命之火。自动节律性放电,便是心脏内自律组织所特有的现象。心脏的自律组织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结间束和房间束)、房室瓣膜内的心肌纤维、房室交界组织(房室结)、心室传导组织(房室束支及浦金野氏纤维)。这些特殊自律组织内含有自律细胞,可以自动地、按时地、有节奏地发放电冲动,这正是自律组织共同的生理特点。
在窦房结内有三种细胞,又有许多细长的纤维纵横交错。其中有一种大多角形细胞,是真正的起搏细胞,因为它放电很有节奏,与心脏的搏动相吻全,每分钟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发生兴奋100次以上。其兴奋频率最高,远远超过心脏其它组织的兴奋频率。因此,正常情况下,心跳频率是由窦房结控制的,所以称为“窦性心率”。
3.3.心脉——冠状循环,生命之油。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体积小,力量大,适应能力强,能量消耗多。心脏搏出血液供给全身的需要,心脏本身的营养则由冠状动脉供给。
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条,从主动脉根部分出来,然后,又分成小分支,象蚯蚓一样盘绕在心脏外面,再分成无数小支,进入心脏肌肉内。营养物质和氧气就通过这些复杂、密集的血管网送到心脏。心肌细胞吸取氧和营养物质,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暗红的静脉血,汇合成大的冠状静脉,并不流回腔静脉,而是直接流进右心房中。冠状循环显然很短,血流量却很大,安静的时候,通过冠状循环的血流量,大约占心脏输出量的1/20。心脏的重量一般只有260克左右,1分钟流入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几乎等于心脏本身的重量,体力劳动和运动的时候,心输出量可以增加4-5倍,甚至达到每分钟30升。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也可以增加4-5倍以上,每分钟超过1200ml,是心脏本身重量的5倍以上。心脏工作量越大,需要的能量越多,冠状血流量也越多。实际上,如果冠状循环正常,无论怎样剧烈运动,心脏本身也不会缺乏营养物质和氧气,即心脏不会饥饿。因为冠脉循环血流量大,心脏本身又是一个“杂食”器官,脂肪酸、葡萄糖、乳酸、氨基酸等,心肌都能够利用以产生能量。
3.4.血管系统——生命之河。血管系统是血液流通的管道,是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的“河流”。它日夜繁忙,川流不息,保证新陈代谢顺利进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和枢纽。心脏有力的收缩,搏出血液,推动血液前进,血液首先进入主动脉,再流向全身所有的器官和组织。由于血液有惰性,心脏收缩的时间又短,动脉血管中还充满着血液,所以心脏喷出的血流不可能流得太远,它只是推动血液走了“第一步”。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主要靠血管壁的弹性,所有的动脉血管壁都有弹性,都在帮助心脏推动血液前进。当一段动脉壁收缩时,就把血液压到前一段,当前一段血管壁也收缩时,血液又被压到更前一段。血管壁的扩张和收缩就这样一段接一段的传下去,使血液流过很远的距离,一直流到身体的最远处。静脉中的血液流动,主要靠压力差流动。这种压力差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产生的,其中静脉中静脉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扩张,主动脉内的压力亦一升一降,传递到动脉壁也相应出现一次扩张与回缩的搏动,称为脉搏。祖国医学对脉搏有深刻的研究,用于临床诊断的叫“切脉”或“脉诊”。几千年来积累了非常丰实的经验。脉搏直接反映着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并与其它脏腑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由心脏喷入主动脉中,使主动脉中血量突然增加,产生了很大压力,这种压力一部分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另一部分向侧面压迫血管壁,使之扩张。这时的压力叫收缩压或“高压”。心脏舒张时,不再喷出血液,血流只能依靠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力量继续向前流动,这种压力叫舒张压或“低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叫脉压差。影响血压的因素有三个,首先是心脏的搏出量,其次是血管壁的弹性和张力,第三除心脏血管外,在血管流动着的血液,即循环血量对血压的高低也有明显影响。
3.5.心脏与大脑:心脏的跳动,不受大脑支配,心脏有自己的起搏传导系统。另外,心脏血管系统的活动,同时还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心脏起搏点每分钟自动地有节律地发出100多次的电冲动,但正常人每分钟的心率通常只有70次左右,这是因为正常人窦房结的电冲动频率经常受迷走神经抑制。迷走神经的这种抑制作用使心跳减慢,相反,如果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情绪激动或运动),则通过窦房结使心跳加快。可见,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经常受交感和迷走神经影响。
脑循环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互接触紧密,并有一定重叠,管壁上没有小孔。另外,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为神经胶质细胞所隔开。这一结构特征对于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扩散起着屏障的作用,称为血——脑屏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