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易医论 生理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31 18:0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第二章 生理篇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之度,气之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广术数”。中医学把河洛象数作为医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人体生命的形式
《管子•内业篇》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宇宙进化的产物,是地球上最高形式的生命体,是万物之灵,所以人与天地并曰三才。《素问•六节藏象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1、三位一体的生命。佛教称佛法僧三宝,基督教认为神父、神子、圣灵三位一体。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人的生命中有三种生命形式存在——体生命、魂生命、灵生命。《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1)体生命:又叫植物生命,来源于泥土,复归于泥土,其特征为不知不觉,自然生长。我国有女娲用泥土造人的传说。《圣经》中也有上帝用泥土造人的记载,折射出人的生命当中有出于泥土的植物生命的存在,这就是体生命。
体生命如同一倒置的植物,头颈部即植物的根颈,头发如同根毛,口鼻是植物最原始的摄取养分的通道。人的躯干相当于植物的干,四肢如同植物的枝,手足则是植物的叶。有些植物具有人形特征,如人参、何首乌等,植物人是植物生命的体现。
(2)魂生命,也叫动物生命。动物生命与植物生命的区别在于神经系统的感知和运动。头颈从泥土中解放出来之后,扩大了动物生命的活动空间,动物生命的特征为:趋利避害。人脑是魂生命的载体,一切情欲皆出于脑,魂生命的活动必须依附于体生命,离开了体生命,魂生命也就失去物质基础。
(3)灵生命,也叫人的生命。人为万物之灵,独立于天地之间。灵生命的特征是明辨是非,具有良知良能。灵生命存在于人的“心”中,故又称“心灵”、“良心”,广义曰“神明”。《系辞下》说:“以通神明之德”,“神而明之存乎人”,即此意。《素问•元纪大论》说:“阴阳者,神明之府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体,神之变也”。《灵枢•本神篇》也说:“神气舍心”。
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就是指灵生命而言。道家所说的:道心微微,也即如此。灵生命因信而存在,为义而圆满。《系辞上》说:“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2、生命要素
(1)生态的自组性。《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上》也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体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到十月怀胎,呱呱落地,这一从整体状态演变为各个元素的独立状态,由原始的统一状态,逐渐分化为彼此独立的因果链,这一过程叫做渐进分异。渐进分异导致系统结构的分化,同时也使系统向复杂发展。这种发展是由机体内部的预决性所决定,即来自父母精子和卵子中的遗传密码所决定。这个潜生的过程,即人体生态的自组性。
潘雨廷先生认为:DNA作为遗传物质,是基因的化学成分,DNA分子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互相缠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长链是依靠碱基间的氢键互补配对,即A—T、G—C成为A=T、G≡C、T=A、C≡G四种组合形式。在遗传密码中,氢键数分为6、7、8、9四种不同的类别。其中9者8种,8者24种,7者24种,6者8种,共计64种。6、7、8、9分别为大衍筮术中三变之数。RNA分子的碱基有U、A、G、C四种,其中由三个相邻的碱基便可决定一个蛋白质的氨基酸,这样就产生了43=64种组合方式,为蛋白质构成的20种氨基酸提供了数理基础。
(2)组织的层次性。:现代物理学认为:基本粒子的结构是由夸克组成,六种夸克组成强子,强子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交换规范场即胶子场来实现的。胶子场有八种胶子,即八重态。这与“三极之道,六爻之动”的六爻八卦的宇宙结构层次生成模式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原子的电子层同样是这一规律的“偶合”。
人体从单个细胞,逐渐形成双胚层、三胚层,从细胞到组织,从组织到器官,从器官到系统,最后形成三个层次,八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整个过程执行着严密的等级秩序,即组织的层次性。
(3)结构的功能性。结构反映了机体各要素在空间的秩序,功能反映了机体各要素在时间中的秩序,即过程流。结构和功能是不可分的,归根到底是一回事。在生物界里结构就是过程流的表现,任何事物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秩序,是科学的统一。
河洛二象性则反映了这一特性的时空规律,组成机体的各元素按河图的外静内动先天生成方式形成了机体静态结构,即框架(骨胳、肌肉、皮肤、神经、结缔、血管),按洛书的外动而内静的后天运行方式形成了机体的动态物质,即气血(体液、神经传导),一定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功能,结构和动能是不可割的统一体,是河洛二象性的统一。
(4)动态的平衡性。法国大医学家伯尔纳说:“所有生命机制尽管多种多样,但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的功能就是人体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构成机体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而细胞直接生存于细胞外液中,而后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由此,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生存对内环境条件的要求很严格,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乃是高等动物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这种稳定不是静止的,而是由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内经》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种稳态的保持需要神经——体液系统的不断调节。贝特朗菲认为:动态是系统保持静态的前提。机体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存在状态在系统中表现为相对的稳态,稳态不是静止,这就是《周易》中所强调的动静互补。
(5)气血的统一性。机体的整体性表现在气血上,通过气血的循环,达成机体的统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异名而同类。气的载体为神经,血的载体为血管,气血的统一性表现在经络上,经络是神经和血管的中间环节和中间状态。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周身的作用。经络有手足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是机体的信息通道和网络体系,其生成规律遵循“三极六爻”和“四极八卦”的宇宙模式,同时也是机体整体性——环道的物质基础。经络中运行的物质叫“经气”,是一种非气非血,既气且血的中间产物和中介体。气血合二为一即“经气”,经气一分为二即气血,如天之昼夜,太极之阴阳。
近来由上海复旦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多学科课题组,从经络能被人们检查到的唯一窗口——穴位入手,利用磁共振成像造影、解剖、X射线计算机扫描等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对经络的物质基础及功能特征进行探索研究,证明经络穴位的形态学位置是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之中,形成具有综合复杂生理功能的某种生理结构,初步发现结缔组织中呈液晶态结构的胶原纤维,具有一个高效率传输红外光的特征波段,这预示着人体内部可能存在一个生物光子系统,在生命信息、能量的传输交换等生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发现进一步表明:机体的整体性表现在气血上,通过气的循环达成机体的统一,经络是建立在气血基础上的统一体。
(6)形神的一致性。《内经》说:“有诸内、必形诸外”。《荀子•天论》也说:“形具则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张景岳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和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和神同生同根,形与神通过“心”整合为一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达到高度有序、协调和谐。
形与神的关系如同物与候的关系,物候学是形神的基础,形神是统一的,形是现象,神是本质。
(7)天人的合一性,《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变化的产物,人是宇宙的微缩体和全息胚。天人之道相通,人立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各种活动必须与天地变化同步协调,天地的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体的各种功能。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季节气候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晨昏昼夜对人体也有影响,地区方域同样也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病理相关。故《内经•气交变大论》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周易》把天地人并称为三才,把人与整个宇宙作为统一体来看待,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8)意志的主导性。《荀子》说:“志者,气之帅”。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即意志的主导性。刘河间说:“神能御其形”。张景岳说:“虽神由精气所生,然所以统摄精气而为运之主者,则又在吾人心之神”。突出了意志对形体机能的主导作用,强调意识活动的反作用和驭统身体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只有人才有真正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和意识作为社会现象则是人所独有的特征。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创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在人的活动所及的范围内,都打上了人们“意志的印记”。意志不仅影响人体本身,也影响着整个世界,自然界日益被“人化”了。[/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12-31 18:39: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生理篇

有见解!努力!支持先生!
3
发表于 2007-12-31 18:46: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生理篇

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中医永恒的魅力!不是一般人所理解!再次支持先生!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00:25: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生理篇

第二节 人体结构的划分
人体是一小宇宙,构成它的两类物质,一类是动态性的气血,周流不息,弥散周身,外动而内静,为用而中有体,达成了机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另一类物质是静态性的框架,相对恒定,功能专一,外静而内动,为体而中有用,形成了机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这两类物质动静相依,体用互补,如河洛二象,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运动和生理功能。
气血和框架在相互溶合和不断分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机体赖以生存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的三个系统——表部、里部、枢部。表部接纳天地之气,里部受纳水谷之地气,枢部合二为一,化天地之精微,生成人之血气。这样就完成了一生二,二生三的机体生长发育过程。
一、机体整体的动态功能性
机体在自然界中是一个具有无穷无尽联系的结合体,也是一个纵横交错、多层次、有本质和现象、局部与整体、内容与形式等等罗网式的客体,其中每一部分都是与整体密切相关不能分割。列宁说:“身体的各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的那样,脱离身体的手,只是名誉上的手,机体只有联系在一起,才具有活生生的意义”。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但它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的综合,整体一旦形成就产生了整体的性质,而整体的特性体现了质的飞跃,绝非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特性相加,这种性质就是整体性。由于整体性的存在,使机体的一切活动统帅到高度意识的指挥下,受到中枢神经系统支配调节。机体的整体性表现在气血上,通过气血的循行,达成机体的统一。
1、血为体之帅,生化之源,功能之本。身体是植物生命的载体,细胞是体生命的基本单元,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体液中进行的。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2/3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1/3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原生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由水、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酶等无机或有机化合物组成的胶体系统,其中水占细胞成分的80%左右。细胞外液由细胞间液、血浆和小部分穿细胞液组成。细胞间液约占体重的15%,血浆占体重5%,穿细胞液包括脑脊液和胸膜腔、腹膜腔、滑膜腔的液体、眼内液体、胃肠道的分泌液等,约占体重2%。细胞内液是大部分生物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而浸浴着细胞表面的细胞外液则是细胞摄取所需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所必经的运输通道。因为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血浆与细胞间液的物质交换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壁来完成,细胞间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经过细胞膜来完成。
⑴、津液的功能与代谢。《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津指体液中的“结合水”,与所结合的无机或有机物质共同起到滋养、支撑、缓冲、保护等功能。液主要是体液中的“自由水”,起承载、转输、调节体温、润滑等功能。津主要分布在机体各组织腔和粘膜腔。津液往往是相随而行,互相转化,不能绝然分开。
细胞间液又称为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内。绝大部分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细胞间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约0.5%在毛细血管动脉端以滤过方式进入组织间隙,其中约 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约10%进入毛细淋巴管或淋巴液,全身的淋巴液经淋巴管收集,最后由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导入静脉,每天生成的淋巴液总量约为2-4L,大致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淋巴液主要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带回到血液中,并且能清除组织液中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较大的分子以及组织液中的红细胞和细菌等。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对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吸收起重要作用,由肠道吸收的脂肪约80%-90%是经过这一途径被输送入血液的,淋巴液回流在组织液生成和重吸收的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穿细胞液、淋巴液主要具备津的功能而组织液则是液的功能。《灵枢•痛疽》说:“津液和协,变化而成为血”,说明津液血同源。
⑵、精的功能与代谢。中医之精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如《上古天真论》所言“天癸至精气溢泻……天癸竭,精少”。后天之精,主要指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五脏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是调节人体各种代谢和机能的物质,多为激素类或类激素(如微量元素等),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之中,包括整个内分泌系统,通过血液来发挥作用。
内分泌的信息传递是化学信号,依靠激素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不论那种激素,它只能对靶组织的生理生化过程起加强或减弱作用,调节其功能活动。例如生长素促进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增强代谢过程,胰岛素降低血糖等。在这些作用中,激素既不能添加成分,也不能提供能量,仅仅起着:“信使”的作用,将生物信息传递给组织,发挥增强或减弱靶细胞内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的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一个接一个逐级放大效果,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系统。据估计,一个分子的胰高血糖素使一个分子的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后,通过CAMP——蛋白激酶,可激活一万个分子的磷酸化酶。另外,一个分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使腺垂体释放十万个分子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作用的机制按其化学性质分为两类,第一类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第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松果体和胸腺以及散在于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如消化道粘膜、心、肾、肺、皮肤、胎盘以及下丘脑兼有内分泌的神经细胞等。由内分泌腺及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激素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相对平衡。
⑶、血液的功能及代谢。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80%的水,8%的蛋白质和2%的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包括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如代谢产物和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血浆蛋白的浓度。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营养、运输、缓冲酸碱平衡、参与机体免疫和凝血抗凝血机制、形成胶体渗透压。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细胞主要携氧并消耗葡萄糖,产生能量(ATP)以供细胞膜上Na+泵的活动。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粒细胞主要形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分T细胞和B细胞,形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血小板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
《内经•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五谷,谷入于胃,传之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营卫篇》上也说:“营卫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传之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气者,行于经髓,常营不已,终而复始”。血液是流行于血管内,由心脏推动不断循环的流体组织,它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进化的产物。《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循环系统中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周而复始,主要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使机体新陈代谢不断进行。血液不足一分钟就在体内循环一周,体内各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其他体液因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相对稳定的维持和血液防卫功能的实现也都有赖于血液的不断流动。《内经•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液在体内周而复始的循环,所到脏腑组织器官的不同,所表现的功能各异,血是机体无处不到、周流不息的整体性物质,是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曰:血为体之帅,生化之源,功能之本。
1、气为血之帅,气化之源,性情之根
气是机体的生物电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态和动力来源。气的本质就是电,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主要由神经系统来完成,同时也包括细胞膜上的生物电。它是人体敏感性最强,传导速度最快的调节系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的物质基础是血,血的生成运行又依赖气的推动。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神经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来完成的,冲动传导具有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分为自主神经、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三类。神经突触传递功能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神经的传导除了电信号传导外,更多是由神经物质进行信息传导。这种生物电传导和化学物质的传导并存现象,即传统意义上的“气血同源”,“血为气母”。
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改变组织的功能活动,即功能性作用,中医称之为气的气化功能,二是持续地调节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称为营养性作用,中医称为气的温煦功能。《难经•二十三难》说:“气主煦之”。《素问•刺志论》也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体现了“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的原理。
⑴、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它只在刺激满足一定条件或在特定条件下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能产生。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一个特点是:只要刺激达到了阈程度,再增加刺激强度并不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有的增大,也就是说锋电位可能因刺激过弱而不出现,但在刺激达到阈值以后,它就始终保持它某种固有的大小和波形。此外,动作电位不是只出现在受刺激的局部,它在受刺激部位产生后,还可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而且传播的范围和距离并不因原初刺激的强弱而有所不同,直至整个细胞的膜依次兴奋并产生一次同样大小和形式的动作电位,这种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作“全或无”现象。
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可能是使细胞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细胞每兴奋一次或产生一次动作电位,总有一部分Na+在去极时进入膜内,一部分K+复极时逸出膜外,但由于离子移动受到各该离子的平衡电位的限制,它们的实际进出量是很少的,而只要这种不平衡离子分布还能维持,静息电位新的兴奋就可能产生。细胞膜两侧K+、Na+的不均衡分布,主要是钠泵蛋白质消耗代谢能建立起来的,而由此形成的势能贮备却可供细胞多次兴奋而不需当时耗氧供能。
⑵、气机运动。气的运动称气机。中医把它分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要,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神经元依其在反射弧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区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运动,分为辐散原则和聚合原则。传入神经与其它神经元发出突触联系中主要表现为辐散原则,传出神经元接受到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主要表现为聚合原则。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形式则多种多样,有的形成链锁状,有的呈环状,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回返的抑制反馈,在时间上使活动及时即地。前者为正反馈,而后者是负反馈。
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副交感神经。其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除少数器官外,一般组织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具有拮抗性质。如对心脏,迷走神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有兴奋作用;对于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具有增强其运动的作用,而交感神经却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拮抗性质使神经系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调节内脏活动。拮抗作用的对立统一是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特点,交感与副交感在神经中枢的活动是对立,即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加强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处于相对减弱的地位,而在外周的作用却表现协调一致。
自主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具有持久的紧张作用。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那样广泛,而是比较局限的,其整个系统的活动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
⑶、情绪的发生和发展。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个体对事物的好恶倾向。情绪是一种与躯体功能联系最为密切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情绪也能直接影响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包括认知和意志活动过程,当然,后者反过来也影响情感过程。
孔子说:“天命之谓性”,“弗学而能”。《孟子》也说:“食色性也”。性是人的一种本能。《七部要语》说:“人之禀气,必有情性”,又说:“情出于性”,“欲由于情”。荀子也说:“人生而有欲”,“欲不待而得,所受于天”,“欲者,情之应也”。欲就是欲望情即好恶喜怒哀乐。情欲是人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形式。
情绪与个体的需要或目的是分不开的。情绪取决于需要的满足与否,需要的满足产生肯定的情绪,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否定的情绪。情绪可分为原始情绪、与感觉有关的情绪和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原始情绪可概括为喜怒惧悲。喜是个体在盼望的目的达到以后紧张状态随之解除的情绪,怒属于目的不能达到或一再受阻后产生或积累起来的机体紧张状态。悲衰来自于失去,这种失去与个体的追求有关。恐惧则与摆脱逃避某动机有关。与感觉有关的情绪分为:疼痛的情绪如痛苦、厌恶(看到不顺眼的人和事)、愉快(如触摸宠物、异性时等)。与自我评价有关情绪包括失败和成功的情绪、骄傲和耻辱、罪过和悔恨、爱和憎等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高级情感。
情绪包括三个方面的独特内容,即情绪的内部体验、情绪的外部表情和情绪的生理反应。情绪的内部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感到很苦恼。表情是一种肢体语言,是内在体验的外在表现,如喜形于色、喜上眉梢 。情绪的变化伴随着躯体的生理生化变化,情绪生理反应主要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者对立统一的改变,持久的情绪变化会造成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人类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受个体生长成熟程度和后天学习过程两种因素的影响。情绪的表现方式主要由先天决定,但人类对一定事物的情绪反应时机、程度、种类以及伴随的行为则大部分从后天环境中学习得来,即受意志的支配。
脑干网状结构在情绪的发生中起激活作用,它提高或降低脑在情绪反应中的积极过程。网状结构是情绪形成的重要条件,下丘脑是情绪的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的整合部位,丘脑是情绪形成的中枢,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自我保存”的情绪和行为有关,这部分发动寻食、发怒等行为,有利于个体的保存,另一部分与“种族保存”的情绪和行为有关,这部分与愉快、性欲等相联系,利于种族繁衍。
情绪与个体的需求或目的是分不开的,情绪是以需求为中介。凡是与人的需求无关的事物,人对它无所谓情绪。“欲者,情之应也”,“欲由于情”。情和欲互为因果,需求即欲望,古人称为六欲、包括色、食、动、止、生、死,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或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生理性需求是对维持其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心理性需求是对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根据人体生命分为体生命、魂生命、灵生命三种生命形态,人体的需求也可分为三种:体生命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是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求,故古人说:“食色性也”。魂生命的需求是社会化的产物。物质财富的需求是一种安全意义上的需求,名誉、声望、权势的渴望是基于一种尊严意义上的需求。灵生命的需求是种超越自我的需求,是种纯精神领域的追求,信仰和道德规范,这是人类所独有的。
3、志为气之帅、意识之源、行为之由
人脑是人类行为和经验的物质基础,是志的载体。《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是生命的最高统帅,是高度集成化的气系统,主要功能是产生意识并通过意识场来调控气血的运行。人脑进化的主要特点是皮层的二级区和三级区面积显著地增大,即皮层的颞区、下顶区和额区,而这些区域正是高级心理活动的重要部位,是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综合、拟定和储存最复杂的行为程序及控制心理活动有关的部位。一级区又称投射区,包括额叶中央前回的运动中枢、顶叶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区、枕叶的视中枢、颞上叶的听中枢。一级区主要结构是皮层第Ⅳ、Ⅴ层细胞,一级区的机能具有高度模式特异性,专门接受外周各种感受器传入的信息(听、视、体感)和专门发送出运动的指令。二级区又称投射联络区,其结构主要是皮层Ⅱ、Ⅲ层细胞,一级区与感觉有关,二级区与知觉和认识有关,二级区能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对感觉经验进行加工和保存。如果二级区损伤,只会引起一种感觉的认识或知觉障碍,如听觉、视觉、触觉或躯体失认症。三级区即重叠区,在皮层后部,它们位于顶(体感)、枕(视)、颞(听)二级区的交界处,在顶——枕——颞的重叠区。其功能是整合多种感觉模式的信息。在三级区中,模式特异性消失了,所以这些部位损伤时,视、听、触、动觉的感受性仍保持完好,但在理解传给它们的完整的信息感到困难。引起的逻辑、空间定向等方面的障碍,出现失算、遗忘性失语、左右失认、失用、人面不识和地域性概念及记忆障碍等,所以说,皮质后部二级区是保证脑活动的局部形成的最高组织,而三级区是组织人的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的脑基础。三级区的前额叶的功能与有目的指向性活动的最高级整合形式有关,负责组织,计划和实现随意活动,涉及语言、记忆、智力、人格直至意识活动,是心理学的重要结构部位。前额叶损害可使病人行为刻板或出现重复性动作。此外,亦可出现行为调节的解体,如语言表达与组织障碍(持续性言语、或模仿言语)、计划性差(智力活动)、主动识记差(记忆活动)及人格方面的改变(不关心未来、易冲动、缺乏主动性等)。第三级皮层仅见于人,约占整个大脑皮层的一半以上,其细胞主要来自Ⅱ、Ⅲ层,在个体发生上这部分脑是最晚成熟的,约七岁以前它不能充分发展。
人类存在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光、声、嗅、味、触等感觉刺激作用为信号来形成条件反射,这种信号直接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受装置,都是现实具体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语词作为抽象的信号,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类由于社会性劳动与交流产生了语言,语词是现实的概括和抽象化,人类借助于语词表达其思维并进行抽象的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概括是借助语词来实现的,任何词都是已经概括化了的东西,它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固定下来,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理解的一种信号,人的思维主要是词的思维。
人类行为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本能行为,不是由后天学习所获得。条件反射是由后天学习获得的, 因而是习得行为。条件反射可分为反应性条件反射(非随意行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随意行为)。
意志是在需要和动机的基础上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其基本特征在于: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在行动之前,行动的目的已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随意运动是由人主观意识控制和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要求和目的指向的运动。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赖以实现的条件。如果没有随意运动,意志行动就无法实现,意志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有所不同,但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意志品质受世界观、信念、修养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换言之就是人们注意到的清晰的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活动。意识可分为潜意识、现实意识、前意识。不能被个体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例如本能的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经历等。前意识指目前不在意识之中,而又能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的欲望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潜意识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具有即刻被满足的倾向,遵循“唯乐原则”,存在于体生命之中,有人称为:“本我”。现意识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以保护个体的安全性,遵循“现实原则”,存在于魂生命之中,也有人称之为“自我”。前意识即所谓的良心、良知、良能,其特点为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对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前意识存在于灵生命之中,有人称为“超我”。
4、神为志之帅、人格之本、德性所在
神在志之上,为志之帅,其载体为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神明即人灵生命,它既是起始的,也是终结的,既是最高的,也是最低的生命表现形式。所以《生气通天论》说:“神之本,本于阴阳”。心为灵之所,物之任。《灵枢•本神篇》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邪客》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脏是神明的主宰,血液是神明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
《易•系辞下》说:“能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上》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性”,“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神的显现在于斋戒,类似于气功修性的“胎息”、“辟谷”等。《素问•生气通天》说:“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神的功能在于化德行,明事理。《系辞上》说:“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道”。神即“灵感”,“心灵感应”。“一阴一阳之为道”,“道成肉身”即产生了神明。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12:1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生理篇

二、机体局部的静态结构性
机体的框架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零散的组织器官相连而成的,这些组织器官具有独立的结构和特殊的功能,是构成人体框架结构的基本单元,我们把它称为局部,根据其共性特征,把他们分为四大组织。四大组织相互组合则形成八大系统,千万个独立的器官。
1、四大组织
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统称为细胞间质。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近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组成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这四种组织是构成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故又称为基本组织。
⑴、上皮组织: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觉等功能。机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要通过上皮组织来实现。根据上皮组织的形态和机能,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被覆上皮排列成膜状,广泛被覆于身体的表面及衬附体内各管、腔、囊的内面及某些器官的表面。凡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均称为腺上皮,腺上皮细胞大都聚集存在,排列成团、索、泡或管等结构。腺上皮在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诸如机体物质代谢、生长、发育、消化吸收、保护防御以及生殖哺乳等机能,都需要在有关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参与下完成。人体内腺体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类。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分泌物经导管排至各器官的管腔内或体表,如唾液排至口腔,肝脏分泌的胆汁排到十二指肠等。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渗入周围毛细血管内,循环全身以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活动。感觉上皮是在上皮细胞过程中,形成具有接受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组织,例如味觉上皮、嗅觉上皮、视觉上皮、听觉上皮等。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修复和再生能力。
⑵        、结缔组织。细胞的种类多,数量少,形态多样化,无极性的分散于间质中,细胞间质多,包括基质和纤维两部分。结缔组织具有多种功能,如联结、支持、保护、防御、修复、营养及运输等。结缔组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它是由间充质细胞和多量稀薄的基质构成。根据各种结缔组织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疏松结缔组织是一种柔软并具有弹性和韧性的组织,它形成各种器官的支架,保持器官的一定形态,联结器官中的各种组织。它有细胞、纤维和基质三种成分构成,其中细胞和纤维的含量较少,排列乱而疏松,埋于基质中,基质含量较多。致密结缔组织中是纤维成分非常多并紧密排列,基质和细胞成分非常少。功能上具有坚强的连接作用。如肌腱和韧带、皮肤的真皮和各器官的被膜等。网状组织是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是构成某些器官的支架、起支持作用。脂肪组织是由大量脂肪细胞密集而成,约占成人体重10%,主要功能是贮存脂肪,脂肪氧化时供给能量,是体内最大的能量库,同时还有减少体温的散发,缓冲外来压力。软骨组织也是由细胞、纤维和基质组成,既有韧性又有弹性。主要功能是支持和保护作用。骨组织是体内坚硬的结缔组织,基质中含有大量钙盐,体内的钙约99%以骨盐形式沉着在骨组织内,故骨组织为人体最大的钙库,与钙、磷代谢有密切的关系。
⑶、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和细胞间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肌细胞又称肌纤维,肌纤维的收缩作用是由肌原纤维来实现的。躯体运动、消化管的蠕动、心脏血管的收缩以及呼吸、泌尿、生殖器官的活动等等,均和肌纤维的收缩作用相关联。根据肌组织的形态和机能的不同,可区分为平滑肌、骨胳肌和心肌三种。平滑肌主要构成血管及某些内脏器官的肌层部分。骨胳肌又叫横纹肌,主要分布于四肢、躯干及头部等处,此外还有分布在舌、咽、喉及气管的上段等处。心肌是由心肌纤维组成,主要分布在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心肌在生理上特点是能够自动地有节律性收缩,不受意识控制,是不随意肌。当受刺激时, 心肌纤维可全部同时收缩,收缩的的持续时间较长,但不出现强直收缩。
⑷、神经组织。它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机能。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组织具有支持、绝缘、保护和营养等机能。神经组织在体内分布广泛,遍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组织和器官,把机体的各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主宰着机体的生命活动。周围神经纤维受伤后,一般都有再生能力,可恢复原来的机能,所需时间约为3-6个月。中枢神经纤维受伤后,虽然也能再生,但完全恢复机能活动较为困难。成人体内神经元是最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分裂繁殖能力,其数量在胚胎发育期就已决定了。
2、八大系统
一个完整的人体可以从形态功能上,划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各系统的功能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神经——体液的支配和调节下,构成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⑴、运动系统:是人体完成各种动作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器官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胳肌三部分组成。全身的骨借骨连结构成骨胳。肌附着于骨,跨过关节。由于肌的收缩和舒张牵动骨,通过关节的活动而产生运动。所以在运动过程中,骨是运动的杠杆,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肌是运动的动力。三者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协调一致,随着人的意志,共同准确地完成各种动作。运动系统除具有运动功能外,骨胳还是人体的支架,它与肌肉共同维持人体外形,并构成体腔的壁,如颅腔、胸腔、腹腔与盆腔,以保护脏器,协助内部器官进行活动,如呼吸、排便和分泌等。
⑵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从口腔到肛门的迂曲的长管,根据其位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小肠蟠曲于腹腔内,从上向下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段。大肠位于小肠周围,又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直肠末端以肛门通向体外。临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叫上消化道,而把空肠至肛门一段叫下消化道。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可分为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是独立存在的器官,如肝、胰和唾液腺,它们都是以导管和消化道相通。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肠腺等,它们均直接开口于消化管道内。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并将食物残渣——粪便排出体外。消化管的运动,如咀嚼、吞咽、胃肠蠕动等,将食物磨碎,并使磨碎的食物与消化液混合,推动食物向下,最后把粪便排出体外,这种依靠消化管的机械运动所进行的消化活动叫物理性消化。在进行物理性消化的同时,消化腺亦分泌各种消化液进入消化管内与食物混合,消化液内含有多种消化酶,把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小分子的可溶于水的营养物质,以便于被肠道吸收,营养全身。这种以消化液进行化学分解的消化活动叫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相辅相成地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
⑶、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支气管在内的各级分支及大量肺泡、血管、淋巴管、神经等组成的肺。此外,还有呼吸的辅助装置——胸膜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在这一功能活动中,从鼻至支气管的各级分支为传递气体的呼吸道,而肺泡则为气体交换的场所。临床上通常把鼻、咽、喉叫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叫下呼吸道。咽是消化和呼吸共同的通路,喉是呼吸道中的特殊部分,兼有发音功能。
机体由于生命的需要,终生不停地有规律地借呼吸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以取得生命活动中所必须的氧。同时将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系统动至呼吸系统而排出体外。这样才能保证器官组织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若机体发生缺氧或二氧化碳的积聚,就会防碍正常的新陈代谢,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人类呼吸系统因社会生产和语言的影响,形成了许多特点,如人体的直立姿势,使上肢得到了解放,也促进了胸廓的发展。两肺随着胸廓的发展成为锥形体,占据着胸腔的绝大部分。声门也由额状而变成水平位置的矢状裂隙等等。
⑷、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肾是生成尿的器官,输尿管为输送尿液入膀胱的管道,膀胱为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为尿液排出体外的管道。
泌尿系统是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途径之一,其主要功能为泌尿和排泄尿液。人体组织的一些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等以及多余的水分,由循环系统输送至肾脏,在肾内形成尿液,再经输尿和排尿的管道排出体外。因此,泌尿系统在调节体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泌尿器的功能发生障碍,代谢产物则蓄积于体液中,使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内环境的相对平衡遭受破坏,从而影响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出现尿毒症,危及生命。
⑸、生殖系统:主要功能为产生生殖细胞,繁衍后代,延续种族和分泌性激素。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生殖器和女性生殖器,男女生殖器又各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男内生殖器包括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和附属腺等。睾丸是产生男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输精管道是输送精子并将其排出体外的管道,包括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的一部分。附属腺有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它们的分泌物对精子具有营养和增强其活动的作用,并与精子共同构成精液。男外生殖器包括阴茎和阴囊。女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卵巢为生殖腺,有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作用,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则为生殖管道。女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及前庭大腺等,这些结构和器官大部分位于会阴处。
⑹、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为一密闭的管道系统,由于管道内所含的成分不同,又分为心血管系和淋巴系两部分。心血管系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其中流动着血液。淋巴系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器官组成,其管道中流动着淋巴,最后也流入静脉内。
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开心脏的管道,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静脉是血液流回心脏的管道,起于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沟通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呈网状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毛细血管是血液同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自心脏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再返回心脏。血液就是沿着这个密闭的管道系统流动,周而复始,形成血液循环。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肠管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入的氧运往全身各组织,同时将全身各组织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往肺、肾和皮肤排出体外。此外,循环系统还能把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运送到各器官,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⑺、内分泌系统:内分泌器是特殊类型的腺体,无排泄管,故又称为内分泌腺或无管腺。这种腺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渗入血液循环中,输送到全身,因此腺的血管供应丰富,腺细胞与毛细血管紧密相贴。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虽然极微,但它是机体内的一个重要的功能调节系统,以体液的形式进行调节。内分泌腺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主要作用于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机体对外界的适应、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方面。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机体的功能紊乱。因此,维持激素分泌水平的相对稳定对于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每种激素有其特定的作用对象,称为该激素的靶细胞或靶器官,靶细胞的胞体内或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激素只能与相对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内分泌腺可分为两类:一类在形态结构上是独立存在,肉眼可见的称内分泌器官,如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胸腺和松果体等。另一类位于其它器官的内部,以内分泌细胞群的形式出现,称内分泌组织,如胰腺内的胰岛,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卵巢内卵细胞和黄体以及胸腺内网状上皮细胞等。此外,近年来发现体内尚有许多器官的某些组织中如胃肠道粘膜上皮、肾、精囊腺、胎盘和丘脑下部等也兼有内分泌功能。
⑻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是高度发展的系统。它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属于主导地位。其基本功能表现为神经系统协调人体内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保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使人体活动能随时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保证人体与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特别是大脑皮层进化到非常复杂的程度,它可以在实践中产生思维活动,因此人类不只是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且可以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这是人类神经系统的最主要的特点。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依照所在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中枢神经系包括脑和脊髓两部位。周围神经系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脊髓相连的脊神经。依据所支配的对象不同,又可将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两者都有传入(感觉)和传出(运动)纤维。根据以上分法,可将神经系统的区分归纳如下表:


1、        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器官
由几种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胃、肝、肾等。一系列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行使某特定的生理活动,构成系统。器官是局部具有独立的结构和特殊功能的结构单元。
⑴、运动系统的器官
①、骨。骨是体内坚硬而有生命的器官,主要由骨组织构成。每块骨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功能、位置及其本身的神经和血管。全身骨的总数约206块。可分为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颅骨四部分。
②、骨胳肌。全身骨胳肌约占体重的40%,600多条,每块骨胳肌均由数量很多的肌纤维机构,具有一定的形态,占有一定的位置,并有一定辅助装置及其自身的神经和血管,故每块肌肉便是一个器官。肌肉可分为躯干肌(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头颈肌(头肌、颈肌)、上肢肌、下肢肌。
⑵、        消化系统的器官
①、消化管。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其前壁为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  ,口腔的重要结构有牙、舌、唾液腺、腭、扁桃体。
咽是消化管上端扩大的部分,是食物和空气的交叉通道,吞咽时食物从口腔经口咽部、喉咽部入食管,吸气时空气从鼻腔至鼻咽部,再经口咽部、喉咽部入喉和气管。
食管是一前后扁窄的肌性管道,成人长约25厘米,其作用是借其本身的蠕动将食团向下推移至胃。
胃是消化管膨大的部分,具有容纳和消化食物的功能。胃有进出二口,前后二壁,上下二缘。胃的进口叫贲门,与食管相连。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续。胃上缘叫胃小弯,下缘叫胃大弯。胃壁可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为消化 及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小肠全长约5-6米,起于幽门,止于盲肠,迂曲盘旋于腹腔的中下部。它从上而下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段。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段,长度相当于本人12个手指的指幅,约25-30厘米,位于上腹部略偏右侧,全长呈向左上方开口的“C”字形,包绕胰头。空肠和回肠是一条连续的长管,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界限,空肠起于十二指肠曲,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位于左腰和脐部。回肠约占空回肠全长的3/5,主要位于脐部和右腹沟部,向右经回肓结肠口通大肠。
大肠是消化管最后一段肠管,在右骼窝以肓肠起始,末端止于肛门,全长约1.5米。于腹腔内围绕在空回肠周围。根据大肠的位置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肓肠(包括阑尾)、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②、消化腺。人体的大消化腺除三对唾液腺外,还有肝和胰。肝分泌胆汁,胰分泌胰液。
肝为人体最大腺体,肝的功能很复杂,除能分泌胆汁外,还参与物质代谢,储存糖元、解毒和吞噬、防御等。
肝是一实质性器官,由肝细胞和一系列管道系统如门静脉、肝动脉、肝管、肝静脉等构成。肝细胞所分泌的胆汁,经左右肝管至肝总管,再经胆囊管入胆囊内储存和浓缩。进食时胆囊收缩,括约肌放松,浓缩的胆汁经胆囊、胆总管入十二指肠,对食物进行消化。
胰是人体的第二大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内分泌部可分泌胰岛素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元,胰淀粉酶和胰脂酶等,在消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在胰的实质内, 有一长从左向右横贯全长的排泄管,叫胰管,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乏特氏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③、腹膜:是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由间质及其下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脏壁二层相互移行,共同围成一个浆膜间隙,叫腹膜腔。男性的腹膜腔是一个密闭的肓囊,而女性腹膜腔可借两侧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体外相通。
腹膜形成的皱壁、韧带、系膜、网膜等结构,不仅对器官起着固定作用,也是血管、神经等进出器官的桥梁。腹膜正常时能分泌少量浆液,润滑器官,减少器官运动的磨擦。另外还有吸收、防御、修复、对刺激的反应等功能。
⑶、呼吸系统的器官
①、        鼻,是呼吸道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它可分为外鼻、鼻腔、鼻旁窦三部分。
②、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音器官。喉结构复杂,由软骨、韧带、粘膜、喉肌构成。
③、气管及支气管。是连结喉与肺之间的管道,不仅是空气的通道,而且具有防御、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的作用。
气管为后壁略平的圆筒形管道,成人长约11-13厘米。由软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支气管的构造基本与气管类似,由不规则的支气管软骨、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构成。左支气管细而长,约4-5厘米,右支气管短而粗,长约3厘米,为气管的直接延续,呈陡直的位置,因而异物多堕入右支管内。
④、肺,为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肺门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之处。左肺被斜的叶间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除有与左肺相应的叶间裂外,尚有一横行的右肺副裂,故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⑤、胸膜:在胸腔内形成左右两个闭锁的浆膜囊,分为壁层和脏层。胸膜的壁层与脏层之间的腔隙称为胸膜腔,内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呼吸时两层胸膜间的磨擦。
⑥纵隔:位于胸腔中部,它是分隔左右胸膜腔的间隔,呈矢状位,上窄下宽,而且显着偏左。
⑷泌尿系统的器官
①、肾,为对称的实质性器官。肾门是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出入的部位,肾门向肾内扩大的空隙,称为肾窦。窦内容纳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的主要分支、淋巴管和神经等结构,其间充填有脂肪组织。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肾内生成的尿液,流经乳头孔进入肾小盏。输尿管起自肾盂,终于膀胱,成人输尿管长约25-30厘米。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扁形管状器官,全长口径粗细不一,有三个生理狭窄,尿路结石常被卡塞在狭窄部,引起管壁平滑抽痉挛,而发生剧烈的绞痛,或造成尿路梗阻,进而导致肾盂积水等。
②、膀胱是储尿的肌性囊状器官。伸缩性很大,膀胱的平均容量一般正常成人约300-500毫升,最大容量可达800毫升。膀胱壁主要有浆膜、肌层和粘膜构成。膀胱的肌层称为通尿肌,由外纵中环及内纵三层平滑肌构成。在膀胱与尿道连接处,环行肌层增厚形成膀胱括约肌。
③尿道男女在功能和结构上不完全相同。男性除有排尿功能之外,还兼有排精的作用。女性尿道短而直,易于扩张,长约3-5厘米,直径0.8-1.2厘米,位于耻骨联合后下方与阴道之间。
⑸、生殖系统的器官
①、男生殖器: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是扁卵圆形,表面光滑,每个重约10-15克。精曲小管是精子发生的部位,在精曲小管之间,充填有结缔组织,其中存在间质细胞,能分泌男性激素。
附睾为精子贮存库,从睾丸内排出的精子,在附睾继续发育成熟。附睾为男性生殖器结核好发部位、往往在病变处出现硬结。输精管为一肌性管道,全长约50厘米,管粗约3毫米,管腔细小,管壁较厚,在活体触摸时,为一条坚实的圆索。
男性生殖器的附属腺,配置在尿道周围或其附近,它们的分泌物,均排入尿道,与精子共同组成精液。包括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
阴囊为一下垂的皮肤囊袋,位于阴茎根与会阴之间。在阴囊深部有包裹睾丸、附睾及精索的各层被膜。
阴茎分为三部分:阴茎根、阴茎体、阴茎头(龟头),由两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构成。海绵体是由结缔组织、弹力纤维和平滑肌交织而成的海绵状结构,其中含有许多与血管通连的腔隙,腔隙充血时则阴茎勃起。
②、女性生殖器
卵巢为扁椭圆形的实质器官,大小及形态随年龄而改变,左右各一。卵巢包裹在子宫阔韧带后叶内,并经卵巢悬韧带和卵巢固有韧带悬系在骨盆腔侧和子宫上。输卵管为一对细长弯曲的嗽叭形肌性管道。长约8-12厘米,直径约5毫米。由外侧向内侧,输卵管可分为输卵管漏斗、壶腹、峡、子宫部四段。
子宫位于骨盆腔内,为单一的肌性中空器官,具有孕育胎儿和产生月经的作用,形态、大小、位置及结构,随年龄、月经、妊娠而变化。
阴道为前后扁平的肌性管道,连结子宫与外生殖器,为导入精液,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路。
女外生殖器又称女外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前庭球和阴蒂、前庭大腺。
女乳房是最大的皮肤腺,为汗腺的特殊变形,构造上近似皮脂腺。女乳房的功能活动和女生殖器有密切的关系,由青春期开始,女乳房逐渐发育生长,并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变化,怀孕后乳房腺组织随妊娠月份的增加而发育增长,分娩后腺组织出现旺盛的泌乳活动。
尿生殖膈位于尿生殖三角的深处,从前下方封闭小骨盆出口,横列在左右耻、坐骨下支之间,系由尿生殖膈上筋膜、尿生殖膈下筋膜和位于二层筋膜间会阴深横肌及尿道膜部括约肌构成。尿生殖膈中央,男子有尿道,女子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盆膈位于肛门三角的深部,封闭小骨盆出口的大部,中间被直肠末端穿过,有承载膀胱、内生殖器和肠管等的作用。盆膈由肛提肌和盆膈筋构成。
⑹、循环系统器官
①、心脏是中空的肌性器官,为心血管系的中枢,在生活状态下,它有节律的搏动,自肺静脉收受动脉血,自上下腔静脉收受静脉血,再推送动脉血到主动脉、静脉血到肺动脉,完成血液循环。心脏外形象一个倒置的圆锥体,尖端指向左前下方,称心尖。一般情况下,心脏大小约和本人的拳头差不多,重量约为260克左右。心脏有四个腔,即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房间有房中隔,左右心室间有肌性的室中隔。正常情况下,左半心与右半心完全隔开,互不相通。心壁分为三层: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其中心肌层最厚、有强大的收缩功能。心的传导系统是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的,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束。营养心脏本身的动脉,为发自主动脉起始部的左右冠状动脉,心脏受植物性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②、心包为一纤维浆膜囊,包括纤维层和浆膜层两部分。浆膜层又分为脏层和壁层,两层间的腔隙称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脏搏动时磨擦。
`③、人体的血液循环有两个途径,循环于心脏和周身之间的为体循环。循环于心脏和肺之间的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心脏连接在一起,共同组成人体的循环系统。如图表示:


全身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凡从心室发出血管及其分支,称为动脉。进入心房的血管及其分支,称为静脉。毛细血管呈网状连于动静脉之间。
④、淋巴系是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为协助体液回流的辅助装置,主要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内含有无色透明的液体叫淋巴。淋巴结和淋巴器官具有制造淋巴细胞、过滤异物、吞噬细菌和产生抗体等到作用,因此,淋巴系不仅是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造血功能,还是人体的重要的防御器官。
淋巴结多存在于较隐蔽和活动较大部位。人体内淋巴结的数目较多,所产生的淋巴细胞进入淋巴液中,共同形成淋巴。淋巴管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全身淋巴干共9条,所有淋巴干均分别归入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两条淋巴导管。胸导管长约30-40厘米,其下端起于梭形大的乳糜池。它收集了左侧上半身和整个下半身的淋巴。即全身约3/4的淋巴都汇入胸导管。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小结、扁桃体、胸腺和脾。脾位于左肋部,在第9-11肋之间。脾重约110-220克。脾储存大量血液,并能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吞噬致病的微生物和异物。胚胎时期,脾是造血器官,但在成人却只能产生淋巴细胞。
⑺、内分泌系统的器官
①、甲状腺位于颈部,在喉的下方,贴附于喉及气管的侧面,甲状腺峡呈横位,连接左右两叶。甲状腺的功能是分泌含碘的甲状腺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加速血糖分解,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尤其对骨胳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十分重要。
②、        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钙代谢,维持血钙平衡。
③、肾上腺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肾脏上端。由肾上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组成。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调节水盐代谢和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等作用。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者都有使动脉血压升高的作用。
④、垂体位于颅中窝的垂体窝内,垂体上端借漏斗与丘脑下部相连。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可以促进机体尤其是骨胳的生长及促进性腺的发育。此外,前叶激素还能影响其他内分泌腺如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的活动。垂体后叶激素主要作用于平滑肌,尤其对子宫壁肌肉有使其收缩的功能,因而常可用于催产及产后止血。
⑤、胸腺是一个淋巴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分泌的胸腺素参与细胞免疫的作用。
⑥、松果体又名脑上腺,松果体激素能调节控制身体的发育和成熟。松果体在儿童7-8岁时发育至顶峰,以后逐渐萎缩。
⑻、感觉器官。它是感觉神经末梢连同辅助结构组成的特殊装置。根据感觉器的所在部位和刺激的来源,大致分为外部感觉器和内脏感觉器。
分布于身体表面的感觉器,如皮肤的感觉器以及嗅、味、视、听器等。它们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如触、压、痛、温度(冷热)以及嗅、味、光、声等。触压、痛、温度觉称一般感觉,嗅、味、视、听觉称为特殊感觉。
分布于内脏、心和血管壁等处,接受来自内脏、心和血管壁的刺激如压力、温度、化学、渗透压等。
①、眼是人体重要的视觉器官,能接受光的刺激。由眼球及其辅助装置两部分组成。眼球由眼球壁和折光装置组成,眼球壁由外至内由三层膜构成,外膜又称纤维膜,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可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中膜由前至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内膜即视网膜。眼球的折光装置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眼球的辅助装置包括眼脸、结膜、泪器和眼肌等。
②、耳又叫位听器,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收集声波,中耳传导声波,内耳兼有感受声波和位觉刺激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三部。内耳又称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9:04: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生理篇

第三节  三部系统的统一性
机体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从整体的观念看,人体如同一个圆桶样的模式结构。有暴露于自然界的外层,有包裹在里的内层,有介于内外之间的核心层。由于内外两层都与外界相通,故外层为表部,内层为里部,表里之间称为枢部。在人体这个圆桶结构内,装填着担负人体生命活动的极其微妙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它们凭借着阴阳的相对平衡,保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一、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看人体三部划分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系辞》也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兼三材而两之,故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说卦》也说:“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三极,三才之道是古人对宇宙即时空的划分。如地球可分为地核、地曼、地壳。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原子有质子、中子、电子等。无论从宏观还是到微观,自然界万物都可分为三个层次和三个过程。人体也如此,分为表部、里部和枢部三部。《素问•离合真邪论》说:“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灵枢•终始篇》也将人体分为阳部、阴部、阴阳相交三个部分。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说:“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二、从胚胎发育看人体三部划分
人体是由一个受精卵分化而来的。受精卵初期的细胞分裂称为卵裂。胚泡植入子宫后,内细胞群不断分裂、增殖,在靠近胚泡的一面,首先分出一层细胞称为内胚层。内胚层迅速向外扩展,围成一封闭的束称为卵黄束。与此同时,内细胞群的其余部分,因中央出现一腔隙而形成束状,称为羊膜束,羊膜束底部的细胞,成为外胚层。
外胚层细胞急剧分裂,在内、外胚层间又形成一新的细胞层,即中胚层。中胚层和内、外胚层相贴处的两端,分别形成口咽膜和泄殖腔膜。
早期的胚胎细胞是形态结构基本相似,具有可塑性和多种潜能的未分化细胞,随着胚胎的发育,这些未分化的细胞,形成了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各不相同的组织和器官。人体的各组织和器官即由外、中、内三个层分化而来。
1、外胚层的分化:神经管形成后便与外胚层脱离,发育成脑、脊髓和植物神经细胞的原基,形成神经系统。另外,还有某些内分泌腺如脑下垂体,肾上腺髓质。
除神经管外,其余的外胚层则被覆在胚体表面形成皮肤的表层及附属器官。此外还形成眼、耳、鼻等的一部分。
2、中胚层的分化:中胚层是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的。中胚层又可分为体节、生肾节和侧中胚层。体节主要形成颈、躯干、四肢和骨胳肌、脊柱、真皮及皮下组织。
生肾节形成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如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的上皮部分,肾脏的肾小管、输尿管、膀胱三角等。
侧中胚层又分化为脏层和壁层。壁层与外胚层相贴,共同构成体壁,脏层与内胚层相贴共同形成消化管的管壁,两层之间为一腔隙,分化成胸腔、腹膜、心包腔。
从中胚层游离出一些星形细胞,分化成各种结缔组织,如血液、骨髓、淋巴软骨组织、骨组织、脂肪组织、骨膜、脑脊膜、肌腱、韧带、椎间盘髓、网膜、腱鞘、滑液囊、关节腔膜、血管、淋巴管、淋巴结、脾等。另外还有消化管、血管的平滑肌。
在体节形成以前,心脏即开始发生,首先由口咽膜前方的中胚层分化形成心脏的原基——生心板。
3、内胚层的分化:由内胚层分化出的卵黄囊形成原始消化管,发育成从咽到直肠各段及肝、胰等消化腺的上皮。
由原始消化管的前端(咽与食管交接处)的向腹面突出的长脊,形成呼吸系统的的原基,将来演变成咽、气管、各级支气管以及肺泡等上皮。
咽部的内胚层以后分化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如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皮质等。
卵黄囊中血岛是胚胎最早的造血场所,它能产生造血干细胞。原始生殖细胞也由卵黄囊壁产生的,如女性尿道的上皮,男性尿道近端上皮,膀胱三角除外的上皮,男性前列腺和尿道腺的上皮,女性前庭腺的上皮等。
三、从《伤寒论》看人体三部划分
1、《伤寒论》中三部的概念:《伤寒论》是一部辩证辩证论治专著,它的三部概念是病理的三部,即病位。
论中提出了表(外)、里(内)、半表半里(半在里半在外或表里)三个病位,突破了《内经》只言表、里的概念。半表半里(半在里半在外)是《伤寒论》对人体病位补充和发展,也是对《周易》“三极之道”在医学辩证中的具体应用。半表半里横跨表里之间,既独立又联系。张仲景创造性的使用了“半在里半在外”即半表半里或表里这样一个概念,而没有使用“中”之类的概念,表明仲景已经注意到了三部之间的统一性。
在《伤寒论》中言及表的条文有18条,外的条文18条,除一般用语如53条指脉外,82条指外证、213条指津液外出,380条指外气,其余全部指表部、表证、和治表。言及里的条文15条,内的条文4条,除233条指体内为一般用语外,皆指里部、里证、治里。半在里半在外虽然只有148条一条,但仲景另用“表里证”来表述半表半里证,如252、257两条提出“无表里证”,74条提出“有表里证”。那么“表里证”仲景究竟是指什么呢?后世多曲解为表证和里证,另有人认为:表里证是一偏正词,或单指里证,或单指表证,惑误不可胜言。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上说:“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病)在半表半里”表里连用,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已经不再是表加里的意思了,如表里虚,表里俱热等。表里证即半表半里证。
2、《伤寒论》中表、里、半表半里的病证范畴及三部的界属。
从表证的条文和方证中我们归纳出带有明显部位的病证如下:头痛、头项强痛、身疼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手足厥寒、无汗或汗出而喘、咳而微喘、喘而胸满等,不难看出,表证界属为:头项、躯干、四肢、手足、皮毛和呼吸系统。
从里证的条文和方证中,把带有明显部位的病证归纳为:腹满、腹满痛,腹大满不通,少腹里结、小腹但硬满、小腹硬、心下必痛、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心下满而硬痛、心下因硬、心下痛按之石硬、心下痞硬满,胃中必有燥屎,有燥屎在胃中、胃中有燥屎,不大便、大便难,大便乍难乍易,下利、呕逆、噫气不除,腹中雷鸣等。里部的界属为: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胃肠道,它的病证主要表现在体表的投影区:心下(胃脘部)、腹部、少腹等。
半表半里部由于《伤寒论》中提到的条文有限,仅从148条很难看出它的界属。不过我们从小柴胡汤证可以看出:胸胁苦、心烦喜呕、胁下痞硬,胁下满,胸满胁痛,胁下硬满、胁下及心痛。从以上病证可以看出:半表半里部主要病证表现为心、胸、胁三个部位。柯琴说:“中外不相及,是病在半表半里,大小柴胡汤主病也,此所谓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用白虎、栀子鼓……之类”。柯琴把白虎、栀鼓之类划归半表半里是很有见地的,半表半里包括了整个循环系统,以心为主导,症候主要表现在胸胁。
四.用系统论观点对人体三部划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转化。人体需要从外界摄取的物质有两类:一是天阳之气,即氧气,一是地阴之气,即水谷精微。天阳之气与地阴之气合二为一则形成人体生命自身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血液。围绕氧气、饮食、血液这三个“目的点”,人体各组织器官则形成了三个高度程序化的子系统——表部、里部、枢部。
贝特朗菲在《有机论》中说:“生物体不是一个部件杂乱无章的堆积物,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种有机体具有一种新质,即系统质”。人体三部的自动组合,它不同于各部分质的相加,而是系统各要素集成化的产物,它在结构上可能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可能只作为系统状态的一般特征而存在。因此,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到,只有借助于系统分析才能揭示它。如表部肺与皮毛、肌肉、骨胳的自动组合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利用空气。它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为了完成这个“目的点”。肺的有节律的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皮肤规律地开泄和闭缩,骨胳肌不停地收缩等。哈肯在《协同论》中认为,大系统的功能结构特征是各系统功能结构协同作用的结果。系统只有在:“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能显示它的稳定性。
在里部食道、胃肠的功能是适应饮食物,对摄取物进行消化        、吸收、排泄,一切生理活动都为适应饮食而存在,这就是里部的“目的点”。胃肠有节律的蠕动,从吸收水谷精微到排泄糟粕,保证里部的正常新陈代谢为其“目的环”。在枢部,心脏、血管的一切功能活动都是为了适应气血循环为其“目的点”,通过心血管的舒缩功能,使气血向各组织器官输送营养,产生各组织脏器的生理效应,同时载走组织的代谢产物,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和新陈代谢,构成枢部的“目的环”。人体三部“目的点”的适应都是通过“目的环”的正常运行来实现的。
三部的系统性,表现为一种有机关联性,即系统质,而不是组成系统的组织器官的部分质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几个脏器的自身功能,而是通过互相连接、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统一的机体,这就叫系统性。系统新质和系统性就是把许多单一功能构成一个整体功能。以里部系统为例,病邪侵入时,会出现两种不同性质的反应,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阳明病是里部表现为热力增高,吸收功能亢进,大便秘结的阳性反应,反之,热力降低、吸收减退、大便溏泄的阴性反应则叫太阴病。这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系统新质和系统性,在里部就不可能出现阳明病和太阴病,只有连成系统,才会出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里部这个系统是一条线连起来的整体,《伤寒论》称之为“胃家”,即系统功能,而不是消化器官的单摆。
五、        三部的功能。
1.表部: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和大自然的空气发生密切关系。凡是和空气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以空气的呼出吸入作为生理活动的条件,又以空气中的病邪作为致病因素。
1.1肺与皮毛的关系:
在机体,把接触空气的地方都算作表部的面积。体表和皮毛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为2.5-3.5平方米,而肺由四亿左右个肺泡组成,与气体接触面积为60-100平方米,是皮毛的30-40倍。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皮毛表里”是十分有道理的。有关体温,正常人每天通过辐射、对流占总散热的73%,蒸发散热占14.5%,呼吸散热占10.7%,二便散热占1.8%。从上述数据看,散热主要集中于体表。如果体表不能将这些热散出,必然集中到肺去代偿。通过进行多方面的生物学研究证明,青蛙将肺叶切除可以活六天,而将皮肤剥去则很快死亡。另外,许多节肢动物无肺、靠体表与外界进行体温对流和气体交换。由此可见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功能相连。在人体,肺与皮毛之间的主导作用,以肺为主。如《内径•六节脏象论》上说:“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五脏生成》也说:“诸气者,皆属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而在《咳论》《痿论》中也说:“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以上《内经》中的记载有几个主要的字,即本、属、合、主、应,本是根本,属是系属,合是联合,主是主导,应是感应。通过这几个字,可以具体地描绘出肺与皮毛的关系来。
1.2.呼吸功能的进化,一切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一切生物都有呼吸功能。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呼吸过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动物有外呼吸功能。高等动物和人类用肺呼吸,低等动物根本没有肺脏,当然也不能用肺呼吸。肺脏和心脏一样,也是在种系发生过程中逐渐进化、逐渐完善的。所以肺脏和心脏的关系非常密切。
单细胞生物只有原始的弥散呼吸、既无心脏,也无肺脏。无脊柱动物如鱼类并没有肺、而是用鳃呼吸,同时吞噬水到肠管,在肠管内也进行着气体交换,而心脏是两腔的静脉心。两栖如青蛙虽然有了肺,皮肤呼吸仍然很重要。如果摘除肺、青蛙仍可长时间生存,但如果在青蛙皮肤上涂上油脂,以封闭皮肤呼吸,青蛙很快死亡。青蛙的心脏也只有三个腔,是“混合式双循环”。高等脊椎动物有了完整的复杂的肺腔,同时也有完整的复杂的四腔心脏,有了完整的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液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动脉血和静脉血不再混合,但即便是人类皮肤也保留着呼吸功能。
1.3.外呼吸的完成: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摄取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呼吸是维持新陈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
1.3.1.肺主肃降:
气体进入肺是由于大气和肺泡之间存在着压力差的缘故。肺内压的周期性交替升降,造成肺内压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我们把肺的呼吸原理比作手风琴,风箱拉开,容积增大,就会产生吸引力,于是空气由进气孔进入,反之风箱压小,空气会排出,由于有进气孔、风箱内的空气单位与大气压总是平衡的。如果将风箱的进气孔封闭,以阻止空气进入,且继续拉开风箱,使箱内容积增大,只能以原有的空气单位量分布于扩大的容积中,空气密度降低,压力减小,与大气压相比,自然成了负压。
胸腔的四壁与无进气孔风箱相似,吸气时胸壁向外张开,胸腔容积增大,同时横膈下降,进一步增加胸腔的空间容积,这样就形成了胸腔负压,并产生了吸引力,将肺张开,肺通过呼吸与大气相通,空气便由呼吸首吸入肺内。呼气时胸腔容积变小,横膈膜上升,使胸腔容积缩小,胸腔内负压减小,且肺是有弹性的组织,被拉开后,自己也会收缩,向内牵引,这样使肺内空气排出。
胸腔有两层胸膜,不管是吸气或呼气,胸腔都是负压。只是吸气时负压高,呼气时负压低。这种负压限制了肺组织的弹性回缩作用,呼气时可以排出肺内一部分气体,自身又不会萎缩。这种“人体风箱”的生理现象中医称为肺的肃降功能,肺以吸气为主动,呼气为被动,所以肺气肃降。
1.3.2.肺朝百脉:空气进入了肺泡,可以说只是走了第一步,空气通过气体弥散作用,由分子多的向分子少的部分移动,动脉血携的氧在微血管被组织吸收了。血液流至肺微血管时含氧量很少,而肺泡中吸入的氧较多,氧气就从肺泡弥散到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弥散到肺泡,因为静脉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肺泡高。这一肺泡呼吸的功能,传统中医称为“肺朝百脉”。
2.里部: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的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空腔器官以适应和利用饮食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称为里部系统。饮食经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由肛门排出完成了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排泄功能。里部系统中,胃主受纳、肠主运化。传统中医所说的“胃、胃气、胃家”皆指整个胃肠道而言,而不是某一脏器。故《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源也”。《师传篇》也说:“六腑者,胃之为海”。《玉版篇》说:“胃者,水谷气血之海”。胃肠道在脏腑中是一个最绵长的器官,其中总的作用如《本脏篇》上所说:“六腑者, 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2.1.胃气主降,腐熟水谷:指胃肠道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功能。胃肠道从日前的报道来看,可以分泌四十多种酶和激素,而且许多是有生物活性的多肽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彼此促进、彼此制约而构成功能上的合胞体。胃肠道的消化腺分泌的胃酸、蛋白质、胰酶、胆汁等起到明显的消化功能,附合中医所说的“腐熟水谷”的作用。这些物质同时又能增加食管下行张力,松弛幽门、胆道、回盲部的括约肌,从而有助于胃内容物的排空过程。食物经幽门入肠,水十分钟排空,糖类二小时排空,蛋白质三至四小时排空。平常混合食物,一般须三至四小时排空,但反馈可使排空暂停和排空时间缩短。这一有规律的排空下降,符合“胃气主降”的说法。
2.2.脾气主升,脾主运化:指胃肠道的吸收转输功能。饮食在里部的腐熟过程是由食道入胃,经过胃的初步受纳腐熟,将食糜送入小肠。吸收在小肠的中段,经过一系列的催化作用,淀粉经麦芽糖转化为葡萄糖,贮存于肝而供给机体能量,故有“食之于胃,散精于肝”说。脂肪转变为甘油和脂肪酸,贮于体内,一部分异化为葡萄糖以供应能量,蛋白质则转化为氨基酸,以供应机体各组织的再生作用。机体的酶类、激素、抗体等都需要蛋白质的参与才能合成。这一吸收、转输过程,即中医所说的“脾主运化”“脾气主升”的功能。
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份,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一般认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的,回肠有独特的功能,即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对于大部分营养成分,当它们也达到回肠时,通常已吸收完毕。因此,回肠主要是吸收功能的贮备,小肠内容物进入大肠时已经不含有多少可被吸收的物质了。大肠主要吸收水份和盐类,一般认为:结肠可吸收进入体内的80%的水和90%的Na+和Cl-。中医所谓的“脾运水湿”的功能主要在大肠。
2.3.小肠的结构与吸收。人的小肠长约4米,它的粘膜具有环形皱褶,并拥有大量的绒毛。绒毛是小肠粘膜的微小突出构造,其长度约 0.5-1.5mm。每一条绒毛的外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柱状细胞顶端细胞膜的突起,被称为微绒毛。人的肠绒毛上,每一柱状上皮细胞的顶端约有1700微绒毛。由于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最终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长短的简单圆筒面积增加约600倍,达到200m2左右。小肠除了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外,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小时),以及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些都是小肠在吸收中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
小肠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营养物质和水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入血液或淋巴,一为跨细胞途径,另一为旁细胞途径。
3.枢部:枢部以气血为中心,以心脏为主导,经过心脏的动力作用,使血液循环全身,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人体中没有一个关节、一块肌肉、一个细胞不受气血的灌注,不然就会发生缺血、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血液无处不到,是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枢部,血液的作用固然很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脏。《师传篇》说:“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口问篇》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者,五脏六腑皆摇”。《灵兰秘典》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上皆说明心的主导作用,血液只有在心脏的作用下,才能灌注全身。
3.1.心肌——生命之泵。心脏是一个由心肌构成的并且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生命过程中,心脏不断地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舒张时容纳静脉血返回心脏,收缩时把血液射入动脉,为血液流动提供能量。通过心脏的这种节律性开启和关闭,推动血液沿单一方向循环流动。
心脏由间隔分为左右两半,左侧为左心,右侧为右心,左右两侧互不相通。上下也由间隔分开,上面叫心房,下面叫心室,上下有孔相通,这样心脏被分成四个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由心房通向心室的孔道叫房室孔、房室孔上附有柔韧的瓣膜,可以打开或关闭,左侧房室孔上的瓣膜叫三尖瓣,右侧房室孔上的瓣膜叫二尖瓣。由于心房和心室之间有了“活门”,因此血液只能顺着心房→心室的方向流动,不能返流。
心脏和血管交接部位的结构也非常重要,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收集全身的静脉血液流进右心房、右心房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开口,好似全身静脉血的汇集池。从右心房流进右心室的血液,只有一个出口,就是肺动脉,由半月瓣隔开,保证血液只能从右心室流入肺动脉而不会返流。右心房和右心室中装满着静脉血,所以右心又称为“静脉心”。左肺和右肺各有两条静脉进入左心房,所以左心房有四个肺静脉开口。左心房的血流通过二尖瓣流入左心室,再通过主动脉瓣进入主动脉,不允许血液由主动脉返流入左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循环吸足了氧气,由暗红变成了鲜红色,经主动脉供全身组织细胞使用,所以左心又称“动脉心”。
心脏每分种跳动75次,每次心跳搏出的血液70ml,1分钟就可搏出血液5250ml。血液的比重为1.06,这样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液为5.6公斤。两侧心室则每分钟搏出的血液为11.2公斤。一小时两侧心室搏出量为630升、672公斤,大约是成人体重的10倍,24小时两侧心室搏出血液约重16吨。
小小的心脏为什么有这样强大的工作能力呢?首先,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发放冲动很有规律,很有节奏,使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既不会同时收缩,也不会返过来。其次,心肌正在收缩的时候,无论多么强大的刺激,它都不会发生反应。只有舒张松弛时才会接受刺激而收缩。第三,心肌收缩很有力,和它的工作遵守着整体一致有关。“全和无定律”,不仅是心脏善于工作,也很会休息。心脏一缩一舒叫一个心动周期,约0.8秒。其中心房收缩期0.1’,舒张期0.7’,心室收缩期0.3’,舒张期0.5’,可以说,心脏工作方式非常节约,以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休息,一天24小时,工作不到9小时,休息15小时,正因为如此,心脏才保持着强大的工作能力,使血液循环永不停息。
3.2.心电——生命之火。自动节律性放电,便是心脏内自律组织所特有的现象。心脏的自律组织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结间束和房间束)、房室瓣膜内的心肌纤维、房室交界组织(房室结)、心室传导组织(房室束支及浦金野氏纤维)。这些特殊自律组织内含有自律细胞,可以自动地、按时地、有节奏地发放电冲动,这正是自律组织共同的生理特点。
在窦房结内有三种细胞,又有许多细长的纤维纵横交错。其中有一种大多角形细胞,是真正的起搏细胞,因为它放电很有节奏,与心脏的搏动相吻全,每分钟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发生兴奋100次以上。其兴奋频率最高,远远超过心脏其它组织的兴奋频率。因此,正常情况下,心跳频率是由窦房结控制的,所以称为“窦性心率”。
3.3.心脉——冠状循环,生命之油。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体积小,力量大,适应能力强,能量消耗多。心脏搏出血液供给全身的需要,心脏本身的营养则由冠状动脉供给。
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条,从主动脉根部分出来,然后,又分成小分支,象蚯蚓一样盘绕在心脏外面,再分成无数小支,进入心脏肌肉内。营养物质和氧气就通过这些复杂、密集的血管网送到心脏。心肌细胞吸取氧和营养物质,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暗红的静脉血,汇合成大的冠状静脉,并不流回腔静脉,而是直接流进右心房中。冠状循环显然很短,血流量却很大,安静的时候,通过冠状循环的血流量,大约占心脏输出量的1/20。心脏的重量一般只有260克左右,1分钟流入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几乎等于心脏本身的重量,体力劳动和运动的时候,心输出量可以增加4-5倍,甚至达到每分钟30升。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也可以增加4-5倍以上,每分钟超过1200ml,是心脏本身重量的5倍以上。心脏工作量越大,需要的能量越多,冠状血流量也越多。实际上,如果冠状循环正常,无论怎样剧烈运动,心脏本身也不会缺乏营养物质和氧气,即心脏不会饥饿。因为冠脉循环血流量大,心脏本身又是一个“杂食”器官,脂肪酸、葡萄糖、乳酸、氨基酸等,心肌都能够利用以产生能量。
3.4.血管系统——生命之河。血管系统是血液流通的管道,是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的“河流”。它日夜繁忙,川流不息,保证新陈代谢顺利进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和枢纽。心脏有力的收缩,搏出血液,推动血液前进,血液首先进入主动脉,再流向全身所有的器官和组织。由于血液有惰性,心脏收缩的时间又短,动脉血管中还充满着血液,所以心脏喷出的血流不可能流得太远,它只是推动血液走了“第一步”。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主要靠血管壁的弹性,所有的动脉血管壁都有弹性,都在帮助心脏推动血液前进。当一段动脉壁收缩时,就把血液压到前一段,当前一段血管壁也收缩时,血液又被压到更前一段。血管壁的扩张和收缩就这样一段接一段的传下去,使血液流过很远的距离,一直流到身体的最远处。静脉中的血液流动,主要靠压力差流动。这种压力差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产生的,其中静脉中静脉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扩张,主动脉内的压力亦一升一降,传递到动脉壁也相应出现一次扩张与回缩的搏动,称为脉搏。祖国医学对脉搏有深刻的研究,用于临床诊断的叫“切脉”或“脉诊”。几千年来积累了非常丰实的经验。脉搏直接反映着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并与其它脏腑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由心脏喷入主动脉中,使主动脉中血量突然增加,产生了很大压力,这种压力一部分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另一部分向侧面压迫血管壁,使之扩张。这时的压力叫收缩压或“高压”。心脏舒张时,不再喷出血液,血流只能依靠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力量继续向前流动,这种压力叫舒张压或“低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叫脉压差。影响血压的因素有三个,首先是心脏的搏出量,其次是血管壁的弹性和张力,第三除心脏血管外,在血管流动着的血液,即循环血量对血压的高低也有明显影响。
3.5.心脏与大脑:心脏的跳动,不受大脑支配,心脏有自己的起搏传导系统。另外,心脏血管系统的活动,同时还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心脏起搏点每分钟自动地有节律地发出100多次的电冲动,但正常人每分钟的心率通常只有70次左右,这是因为正常人窦房结的电冲动频率经常受迷走神经抑制。迷走神经的这种抑制作用使心跳减慢,相反,如果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情绪激动或运动),则通过窦房结使心跳加快。可见,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经常受交感和迷走神经影响。
脑循环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相互接触紧密,并有一定重叠,管壁上没有小孔。另外,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为神经胶质细胞所隔开。这一结构特征对于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扩散起着屏障的作用,称为血——脑屏障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18:05: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生理篇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理论源渊
第五节  五行学说与脏象学说的缺陷
第六节 六时与人体生理
第七节  体质与气质
8
发表于 2008-1-10 18:51: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生理篇

精彩的文章,請版主再繼續: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理论源渊
第五节  五行学说与脏象学说的缺陷
第六节 六时与人体生理
第七节  体质与气质
9
发表于 2008-1-23 19:20: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生理篇

《内经》参照和汲取《周易》阴阳对立统一学说,探讨人体和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认为人体是由许多阴阳对立的双方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人体阴阳之间,必须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把调理阴阳,保持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的平衡,作为养生和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9:34 , Processed in 0.1045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