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2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16 18:5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mzi
摘要:形神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其内涵丰富,临床指导意义很大。本文从形神和谐的整体性意义,形神失和的临床病理意义,神药共调的临床意义,论述了形神合谐是治未病的根本原则。
关键词:形神合谐  治未病  临床意义
“形神”是人类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贯彻于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养身祛病的方方面面。中医形神合一观一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在医学实践中完善和丰富,它是中医整体观的核心部件,具体体现于脏象五志的相互和谐联系,其外延甚大可究于人天之际,人与自然和谐相关,形神合谐是健康生存的保证,治未病之根本。
1、形神合谐形气相依彰显生命机能的整体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自组织和保持自稳态的能力,而疾病是自稳态被打乱的结果。中医干预疾病是去调动人体自组织的能力,以期达到自稳态,所以中医形与神是生命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生命的维持和延续,是以藏象为中心来体现的。五脏既是“五志所藏”的“神脏”,又是“五精所藏”的“形脏”,五脏相应地产生“五志”或“七情”等精神活动,又相应地产生“气、血、精、液”等形体生理活动,表现为“五液”。形脏与神脏的机能活动密切相关。“气”是形神矛盾统一活动的关键。“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合神存”。此所言“气”,是身中的“元气”,元气是先天与后天精气化生的生命动力。可见形神矛盾运动的活动力是自身中元气的主宰,它是发于神而见于形的。“气衰则神散,神散则形坏”《寿世青编》。所以,形气贵乎安,安则气血运行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营卫守固而不离。这是形神学说的整体观。
现代的一些学者,对形神合一从《黄帝内经》为代表的部分古代中医文献中关于脑髓的生理、病理、脑病辩证施治规律的现在脑髓学说,推进了中医脑髓理论的系统化。但从总体来看:人的精神意识和运动机能,虽以脑中的藏精髓为物质基础,但并非独立于脑,而是由脑与诸脏腑及经络共同完成的,这不仅仅因为脑髓靠脏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的充养,而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分析七情、六淫、饮食劳倦、跌仆损伤、先天因素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规律的结果,这是由于中医对事物的认识常以象推之,在精神心理现象的认识上更得借这种方法,就形成了中医的脏象学说,体现在脏象五志论。脏者,藏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灵枢•卫气篇》)。何为藏?《素问•宣明五志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就是将一些主要的心理现象归纳分类,分别概以五脏。在这里“志”与“神”是相关词,意义相通。正如张志聪说:“志者、精神、魂魄、志意。”从而构成了志、意、心、身统一合谐的形神合一整体观。
2、形神失和,过用无序揭示身体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我国古代医学家把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三类,《金匮要略方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即三因。以“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饥饱劳倦跌仆压溺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所谓“六淫”易伤身(形),“七情”最伤神,均可成为致病因素,因此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人的“形体”跟着“神”的指令(心意识)起变化,是每个或个人都有的体会。如:忧虑过重会生病,过怒生气会中风;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白;林黛玉忧心忡忡命早夭。这些都是不自觉的“神帅形”向坏的方向转化的事例。说明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示相应的情态。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无损,神致形病虽只有在形神失和,过用无序下使身体产生病理变化。
过用无序是形神(志)的使用太过,超越了形神的生理承受能力。《素问•血气形志篇》便有“形乐志苦”,“形苦志乐”, “形苦志苦”之类的论述。《内经》认为,形、神过用均可造成身体伤害,影响健康,导致疾病的产生。形过用之“形苦”,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肾,久行伤筋”,“因而强力,肾气乃伤”,“劳则气耗”,“起居如惊,神气乃浮”,“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等;神过用之“志苦”,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者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恐忿怒伤气”,“愁忧恐惧则伤心”,“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志有所患,及有所慕,血气内乱”,“喜怒不节则伤脏”,“忧思伤心”等。以上形用或神用太过,日久不变,轻者产生临床“亚健康”状态,重则发生疾病。
3、形神互养,综合调摄是防治未病的根本措施
形神互养、综合调摄是防治未病,步入健康长寿的保障。《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明确提出了养生、健康长寿的目标是“形与神俱,尽终天年”,其中“形与神俱”涉及健康标准。只有形神互养,才是健康的人,正如《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所以从治未病,防止亚健康的角度看,形神互养,综合调摄才能达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态势。告知人们健康的养身之道应注意生活起居,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则可防病保健。“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更进一步指出了保持心境健康的具体方法。《内经》认为,精神意志是内伤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而把精神情志的调养作为防病的重要原则,并认为积精全神是养生大法,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之本。《灵枢•本脏》云:“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食味”又说“味伤形”。《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见,合理科学的饮食可以更好地充养形体。如饮食调和适当,“谨和五味”,就可以延年益寿。“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知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此外,强身健体,固守正气是防止未病的根本措施。
4、神药并调是形神合谐的临床事实
在中医辩证论治中,要掌握整体观念。形病多自六淫所侵,神病多由五志过极,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因此,不能静止地,孤立地看待每一种病,必须治知形神的矛盾运动,全以“气”的“生化”和“极变”为转移。“形以气充,神依气立,气合神存”如果形神之间,没有“气”作为平衡矛盾的动力,则形坏神去,生命终止。故气在体内升降出入,是形神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枢纽。形神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一曰治神,二曰养身”(《素问•宝命全形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提示形神病变的治则。形生于气(气生形),形体虚,是“元气”不足的表现,当用甘温之剂温煦元气;神生于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志乱,是“元精”不充的表现,当用滋补之剂灌养元精,温煦元气与灌养元精,是促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治疗要点。著名老中医龚去非告诫他的学生“治病固然方药非常重要,但心理治疗也不可忽视。”俗话说得好,“七分治疗,三分保养”。不言而喻,说明重视调节情志因素与方药证治的重要性。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共同作用在临床治疗上很重要。医生治疗对病人能产生药理和心理两重作用,心理治疗作用是建立在有效的药理作用的基础上的。病人的心理因素十分复杂,包括自己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对医生的信赖程度,对体内外环境刺激反应的适应能力等。我们知道,人的七情六欲既是人的本能活动,更是神的重要部分。当人的欲望(生理或心理)得到满足时,或得不到满足时,或遭到严重挫折的时候,内心都会产生种种复杂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情志。一方面躯体自觉症状丰富多彩,内可及五脏六腑,外可达皮肉筋骨;另一方面病人的内心体验异常痛苦,难以自控,四处寻医,这类情志为患的病证,内心体验是本,是根,躯体症状是标,是象。究其原因,一是与先天禀赋有关;二是与家庭社会因素有关;三是与躯体疾病有关。虽然如此,在现代医学检查仪器的帮助下,是可以鉴别的。但是,要谨慎行事,力避误诊,漏诊。诊断一明,特别是家庭社会因素的情志病,应进行辩证论治,使用必要的方药,以期消除缓解躯体的自觉症状。重要的是进行适当的,合理的心理治疗,帮助病人了解躯体疾病的根本性质,发展演变规律及其预后,使之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疾病与此同时,要充分理解和同情病人,主动关心、体贴、安慰病人增强治病的信心。两者治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心理调理治疗得当,即能收到难以估量的效应,又能强化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把这种方法叫做“神药两调”。医生对病人治疗的目的就是促使患者形神合谐而恢复健康。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6月07日 03:00pm 时添加 -=-=-=-=-
中国医学要求的是什么?长生。所以,中医真正的目的,是求长生之道。依据这个理论得知,人的身体就像一部机器,如果使用得法,保养妥善,这个机器可以使用两百年。换言之,依照中国医学理论,人活到两百岁才算正常。假若你的生命达不到这样长的时间,这是你自己不善保养,将之糟蹋了。譬如使用机器,我们对机器的构造、性能都不了解,就随便使用,当然它的损坏率就很高。人的身体亦复如是。中医第二个目的,是讲求如何不生病。第三个目的是生病之后如何治疗。所以,讲到治病,在中医里已经属于第三等。
2
发表于 2008-3-16 19:18: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好,加精!
3
发表于 2008-3-16 21:54: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中医治病时的精神疗法,尤为重要。巫医的疗效就在于精神,且西医不采用,中医如果应用到位,治疗效果事半功倍。
4
发表于 2008-3-16 22:03: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好帖.
5
发表于 2008-3-17 12:19: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中医学对“七情”致病的康复基于“五脏相关,形神一体,形气一体”的理论,采用形神兼治,脏腑辨证施治的原则。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神为生命活动之外在表现,以形体为基础,精与气又是神之物质基础,七情适度,形神皆安,七情过度则精神涣散,百病丛生。
6
发表于 2008-3-17 12:20: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刘河间指出:“全生有术,形气贵乎安,安则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乎形气精神。”因此治形以疗神,调神以治形是调治“七情”病的大法。治形即调整脏腑气血功能,方法有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调神即采用以情胜情、修身养性,气功等方法。把对人体有害的精神情志刺激排除于人体之外或消融于体内,调畅气机,协调脏腑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形神一体”的目的,两者在临床运用中互相促进。
7
发表于 2008-3-17 12:21: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调神以治形即通过心理治疗,“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如有些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性质缺乏认识,常常产生焦虑、紧张,需耐心向病人讲明道理,帮助病人认识疾病的性质,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顾虑,增强治病的信心,即“告之以其败”,有时为了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为调治创造有利条件,需将治疗调养措施告诉病人,即“导之以其便”。
8
发表于 2008-3-17 12:22: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病人患病后,特别是患了一些预后较差的疾病如癌症、心肌梗塞、脑血管疾病,容易产生低落情绪,甚则悲观绝望,失去信心,不愿配合或拒绝治疗,需对病人进行鼓励及安慰,指出存在的各种有利因素,增强病人治病信心,即“语之以其善”。“七情”之病以情论治,则是根据五行配五脏,相生相克理论,采用以偏纠偏的原则,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反的情感活动来控制调节另一种情感刺激所引起的疾病。肝木志为怒,脾土志为思,肾水志为恐,心火志为喜,肺金志为悲。依次相胜,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情志对病情变化起到双相调节作用,且具有突变性。
9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18:51: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全生有术,形气贵乎安,安则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乎形气精神。”因此治形以疗神,调神以治形是调治“七情”病的大法。
几千年来,中医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23:05: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论形神合谐是治未病之本

抽动-秽语综合征共病治验3则
<<江苏中医药 >>2005年03期
"共病"用来描述一种疾病的多种形式或两种综合征同存.[1]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常伴一系列相关行为和情绪症状,也可伴其它躯体疾病.临证总以补虚泻实、平衡阴阳、形神同治、心身并调为要,亦可配合耳压、药枕、敷贴等外治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8:35 , Processed in 0.0913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