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当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2-11 11:4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当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建议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孟庆云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目标在于认识生命和疾病规律,以及探索防治疾病的方法和理论。内容包括中医学原理研究和临床诊治疾病的具体理论研究,后者属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乃是中医药科学研究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具有导向性和普遍临床指导意义。
  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带头学科是当代各学科发展的总模式,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基础研究探索于生命科学之前沿,以其超前性、带动性推动引导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成果,不仅是临床操作之凭依,也反映当代中医学发展的主导趋势。
  中医基础理论也是中医药学特色的体现,它的理论模式不同于西医学,对生命、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描述与认识有自己的见解,显示出独特的医学观念和理论体系,拥有一套从天地的大视野对人体整体考察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它以藏象经络学说为深层理论的内核,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下学上达,不断发展。中医学发现了很多医学现象,如脏气法时、经络现象、生命全息现象等等。在世界各传统医学遭受西医学冲击多被湮没之际,中医学独能岿然伫立与之并峙,原因之一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之坚实性与不断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临床具有普遍的、具体的指导意义。基础与临床,基础是本,临床是标;基础是根茎,临床是叶花。唐代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础研究的新成果,将导致临床观念的改变,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现代活血化瘀的理论阐述和新概念,已应用于100余种病证,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这些精辟论述虽然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中医药界,从认识和近年的实践上看,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表现为无视基础性研究的不可替代性,重术轻理,重药轻医。在现今的中医科研课题中,方和药的研究掩盖了理论研究,甚至没有方和药的课题,在投标的评定中,被视为空洞、不联系实践而不能通过。这次抗非典的战斗中,中医界暴露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面临此疾病时,中医中的一些人对辨证论治理论的应用颇为生疏,不是考虑如何利用传统的理论资源解决临床问题,而首先考虑用什么方,用什么药,甚至按照西医西药抗病毒的思路来组方,这种不符合中医理论的作法,临床上难有上佳的疗效,也不能算做中西医结合。据《健康报》刘燕玲报道,从4月24日到6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接到来函1664件,电话1087人次,处方1796个,建议279条。似乎献方成了防治非典的主导性思维,甚至把治疗药当作预防药向媒体介绍,造成防治上的混乱。这些现象,至少可以表明一些人对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对辨证论治重视不够。
  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
  中医学基础的研究,经过20世纪激越蹈厉和沉潜蕴积,学术不断深入精进。中医学基础研究是从中医学研究对象入手,以认识生命现象、揭示健康和疾病防治规律为主要目的的理论研究。百年之前,中医大抵以《内经》为理论“源泉”,采用文献学方法和理论思维的方法拓展经典理论,或对临床新经验概括升华,从经典的茎枝上萌芽引伸,故而中医学理论发展呈生态树枝分枝式,理论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经验总结式。20世纪初,以读经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学问,仍以特有的魅力熠熠生辉。在科学总趋势的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以降,肇始了实验研究,以此也吸纳了现代医学诸多基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使中医学增加了一条实验研究产出理论的渠道和动力机制。迄至目前,中医学实验方法尚不成熟,但毕竟是传统学术的求新之举。这也揭橥了中医从经验医学时代步入了实验医学的时代。
  20世纪的中医学工作有两功两疏。两功是保存了这个国粹未被消灭和奠定了实验研究体系,两疏是对学术家底未全臻善的清理和未完成学术的现代转换工作,甚至对中医学的定位及发展理论也多不谐之音,诸如前景悲观论、彻底重建论和不越底线论等。熟悉过去又把握现实才堪言发展,继承是历史的使命,是创新的基本功,也是认识现实的台阶。
  从中医基础性研究而论,对继承和创新均不愜意。一方面常常把继承和创新分列开来,但如分开而论,对继承和创新都很不够。继承乃是中医学的根本,中医之所以称为传统医学,就是因为有宝贵的传统。20世纪中医界曾开展过温课活动,收到了温故知新使达盛大其业之效。但继承非依样重复、陈陈相因,而是辩证地继承。继承的前路,是研究新问题,或运用新思路方法,这样就必然导致创新。创新则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旨。中医学理论创新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第一是原始性创新,即从新的医学实践(包括临床、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概括出创造性的理论,如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变蒸学说等。第二是引伸性创新,是对理论的补充、发展、完善,如张仲景把《内经》的三篇热论发展为六经辨证,金元四大家分别发挥主火、主攻、补脾、滋阴等理论而自创一家。第三是整合性创新,即把中西医两种理论和方法整合而实现的综合创新,如肾虚和脾虚的动物模型研制等,皆超越了中医命题西医解释,并具有概念方法的突破。从已经取得的中医科研成果看,其研究主要是诠释证明模式,即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的真确性,或者向微观引伸所见,原始创新甚少。
  但是,近年来中医学基础研究值得令人警悟的并非是疏松无功,而是有弃本求新导致异化的危险。其表现有三:一是失去了理论的主体性,在扩展知识上其理念步趋西医,不加分析地引进甚至胜过西医。二是以西代中,科研课题除其中一两个药名外,与中医学全无关系。三是以偷换概念引论中医课题,例如,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是中医的“痰”,于是把此课题便作为痰病研究。如上作法的基础研究的成果并没有高浓度的中医理论含量,可谓含金量不高。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曾说道:“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种取异弃本的科研,确实有“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之虞,值得重视,这也是现实中医基础研究畏葸不前的原因之一。中医学之所以在世界医学中独树一帜,就是因其理论体系具独特性,如果处处仿效西医或被其替代,则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中医要发展,固然要变,但要“变而不失其正,遗形而存神”,方为至善。
  三、建议与呼唤
  首先是中医基础性研究的定位问题。以往因有人把医学定位于应用科学,以至认为医学基础研究至多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的范畴而已,以此可以压缩经费投入,甚至可以考虑自谋经费。在宇宙万物中,生命最复杂,生命中人为之最,层次最高。数、理、化、天、地乃至生物学的研究,都不能代替人的研究。有此认识,将使中医基础研究明确定位,受到关注。
  二是健全中医学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和西医学比,西医重视人体的空间结构,中医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西医研究人体的本体实在,中医则研究人体的关系实在;西医着眼于病的全程,中医着眼于证的全景;西医向微观分析,中医向宏观综合等等。因此,中医学基础性研究内容至少在目前不能与西医通约互换,应先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除部分内容(如药物、针灸穴名等)以外,不要急于与国际接轨。另外,也不能用SCI上发表文章或引用率来衡量中医学基础研究成果。
  三是调整对中医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实验性研究为资助目标。但目前中医学研究内容中关乎实验者,乃是其中的少数,而能获资助者,也不乏重复变换而获资助。建议有关部门考虑为中医基础研究非实验课题立项。
  中医基础性研究以其带动性、超前性、探索性等对于中医理论体系发展的意义殊为重要,特别是理论在于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应受到重视和支持,但也因其成果的不可预测性、难度大和没有直接的效益而令人生畏。当代中医学正逢三大机遇,即科学思潮的机遇,需求的机遇和文化开放的机遇。20世纪世界科学思潮和方法的总趋势是分析归纳,21世纪则是整体综合,这与中医学的理论观念赅洽相契。实践表明,中医学术包括其古方能够治疗许多种“新病”,它将会在科技文化开放的氛围中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这是中医学的机遇,也是中医基础研究的机遇。对于中医理论研究最为适合的方法,是复杂系统科学的方法与虚拟性实验方法。但因复杂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处于勃兴之初,因此当代中医基础性研究,目前仍是方法论探索阶段,在探索同时应积累资料,关注相关学科进展,以资借鉴。致力于中医学术研究者大可在事业中感受中医学之美,而无需愤世忧时,超越诸如灰色氛围、泡沫学术、旧钱铸铜、曲学功利等等的干扰,潜心奋进,宁静致远,从而促成新世纪中医学术之进一步发展,把基础性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中国中医药报》2004/2/9
2
发表于 2004-3-2 00:03:1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当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建议

本文在本栏应该置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8:59 , Processed in 0.0823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