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4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4 08:2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4条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词解】
  候:证候。
  烦:谓疼痛而烦扰不宁。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湿痹证候及其治则。
  [按语]本篇所论湿病,以外湿为主,故以发汗为基本治法。但素有内湿者,气化不速则更易招感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之证,此时治法,如内湿不甚,可以内外同治;若内湿较重,出现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则宜先行利湿以通其阳气,如本条所云:“但当利其小便”。盖利尿则膀胱之阳气化,俟其气盛于太阳之表,则外湿亦可并除,这就是一般注家主张用五苓散的理由。若利尿通阳之后,太阳之湿仍未尽解,可续用发汗祛湿治法,不可泥于句下。从前此两条合看,本篇湿病治法,虽有发汗与利小便常变之异,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通行无碍,湿邪始能尽去,其精神仍是一致的。
【释义】
  湿为六淫之一,故其伤人亦如风寒之先在太阳;但风寒多伤肌腠,湿则易流关节,湿邪痹着,阳气不通,故关节疼痛而烦。湿从外来,脉应浮缓,今见脉沉而细者,沉为在里,细脉主湿,是湿邪不仅流入关节,而且内合于脾,形成内外合邪之证,所以称为湿痹。
  本条由于内外合邪,所以除关节疼痛而烦之外,又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等症,这是内湿招致外湿。湿胜则濡泻,故大便反快。湿阻于中,阳气不化,故小便不利。治当利其小便。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亦除。至于利小便的方剂,一般注家主张用五苓散,《金匮发微》认为宜五苓散倍桂枝。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08:39:37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4条

“湿”是中医的难点之一,因为他缺乏相对固定的症状作为参照物。
湿温、湿痹、风湿、水湿、暑湿、湿痰、湿蒙心包……非常难理解。
3
发表于 2009-1-14 12:35:20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4条

呵呵,先生不妨罗列一下所有治“湿”之药物,从先生的视野、观点角度分析一下,或有所悟!
4
发表于 2009-1-14 13:12:18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4条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14 08:39am 发表的内容:
“湿”是中医的难点之一,因为他缺乏相对固定的症状作为参照物。
湿温、湿痹、风湿、水湿、暑湿、湿痰、湿蒙心包……非常难理解。
呵呵,个人曾经写过一篇探讨肝胆湿热证的帖子,也算是部分的关联到“湿”的问题。
肝胆湿热证之我见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738&show=0
个人的理解,探讨湿的概念的内涵时,有两个方面宜注意。一个是应当将重心放在机体的内在的病理改变、病理状态上,而不是特定的病原体上,事实上有许多的病原体,或一些物理化学的致病因素,都有可能引发机体出现“湿”的证候。二、中医虽然在许多的情况下都称之为湿,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湿的概念里可能有着不同的现代病理内涵,如同我们前面曾经讨论到的“痰”的病理内涵。

-=-=-=-=-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2009年01月14日 01:32pm 时添加 -=-=-=-=-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1/05 09:19pm 发表的内容:
个人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看中医的“痰证”,有哪些临床表现(症),再从这些临床表现(症)入手,看看西医是如何理解解释这些临床表现(症)的,其内在的病理机制是如何的,及其间的病理状态或病理过程的共性是什么?
如中医之痰(饮),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具体分析,有形之痰,或“咳嗽咯痰”,此痰当为呼吸道粘膜分泌液,或“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似可理解为消化道之粘膜分泌液增多;而无形之痰,或“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似多见于高血脂,或“蒙蔽心神,则神昏而痰鸣,或发为癫、狂、痴、痫等病”,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机体病变引发继发性意识障碍的,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尿毒症等,或是“氨中毒”、或是“二氧化碳”潴留、或是“非蛋白氮”过多。而精神分裂症、癫痫病等,似与神经系统的部分神经递质失衡有很大的关系(部分兴奋性的神经递质病理性增多)。以上归纳起来,似为“实质性器官代谢过程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过多。还有部分痰“停积于局部,则可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症”,从病理上看,似皆有某种程度的“组织增生”(炎性或非炎性)的共性。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68&topic=252&show=0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5:27:40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4条

     肝胆湿热一证的临床表现: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若见阴囊湿疹或睾丸红肿热痛,外阴瘙痒,妇女带下黄赤腥臭等,则为肝经湿热之证;另外,西医之带状疱疹、痛风性关节炎之急性发作期,中医皆可从肝胆或肝经湿热论治;又有突发性耳鸣、耳聋,亦可从肝经湿热论治;又有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亦可从肝经湿热论治。
     
     这许多的病、症,有何共同之处呢?
     
     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从症状上分析,可以见于西医的许多病,如肝炎、胆囊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等等,但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有相同的病理改变——肝组织、或胆囊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炎症改变(充血、肿胀)。
     
     至于阴囊湿疹、睾丸红肿热痛(睾丸炎)、妇女带下黄赤腥臭(盆腔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虽发病部位不一,致病因素不一,但其病理性质皆有共通之处——结缔组织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炎症状态(组织充血、红肿);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与带状疱疹,亦是如此,虽致病因素不一,或为病毒,或为机械压迫,但其共同的特征则是神经组织处于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炎症状态(神经组织充血、水肿);而突发性耳鸣、耳聋,有部分亦应是与分布支配耳器官的神经功能状态相关,或许此时的耳神经是因为种种的因素而处于代谢亢进,充血水肿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炎症状态。
===========================================================================
     谢谢先生关注。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5:37:33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4条


谢谢先生关注。

八 祛湿药和方剂。
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者 ,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困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法;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法;兼寒者,宜湿化水湿法。以下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三方面分述。
使用祛湿药和方剂的注意事项:
1.治疗水湿证宜联系有关脏腑,辩证施治。人体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水湿病与肾脾肺有密切联系。如肾虚水泛,需配伍温补肾阳的药;脾虚生湿需配伍补气健脾药;肺失宣降,水失输布,则需配伍宣降肺气药。
2.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故在祛湿剂中,往往配伍行气药,即“气行湿自化”之意。
3.祛湿药及方,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对阴虚津亏之证,虽受湿邪,不宜过分利用,以免阴津愈伤,即使必要,亦应配伍使用。病后体虚或孕妇均应慎用,虽需祛湿利水,亦应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顾正气。
(一)祛湿药
1.芳香化湿药
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温而燥,芳香能助脾健运,燥可去湿,故有芳香化湿,辟秽除浊的作用。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胸腹痞闷,食少体倦,口淡不渴,或呕吐泛酸,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证。常用的药物有霍香、佩兰、白豆寇、苍术等。
藿香
《别录》
为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的全草。
别名:土藿香、猫把虎、山猫把、藿去病、迦算者、广藿香、排香草。
处方用名:藿香、广藿香、苏藿香、藿香叶、藿香梗。
药用部分:全草或单用叶、梗。
性味:辛、微温、  芳香。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能;解表祛暑,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与应用:
(1)芳香化湿而适用于脾湿内阻运化失常所致的胸脘痞闷,食少作呕,神疲体倦等证,多与苍术、厚朴等配伍。
(2)芳香能散表邪,又能解暑化湿,故适用于暑湿病或脾胃湿滞且兼表证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等证,多与苏叶、白芷、厚朴、陈皮等同用。
(3)和胃止呕又能祛湿,适用于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或脾湿引起的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腹泻等,常配以半夏、生姜或砂仁、木香等。
用量;5~9克,鲜用加倍。
注意事项:
(1)阴虚无湿及胃虚作呕者忌用。
(2)本品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减低疗效。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挥发油,辛散解表,扩张毛细血管,其气味芳香,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并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抑制胃肠蠕动。
(2)本品含有少量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
(3)据药理研究,藿香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故有外用于治疗手,足癣。
佩兰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草的全草。
别名:省头草、醒头草。
处方用名;佩兰、佩兰叶、佩兰梗、鲜佩兰、省头草。
药用部分:全草,或单用叶梗。
性味:辛、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芳香化湿,清暑解表。
主治与应用:
(1)芳香化湿而助脾之运化,适用于湿浊内阻中焦,运化失常而致脘腹胀闷、呕吐、口中甜腻、不思饮食、舌苔白腻之证,常配以藿香、厚朴、白豆寇等。
(2)清暑解表,用于治疗暑湿表证之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四肢倦怠等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配伍。
用量;4~9克,鲜用加倍。
注意:辛香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的病人宜慎用。
参考资料;
全草含挥发油1.5~2%,其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
鲜叶或干叶的醇浸出物含有一种有毒成分,具有急性毒性,家免给药后,能使其麻醉,甚至抑制呼吸,使心搏变慢,体温下降,血糖过高及引起糖尿病等。也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侵害肾、肝,发生糖尿病。
白豆寇
《开宝本草》
为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豆寇的种子。
别名;白寇,波寇。
处方用名;白豆寇、白寇仁。
药用部分:果实内的种仁。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芳香化湿,温中止呕,行气除满。
主治与应用:
(1)芳香化湿,适用于湿温病之胸闷不食、舌苔腻浊等,可与薏仁、杏仁等配用。
(2)温中止呕,其性味辛温能温散里寒,适用于脾胃寒湿呕吐,常配以砂仁、半夏、生姜等。
(3)行气除满,其气味芳香能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胸脘痞满,不思饮食等,多与砂仁,陈皮等同用。
用量:3~6克。作散剂冲服1~3克。
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煎药时宜后下,或作散剂服用。
参考资料;
含挥发油右旋龙脑及左旋樟脑,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驱除胃肠内积气,并有止呕作用。
苍术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和北苍术的根茎。
别名;赤术、枪头菜、山蓟根、大齐齐茅。
处方用名;制苍术、炒苍术、生苍术、苍术、茅术。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燥湿健脾,祛风除湿。
方治与应用:
(1)燥湿健脾:芳香能化湿,味苦也能化湿,故祛湿力较强,湿浊去而脾运健,故有健脾作用。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闷呕恶、腹痛泄泻、舌苔白腻等,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
(2)祛风除湿;辛能散风,苦能燥湿,故能祛风除湿,用于湿邪偏重的痹证,常与独活、秦艽等同用。
用量;6~9克。
注意:因性温而燥,易耗伤津液,阴虚有热者不宜用;辛温能发汗,汗多者忌用。
参考资料;
(1)含挥发油、维生素A和D、维生素B等,对夜盲症、软骨病、皮肤角化症等都有治疗作用。
(2)动物实验证实对糖尿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上也用于治疗糖尿病。
2.淡渗利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淡平和微寒,甘淡能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停蓄体内所致的小便不利、泄泻或水肿、淋浊、痰饮等证。服用后能使小便畅利,尿量增加。药理研究证实,本类药物多有促进尿中Na+K+ Cl-、尿素等排泄而起利尿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等。
茯苓
《五经》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寄生于松根部的菌核。
处方用名: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
药用部分:寄生于松树根上的菌块。
性味:甘、淡,平。
归经:入心、脾胃、肺、肾经。
功能;渗湿利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主治与应用:
(1)渗湿利尿:适用于水湿停留所致的大便不利、泄泻、水种等,常配用猪苓、泽泻、白术等。
(2)健脾补中:多用于脾虚湿困所致的食少脘闷或泄泻,常配用党参、白术、陈皮、甘草等。
(3)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等证,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配用,且常以朱砂拌用以增强安神效果。
用量;6~18克。
参考资料;
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麦角甾醇、胆碱、钾盐、酶、腺嘌呤等。有缓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Na+K+等电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祛痰、镇静与降低血糖的作用。
猪苓
《本经》
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猪苓菌寄生于枫、槭、桦及槲树根部的菌核。
别名:野猪粪。
处方用名;猪苓、粉猪苓。
药用部分:寄生于枫树等根上的菌块。
性味:甘、淡,平。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利水渗湿。
主治与应用:
利水渗湿作用比茯苓强,但无补益心脾的作用。用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等证,常与茯苓、泽泻、白术等配用。也可配伍阿胶、茯苓、滑石等治阴虚小便不利、水种等证。
用量:6~8克。
参考资料:
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多糖、无机物质及微量生物素(维生素H)等。正常人口服和动物实验均证明,猪苓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并能促进Na+   Cl- K+等电解质的排出。所含多糖类物质有抗癌作用。
薏苡仁
《本经》
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
别名:药玉米、苡米、苡仁米、苡米天谷、沟子米。
处方用名:薏苡仁、生苡仁、炒苡仁、焦苡仁、苡米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入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主治与应用:
(1)利水渗湿:用于脚气、水肿或脾虚水肿,可配伍利水渗湿的茯苓、猪苓或健脾去湿的扁豆、白术、玉米须等。
(2)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有湿泄泻,多用炒苡仁,并配用党参、白术、茯苓等。
(3)清热排脓:用于湿热壅滞所致的肺痈、肠痈等证。治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配伍,治肠痈常与败酱草、冬瓜仁、桃仁、丹皮等配伍。
(4)祛湿清热还可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急等证,配防已、苍术等。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
(1)本品入药有生用、炒用之分,生用利湿清热,炒用键脾止泻。
(2)本品性较滑利,孕妇慎用。
参考资料:
(1)含薏苡仁酯、薏苡内酯、甾醇、氨基酸、糖类、维生Bl等。
(2)据研究,薏苡仁油对动物子宫,能使其紧张度增加,振幅加大;本品对离体肠管、骨骼肌及运动神经末梢,低浓度呈兴奋作用,高浓度呈麻痹作用;本品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3)临床报导,苡仁煎剂治疗扁平疣有一定疗效;薏苡根有驱蛔效果。
通草
《本草拾遗》
为五加科通脱木属植物通脱木的茎髓。
别名:通花根、大通草、白通草、方通、泡通。
处方用名:通草、白通草。
药用部分;茎髓。根也可入药。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清热利水,通乳。
主治与应用:
(1)具有清热利水作用,用于湿热内蕴,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药力较缓,宜用于湿热不甚者,常与其它清热利湿药如薏苡仁、滑石、竹叶等同用。
(2)有通乳作用,用于产后乳汁不通或稀少,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及猪蹄同煎服。
用量:茎髓3~6克,根10~15克。
注意:孕妇慎用.
3.清热利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淡寒或苦寒,甘淡能渗湿,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水湿内停,或湿从热化的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蕴蓄膀胱的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涩痛、淋沥不畅等证。常用的药物有泽泻、车前子、滑石、海金砂、金钱草、木通、扁蓄、瞿麦等。
泽泻
《本经》
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生草本植物泽泻的球状块茎。
别名: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天鹅蛋、天秃、一枝花。
处方用名;泽泻、炒泽泻、光泽泻。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甘、淡、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能;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与应用;
(1)甘淡能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等,常与茯苓、猪苓等同用。
(2)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引起的尿痛、淋浊等,常配用车前子、瞿麦、滑石。
(3)性寒入肾而能泻相火,用于肾阴虚火旺之梦遗等。
用量:9~12克。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寒湿证或肾虚滑精者忌用。
参考资料:
本品能增加尿量及尿素和氯化钠的排泄量;有减轻尿素与胆固醇在血内滞留作用;能使血中胆固醇含量轻度下降,减轻脂血症,缓和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且能使血压下降;有使血糖下降的作用;抑菌试验发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车前子
《本经》
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的种子。
别名;车轱辘菜子、驴耳朵菜子、猪耳朵菜子、牛舌草子。
处方用名:车前子、炒车前子。
药用部分:种子。全草为车前草,可入药。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肾、肝、肺、膀胱、小肠经。
功能;清热利水,清肝明目。
主治与应用:
(1)清热利水:适用于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水肿等(配以茯苓、猪苓、泽泻等),或湿热泄泻,淋浊尿痛等(配以薏苡仁、木通、滑石、瞿麦等)。
(2)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配以菊花、青箱子、龙胆草等),或肝肾不足之视物昏花(配以枸杞子、桑椹等)。
用量:9~15克。
注意:无湿热者忌用。
参考资料:
(1)车前子有利尿作用,并能增加尿素、氯化物及尿酸的排泄。
(2)能使气管及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呼吸运动加深变缓,而有祛痰止咳作用。临床有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者。
(3)临床报道车前子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配夏枯草、桑寄生、菊花等治疗高血压。
(4)车前草有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作用,其水浸液尚有抗皮肤真菌的作用。
滑石
《本经》
为含硅酸盐类的天然矿石。
别名:画石。
处方用名;滑石、飞滑石、块滑石。
药用部分:矿石拣去杂质,打碎洗净,磨粉或水飞入药。
性味:甘,寒。
归经:入胃、膀胱经。
功能;利尿通淋,清解暑热。
主治与应用:
(1)清热利尿:适用于热结膀胱,小便赤热涩痛之淋证,常配车前子、冬葵子、通草等。
(2)清解暑热: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赤或水泄等,可与甘草配用。
(3)外用有敛湿之作用,以滑石粉单用,或与煅石膏、炉甘石、枯矾等配伍外用,治疗湿沧、湿疹、痱子等。
用量:9~18克。
注意:阴虚而无湿热、脾虚下陷、孕妇均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硅酸镁,内服后能保护肠管,且有收敛作用,以奏清炎止泻之作用。
(2)撒布于粘膜、皮肤创面能形成被膜,可保护局部减少摩擦,防止外来的刺激,同时又能吸收分泌物促进干燥结痂。
海金沙
《嘉祜本草》
为海金沙多年生攀援蕨类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
别名:金沙藤、左转藤、蛤蟆藤、罗网藤、铁线藤、吐丝草、鼎擦藤、猛古藤。
处方用名:海金沙、海金沙藤。
药用部分:孢子或全草。
性味:甘,寒。
归经;清热利水,通淋。
主治与应用:
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及血淋、石淋等,可单独使用,或与滑石、石苇、甘草梢等配伍使用。
海金沙藤为海金沙的全草,具有孢子的同样作用外,更长于清热解毒,除用于热淋、石淋外,尚可用于黄疸、痄腮、痈肿疮毒等。
用量:孢子6~12克,全草15~30克。
注意:虚淋、肾阴不足而无湿热者慎用。
参考资料;
海金沙子富含脂肪,叶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抑菌试验证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略有抑制作用。
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
为报春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
别名:过路黄、路边黄、大金钱草、对座草、遍地黄、铜钱草、一串钱、连钱草、寸骨七。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利水通淋,清热除湿,利胆排石。
主治与应用:
(1)利水通淋;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涩痛之热淋、石淋、常配用海金沙、石苇、车前草、滑石等,也可用大量单用。
(2)清热除湿,利胆排石;适用于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虎杖等),或肝胆湿热之胆石症、胆囊炎等(配柴胡、枳实、黄芩、大黄等)。
用量:15~60克。鲜用加倍。
注意:无湿热者慎用。
参考资料:
(1)煎剂口服,有利胆作用,据观察,可能是促进肝细胞的胆汗分泌,致肝胆管内胆汁增多,内压增高,胆道括约肌松驰而利于胆汁排出。
(2)煎剂对泌尿系结石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尿变酸性,使结石溶解,增加排尿量,减少晶体形成结石的倾向。
(3)抑菌试验:对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木通
《本经》
为木通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白木通的木质茎和马兜铃(关木通)或毛茛科常绿攀援性灌木小木通(川木通)及同属的绣球藤(川木通)的藤茎。
别名:木通马兜铃、东北木通、马木通、万年藤、潼木通、羊开口、五叶木通、蓉木通、细木通、野木瓜。
处方用名:木通、潼木通。
药用部分;藤茎。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小肠、膀胱经。
功能;清热利水,通乳。
(1)清热利水:适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或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常配用生地、竹叶、甘草梢等。
(2)通乳:用于产后乳汁不通,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猪蹄煎汤饮服。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苦寒通利,既伤津液,又能堕胎,故无湿热,热病伤津及孕妇均忌用。
参考资料:
(1)木通有利尿作用,其作用比淡竹叶强,但排出的氯化物比淡竹叶少。
(2)木通煎剂对离体动物心脏有增强收缩的作用。
(3)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的作用。
(4)据文献报道,有一次木通60克煎水服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前人也有“多用则泄人元气”之说,故本品用量不宜过大。
扁蓄
《本经》
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蓄的全草。
别名;大扁蓄、鸟蓼、扁竹、扁子草、扁蔓、竹节草、粉节草、猪牙草、扁猪牙、道生草。
处方用名:扁蓄、扁蓄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微寒。
归经:入膀胱经。
功能;清热利尿,通淋,杀虫。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湿热淋病,小便短赤,淋漓涩痛,或血淋,常与瞿麦、滑石、木通或大蓟、白茅根配伍应用。
(2)适用于湿热黄疸,与茵陈、栀子等同用。
(3)用于皮肤湿疹、阴痒等,可用煎剂外洗。
用量:9~15克。
注意:无湿热者慎用。
参考资料:
(1)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促进钠的排出。
(2)有驱蛔虫及缓下作用。
(3)抑菌试验:对葡萄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瞿麦
《本经》
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全草。
别名:石竹子花、十样景花、洛阳花、山竹、山竹子。
处方用名:瞿麦。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小肠、膀胱经。
功能;清热利尿,通淋。
主治与应用:
适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可单用,或扁蓄、木通、滑石等配伍,或配伍大蓟、小蓟、茅根治疗血淋。
用量:10~15克。
注意:孕妇忌用。
参考资料:
(1)水煎剂口服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并能增加氯化物的排出量。
(2)动物实验证明,有兴奋肠管的作用,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3)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4)有活血作用,临床上与丹参、赤芍、益母草配伍,用于瘀滞经闭。
(5)临床报道以瞿麦根治疗食道癌及直肠癌,水煎服,或研末撒于直肠癌之创面上。
(二)祛湿方
1.化湿方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心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9克  紫苏6克  白芷6克  大腹皮12克  茯苓12克   白术9克  陈皮6克  厚朴9克  半夏9克  桔梗6克 甘草6克 生姜6克  大枣2枚。
用法:作丸剂、散剂及煎剂均可。
功用:芳香化湿,和中止呕,行气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口淡,舌苔白腻等。
方解;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兼能解表;辅以苏叶、白芷解表散寒而兼化湿滞,三药合用,其解表化湿之功,相得益彰;佐以厚朴、大腹皮去湿消滞,半夏、陈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桔梗宣肺利膈;湿滞之成,由于脾不健运,脾运则湿可化,又佐以茯苓、白术、甘草、大枣益气健脾,以助运化。各药合用,使风寒得解而寒热除,气机通畅则胸膈舒,脾胃调和则吐泻止。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湿滞的四时感冒的常用方,尤其是夏日暑湿外感而见肠胃不和更宜采用,以恶寒发热、头痛、脘腹闷痛、呕恶泄泻、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现常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兼内湿者。
(2)临床上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重苏叶以祛风解表;如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积导滞;如湿偏重可以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腹泻较甚者,可加炒扁豆、炒薏苡仁以祛湿健脾止泻;小便短少,加木通、泽泻,以祛湿利水。
(3)对水土不服所致的呕吐泻,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仁汤
《温病条辩》
组成:杏仁9克  白寇仁9克  薏苡仁18克  厚朴9克   通草6克  滑石18克  半夏12克  竹叶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治:湿热留连三焦,湿胜热微,头痛身重,胸闷腹胀,不饥不渴,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舌苔白,脉濡等。
方解: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上焦肺气,肺气宣通,则在肌表部分之湿邪可去,白寇仁辛苦芳香以化湿舒脾,去中焦湿邪,薏苡仁甘淡寒以渗利湿热于下焦,使湿从小便而出,三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以解三焦之湿热,均为主药;厚朴、半夏运脾除湿,行气散满以加强白寇仁运中化湿之力,为辅药;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以增强薏苡仁渗下清热之功,为辅佐药。各药合用,则辛开肺气于上,芳香化浊于中,甘淡渗湿于下,故能宣畅三焦,疏利气机,上下分消,湿化而热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以头痛、身重、胸脘闷胀,午后身热,苔白脉濡为辩证要点。现用于夏日重症感冒、急性胃肠炎、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肠伤寒初期及波浪热等属于湿重于热者。
(2)临床上若兼恶寒头痛等卫分症状,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有寒热往来,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热;若湿热俱重可加连翘、黄芩等以清热,若挟有秽浊,可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以化浊。
2.淡渗利湿方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12克  白术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 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3.清热利湿方
八正散
《玉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木通9克  瞿麦9克  扁蓄9克  车前子12克  滑石15克   栀子9克  大黄9克  甘草梢6克。
用法:加灯芯2克水煎服,或上药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膀胱的热淋、石淋、证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或隆诸闭不通,小腹胀满或痛,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方中木通,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均为清热除湿、利尿通淋药,为主药:配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导热下行,增强了泻火解毒功率,是辅药;灯芯清心利水,甘草梢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为辅佐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之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以尿频涩痛、淋沥不畅、舌红苔黄、脉数为辩证要点。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如热淋时热甚,可加银花、黄芩、柴胡、青蒿等;如砂淋可加入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如血淋,可加入小蓟、茅根等。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15克  木通9克  甘草梢6克  竹叶6克。
用法;水煎服,或前三味为末,每服9克,入竹叶煎服。
功用;清心利水。
主治:心经热盛,证见心胸烦热,面赤口渴,口舌生疮,或心移热于小肠而致小便涩赤,尿道灼痛,舌红脉数等证。
方解: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为主药;木通、竹叶清心降火而利水,能引热下行,从小便而出,为辅药;甘草梢清热泻火,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而有清心养阴,利水导热之效,且本方非苦寒之剂泻火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
临床应用;
(1)本方上清心火,下利小便,以口舌生疮或小便短赤涩痛,面赤,舌尖红,脉数为辩证要点。
(2)近代多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口腔炎或糜烂、溃疡等属心经热盛者。如心胸烦热甚,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小便刺痛明显者,可加车前子、扁蓄、瞿麦等以加强利水通淋;尿血、血淋者,可加旱莲草、小蓟、琥珀等以清热凉血止血;口舌生疮还宜加用板兰根。元参、赤芍等。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8:15:19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4条

     肥胖,高血脂与内湿有关,而且与炎症介质有关。所以,内湿与炎症介质也有关系,大柴胡汤能够治疗高血脂,高血压,急性胰腺炎,能够减肥,其中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的任何一个证,均牵涉到西医的所有器官与系统。所以,中医的证并非西医的一个病理状态,一个证,有可能产生几个证态。
8
发表于 2009-1-14 18:27:15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4条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1/14 06:2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14 06:15pm 发表的内容: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的任何一个证,均牵涉到西医的所有器官与系统。
未必尽然。比方痰热壅肺,寒邪客胃等证,似分别局限于呼吸、消化系统为主。

-=-=-=-=-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2009年01月14日 06:37pm 时添加 -=-=-=-=-
而有的证,则牵涉范围较宽广,如中医之肝、肾、脾等“脏”的病变,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似乎均可见到各系统各器官的多种病变。但仔细分析,还是各有侧重点的不同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8:32:16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4条

      湿热缠绵难愈的另一病理机制认为是:肥甘饮食与细菌内毒素联合作用是导致温病湿热证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肥甘饮食起“湿”的作用,内毒素起“热”的作用。人们早已知道,高密度脂蛋白对内毒素有中合和脱毒作用,有研究发现人工合成高密度脂蛋白能降低内毒素对多形核细胞的粘附活性,减少内毒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因子1、6、8(IL-1、IL-6、IL-8)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又有研究低密度脂蛋白也有中和内毒素病理活性的作用,但脂蛋白不能完全阻止革蓝阴性菌的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病理进程。脂蛋白对内毒素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能可逆地、不完全地中和内毒素的病理活性,又能使内毒素的半衰期延长,清除减慢。动物实验观察到对照组单纯注射单次剂量内毒素(热邪)后病理反应剧烈,血液肿瘤坏死因子、IL-1的浓度剧增。实验组喂养肥甘食物造成高脂血症后,再注射内毒素(湿热合邪),可能由于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中和作用,血中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因子浓度的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恢复较慢。这与湿热致病的认识一致。中医认为,热邪为阳邪其性猛烈,湿邪为阴邪其性黏滞,两者相合,胶着难分,多滞留气分,缠绵难愈,不易发展到营血分。现代人营养状态比较好,血中的脂蛋白较高,所以湿性质的表现比较多见。
     中医有内湿的理论,肥胖之具有内湿的性质,或者发胖的人多有湿热,湿邪为阴邪其性粘滞,久则生痰,痰与慢性炎症有关。现代研究证明肥胖、代谢综合征与炎症介质有关,与慢性炎症有关。
     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提示,肥胖和炎症的关系是代谢综合征共同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肥胖和有关的代谢病生理变化伴有慢性炎症反应,产生异常的细胞因子及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与肥胖本身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疾病状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肥胖时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是被启动的、最初主要位于脂肪组织,其中白色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炎症相关因子基因起着重要作用。炎症指标可能用于代谢综合征的预测和诊断。对肥胖与炎症之间关系的新认识为防治代谢综合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人群中某些炎症标志物如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等血浆浓度明显升高,它们可通过影响胰岛素受体酪氨酸磷酸化、抑制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降低葡萄糖转运体(GLUT)4mRNA的表达水平、影响血脂代谢、升高游离脂肪酸水平而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及葡萄糖代谢,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它们尚可通过与瘦素、脂联素等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近年大量证据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并在与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TNF-α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机制有:①直接作用于胰岛素信号转导系统,减少酪氨酸磷酸化。②降低葡萄糖转运子4的表达及转运从而减弱胰岛素的作用。③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相互拮抗,负性调节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核转录因子。④通过促脂解作用介导游离脂肪酸增加。
     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时相反应时出现于血清中,是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常伴有低度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肥胖可导致血清CRP水平升高,而高水平CRP可加重糖、脂代谢紊乱、内皮功能失调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腹部脂肪增多者围绕冠状动脉的心外膜脂肪也增多。与心血管内的脂肪一样,心外膜脂肪也产生大量促炎症细胞因子,例如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它们可透过血管壁弥散,导致内皮功能异常。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8:35:59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讨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第14条

未必尽然。比方痰热壅肺,寒邪客胃等证,似分别局限于呼吸、消化系统为主。
===========================================================================
     谢谢关注,谢谢指导。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09:43 , Processed in 0.0592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