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8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出版《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二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 11:5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4/01 04:25pm 第 1 次编辑]

这是近作《新经络学说》第二章。现予发表,诚挚希望同仁、老师、学者共磋,批评,指正,并寻求合作。功在当前,利在千秋。有意者请发邮件:drxujinjing@163.com
现将近作《新经络学说》第二章公布。有意联系者,请发邮件:drxujinjing@163.com
第二章,经络学说的起源
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从根本上弄清,中医学为什么有了“经络”的概念?实质是什么?怎样产生的?有何作用?可为“经络”的研究提供史证。以历史为依据,可以充分体现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便于澄清曲解误说。
“经络”一词,是“经”和“络”的合称。“经”和“络”,是经络学说最基本的概念。所以,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必须弄清什么是“经”,什么是“络”。
根据古文献记载,所谓“经”,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直行主干。所谓“络”,是各“经”分出的支线。“经”和“络”合起来,则称“经络”。所以,“经络”一词,只包括“经”和“络”。除此之外,不含别的。
“经”和“络”的关系是:以“经”为主,“络”隶属于“经”。各“经”都有支线,凡“经”的支线都称“络”。一般认为,“经”和“络”纵横交错,互相沟通,互相联系,构成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十二经”,二是“奇经八脉”,其中包括各“经”的直行主干和支线。所以,考证“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源,就是经络学说的起源。
根据《内经》和《难经》的记载,“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名称,不是同时产生的。其中,“十二经”早于“奇经八脉”。这是因为,“奇经八脉”是对“十二经”的补充,其作用,主要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考证“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源,应该从“十二经”开始。
“十二经”的名称是: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足阳明经、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足太阳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称“三阳”。太阴、厥阴、少阴,称“三阴”。“三阴三阳”合起来,再以手足相配,则为“十二经”。据《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三阴三阳”是“阴阳离合”的理论形式。“十二经”命名,以“三阴三阳”的衍化为基础。
“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都是阴阳学说的内容。如果没有阴阳学说,就没有“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也就没有“十二经”的名称。所以,“十二经”的名称,肯定是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以后才产生的。明确这一点,对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阴阳”一词,是古代哲学范畴的名词,导源于《易经》。如《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阴阳”概念的书是《山海经》。如《北山经》记载:“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下多桐据。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在此之前,既没“阴阳”的概念,也没“十二经”的名称。
春秋时期,中医学进入理论思维阶段,古代医家才把阴阳学说被引进中医学领域。以“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为基础,才有了“十二经”的名称。所以,经络学说起源,在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之后,最早超不过春秋时期。
《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确定“十二经”的起止、分布和走向,并不是在人的身体上发现了“经”,而是根据“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和人体主要结构的阴阳属性在人体模型上设置的。其模型,即《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的“圣人面南而立”。详见《发现经络》。
《灵枢·经别篇》明确指出,“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和“五脏六腑”,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五脏六腑”是人体的结构,但“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显然,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以后,中医学才有了“经”和“络”的概念。
古代医家创建“经”和“络”的目的,是为了对人体的复杂体系进行研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所谓“上古圣人”,指《内经》成书以前的医学家。所谓“论理人形”,是对人体进行研究。所谓“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是结合“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把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分别归属各“经”。这是古代医家对人体复杂体系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显然,“经络”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若用现代语言来说,古代医家创建的经络学说,是为中医学开创了本学科的论理工具和方法论。所以,经络学说最根本的作用,是为中医学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若单用“十二经”,并不能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各种结构都联结起来。比如,人体的前正中线和后正中线,以及腰部和女子胞等,不便于归属“十二经”。所以,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古代医家又补充了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名称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八脉”,实际是“八经”。其中,任脉设在人体的前正中线,督脉设在后正中线,带脉设在腰部。其他诸脉,也都设在“十二经”未及之处,进一步弥补了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
《难经·二十七难》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所谓“设沟渠”,是把设置“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比喻开设沟渠。这种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奇经八脉”,参照了“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的道理。
以上可以说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都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其实质,都是论理工具。所以,《素问·热论》首创“十二经辨证”。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又开创了“六经辨证”。这两种辨证方法,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其具体方法是,《素问·热论》将外感热病的临床表现分别归属“十二经”。《伤寒杂病论》将“十二经”简化为“六经”,把外感热病的临床表现归属“六经”。因此,“十二经”和“六经”都是论理工具。否则,假如“十二经”是人体内的结构,是决不能简化的。此外,《难经》开创的“独取寸口脉法”,也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详见《脉法精粹》。总之,大量史实可以证明,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经络”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脉方法、辨证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是发挥论理工具作用。
进一步考证可以证实,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是在春秋和战国期间形成的。依据是:经络学说的起源超不过春秋时期,《内经》成书时,对“经络”的记载已很完整,并达到了实用的程度。但在《内经》之前,《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的“经络”尚很粗陋,仅“十一经”,缺手厥阴经,没“奇经八脉”,且未确定“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的关系,这是经络学说还没形成系统理论的历史痕迹。这说明,经络学说形成系统理论,最晚是《内经》成书时,即战国时期。也就是说,在春秋和战国期间,经络学说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充实、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所以,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是有史以来鼎盛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医学实现了“质”的飞跃,由零散的医药经验上升为科学体系,开创了很多诊疗方法,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铸就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其原因,主要是有了完整的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成书年代比《内经》早,记载的“经络”很简单,仅“十一经”,可以看出,当时还没确定“手厥阴经”与“心包”的关系。与此吻合的是,《难经·二十五难》记载了把“心包”归属“手厥阴经”的史实。其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心主”,即“心包”。其实质,是心脏的外膜。这种记载说明,在经络学说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中,“心包”归“手厥阴经”,以及“心包”与“三焦”的表里关系,都是最后确定的。在《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成书时,还没确定“心包”归“手厥阴经”。把“心包”归“手厥阴经”以后,才完成了“十二经”与脏腑的匹配。《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比《内经》早三、四百年,但《内经》对“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记载已经完整。据此证实,《内经》成书时,经络学说形成了系统理论。因此,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是春秋战国期间形成的。在春秋战国期间,中医学有了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内经》不是“经络”专书,但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内经》记载下来的。其中,《灵枢·经脉篇》、《灵枢·经别篇》、《灵枢·经筋篇》、《灵枢·经水篇》、《灵枢·脉度篇》,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骨空论》、《素问·经络论》、《素问·皮部论》等,都记载了经络学说的内容。虽比较零散,但已达到实用的程度。所以,后人对经络学说的继承、应用和研究,主要根据《内经》的记载。
在《灵枢·经脉篇》,记载着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并高度概括了“经络”的作用,其次是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的分布、走向、循行路线和交接次序、以及与人体脏腑和主要结构的联系,还记载了一些病症的归“经”。本来,以此为依据,可以说明,“经络”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论理工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内经》原书早已散佚,《灵枢》部分曾经丢失或埋没了一千多年,且表达方法比较隐晦,很难理解。所以,从《内经》以后,历代医书对“经络”的概念都不清楚,说不清“经络”是什么。到近代,很多医书都误解了“经络”的概念,反而把“经络”说成人体的结构,彻底违背了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对“经络”的研究,逐渐陷入误区。
最早的经络专书是《明堂孔穴》,已佚。其内容,散见于《针灸甲乙经》。《明堂孔穴》还有经络穴位图,古称“明堂孔穴图”,也称“明堂图”。晋代《抱朴子》曾引用过《明堂流注偃侧图》。后来又称“明堂三人图”。唐代甑权曾进行修订。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时还加以引用,说:“归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甑撰为定云。……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作之”。随后,王焘撰《外台秘要》,又改绘成“十二人图”,将“督脉”并入“足太阳经”,“任脉”并入“ 足少阴经”。但是,这些图都没传下来。因此,迄今为止,《内经》仍是对“经络”进行研究的关键文献。必须根据《内经》的解释,才能说明“经络”是什么。不过,经络穴位图的传承史表明,在《内经》以前和《内经》以后,“经络”的循行路线曾作过修改和调整,并有传写错误,但没影响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由此可以佐证,“经络”决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纯属论理工具。否则,假如“经络”是人体的结构,决不能修改和调整。
总而言之,根据《内经》对“经络”的解释,结合经络学说起源、形成和传承后世的历史概况,可以充分证实,“经络”是论理工具,是古代医家在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以后开创的。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对而言,阴阳五行学说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方法论,经络学说的实际意义,是古代医家为中医学开创的具体科学方法论。并且,在战国秦汉时期,古代医家以“经络”为论理工具,不断开创中医学的诊疗方法。经络学说的作用,贯穿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铸就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所以,《内经》对“经络”的解释被埋没以后,历代医书虽说不清“经络”是什么,但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文献对“经络”的称谓比较复杂,有时称“脉”,有时称“经”,有时又称“经脉”和“络脉”。称谓不统一,对“经络”的研究造成了困难。经考证,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第一种原因是:在古代,凡物之贯通、连络成为一体而有条理者,皆可称“脉”。如:山脉、地脉、水脉、血脉、筋脉等。“经”和“络”,是贯通连络而为一体的网状系统,所以,“经”可称“经脉”,“络”可称“络脉”,或单用“脉”字。比如,《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都将“十一经”称“十一脉”。这种称谓,实际指“十一经”。再如:《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的全称是“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手少阴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肾足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阳之脉、肝足厥阴之脉”。此“脉”字,都指“经”。
第二种原因是:古代医家在运用经络学说的过程中,曾用“经”和“络”对“血脉”进行概括和分类。其方法是:“大而在里”的血脉,统称“经脉”;比较浅表的血脉,统称“络脉”;比“络脉”更细小的血脉,统称“孙脉”或“毛脉”。这种称谓,实际是对“血脉”分类的称谓,但很容易把“经络”与“血脉”相混。如《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古代医家对“血脉”分类 的方法。类似这种记载还有《灵枢·痈疽篇》,其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很明显,这种里所说的“孙脉”、“络脉”和“经脉”,都指“血脉”。其实质,是血管。决不能与“经”和“络”相混。因此,在古文献中,“经脉”和“络脉”不是“经”和“络”的专用名词,而是一词多义,有时指“经”和“络”,有时指归属“经”和“络”的“血脉”,代表“血脉”的分类。但“经”和“络”是专用名词,“经”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直行主干,“络”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支线。。弄清这一点,对准确解释“经”和“络”的基本概念,非常关键。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习惯性的称谓,是把“经”和“络”统称“经脉”。如《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所说的“经脉”,既不是血管,也不单指某一“经”,而是泛指整个经络系统。所以,对“经络”的研究,首先要把概念区别清楚。否则,概念分辨不清,很容易导致思维混乱。
在中医历史上,由于《内经》对“经络”的解释埋没了一千多年,中医学基本概念不清,理论思维混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经络学说解释不清“经络”是什么;脏腑学说解释不清心包、命门和三焦;针灸学解释不清“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诊断学解释不清“革脉”、“代脉”、“动脉”、“牢脉”等近十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若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医学将永远面临无法逾越的沟壑。因此,弄清“经络”是论理工具,将涉及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对促进中医学的突破、改革、完善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发表于 2006-4-1 12:51: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出版《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二章)

我给你提的意见:
如果你不怀有《从根本上破坏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目的的话,就不要出版这本所谓的“书”。
3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19:04:1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出版《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二章)

陈先生你好:
请你先看看《最新实用诊脉法》,该书把诊脉方法被埋没的宝贵财富挖掘出来,并没破坏诊脉方法,深受读者喜爱。现在,把经络的实际意义挖掘出来,决不会破坏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反而会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更加完善。这才是出版此书的目的。
4
发表于 2006-4-1 19:23:3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出版《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二章)

   不能把经络与经脉混同,那真的会乱.
5
发表于 2006-4-1 20:10:3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出版《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二章)

下面引用由医哲2006/04/01 07:04pm 发表的内容:
陈先生你好:
请你先看看《最新实用诊脉法》,该书把诊脉方法被埋没的宝贵财富挖掘出来,并没破坏诊脉方法,深受读者喜爱。现在,把经络的实际意义挖掘出来,决不会破坏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反而会使中医学的基础 ...
医哲先生好:
尽管目前及以往的中医教科书中,已是把经络按“理论体系”对待,但这只是近代史里中医受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所形成的“无据”的错误定论。
我们在目前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运动中,要纠正和推翻《近代史里中医受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所形成》的这“无据”的错误定论,本已是急需组织社会力量来共同完成!若再有你把“无据”的错误定论,发展为“有据”的错误定论------岂不是更要加大《急需组织社会力量来共同完成》的难度?
事情很简单,我们应以《利于真正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为目标,先把“经络倒底是否解剖学的实体组织和倒底是作为《理论体系》利于中医实用还是作为《实体组织》利于中医实用”的问题搞清楚------然后再确定你那书该不该出版。





-=-=-=-=- 以下内容由 陈鑫剑2006年04月02日 01:35pm 时添加 -=-=-=-=-
《最新实用诊脉法》是“医哲”先生所作并已出版啦?
我孤陋寡闻,请“医哲”先生赐教。
6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20:52: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出版《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二章)

陈先生你好:
《最新实用诊脉法》、《脉法精粹》、《发现经络》皆属拙作。其中《发现经络》一书,并非专论经络,故应读者要求,续作《新经络学说》,出版在即,公布几章,征求意见。不好意思,被你说成破坏中医基础理论,实无此野心,更非本意,望先生理解,海涵。

-=-=-=-=- 以下内容由 医哲2006年04月02日 09:14pm 时添加 -=-=-=-=-
学术探讨,不宜用尖刻语言。学术争鸣,以心诚为本。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必有所长,必有所短,望多提宝贝意见。不胜感激之至。
7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21:08:2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出版《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二章)

陈先生你好:
我半生以中医为业,从个人感情讲,真不希望诊脉的方法和经络学说会存在这么多的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发现了古人留给我们的学术财富,就应该整理出来。决没野心,更不想炫耀自己。在我的书中,并没加入我个人的心得或体会。

-=-=-=-=- 以下内容由 医哲2006年04月02日 09:30pm 时添加 -=-=-=-=-
真诚希望,通过学术探讨,大家成为朋友,而不是互相贬污。那就失去了意义。
8
 楼主| 发表于 2006-4-2 21:34: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出版《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二章)

先生你好:
先生之言,真可谓一语中的。经络和经脉是绝不能混的。
9
发表于 2006-4-2 22:04:2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出版《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二章)

下面引用由医哲2006/04/02 08:52pm 发表的内容:
陈先生你好:
《最新实用诊脉法》、《脉法精粹》、《发现经络》皆属拙作。其中《发现经络》一书,并非专论经络,故应读者要求,续作《新经络学说》,出版在即,公布几章,征求意见。不好意思,被你说成破坏中医 ...
学术探讨,不宜用尖刻语言。学术争鸣,以心诚为本。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必有所长,必有所短,望多提宝贝意见。不胜感激之至。
医哲先生好:
我接受你《学术探讨,不宜用尖刻语言。》的批评!我乃传统的一介武夫,在初面对你那观点的一刻,的确有一股按捺不住的情绪------过后想想,你也不一定就是《当初西方列强安排潜伏下来》的特务,你也很可能是《当初西方列强对中医搞文化侵略、破坏和歪曲了中医基础核心理论后》的思想受害者。因而反倒觉得有些过火。
不过,事归事!你来论坛“请”我们众人提意见,我们应邀给你提出来了,你就应给个认真对待------否则,你干吗要主动来“请”我们众人提意见?
说实在话,若在退回150年前的中国,你出版你那观点的书,必然会给你招至血光之灾的!那时期,先师之师辈们对《西方列强派遣来中国的特务(一般是神父、医生)》恨之入骨,却又不能公开的进行灭除(朝庭保护),只好搞暗杀(用现代观点看叫“恐怖活动”)。
总的说来,就是一句话——“你那观点,正是当初西方列强派遣来中国的特务(一般是神父、医生)们所要拼命实现的目的之一”。他们希望从此人类都持你那观点,进而把中医理论从根本上消灭掉!而你却不自觉中,进行着他们没有干完的工作。

10
发表于 2006-4-2 22:36: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出版《新经络学说》征求意见稿(第二章)

下面引用由医哲2006/04/02 09:08pm 发表的内容:
陈先生你好:
我半生以中医为业,从个人感情讲,真不希望诊脉的方法和经络学说会存在这么多的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发现了古人留给我们的学术财富,就应该整理出来。决没野心,更不想炫耀自己。在我的书中,并没加入我个人的心得或体会。
真诚希望,通过学术探讨,大家成为朋友,而不是互相贬污。那就失去了意义。
  
事实上《灵枢》中就已记载了解剖学的中医研究方法及过程,其描述的经络怎能证明不是《解剖学的中医研究方法》的产物?
往近里说,1987年9月下旬,我国著名生理学专家、经络学专家祝总骧教授应英国针灸学会之邀,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国际经络生物物理报告会时,通过录相带和幻灯片等大量的图像资料,用流利的英语绘声绘色地作了《关于经络客观存在》的经络学术报告。博得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科学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校长、进入耄耋之年的李约瑟博士兴奋地说:“我曾预言,经络之谜,终将由中国人自己揭开,有幸言中,实是我余生之幸!”
先生总应正视这些现实才对!
先生提到《而不是互相贬污》,我向来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与人们进行学术探讨而绝无《贬污人》之言行。先生莫非要说《根据你总论中的这个观点,可看出:你这本书是要从根本上破坏中医基础理论了!》是对你的“贬污”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5:03 , Processed in 0.0541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