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医介绍之沪上名医陆士谔---何绍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6 09:0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名医介绍之沪上名医陆士谔---何绍奇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医坛,陆士谔先生是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几十年以后,先生竟被人们遗忘了。我曾请教过已故名医姜春华、潘澄濂两位老师,他们都说,陆先生学问很好,文笔犀利,临床也很不错。姜老还说他多次托人打听过,得知陆士谔在解放前已经去世,其后人也没有继承他的衣钵的了。
  陆先生是青浦人,从师于同邑唐纯斋先生,松沪战争时移居上海行医。他的著作,我所见者有《医学南针》、《王孟英医案》(辑注)、《增评温病条辨》、《国医新话》等。《国医新话》是其代表作,也是笔者40多年前初涉医门时读到的第一本医书。
现就笔者手眼所及,对其学术思想及成就略作介绍,使年轻同道知道几十年前还有这么一位陆先生。
  删节内经
  陆先生曾有《医经节要》之作,他认为《素问》、《灵枢》为“习医者不可不读之书”,但此书实乃在汉以前,“不一其地,不一其人,各师所学,各述所知”,借黄帝之名敷衍而成,故文多矛盾、重复,也有空言而不实际者,深晦不合医理者,运气、司天、在泉,尤为“古人欺人之谈”,“与其轻信胜复谬说,不如言夏时必热,冬时必寒之信而有征”。他指出,“《内经》之精华在详述十二经脉、十五络脉之起讫,奇经八脉之脉道,经病、络病、腑病、脏病之各种病证,风寒暑湿燥火以及七情六欲之各种病理”。此外,凡不切实用者即可以删去。于是,他在薛生白《医经原旨》的基础上,“重行删节,披沙拣金,去芜存实”,三更寒暑,四易其稿,而成《医经节要》。
我认为:此书如果作为课徒入门之书,原无不可,在他之前,早有人作过这样的工作,除《医经原旨》外,李念莪《内经知要》、唐容川《医经经义》皆是。但以个人学力,很难说被你删去的部分里就真的没有好东西了,如其这样,势必要丢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选辑出来的,就算都是精华,也难免要砍头去尾,割裂原文,影响学者对全书的整体了解。正因为这样,所以陆书一出,立即成为众矢之的。近些年,中医大学教材对《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大砍大杀,其动机和几十年前的陆先生所想差不多,其结果当然也和陆先生一样。
  推崇伤寒
  陆氏从游于唐纯斋先生,其师训诲极严,“汉以后之书,概不许一字八目”。其后多年,他还深有感慨地说:“仲景伤寒论,最是耐人寻味,静心研读,读十回有十回的书味,读百回有百回的书味”;“一字一句都是据实写真,无片语空谈”,“无一处不合用”。他甚至强调“不读仲景书不可谓知医”,“舍伤寒不能治百病”。
他认为历代对《伤寒论》的研究,有不少误区,如以《内经》运气南北政、司天在泉、六气胜复、标本中见等来解释《伤寒论》者,不知《内经》是《内经》,《伤寒论》是《伤寒论》,陈义虽高,毫无足取。至于把《伤寒论》分类改编,或类方,或类证,虽然较为有用,但难免移东凑西,割裂改窜之弊,因此他的主张是八个字:“专求实用,不尚空谈”。他说仲景当日不过据实随笔记录,各条自为起讫,有症则书,无病则缺,因此无所谓什么先后次序,标本中见。盖今之《伤寒论》六经分明,乃王叔和撰次,已非原书旧貌矣。
  他之《伤寒论研究》未成书,仅为一些札记,但有些新见解。如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柴胡不止一证,那是何证?他认为不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诸证,而是“呕而发热”。迳以原文释原文,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使人不能不服。
  又如太阳上篇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而此方既云无阳,何以用石膏?既说不可发汗,何以用麻黄?前贤聚讼纷纷。他说:无阳之阳字,是指脉言,按脉法,浮大滑动数,此名阳也,沉弱涩弦迟,此名阴也。发热恶寒是阳证,阳证宜见阳脉,脉当浮而有力,今脉见微弱,是阳证不见阳脉也,故曰此无阳也。此阳字正是指定脉微弱而言。“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即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则为无阳,不可发汗,即不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愚按此条分两截来读,其说早见于章虚谷;但确指“无阳”为脉微弱,却是陆氏的卓见。由此亦现陆士谬先生《伤寒论》功底之一斑了。
  口苦舌干目眩,胸胁痛,脉弦,往来寒热,此少阳经病也,若只口苦舌干目眩脉弦,而胸胁不痛、耳不聋者,病在少阳之络,不走少阳之经,以少阳经脉循胁而络于耳也。因此,治病不必分伤寒温热,只须辨在经在络,分别治之。
  陆氏坦承:这一创新,是受到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伤寒多传变,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及《金匮》“极寒伤经,极热伤络”的启发。
  愚按陆氏以经病、络病来解伤寒、温病,以为这样就可以结束寒温之争,平心而论,其持论牵强费解,所以自他提出这个意见后,学界也无人响应。
中西论争
  陆士谔先生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与余云岫等在上海的报纸上大事论争。如果抛开他的偏激之语,平心而论,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他的基础观点是:
  1.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说,西医以病为对象,中医以人为对象,所以“根本上不能同(统)一”。
  2.西医从事解剖,从事化验,也是脚踏实地的真实功夫。其短在于全仗仪器,不肯再启用固有的心思。其误在倒果为因。
  3.西医讲的细菌,确有其形,但菌由病生,实非病由菌生,春气产草,夏气产虫,病气产菌。故其炎其菌,为病之结果而已。中医既以人为对象,只有确审其病之为外感、内伤。外感须审确是风是寒是暑是湿是燥是火,在表在里,在腑在经,若视之准确,自有对症之药,疗病之方。细菌之有无,是何形状,不必知也,病去则菌自不存,病不去则知之亦无益。
  4.任何一种学术,总有其学术的精神和依据,中西医皆同。信仰西医者就该念兹,在兹继续研究,继续努力。如果对中医抱有怀疑,甚或十分不信,模棱两可,亦朱亦紫,可中可西,就不该掮着中医牌子骗人。
  5.他主张身为中医,便当精于中医,孜孜以求,余暇再研究西医的解剖化验,也无不可。但不可道听途说,趋炎附势,忘却自己的本来面目,全盘西化,反诬中医不科学。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陆先生言犹在耳,而西化之风却更趋复杂和严重。陆先生上述言论,虽经笔者删削,但仍可以看出其词语之逼人锋芒。我们不见得要同意他的每一个观点,但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中西医都要独立地发展,从事中医工作的人,应该自重自爱,努力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吧。

本逊按:如果按照陈苏生先生所说,上海某位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也没能治好其姨父的医生应该就是这位陆士諤先生,可见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1:28 , Processed in 0.0910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