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619|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2 12:3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愿与一切酷爱中华民族民间传统传承医药人士交友
本人是受师承,承袭了中华“导引按跷医术精华”的一个民间医。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党的“科教兴国,以法治国,以德立国”的政策感召下,为迎接中华民族新盛世的到来,愿为一切酷爱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的朋友们,切磋有关推拿、按摩、点穴以及气功等鲜为人知的民间医技。愿与医界同仁交流有关针灸,中草药方脉,在民间潜在下来的有关师承的内容。愿为酷爱民族医药的朋友们增添一点理论与实践技能而感到欣慰。
我愿为有理想、有道德,为中华民族民间医药献身的朋友们馈赠,民间千古秘本《黄帝歧伯·按摩十卷》、《推按精义》、《推按临症指南(医案)》,以及《针灸精髓》与《医方精要》等民间师承保留延续下来的中华医药瑰宝。

《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内    容    提    要
   

本书是受民间师承得以延续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是融汇“气功、推拿、点穴、按摩疗法”于一炉的专门著述。针对“气功、推拿、点穴,按摩疗法”的具体内容,以深入浅出半文言体问答形式,叙述了“气功、推拿、点穴,按摩疗法”理论依据,并通过其理论来指导临床。尤其在临证的具体方法上,又分别作以说明。
什么是“导”,什么是“引”?什么是“导引”?什么是“按跷”?以及它们四者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纽带关系……
本书依独家己见,针对疾病的综合治疗,对传统医学凝集的焦点阐论别俱,可为传统中医药专业人员临床参考。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导引按跷经·经义要解)即《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下卷为《推按精义》与《推按临症指南(医案)》二书。
读者对“导引按跷术”专业内容的具体应用,可依此三部著述相兼参考。
前       言    

吾中华圣地,九洲方圆,千古留传人寰无可胜数稀世珍宝,瑰翠耀目者“四部医经”也。曰:《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导引按跷经》、《神农本草经》是也。继祖本之后,亦有“难、类、太素”等,媲美之“金匮、伤寒杂病”等典以续。
今世传本,除“内经、本草”者存,“外经”虽曰罕见,亦有氏增补之。奈何《导引按跷》之作,竟有目无容,无善本所存哉!师曰:“此即《黄帝歧伯·按摩十卷》早岁已失烟火。其术简、便、验、廉、无需设陈,财贷相助,随处可施,男女长幼皆益。“审时度症,手到病除,决无留弊。”释门语曰:“上乘之法”。道家亦谓:“修真延年精技之术”。
吾少时,偶遇“曾公广达”先生,与叙家祖业医,随叙投缘拜其门下,蒙师一十六载谆谆教诲,一招一式把手亲示。此后,凭其所指,又投拜了京都御医后人“显效”大居士、刘秀廷女士。以及妙静子道长,伯父范国才先生(民间易相家),与老中医魏福堂先生等老前辈,继习国医精萃……
为遵恩师临终遗愿:“逢盛世当出,誓报国恩。”乃于民间广求善本、孤本、手本,为《导引按跷》医术实归一统,为自学达才,铺其路石尔有本可依,数十载力奋完璧。庚申(80年)季冬,初稿既就,乙丑孟冬据稿讲学。翌春,吾为医院招聘,医案再续……
时过六载寒暑,扪心自问,身为炎黄子孙,脱浩劫之厄运,无为炊米之忧。今体健身壮,国家日渐昌盛,前程锦绣。吾焉何处心积虑,寡目钱钞堆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忆往昔,“导引按跷”术,为吾中华子孙繁衍立下不朽功勋。可在旧时代封建统治压榨下,权柄禁锢几至夭亡,唯“宫廷专用”。民间偶有师徒传承无奈生计,视此为秘笈不肯披露于众。皑皑瑰宝,划公为私,内室相传,非乏其例。展转世世,有损无增习以为常。历代先贤名流,呕心沥血公呼天下,壮士血荐轩辕致力民族兴旺。
奈何,旧时民不聊生,间有“推按”传本,亦难免鱼目混珠,协挟糟粕实难为众所用。其文简者,尚缺善论;文繁者,似是实非。痴心求学者,误堕迷途无能自拔,另有“醒聪”之士,确少作为。苦乎!初学启蒙,竟无善路而行,此一技之术,何谈其所长也?
往阅居世,鲜有小技,便坐井观天。仰首戴目,乃不求上进。自恃己能,固步自封,目视财孔比日甚大。无此术者,责以旁门小道,褒贬有论。
格盛者,心裁从天而降,诈言肉眼透视,戏弄愚昧盲知,足可谓“发财”有招着。魔鬼相席执业敲诈吸民脂膏,且谈何“医德”乎?!旧谓“祖传”乃谦恭之语,非借此词以作诈业。此等奇耻,五花八门,不咨玉碧涂青。汝任所为:以乱为活,以死为安,非惑心有居奈何之?
古语有云:人宏远道,道亦弘人。求学为是,理无门派之争,求科学昌进,必以实事求是,从医于途,必乃德才兼备。无德才反充其任,非贼徒举乱何?
呜乎!积乌云之厚,难弥光霞之照;为寒作结,难拒辉暖所融。吾,欣喜如狂,今逢新华盛世,改革开放之明灯,有如九天昊日。邓老南巡话语,科技再上新阶。民族奋起中华复兴,华夏儿女当何不进取乎?!
随忆师训,尽收心意。在“科教兴国,以法治国,以德立国”的政策感召下,尔将遗部“导引按跷术临症指南”即《推按精义》与《推按临症指南(医案)》二书,归其梗概。为使古老医术之光大,予将此书校梓刊行,此吾之幸甚,益世于众也。
奈何,吾心有余,力尚欠,匆匆草就,文笔难免驽钝是非。实为报国心切,利民众之意急。执此草作初就,善请诸公同仁校正。祈望:粗俗去,精举来;伪者弃,真之立;德所存,鄙所衰。依吾亿万炎黄子孙,自立大千之林,当无愧于天下矣!


  辛巳岁季冬於馆斋“贻福堂”笔
                                                   郝连成

目       录



传        说 ……………………………………………  1
《导引按跷经·经文》 …………………………………  7
《导引按跷经》说文 ……………………………………  8
师徒传承 ………………………………………………… 10
经文释密 ………………………………………………… 18

一   元   卷   一   


有无论及篇 第  一  ………………………………… 30
无极太极篇 第  二  ………………………………… 31
太虚宇宙篇 第  三  ………………………………… 33
气质变化篇 第  四  ………………………………… 35
虚实动静篇 第  五  ………………………………… 37
升降离及篇 第  六  ………………………………… 39
天地阴阳篇 第  七  ………………………………… 41
五行匹配篇 第  八  ………………………………… 46
浑玄一气篇 第  九  ………………………………… 49
一泰至括篇 第  十  ………………………………… 51


同 元 一 体 卷  二


玄论三才篇 第十一  ………………………………… 53
随道来去篇 第十二  ………………………………… 56
精神灵魂篇 第十三  ………………………………… 59
天人合一篇 第十四  ………………………………… 62


至 真 气 行 卷  三


三六传始篇 第十  五 ……………………………………  65
宗总化统篇 第十  六 ……………………………………  68
气血转传篇 第十  七 ……………………………………  72
经纬关锁篇 第十  八 ……………………………………  84
府库支给篇 第十  九 ……………………………………  86
出入门户篇 第二  十 ……………………………………  88
济  泌  篇 第二十一 ……………………………………  90
泌济清浊篇 第二十二 ……………………………………  93
气玑隧道篇 第二十三 ……………………………………  96
隧道布散篇 第二十四 ……………………………………  98
图  说  篇 第二十五 …………………………………… 102


至 要 邪 乱 卷  四



真伪邪正篇 第二十六 …………………………………… 104
亢卑虚实篇 第二十七 …………………………………… 107
疾病急留篇 第二十八 …………………………………… 111
风  候  篇 第二十九 …………………………………… 113
风候潜积篇 第三  十 …………………………………… 116
症瘕积聚篇 第三十一 …………………………………… 118
七情所伤篇 第三十二 …………………………………… 121
五  脏  篇 第三十三 …………………………………… 124
五脏相入篇 第三十四 …………………………………… 132
五行阐微篇 第三十五 …………………………………… 138
气止休亡篇 第三十六 …………………………………… 143




平 邪 定 乱 卷  五


举  落  篇 第三十七 ……………………………………146
归散来去篇 第三十八 ……………………………………149
颠  倒  篇 第三十九 ……………………………………151
开  合  篇 第四  十 ……………………………………155
平邪转传篇 第四十一 ……………………………………158
开关解锁篇 第四十二 ……………………………………163
解  邪  篇 第四十三 ……………………………………167
欲解六仲篇 第四十四 ……………………………………171

                 
内 导 行 运 卷  六


松静自养篇 第四十五……………………………………178
环周由真篇 第四十六……………………………………181
通行转返篇 第四十七……………………………………184
内  景  篇 第四十八……………………………………186
五行水火篇 第四十九……………………………………189
言声入脏篇 第五  十……………………………………191
四  时  篇 第五十一……………………………………193
养兵剿匪篇 第五十二……………………………………195


外 引 行 施 卷 七


形动名分篇  第五十三 …………………………………200
三元至宝篇  第五十四 …………………………………202
精查无妄篇  第五十五 …………………………………204

按  跷  篇  第五十六 …………………………………207
临症持重篇  第五十七 …………………………………210
善  恶  篇  第五十八 …………………………………212
三步技阶篇  第五十九 …………………………………215
法式灵通篇  第六  十 …………………………………220
一法开天篇  第六十一 …………………………………222
二法彻地篇  第六十二 …………………………………224
三法合中篇  第六十三 …………………………………225
相合杂治篇  第六十四 …………………………………227
杂治匹配篇  第六十五 …………………………………228
十二配方篇  第六十六 …………………………………231
方解释义篇  第六十七 …………………………………233


四 相 机 玄 卷 八


四  相  篇 第六十八 ……………………………………237
乾坤男女篇 第六十九 ……………………………………241
纯阳六一篇 第七  十 ……………………………………243
出入根标篇 第七十一 ……………………………………246
动爻天盘篇 第七十二 ……………………………………249
支属五行篇 第七十三 ……………………………………251
尺  寸  篇 第七十四 ……………………………………255
三关气命篇 第七十五 ……………………………………257
关之候审篇 第七十六 ……………………………………259
转入相机篇 第七十七 ……………………………………261

         
八 纲 八 法 卷  九


八  兑  篇 第七十八 ……………………………………263


八兑图解篇 第七十九 ……………………………………265
行  气  篇 第八  十 ……………………………………268
存  蓄  篇 第八十一 ……………………………………272
收  止  篇 第八十二 ……………………………………276
消散结凝篇 第八十三 ……………………………………278
激启其怠篇 第八十四 ……………………………………281
惊  腾  篇 第八十五 ……………………………………285
归  入  篇 第八十六 ……………………………………289
转  传  篇 第八十七 ……………………………………


归    真   卷   十


天  罡  篇 第八十八 ………………………………… 298
地  煞  篇 第八十九 ………………………………… 302        
脉  道  篇 第九  十 ………………………………… 306
脉度随息篇 第九十一 ………………………………… 310
至节名定篇 第九十二 ………………………………… 312
气潜穴名篇 第九十三 ………………………………… 314
为道由路篇 第九十四 ………………………………… 320
方位干支篇 第九十五 ………………………………… 323
归  真  篇 第九十六 ………………………………… 327
性命谐合篇 第九十七 ………………………………… 331
三步尘技篇 第九十八 ………………………………… 335
罡斗玄秘篇 第九十九 ………………………………… 338

                              
                  


  传                     说

蚩尤兴战,大败涿鹿之野。
……帝与臣民同庆喜宴。
(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黄帝轩辕氏与蚩尤大战在涿鹿之野。 战败蚩尤后,黄帝同百姓共同欢庆这胜利的喜悦。)

帝曰:“人生之乐矣,莫过神情之慰;人之苦兮,莫过触感情伤。今视天下,治兵乱,弃芜荒,乃臣民之功。吾夙愿天下永熄兵戈,升平永享。”
(黄帝说:“人生的快乐,莫过于是精神愉悦,心理上得到最大的安慰;人生的痛苦,是情感被伤害。现在看到了国家停止了兵战,战斗的创伤又得到了恢复。这都是各位将士与百姓们的功劳,我愿天下永远的消除战争,让人们永远享受幸福和平与安宁。”)
臣民声呼,愿吾中华万万载!
(大家共同高呼:愿我中华千秋万万年!)
帝曰:“万民同此欢娱,共享升平福德。吾举首樽美酒,以祭天之生德;次祭,地之承灵;再次,万民同乐!”
(黄帝又说:“大家一同在此欢庆娱乐,共同享受这和平安宁的幸福。我举起这第一杯美酒,来祭祀上苍,感谢它赋予缔造了生存的良德。再用这第二杯美酒去祭祀大地,是它(生长了万物)又养育了我们。这第三杯美酒,让大家同饮共庆胜利的喜悦!)
百官依席而敬之……。               
(官民们有秩序的互相敬勉……。)
帝曰:“普天同庆,升平之喜。吾倍思从争战戈,熄灭生灵。其何罪之有,亦丧挺刃之争?非此,不亦同乐乎!”
(这时黄帝又说:“见到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安定团结的喜悦中,我才更加怀念与我们一起战斗而牺牲的将士们。他们又有什么罪过,确丧亡在战争中?不然不就会同大家一起欢乐吗!”)
歧伯天师于侧奏曰:“吾帝,无愧德之仁君。承灵之命,乃为一气之合,报效升平。志仁之英烈,献身于万民之乐。为一气平秘,奉献九洲。虽身首异位,昂笑九泉幽冥。躯伤身亡,虽死犹荣!丈夫浩然正气,授福万民。体败浩气存,身亡英灵在。寓意太空翱翔,偌大自由矣。故,悲非悲,喜非喜;哀非哀,乐之来矣。”         
   
(歧伯大臣在一旁说:“圣帝,您不愧是宽仁厚爱有德的领袖啊!英烈的将士们,他们是为了国家的存亡而牺性的。他们虽然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但虽死犹荣且含笑九泉。浩然正气,确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志士身残,浩气在;人虽牺性了,但他们的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这好比是英灵们,在整个太空展翅任意自由高飞。所以说:这悲不是悲,是悲所换来的喜;说是喜,也算不上是喜。因为我们这喜,正是从这悲中得来的。”)
   
   帝,默而无言。良久叹曰:“今虽熄兵戈,弃芜荒,尔等终难逃身衰神亡。吾夙愿万民康健,万代永享。吾焉能独此擅任,永保子孙安康兮?”
(黄帝沉默了好久,感叹的说:“现在虽然平熄了战争,放弃了战争中的荒芜,正在重建家园,可终有—天,我们逃不出身体与精神上的衰退了。我时刻在盼望,如何让子孙永远的生存在祥合与安宁与健康之中。可是我怎能承担起保障子孙们,永远幸福安宁与健康哪?”)                     
歧伯曰:“帝深德众望,臣民所愿足偿。此,天行有常,毋乱妄长,德性修潜,以尽天年。勿荒淫、醉醇浆,砥碣明神,规矩者长亲也。故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病侵染,不忤天地日月星光,身躯以拒,风寒暑湿相侵,此非长寿者何?”
(歧伯说:“您高贵的品德使众望所归,大家的愿望也—定能得到满足。这就要‘遵遁自然的规律不要任意的去破坏它,修养自已的品德身心健康就有保障,自然也会长寿。不沉缅于玩物淫乱,不整日里醉生梦死,时刻奉养精神,使自我沿着自然规律去生活,生命就不会夭折了。所以说,‘对事情没有任何柯意的追求,真气就会伴随自已的身体。志意清淡,真气便会相守。不背离自然的谐合,身体抗病力就能提高。抵抗力强,难到还会有疾病侵入吗?’抵御病邪侵染,就不要违背昼夜与身体的抵抗力相互对应的关系。依据健康的体魄,完全可以抗拒任何疾病侵入,这不长寿又会是什么呢?”)
帝曰:“此言善哉!夫子之言,足越天下。灵兰之宝,宜贻子孙。天师在侧,所叚无多。孰能独此擅任,不负朕望乎?”
(黄帝说:“你讲的这番话真是太好了!天师的话可走遍天下。就让我把这宝贵财富,珍藏起来以便传留给后人。天师在我身边没有更多的时间,谁能代替天师办好这件事又不失去了我的期望呢?)
歧伯曰:“臣举一人,征将俞跗。非此莫细,独此言实也。”       
(歧伯说:“我推荐一人,他就是大将军俞跗。这人工作起来是非常认真,没人能与他相比,唯有他才能胜任落实啊。”)
帝曰:“跗,吾之爱将,骁勇善战,从朕功著伤痕未复,苦
天下之安,何劳其所为?朕心不忍,别之他否?”
(黄帝说:“俞跗,他是我心爱的一位将军,勇敢确又善战,跟随我立下很多战功,至今身上伤痕还没有得到完全康复,苦于这天下的安定来之不易,我怎么忍心再让他去操劳呢?如让别人代替,这可不可以呢?”)
歧伯曰:“俞跗者,为民布衣,从争将佐。于兵戈之争,参契天玑。于玑之器,乃求至末。其人,上知天文之纪;下晓,地机之理;从咎苦而荣,善人事。吾席常言,留心于微末,乃恃重德拥大业。鄙臣,从一羽乃晓鹏程万里,秉公于论可翱苍芎。其性刚正袒无偏私,胸怀仁慈,为创业守志,兴帮以至和合,非此仕焉得获实之。”
( 歧伯说:“俞跗这个人,他出身于普通百姓,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将军。他每在战争中结合学识,又把它应用到实际之中。他掌握天文知识,而了解天文气象的变化;他又懂得地理的知识,并且又把握了地理环境的变化中的运用。他从困苦中得到荣誉,所以对人世间的事情非常了解,又很会处理。在平常谈话中,我了解到他观察事物既慎重又细心,为人庄重而能承担这大业的重任。我,从鸟的一翎羽(毛)中了解到,大鹏它能够在万里高空飞翔。从为公的话来讲,他可以同大鹏鸟相比,如同飞翔在万里高空一样。他性格刚强并且正直,为人从不谋私利,偏袒而护私短。胸中有颗善良宽广仁爱的心,他致力民族兴旺,为达到让人们幸福安宁幸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才,怎会达到奋斗目标的落实呢。”)
帝曰:“善哉!”
歧伯续曰:“吾素平与处,所晓跗于争战之闲,与将士合而归聚,相续于传,‘内以吐纳长生之法,外施摸而按之术’,疗痛以祛病”。
(黄帝说:“好啊!”)
(歧伯接着说:“我与他在平常相处,了解到俞跗在战斗的空闲时,同战士们总结归纳并传续了,‘利用伸展肢体的锻练方法,以求得到健康长寿,并结合了按摸术’以治痛祛病。”)
帝曰:“极善。天师所举,吾所不细。灵兰之事,阅之眉目矣。吾嘱天师,毋得小视。待后细顾,朕亲临善授子孙千秋兮”。
(黄帝说:“这真是太好了。天师所介绍的这些事情,我知道的还真不详细,看来搜集这宝贵的知识,还真是有了头绪。我把这事交给你,一定要重视。过后我还要详细的去了解它,我要亲自把它传授给后人,永远的留给子孙后代。”)
     
……季春三日,帝至仙苑,召歧伯、俞跗,亦索问“吐纳,按摸”之事。
(春三月开始的第三天了,黄帝(轩辕氏)来到了花园,在花园中召见了天师歧伯与俞跗。并追问有关“吐纳与按摸”一事。)
跗奏曰:“臣德薄才疏,学尔不至,唯负圣望。此举从身利,何惊圣躬亲顾。天师所叙,乃帝之将士,素平求生于存,为争战之利所留心尔。汇聚之举,乃从兵戈之闲,久积所垒,为一急之备。口素平常,无免是非,恐负朕望矣”。
(俞跗向黄帝汇报说:“我的品德修养与知识都很差,学习得也不够,唯恐辜负了您的厚望。象我们搞了一个,属于是锻练身体,增强体魄的小活动,怎么却惊动了黄帝您亲自来关注哪。天师所说的,那是您的将士们,平常利用了空闲时间,为保存自己生存的实力,使战斗能够获得胜利,长期以来所积垒起来的经验。这都是从业余时间,为了战斗中的急需而作出的准备。我说的很平常,免不了有错误的地方,恐怕会让您失望了。”)
跗曰:“天师,乃吾之益师,同德之契友,志同之良朋。知音同略,情于手足。其至精之壁,乃夫子指教。今据实无遗,以奏陛下。疏露之,善请帝师补正之。”
(俞跗说:“歧伯是我最好的老师,也是与我有共同理想与追求事业的莫逆朋友。我们情投意合,既是知音,交情也如同手足。这其中精辟的见的,都来自歧伯老师的指导。现在如实详细的向您汇报,有疏漏的地方,真诚的请您和歧伯老师再给予补充。”)
帝曰:“莫谦。直言首综,无拘细详。实所求,一验于效也!”
(黄帝说:“不必客气。你就直接了当的从头到尾,无拘束的去讲述。我希望得到的就是,能在应用中而得到的实际效验呀!”)
跗曰:“天地之德,‘易’曰生。此,生德也。地存,乃存其德。德存赋体,一体于人,人自体。体存天地,天覆地载之。地载天覆,一气所括哉!故曰:天地之气通人体,天地之体亦同气。此气之理、理之气也。气理之理气,实之化也。故:体在气在,气在理在,气存理存。天下气存,人亦存;天下气亡,人亦亡也。故曰:天下有气,人无亡。天下有亡,亦无气。无气,以丧化变矣。”
(跗说:“天地的德‘易经’说,那就是生(存),这就是生德。大地的存在,就是存于德。德的存在又给了人体,一个体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各自又都具有一个完整独立的体(这就是人)。人之所以能够存在这天地间,被天覆盖着,大地所承载着,又被一个气所包容着啊!所以说,天地间的气它通连着人体,天地的体它同人一样也秉承着一个气。这就是这个气的道理,理说的就是这个‘气’呀。既是气中的道理,也是道理中的气。气与理,理与气之间,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因为只要有体存在,它就有气存在。有气存在,就有道理存在。天下只要有气的存在,那就有人的存在;天下的气要是没了,人也就没了。所以说,只要天下有气,那么人(类)就不会灭亡。天下灭亡,也是没了气,无气也就丧失了一切的(物质)化变了。)
帝曰:“善,善之哉!妙论,微达宏瀚。”
(黄帝说:“好,这太好了!你这微妙的论说,从微观到宏观中蕴涵的道理实在是太深刻了。”)
跗续曰:“气存,息亦存。息存,命亦存。命亡,息亦亡。息亡,随气消于亡也”。
(俞跗接着说:“有气存在,就有呼吸的存在。有呼吸的存在,就有生命存在。生命没有了,呼吸也就停止了。呼吸消失了,自然那气也就跟着消亡了。”)
帝曰:“师之言,足越天下矣。微以达化,一理而括,万物常规。知其道者,一言而综;不知其道,所寻无穷。此论,悦心聪耳。道论,授教德才。呈灵兰,非德才有备,毋妄授。
(黄帝说:“俞跗所讲的这一番话,可以概括了天下的一切。从细微间到广大的一切变化,以这一个道理,就完全慨括了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只有了解这道理,一句话就可概括;不晓得这个道理,再怎么去解释也寻不出个结果。这个论说,不仅使心胸开阔且又聪明了头脑及听觉。对这道理的论说,应传授给那些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把它珍重的保管好,如若不是品德学习都优秀这样人,是不能轻而易举的就把它传授出去。)
天师所举,实为不妄。知人擅任,无私善众。师跗之在,吾江山幸甚,万民之福矣。”
(天师,举贤荐才实事求是。他了解人会使用人,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在为大众办好事。有歧伯和俞跗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社稷的荣幸,也是老百姓的福份哪。”)
歧伯曰:“吾帝至谦,朕发天之大德,为臣焉不尽力乎。”
(歧伯说:“黄帝您真是谦虚。您为了发扬天的大德,做为臣子来讲,怎么会不尽心尽力哪。”)
帝曰:“得人不授,是谓失宝;传非其人,谩泄天宝。妄传匪人,反增罪祸焉。”
(黄帝说:“有了德才兼备的人没有传授给他,等于失去了珍宝。传给没有良好品德的人,就亵渎了上天赐给的珍宝。相反传给盗匪,是等于增助了犯罪的危害呀。”)
帝即笔而简,此一道法之,精论“九十九字真金”之言《导引按跷经》是也。
   
( 黄帝高兴的拿起笔来把它写在竹简上,这就是从道理与方法上作出的精辟论述。是用了“九十九个字”组成了经文,‘用如同纯正的黄金般的语言,陈述了《导引按跷》具体的知识内涵了。)
               
      
《导引按跷经·经文》


天 法 道 其 正 归 之 要 之 气 道
理 之 法 必 要 正 正 其 道 之 是
存 要 道 之 要 存 之 气 是 有 尔

气 道 之 行 有 来 有 去 天 外 之
行 要 道 其 气 非 妄 非 狂 非 贪
之 尔 要 之 审 时 尔 内 之 了 之

气 下 有 尔 上 气 上 为 实 要 匀
道 有 气 行 下 主 下 之 主 上 行
开 上 调 下 开 下 补 中 调 下 尔



《导引按跷经》 说  文

内经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内经里陈述了:“……中央地区大多是平原,土壤肥沃潮湿,也有利作物的生长。因此物产丰富,相对的经济发达,人口也较集中。当地的百姓饮食多样化,又很少参加重体力劳动。因此病变多发生痿弃性(心脑血管病以及病菌、病毒感染类)病变。其中治疗方法很适宜‘导引按跷’……”)
“曰:‘导引按跷’乎,此谓调气,养神之正道,适中益之万物也。”
   
(“说:‘气功与按摩’疗法么,它被称作是能调理气血,养颐精神的一种正确的锻炼方法,它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有益于人类呀。”)
“益万物也,乃由其一理哉!理哉?理之亦气哉,气理之变化哉。于导者,其亦是道也,所道之要也。要之要者,乃导一‘气’入驶道。此谓‘内导’矣(外气内入)。引者何?引也,所引一‘气’赋以形,于体实投以躯,以令躯体‘气’之展扩矣。所内动外之‘引’,外动内于‘导’;外动其形引,内动实乃导。导内外动‘引’(内气外发),外动引内‘导’,故曰“导引”之。
   
(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在这其中是有它的道理存在!理是什么?理就是气呀,是气中的理性变化呀。针对导来讲,它也是道啊,是道的需要,也是需要中的重要。这个要,也包括要把这个‘气’导入到行驶中去。这就是说的‘对内的导’了。那引是什么?引,是把这个‘气’充实到它的形体中去。是针对肌体的实际投入,而又让肌体的功能进行发展与壮大。所以内动,是为了外来的引入;外动,又是为了内部的动导。外动,是在形体的引动下,而引发了内在变化(生理、生命活动);而内在的变化,又实际存在于对它的导动(助动)。这导入内部的,正是在外动的引导下;而外动的,又在进一步的促进了内部的动导(生理生命活动的加强),所以把它叫做是:“导引”哪。)
导引也,助内之,以展缩吐纳协动。外动,伸屈吐纳,于‘摸’尔‘按’之术矣。故,摇筋骨、动肢节,抑按皮肉,开孔腠,吸清吐浊,皆为之‘导引’。所动导、导动,实引‘气’之内入外出矣。以生化之变,乃与天地相合。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病侵染,不忤天地日月星光,躯体以拒‘风、寒、暑、湿、燥、热’之侵。无邪可入,此不寿者何乎?!
(导引,它以伸展屈缩配合呼吸,去促进了人体内在的生命活动。人体内在的生理活动,也是在呼吸的助动下去(纳养)完成。而外在的,又能在不同的动变形式下,通过‘摸’与‘按’来解决具体的(技术性)操作。所以通过摇动筋骨,去驱动肢体的各个关节。通过抑按皮肉,以达到开通孔腠而增加肌体纳氧量与排废量,这些都是通过‘导引’来完成。所以会在动导与导动下,而完成体内的出入了。从人体生化状况改善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成人与环境相适应。内经里介绍了:不存在对过为物欲的进求,能让自身心态气息得到平衡,身体免疫、抵抗力,能完成坚固的防守,病变还会从那里来哪?有了抗病力,同时又不去违背客观规律的存在,整个身体就能完全抵抗了‘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热邪’的侵入了。没有病邪的侵入,这不长寿又会如何哪?!)
此,导气入道,引气行道;于手足求安,必矫径道。所曰,外引之施,其传内导于系。内导之实,而引其体。体之其导、其引,其按、其跷,乃一体四式之支。一体之支系,各不相离。其离各体,个体之支离。于体故,可‘导引’;可‘按跷’;可‘导按’;可‘跷引’。分合支离,以彼自取。所分不失,天真归一。         
(这就是,通过导入气体,进到人体的通道中;又通过引导,让气进行正常的行驶在各个通道中。针对利用手脚(躯体运动)去获得安宁,那就需要去矫(正)人体内(气)的通行道路了。所以说,外引的实施,能促动身体内在的导动间的联系。然而对于内导的实效,又会引入到整个肌体。身体在导动、动导的引动下,通过按跷的形式去完成,这就是属于从一个整体中的分支了。这个分支的相互之间又都有联系,而不能彻底的相互分离。有了分离,就独自成为各体;个体的分支,也可离异。针对身体可以进行‘导引’;也可进行‘按动式的踏踩’;还可以进行导动的按;也可进行踏踩式的引动。它们可分可合,可以在分支中在进行离分,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人为的进行选择。无论有什么样的结合与分离,它都离不开自然规律的总体原则。)
一 之乎?乃气尔。所曰:内导外引,伸屈吐纳,为天地阴阳上下,内外表里相配为一。一体支系,所系一体。于一体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禀受天地於一气。一气所为‘息’乃统之。所为开之,闭之。息之启闭,仍与一气矣。故曰:一气统万物,万物则归一气之理。动续衍变,于动变理之,微细万物。内外参悟,仍归气之理,理于气,气之理也。”
(这总体的原则是什么?那就是气呀。所说:向内的导动与对外的引出,是在躯体活动之中,又是在呼吸的佐佑下,使身体生理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达到内外的合偕与统一。身体任何一个分部,都与整体有密切的联系。人体的脏器器官同整个躯体,都是依存在自然界的大气之中。人体的这个气,随着自身的呼吸被控制着动向,又在被开启、关闭。所以说:一气能统治着万物,万物又归气的轨迹在行驶。从动变的行驶中,又在不断的衍变。无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结合起来去同时考虑,无论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归属在规律里,这规律就是气,是气的道理呀。”)
问曰:“何者谓之理也?”
答曰:“道义阴阳,谓之理。此理,道通之行矣。于行之要,乃亦理乎矣。”
(问:“那什么叫理哪?”)
(答:“道义上的阴阳(互为性)变化,叫做理。这理,就是能在道中行得通的。对于行通中的重要,那就是理了!”)
问曰:“何以谓‘道’乎?”
答曰:“一阴一阳,乃谓‘道’。‘道’乃,天地之阴阳,行运之规矩也。规矩之,乃经论道要之理矣。
(问:“什么叫做‘道’哪?”)
(答:“客观矛盾事物的存在叫做‘道’。‘道’是自然界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与轨迹。这规律与轨迹,正是阐述事物发生发展中重要变化的归宿(道理)了。这个归宿,而是经中所要论述的道理哪。”)
问曰:“道者何乎?”
答曰:“经径之通行,通行之道也。”
(问:“‘道’又是什么哪?”)
(答:“道是经中径的通行,在通行中能达到畅通(无阻的)就是道了。”)
问曰:“道与径者何?”
答曰:“道径之,经论。经述径之,动系归综。”
(问:“道与径又有什么关系哪?”)
(答:“道的径(路),是在通行无阻的径干经过(经历)中而去作以论述。而通过论述,又去说明动变的措综复杂(矛盾的)与它的综合统一性。”)
问曰:“‘经’者何?”
答曰:“经者,亦径也。所不曰‘径者’,非径全喻。径彼之支途,非之囊括。经也,一字之广,一语至深。深广足以括之。故经,可径之。径之,非经也。曰之‘经’乎?乃至简至捷,通达圣地之广道也。道也,乃必要之捷简,简捷之径乃达乎!”
(问:“经是什么?”)
(答:“经,也是径(事务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不把径叫经,是径概括不了经的全面系统性与复杂性。在径中它有许多的分支,在分支中又有多种的变化。针对支系以及变化来说,又不能都把它当作径来解释。所以,就‘经’这么一个字,它包括得太广泛了,寓意中又有深深的内涵。它是最简捷的能够到达圣地的平坦的大道啊。这道,就是必需的也是最简单明了的,同时也是必然所要走的最简便的平坦的大道,才能到达这目的地。”)
问曰:“何以论道乎?”
答曰:“得论,乃以备细之知之。取道,乃以必要之,捷简以达之。”
(问:“如何去讲述道哪?”)
(答:“是通过在陈述与讲解,而得到更加详细的了解与掌握。它所采用的实施途径,又是非常必要与在简便明了之中就能够达到目地的。”)
问曰:“何说其道乎?”
答曰:传承乃续,于文明布化,得施而授之……”
(问:“怎样能说明这道哪?”)
(答:“在传授与继承中去延续,针对文明的播扬,在教导与培育下,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传授了……”)









                                                      
                                

[DISABLELBCODE]
2
发表于 2004-8-2 17:4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此篇,应发在<古籍新翻>中.
3
发表于 2004-8-2 18:49: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已转去<古籍翻新>版区,此帖保留24小时后删除。
4
发表于 2004-8-2 19:26: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黄帝歧伯·按摩十卷》、《推按精义》、《推按临症指南(医案)》,以及《针灸精髓》与《医方精要》
请问在那里能买到此书?

5
发表于 2004-8-2 19:35: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现在不是已经在古籍新翻中吗
6
 楼主| 发表于 2004-8-3 10:35: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如有需要者,请与作者联系,发e-mail:huatuodizi@sina.com
《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已经出版,出版五百册,为文言馈赠品.
7
 楼主| 发表于 2004-8-5 10:29: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经   文   释   密                     

一日师召弟子,考审“经文”习颂。
(有一天老师召集了学生,进行考试审查学生们对“经文”掌握的情况。)
弟子文全道:“弟子习以默诵之,此乃: 天,法道其正也。归之,要之气道。于理之法,之必要。正,正道之。是存要道。之要存之,气是有尔。气道之行,有来有去。天外之行,要,道其气。非妄非狂,亦非贪之尔。气下尔有上。气上为实,要匀。道有气下,则主下之。于下之,则之上主。故,行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学生文全说:“我们不仅学会了,还可进行背诵哪。这里所指的天,我的理解,它是法规道路中所把握住的正啊。这正,是归入到重要的气道中去。针对道理中的依据,也就很有必要。正,正是这正道,也是存在的重要通道。之所以有它的存在,那就是有它的必要。从必要中的存在,是有了气呀。是气在道中的行进。它既有来的,那么也有去的。既使它超越了从自然之中的行进,也是要在这道路中通过(行进),只不过不是肆意横行罢了。要么,就是狂妄中进行。它既不是狂妄,也不是贪得无厌。气是有了下,才能有上。气上而才能达到实,但必需要均匀。在道中也有气的下行,下行而虚,这虚正是主导气的下行了。针对下行的(气),它又完全能去主导那上行的。所以,为了达到通行的目地,是要开上而调下,开下而补中调下呀……。”)
弟子卜全道:“师兄之颂,差异!吾解乎,此乃:天法道,其正归之要。之气道,理之法必要正,正其道之是。存要道之要,存之气是有尔。气道之行,有来有去,天外之行要道。其气非妄非狂非贪之尔,要之审时尔内之,了之。气下有尔上气,上为实要匀,道有气行下,主下之主,上行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
(学生卜全说:“师兄的祝颂,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我的理解嘛,那就是:天的规律与轨迹是正确的、必然的、以及是重要的。之所以说是气道,从理法上就必需要保持着一个正,这正是道的存在了。是存在重要通道里的重要。正是有了气的存在,才能在气道中的行进。既然能来,也就能去。在自然之外的行进,也会进入到要道。这里的气,是没有错乱性狂奔,也不存在各自的互相竞争呀。最重要的是,审查了内在准确的时度,才可以把握住。只有了解到气的下行之后,才能掌握它的上行,对于上部的充实,是要作到平衡。只有平衡,才能在道路内下行。对下行的主导,是在上行时去掌握。这就需要开通上行的通道了,只有调好了下部,才能在去打开下部,而去补充下部了。”)
弟子司库曰:“师弟之言颂,虽出心得,但未必以叙全貌,吾今习而知晓,此别有一番天地乎!”
(学生司库说:“师弟讲述的,虽然是出自心得中的体会,可它并叙述不了这全过程。今天我在学习后才知道,在这里还真具备了另外开辟的空间了!”)
文全、卜全同曰:“师弟之见,何也?”
司库颂曰:“天理存,法之要。道法道,其必之,正要要。归正存,之正之,要其气之。道?是气之。有道是尔!气行之道要尔。之道要行其之,有气。审来非时,有妄尔去。非内天狂之外,非了之贪之。气道,开下有上。有气调尔行下,下上下开,气主下上下,补为之中实,主调要上下匀而行之。”
(文全、卜同一齐问到:“师弟的见解又是如何啊?”)
(司库赞赏说:“天理的存在,就有法存在的必要。道法中的道,是其中必须的重要的重要。归入到正道内的存在,就是正,正是最重要的气了。道?它是气呀。道?那就是气,是有道就有气呀!气的通行就在这道中的关键了。之所以道中能通行的而是有气,就应从道中去审查它的来去,是不是及时,是否是有从妄动中而去的,不是内在狂妄之外,就该晓得贪婪所代来的结果。气道,被打开了下边的,才有上行的可能。只有气在调顺的情况下,它才能正常的下行。下而又能上,是下的开通。气既能主导下行,也能主导它的上行。补是为了坚固中间带,用调的方法,必需要让上下平衡而行了。”)
弟子,一一背颂祝念,各抒已见。颂祝之,其无雷同,俱执一词,皆谓效验中来!当此之何?弟子恭拜师尊,以断是非……
(众徒各个分别的背颂了经文,同时又都阐述了自我的见解。在颂祝的过程里,竞没有一个重样的。可是又各自说明是来自实践,并具经过了实际的验证。那只有请老师来,评判谁对谁错了!……)
师笑尔频首,捋须言道:“众徒实未负,圣帝之望,习有心得。虽颂祝,非以雷同,皆确验!此乃‘经意’甚广,言不过帝意,以席括之!为师简而从述,其要义兮……
(老师微笑着,手里捋着胡须相继点头说:“你们大家,确实没有辜负圣帝所寄予的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虽然颂念的方法不同,确是从实际出发,获求到真实的效验了。但这‘经文’中的含意深广,谁的颂念也没有离开这个本义。可这不同的见第,确都被‘经义’的内容所包容慨括了!我现在就简单的陈述,它的要义吧……)
《导引按跷》经也,九九之。九九而分,上中下也。上经,三十三字,述道要之理。一三而复,乃‘天、地、人’之,归于一理也。三归一,以求其实也。此乃句读,之于三之,乃阴阳升降,天地上下分宗,经纬纵横。以下,上复之。
(在《导引按跷经》的经文中,它是由九十九个字组成。而在九十九个字里,它包括有上经、中经与下经,三个分部。上经有三十三个字,在这三十三个字当中,它陈列了三三见九的原则。在这里它讲述了气道中的必要,是有关气玑方面的理论(凡天下一理所括)。然而从一个字,到三个字,尽可以返复的读用。一到三个字里包括,从天到地,从地到人,从天地人之中,又统统的归综於这道中的理里面去了。三个字,又合归为一个道理中的内涵。这实际是为了追索,从客观上附合事物发展的真实规律(十是与实的偕音。内中暗示,是让我们去务实。)这里可以采用三个字为一个句读。三字一读它内含了,一天、二地、三人。人是天地之间的终始,所以用三个字作为句读。为了遵循自然的规律,阴阳有左升右降之说,所以按着这个规律,它可以从左向右读。天地有上下,正因为天气的下降,地气又在上升,经与纬的交叉,它是以天地上下来分宗。这其中也有经与纬(纵行与列行)的交叉。气机才发生了枢转,形成了阴阳二气的循环,天在上,地在下,而分宗列序了。对此,从上还可以往下直接的去取读义哪。)
   
此乃:“天理存,法之要。道法道,其必之。正要要,归正存,之正之,要其气;之道是,气之有,道是尔。
(这就是,“天有道理存在,就有法的必要(国法、家法、理法、方法、办法等……。)。道中的道,它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必要、必需、必是等……)也是寻求事务发展结果的途径。正因为它是如此的重要,而成为必需与必要的了。它是使一切(事物)发生、发展,进入到正确的轨道中去。为了要保障它归于正道,之所以要达到正确的目地,就要使人体的内气在正常的轨道上循序以进。人为的才要进行,蓄存、储存、留存、暂存了等……。之所以说,它是正中之正而不发生邪乱,是有条不紊的进行正常运行(工作)。这正常的行进,而有它的出入往返循,在这循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这个气。气能这行正常的往复循环,正常的循环,就是沿着这道路而有序的进行了。)   
   
    物极而反,终道乃迥,首尾相续,则如环无端。此,一三,一四,一五,一六,一之七、八,九也。天地人解其奥,续以读乎。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极限时,它必然会产生新的变化。这好比有去就有回,有上就有下,有头就有尾一样,它们是矛盾中的对立与统一。这样—来,开始的,是为了结尾的。结尾的,又是为了开始的。它们的首尾相接,如同一个圆环而没有了头与尾。这就是经文的句读次序,是从一个字开始,到三个字为句,甚至是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一读了。无论是什么样的句读,它都包含着人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协调的深广含义。从天、地、人的三个方面去理解其中的奥秘,也可以连续去读。)
其阴复阳返,终道乃回。右至左读,此乃:‘道是尔,气之有。之道是,要其气。之正之,归正存。正要要,其必之。道法道,法之要,天理存。’
(例如,阴的继续正是阳的返复,用终道而回来说,“经文”还可以从右向左读。它就成了这一序列:‘这道中的是,是什么?是有气(气之有)。对于道来说,它要什么,也是要有气,是气的存在与化变。但这气必需是正气,只有正气才能进行蓄存。气的重要之中还有是必要的,也就是必需的。道路之中仍有关卡,它管理气道的通行。为了管理这些关卡的启闭分合,法的重要,是为了这道中的道了(既是道法中的道)。道中的道,也是法的重要,是它维护了天理的存在。’)
此句无变,其意迥然。别之,横、竖、顺,逆之,是从尔。顺逆之,是非也。
(经文三字—读没有变,可是读的顺序发生了变化,这含义也就不同了。气同样是由于行进的方向发生变化,区别是从横向、竖向、延续或反向,对人体来说那就迥然不同了。这分别是顺与逆,是正常还是非正常了。)
横乎,以示经纬交叉。故此,五字一读。乃示,五行化变于宗也。
(之所以横向取读经文,是表示出(天地)经与纬的交叉。之所以用五个字为一句读,它内含地的五行化变归宗呀。)
此乃:‘天法道其正。归之要之气。道理之法必。要正正其道。之是道存要,之要存之气是有尔,人乃天地皆然。’余三字以示天、地、人’也。
(这就是:‘天理法的道义是维护正确、正常的正气,归入到要道中去。阐扬正气,从维护理法出发,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必需要有,正确、正直,正义。这一切都是为了道的必要,与道的存在。之所以要蓄储存留(正)气。让正气得到发扬,这是必需要有的,无论是天、是地还是人,都同属于这自然的规律。’剩下来的三个字,就表示出天与地,天地与人,以及人的自身。)
上经已言,为师在简叙,中经之三十三字。故曰,中经拟示以要之居中。亦陈‘内导’之义矣。一气化阴阳,阴阳皆一气。故,二字一读,此乃上下、左右、前后,气之经纬,环环与交也。
(以上介绍了上经,我在把中经的三十三个字在作以简扼的介绍。对于中经的‘中’字来说,在这里,它陈述了‘内导法’的重要意义。气交会于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一气化变阴阳,阴阳源出于一气。所以,中经的读法是取二个字为读,中字比拟了天下地上居中段的动变,二系指阴与阳。天地的上下,左右,前后相互又偶对又相合,所在六合下,仍是通过气的交叉体现在纵横的经纬线上(经络系统)。一环环的交叉着通连与贯穿。这就是二字取读的含义了。)
二字左右乃:‘气道通行。有来有去。天地之,万物之。曰道之气,其气非妄非狂,肆行以蓄过,越非贪之尔。故要之乃审时度事。尔内之了之。’
(取左右方向二字取读就说明了:‘气的通行,是有一定道路的。它既有来的也有去的,不仅是天地如此,万物同样如此。在这重要道路上所通行的气,它是不能有任何的狂妄肆意行动,也不能任其在体内蓄存过多。尤其是在自我调整的前提下,更是不要贪(以越多越好),同时更要掌握好时机(练内功则叫火候),这样才能算是掌握了内气的大概了。’)
二字读,延至二字为句。乃四字为整句,内涵‘是’要于实也,四、实乃取谐音。后五字,乃含五行化变于中,六字句乃示六合。七也求其气,八也气之发,九也循序于久。十者,乃求实于一也,一之气乎之要也!
(在二字取读的断句上,又有深深的内含。二字取读,就可以依四字为一个完整的内容了。这里内涵着,从是与四,四与实的偕音中所包含的实际内容。而随后的五字之中,它又包含了五行化变的激变与剧变点(变化区)都处在中间(这中间也存在剧变的高域值),然而又针对中,而作了总的陈述(这最终的终终也是终,终是终止、终值……)。最终也是要付诸于实施,而获得实际的效果了(最后的五个字中,它又包含了五行的变化,也在这中间。五字为句,表示居中的五行化变。)六字为句,表示出六合交中。七,求一气;八,是探求气的始发;九,则表示出循序规律久长;十与实,实与一,均表示出总体求实、效验、仍归于一气了。中经的结尾,它仍着重强调这气的重要!)
故从七求气,八也从气发,九乃寻序久,十者,乃求实于一气也。一气乎?中经之重,曰之要也!要乎,之气也。
(所以从七中去讨求这气,在八之中也是从气里出发,九是寻求规序长久的变化,十是,要追求实际的的种变化了。一个气是什么?它是中经中的重点,也可说是最重要的!要什么,要这个气呀。)
  
     经也,非之左右可从,亦上下之竖也。竖之上下,以示气之行贯。

   (经文,它不仅可以从左向右,或是从右向左可以横向的去读,还可以从上到下的进行直立方向的读。从上下竖读,它又表示出,气在人体行进贯通状况了。)
其竖乎?乃‘气行之道要尔,之道要’。其行以介命赖,行之‘有气审,来非时,有妄尔。去非内。天狂之,外非了。之贪之。’以贪乃扰天地之人,以上下之乱碍中合乃伤人。故此句读之变,乃示气之三部之要皆气矣。’
(其中的纵向读法又如何哪?竖读就成为:气在道路上的运行很重要,道路对气的通行重要的原因是,它保障气的通行是否畅通。在通行的过程里,并参与了重要的生命活动,生命得以依赖。气在通道上行进,就可以对它进行审查,如果出现了偏差(非时),便会造成不应有的动乱。如果进入到本不应进入的通道,就会使非进入的通道过于拥挤。这就是呼吸急促,造成动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如若在外来扶助不利的情况下,内部的气便会无限制的积存(贪),牵制上下发生动变,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中气,而引起人体的病变了。上下十一句读最后强调,动乱的发生仍然归于天、地,人这三个部份,中气在运化中的重要,牵扯到上下的仍然是气。)
非此,句读之变亦括无穷奥妙,弟子得闲细思哉!
(不仅如此,在句读的变化上又包括很多变化。同学们有时间,就仔细的用心去思考吧!)
为师在言叙,下经之三十三字。三三合九,九九归真。归真也於真金之言,数始一归一尔。故,一字一读。此乃陈述‘外引’之要也。奥妙足醒神聪耳,其具大义精要,义也,义之本广,广泛作之合论。于论内涵之潜在、引申也……
(我在把下经的三十三个字在叙述一下。下经的三十三个字,每三字三读为一句,就变成九个总体句,它表示了九十九字,归于真金之经所要讲述的总体内容。数字起始于一,最终仍回到这一。所以,下经就以一字一读。它主要陈诉了外引的重要方法,方法的内含实质,是为了振奋精神开发智慧,而使耳目为之一新。它的内容包括了大义中的精要,然而对于义的含义来讲,它有本义,广义。本义就是本身的含义。另有广义,广义就是对广泛性含义的综合而去作论述了。对在论述中又包含着潜在的内容,与此而又引申出去的……)
于之气乎,曰存乾坤。本以喻越之,于‘真、正、中、经、脉、营、卫、动之不一而足。字之义广,乃括天地清浊大小之空耳。虽曰之上下之,举之不尽。下乎,其下之,沉乎、堕乎、之扔乎矣,乃不尽之有矣。有之,从上下以曰乎……”
(对于气来说,它存在于整个宇宙乾坤,它的本义,对于人的自身来说、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可作比喻来跨越它。对于‘真气、正气、中气、经气、脉气、营气、卫气、动气了等等,一种解释不能足具。字的意义又相当的广泛,它包括了天地的清浊之气,还有大气、小气,以及空气了。这里虽然有上下,但也举之不尽。就拿下来说吧,下,它又包括了许多,象沉下、堕下、扔下了等等,那是数也数不尽了。我们就应当从,气的上下来讲起……”)
弟子问曰:“真、正、中、经、脉、营、卫、动之何”
(学生问:“真气、正气、中气、经气、脉气、营气、卫气它们的动是指什么?”)
师曰:“真之其正也,正之其中也,中之经也,经之脉也,脉之营也,营之卫也,卫之动也,于动之行也。行之上下以不尽也。”
(老师说:“真气的动(行)是正气,正气的动(行)是中气,中气的动(行)是经气,经气的动(行)是脉气,脉气的动(行)是营气,营气动(行)是卫气,卫气的动行上下而没有穷尽啊。)
‘ 气,下,有,尔,上,气。上,为,实。要,均。道,有,气,行。下,主,之。上,行。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气能够下,它才能有上,上是什么?上仍然是气。只有上行的才能扩展为实际所需要的。这个需要是均衡,是均衡中道路里的有气通行。下的主导是对于上行而言。而调整下面的就需要开通了下面的而去补充中间的。补充中间的仍需调整下面的了。……)
单字为师不多赘述,弟子细心于省矣,颉帝之良苦!取意(广),择比类(细),相形(似),会意(全),以合天地之玄奥矣……”
(对于单字的解释,我就不讲更多的了,同学们自已细心的捉摸去吧。对文字的探求,是要充份理解仓颉帝造字的用心良苦啊!从取字中的涵义,而将类别归细,从形状上的相似,又得到广泛性归纳总结的全面,使字的汇合,就体会了天地之间动变中的秘密与它的奥妙了……”)
弟子问曰:“上中下三维以合天地其常,非常之常何以别之?”
(弟子问到:“上经,中经,下经,共同潜含着天地间正常的变化,但对于非常的情况又是怎样表示出来呢?”)
师曰:“善哉!昭乎问。非长之长乃短长,短常之长以扰其常,扰变常之其乱。所故‘ 风以劲卷席落,雨以坠落瓢泼,雷击电裂震落’颠倒于常态之中也。漂落从现于‘经’中矣。”
(老师说:“问题提的好。非常的情况,是一时性的短暂,但尽管是出于短暂,它也能扰乱改变以往的常态造成祸乱。所以‘风是以刚劲席卷飘抛于物,雨以骤然降落,雷电以攻击震裂’,返复在於颠倒于常态之中了。这些变化都己体现在‘经文’之中了。)
经文所备俱细。为师乘兴出一道情。此乃:‘颠倒颠,倒颠倒,倒倒颠,颠颠倒,要不要,不知要,亦要了,所知要,窥试探以解探,无拘以度,乃从法术,备之要,真元道’也。
(经文介绍得很详细。老师我借着高兴劲说个顺口溜,它就是说:‘被颠倒过来的,还可以在颠倒回去,倒过来的,还可在颠倒过去。就在返复的过程里,窥探,试探去加以解探。这样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在反复的过程里,仔细慎重的决定,什么应该要或不要,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要或不要,就要对它作全面的了解。那个更为重要,用什么方法技术去配合,那就是针对真气运行的通道’了。)
   遵圣命,为师无遗言,至嘱弟子深省心力,切莫荒芜所学之业,以弃我中华瑰宝兮。
(我根据黄帝的指示,老师没有要保留的,嘱付学生们,要深刻的领会学习,千万不要荒废了学业,抛弃了中华的瑰宝。)
尔等稍候,今将集纳“导引按跷术”有功尔等,圣命二斤之金,分付之。为师不细语,细语反令懒思。吾付之……
(同学们在稍等一会,为归集“导引按跷术”的有功人员,黄帝命令将二斤金子颂发给你们。在这里老师不做详细的解释,免去学生懒于思考。现在就把金子分给大家(这里通过分金,实际暗示了外法的分筋)。……)
师跗曰:“其谓之筋者,乃才中之至宝,昔之仅二斤尔。为此,吾亦细分之(支),使其各有所用。唯恐分之不均有误也。故,有律以别是非。‘功则赏’,‘过乃罚’。罚过、功赏,各有所当。‘金’(筋、斤)之所来矣,乃由府库司户,各自彼付。慎勿取动乱,以失纲常乎!
(师跗说:“我所说的筋,它是内藏天地人三才中的至宝。可惜,仅仅才有二斤哪(系指腹背部任督侧系的宗筋)。对此,我就要详细的去阐述了,让它能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应用 (比喻人体受外伤后,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对分筋法来说,应仔细认真按着不同部位进行施治……。)。唯恐讲解的不明了透彻,造成临床的失误。所以,通过规律可去寻找,利用规律又可以去判断是非。对有功的进行奖励,有错误的就要去纠正。处罚与奖励都是针对具体情况而去裁判了。筋家的施术量,是通过脏器间出入状况来决定。临床一定要慎重,不能采取盲目的野蛮操作而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生命活动啊!)
   ‘金’为‘财’中宝,才为人中宝。为师不依财论高低。君子谋财,贵为有道。得道,为求宝;求宝,为行道。故:君子无义之财不取,无利之才乃不与。其宝者,得之于力,为力劲所动。力劲于动奈何之?力劲也,所曰:力阔、力窄、力广、力之潜也。于久之力续,久之力持,乃‘劲’也。故以劲而进之,于久稳之力劲,乃内停其潜。于潜,以其所藏也。故于正之‘要’也,而于要之。于之要也,则必‘闭’乎。所曰:有闭之要,可了道要;无必之要,乃坏正道。
(黄金可以被称作是钱财中的宝贝,人体的肌腠(包括筋腱系膜)又是三才分部的宝贝。可是老师的处世确不依据钱财的多少而去评论人的高低,(暗示在临床中,对天地人三才的诊断,也不犹轻易草率的作出评断。在施术过程中,也不能依据筋腱的状况而去论述内脏的高下)。有品德的人谋取钱财,是靠走正道。掌握正道的目地,正是为了寻找到比钱财还要贵重的宝贝。然而得到了这宝贝,是拿它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了。所以,有良好道德的人,决不获取不义之财。对没有收益的支出也不轻易的抛出(暗示出施术临床的慎审性)。对财宝是靠劳动获取,这种获取是从付出的代价中产生(在此又暗示出施术中的外力,是产生引发人体内变的助力)。但这力所引发的动变,到底会是如何哪?可以说:它产生有从力中的透发中而触动到内变的辐射,也有力的集中与散布,而又存在潜动的引发内变了。这其中包括有,力与劲相互之间所保持着的联易性。劲是力在延伸中的持久,同时劲也是力的不断延续。所以人体内动的变,是在劲里所发挥的作用下而去进行。而又是针对了力的平衡与持久在能切实的发挥作用。所以对于施术中正确的发挥就很必要了。对于这个必要,也就必然的达到一个目标,这目标就需要存在着制止中的‘关闭’啦(借用形象的讲解,而暗示出施术中不仅存在触动,同时也存在去制止漫延病变发展类的闭止。)。所以说:了解所要采取制止的重要性,也就了解身体各条途径(通道)的重要性。对于没有必要的任何施术,相反又会破坏人体的通道啊。)
弟子所为(维)分金之时,要以正道光明君子所维(为)。虽无财(才)不得道,有才(财)依得道,此乃中行正道(中气行驶的道路),为人光耀(望诊与临床施治紧密相合)。道要之事,己之所维乎!
(学生们每当在财产分配上是需依靠它,但也必须把握好这个准则。同时这个准则体现出人生的价值,这价值是要靠自己努力的去实践了!(暗示在临床施术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人的高尚情操,凭据坦荡的医德去认真工作。虽说有了良好的技术,才能临床做到更好的去发挥。救死扶伤是一神圣而光荣的职业,临症的实施,而是凭据自己的勤奋而完成了)!)
正也,光广之明。于正之行。于正行之。行止正道于‘要’也。故,分金之正,于其一是(正于一气),要合而欢(缓)勿妄而贪。贪多者,无有不败之理。此乃,天下资一人,终无消谷之地;举世仅一人,岂不哀哉!
  
(正,是光明的广大。针对正的的轨道,,才是动行的方向。只有循从这个方向,而达到正确的行进了。然而动行中的行业,也正是这轨道存在的重要啊。所以,在分配金钱上(也指临床分筋法的实施),都是针对正义与正义而言,是务必要合谐而欢畅,不要有妄贪的举止行动。试看天下,没有一个因贪而不失败的道理存在(在此也泛指临床施术的刺激量)。这比做,把天下的物资都给他一个人,他终竞没处去拉屎一样;这个世界上仅仅就剩下他一个人,那岂不是悲哀的事吗!)
天下于人,中厚(脾胃消化)为之本心,本心亦属德(治疗措施是否得当)哉!吾辈授教弟子,勿夸己功为是。非者,乱矣!乱之哉,成何吾正道之于一统乎!?
(凡是天下的人,应以忠厚为本,以朴实为情。这朴实忠厚就是良好的道德呀!凡我辈传授的学生,不能夸耀自己的功劳才是。不然就会形成为乱呀!乱的话,还算是什么,正确的道路归于统一领导下的指挥吗!?)
于所有余之不足,相准于调停。余者,亦奇之收之(止)也。收之,以为溢蓄既存所储。不足之,以所储尔支付之,岂不两全(气血)其美哉!何愁弟子,每于分金之时所留‘祸患’,无患之有,吾所言于要也。其‘要’其‘道’也谓。
    (对于分配上的有余与不足,要有一定的准衡去调理。多余的,就把它寄存起来进行收束中的中止了。收束的目地,是要达到将流淌出来的储存起来。对于不足的,就用储存的出支付了。这难到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还会忧虑同学们,在分筋时所留下的病患作怪哪。没有祸患,那我所说针对性的重要而存在了。这个重要,也是对‘道’的称谓。)
吾,非生尔知之,非故有自知之明。寻至理,当明于引之其来,于一之要乎也。故曰:其(气)乱否,以吾之为主(以自我为标准)吾所查维(诊查判断)之。所言其(气),乱者,乃弟子为金(筋)中之事,争之不平之过,过之争斗,必有其伤之。伤哉!一气之所主,逆乱,乃由之必然哉!所故,此乃不公(没有从整体考虑)为害。
(我,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不是生来就有自知之明。每当寻找到理时,就会沿着理的明示而去引导其来,这就是对于一个重要的说明了。所以说:其中的存在有乱没有,那是依我为主导。是根据我的检查后而去维护了。所说其中的乱,是指学生们在分配物资财产的时候存在了争斗,是由于从不平衡之中引发而来的过失,。而在过失下的争斗,必然会有伤损。这种伤损,是气在作怪,也是气所主导下发生的逆乱。这是由于出自必然的原因,而引发必然的结果了!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就是有了不公允的存在,才产生的不公允中的伤害。)
吾,如之奈何?
亦赴‘争斗’之所在,据理调平之是。‘损有余益不足’。毋多勿少,其和合于公平之正也。此,一‘平’,中等于分(从中间带开始),乃调停之。此乃为“金”之所论。……弟子有问提之,无问自去罢。……
    (我,应该怎样去做哪?)
(那就应当奔赴具体争斗的场所,据理去调整平衡也就是了。它通过损失这有余的,而去补益于不足的。使它不能造成有多的,或有少的。总之以和平方式去针对公平中的公正啊。这就是从一个‘平衡’点上去找,并以它们的中线去划分,所给予的调节与控制了。这就是为财产、物资的分配(分筋法)所作的论述。……同学们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没有疑问,那就可以下课了。……)
众人皆恋散,唯司库之文全,瞽目之卜同,失足之何留三人紧依师侧,不肯离去。师曰:彼何不归乎?于经文略述,分金于细。尔等奈何不竞行其事立以道乎?
(大家都不肯散去,唯有管理挡案的文全,与失明的卜同,还有一腿留有残废的何留,这三名学生确紧紧围在老师的身旁,不愿离去。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都不肯离去哪?对于经文,我已经作了介绍。把分筋的过程也讲解得很详细,可你们为什么不各自去创自己的事业哪?”)
文全曰:恭请师尊,恕弟子无知之难识,所故尔等冒犯!今目睹闻乐,实身所未授。未实以臆测,恐谬经旨原意。故请师尊实授之足矣。
(文全说:恭问尊敬的老师,请宽容学生由于缺少对问题难度的认识,所以会犯下冒失的错误!今天能够亲自目睹与耳闻,可实际上亲身确没有体验到。如通过这没有实际的接触,光凭心里的揣摸,唯恐违背了经文的原意。所以,还要请老师进行这实地的教授,我会感到是最大的满足了。)
师无语,内喜文全聪颖机灵,袒诚直言不讳……。
(老师没有表态,可内心上确喜欢文全的聪明,机智中的灵动多变与诚挚的表态,又无任何掩饰……。)
卜同曰:“苦奈吾耳闻,实所未睹。闻以未睹,虚于未足。天意乎,九九缺一矣!”
(卜同说:“痛苦的使我只能用耳朵来听,可事实上确看不见。仅凭听而不能看见,等于是在虚中而感到无法得到满足。难到这是天意吗,九十九之中仅差这一呀!”)
师怜卜同,内窥其巧言,尽到妙处。心灵无缺,无奈天残。天残可补,何于人乎?师助其力,欲补同存……
(老师非常怜悯卜同,从内心上觉查到他的言语上的巧妙,确怜到好处。他的心灵并不缺损,没有办法来补充这一伤残。天的残缺有女娲炼石补天,这如何去补人的缺损哪?我愿助他一臂之力,欲将伤残有补,让他同大家同样的生存下去……)
何留曰:同道友朋一体于全,彼之不全,岂不废哉!彼之不足,何求有足乎?
(何留说:同道的友好朋友们身体都很健全,唯我是个残疾,这不是等同于废人吗!我身体上的不足,如何能得到残尔不残哪?)
师心恻隐,弟子於争战而损,虽无回天再造之力,亦所奋当“始足”,此乃,天机之秘,岂可轻泄哉!
(老师心内发自慈爱中的悲悯,使弟们都是在为国的战争中受伤,虽然为师不具备回天的再造之功,但确应当与伤残去做斗争,使残尔不残。这里包含着天机的秘密,那里可以轻漫的泄露哪!)
师佯怒曰:“尔等无用之废(尚未应用)!未行而言,焉晓至理之妙。所学非用,学以何用?未用何言求实,岂不谬哉。耳闻未睹,己试不亦同睹。虽缺于足,何不思未足乎。足以未足,留上首何用。所与精通又何为之?彼所未瑕,非代之者何?代之以废,从之何废尔……。
(老师假装着生气的说:“你们这些没有从实践中度过,等同于废弃一样!没有施行就说,那里知道这里的奥妙。虽经过学习而不去应用,那学了还有什么用?没有应怎么会说已经得到了实际上的应用,这难到不成了谬论吗。听到了且没看到,自己做了实验,难到还不等同看到一样。虽然缺少的是全部,又如何去想还差在什么地方哪。自我的满足,确是没有达到,留着这头脑不知去作什么用。这里与精的通应,到底是为了什么哪?假使没有闲瑕的时间,又不去寻找能替代的是什么?这取代的如同废弃的一样,废弃了且又不知是怎么废的了……。”)
尔狂言无细于详,斗胆再枉议经文,子夜吾必取其首授以天祀。”
众皆哗然,全、卜、留,三人默默而去……

(用狂妄的语言,不从仔细、认真中去探究,壮着胆子去曲意经文,半夜我必然摘下你们的脑袋,而去祭天了!)
(众人都吃惊告退,文全、卜同、何留三人确无声无息的离去了……)
文全,卜同,何留,三人宴食毕,乃沐浴更衣。至子夜再赴
师邸。……
(文全、卜同、何留三个同学,吃过晚饭以后,进行了洗漱更衣。待到夜半时,来到了老师的住所。)
师,端首休目内运哉。三人施礼,立于师侧良久……。
(看见老师正在闭目养神,习运内功哪。三人忙忙施礼,站在老师的身旁许久……。)
师曰:“此来何事?”
三人曰:“弟子奉召承启师训。”
(老师说:“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事情?”)
(三人不约而同的说:“学生是遵照老师的要求,而来聆听教诲。”)
师曰:“吾以言之,尔等再枉议经文,吾必取其首授天祀,尔果无惧乎?”
(老师说:“我已说过,你们若在擅自狂妄的去议论经文,我必然会取下你们的头颅而去祭天,你们果真的不畏惧吗?”)
三人曰:“谢师尊恩惠,如此正投弟子心意。是望求业至彻,愿以身首求示天德。非此遍觅四海,尤无着落(落实)兮!”
(三人回答说:“这正要感谢老师的关照,这正合我们几人的心意。我们是盼望事业的成功,愿以身首相许乞示天的恩德。不然,我们寻遍了整个四海,也觉着没有任何着落啊!”)
师慨曰:“师于细其子逆,师未细,其细细有细哉!于此言之,机关在秘,终有晓道之士;善门大开,有路竟无人来。此乃天意于赐,吾之不赋,乃违天意。吾不贻,久思自细。此善‘吾夙愿天下有志之士,为道早成’,乃不失天地之良德也。”
(老师感慨的说:“老师在仔细的去传授,学生确不愿接受,老师只有仔细的去讲解,可这细中还有细呀!针对这些去讲,机关在秘密,可毕竟有人会了解它的存在;慈善的大门无论怎样去大敞四开,有路确没有人从这里走进来。这就是天意的恩赐,如果我不去传授,那就会违背了天的意愿。我不去讲解进行交待,细心的人通过长时间的思索也会了解到。这样的好事‘我是有个宏愿,让天下一切有志向的人,功业能早日实现。这才不能失掉天地善良的美德了。’”)
师,随嘱三徒,“誓语登正道,非邪传教,谬种留传,贻害子孙,所累无辜也。故乃,陈言十卷……”
(老师,随即嘱咐这三个徒弟,用誓言去登上这人间的正道,它不是去用邪说作宣传,把罪孽的种子留传下去,去坑害了孙而去牵连无辜的受害人啦。所以,才反复的讲述了这些内容,构成为十卷(《黄帝歧伯.按摩十卷》)里的内容……)   
8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16:42: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有无论及篇   第  一

歧伯在侧,帝与幸臣同游仙苑尽览奇珍。
帝曰:“廖廖坤哉,其廓肇元。天地之大,其无不有,有众生繁荣之茂。万籁究其至至之何乎?其从何来,来之始末之有无乎?”
师曰:“天地其无至为有,天地之有始于无。其无有,其有无。有无,无有实之是也。无非无,有非有,无中有,有中无,有无乃为乾坤万物矣。
所曰今之有,其明之无。现之无,其远之有。远之有,今之亦无也。故谓:其无其有,其有其无者,一也。其所曰之无者,无之何?乃无形无体,无于其见,无寻其处,所无其用也。 其所曰之有者,乃有其形俱,有其体存。有者,有其用也,有其处也,有其物也,有其质在。故曰:物之形,形其质,质之体,体之物也。”
帝问曰:“何谓物乎?何谓其体也,质之何?其多寡之何乎?”
师答曰:“形实有俱谓物,物之形俱乃谓体,体乃有形见实存,实存精微之聚乃为质。质存多寡乃为量也。故曰:质量者,乃质存其数也。所曰有物、有形、有体、有其质之量也!此有中有。其无中有者,无非无也,此乃无中亦有哉!所有者,质中质,有亦有,有乃从无中来。其如:莹玉无垢久存尘积,日扫日积,此乃无中有尘,尘扫其无于扫,无之又有新尘之积。
无乎,无者其何?乃无形见,无其体存,此亦空也。空者乎?不实之谓。所曰:虚也。空虚之。空虚者,乃空无其实也。空虚之无乎?‘空虚’之无,实之有也。有之何?有其气也。空于气也,曰:‘空气’也。

气之乎?气者,乃宇宙太虚,天地上下,曰其可查未可见之无形之体也。曰:无形之体,何谓其有乎?气者,虽无其形见乃查之可得,搜之可求,究之实存,探之亦在,正此乃无中之有也。
搜之、探之,其质存之。存乎?乃存气之质也。故曰:气质也。气质当万物从生之始乎!此其有者,乃从无中来也。
无乎?无者,乃先天万物之无存之有。有气变之万物,万物之化变,后天之其有之。有哉后天矣。”
帝问师曰:“有之何存?”
师答曰:“有乃先天所存,于空中其无,实亦有之,有乎其气也。气之目无所见。故曰:其无尔。此无,亦无处不到,无孔不入,无所不是。虽无其见,无形其后化变有存。
化变之变,后天存之可见。所‘有’者,有之有也。有之其‘有’放之则无终端,收之乃有终止。
其如,一木之变为千万所用。故曰:变之乃化也,化变于其有无。变则乃有化之乃无。故曰:今则有明之无,昨之无乃今之有也,其有其无,亦之生存其长,非之砍伐乃易其形矣。当此,消长于生亡尔。”
帝问曰:“既言消长生亡,从有无何断?”
师曰:“有无之论,眼见为实,非见乃虚。可见之有,非见之无。其见其有,非见其无,亦虚实也,虚实之有无,乃待其数也。”
9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16:43: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无极太极篇   第  二

师曰:“无中有,有中无,其无其有乃至数,故可谓之‘极’也。极者何?极,乃至其终端始末也。有无之,至末之广,广于极。极也,极之难乎哉!难之如环。如环之,则无终端始末。故曰:无极。无极之本,本太极。太极者,乃至大之博。太极之极,乃无极;无极之本,本太极。太极之博,乃天地上下一元之内外矣。
其无之极,极太极。太极之有极,限其极也。限者,当环之截止。截之,当有端尽。收之,亦有终始。故,有极之纵,纵无极;无极之收止,其亦有极。曰无极,乃为有极之本,有极本始源无极。”  
问曰:“初始当何?”
师曰:“初始之,初始于无尽之展,与展源太极矣。”
帝问曰:“太极之本乎?”
师曰:“太极之本,本乎气。所曰:无极为太极之本,太极乃无极之伸。所曰:太极之本,本于无形之气矣。一气之所化变,变化之,变化之化变,以论其有无也。
此喻曰:‘今师几案,授徒为用。其明日,明明日有否?’曰:‘终日之无存也。无之乎?此乃无得目视。’此之何也?此乃,终当其朽也,朽乎?其烂腐为沫散之无乎。……
终当之无乎否?曰:非也。非之何?此有哉!有之何?有从无之化变尔。化变之实有,亦其无也。
所曰:有无之极,极于变止。几案之谓有无乎?有之有乎?无之无乎。其有之何也?曰:有木之朽,有朽于烂木沫,烂木之有何?育幼达材,材至沫烂无木尔。……无木之有否?有复其始也。
复始之何乎?其如:几案之有,从何来?曰:伐木匠做。匠做取之其材。材之何来乎?此来高木,高木之树乎。树之何来?乃幼苗所长。幼之乎?籽种升发也。高乎!树乎哉。树木之匠做,以成之桌也。桌之化变,复复之返;返之源乎。源乎?乃种。种乎?代代之传也。其传始初何?无疑精微演变。一言以敝之,精微之末,剖见实于‘气’乎,乃气变物乎。
曰:无极之太极,太极之有极。有极极内外。内外极于‘气’,外极极其‘质’;内极极其变。此:可视之非视也。非视之内外,气亦变质,质化气。此,可观之,非观也。可观体,非观气。观之之非也,何乎?曰:观乃极限矣。极限之可观非观也。
此观乎?气之‘质’,质于‘气’矣。气质之质气,乃为有无于极以论哉。所曰:无极为有极之母;有极也,无极于基。内极,极有极;外极,极无极。所曰内外之极,以极之收止之纵放矣。
其至大于寰宇,小于微物之存。所故太虚之内,天地之方圆,以谓无极之边,有极之沿。大千之奇哉!异哉。”
问曰:“以寻奇异当何?”
师曰:“从方圆者,乃规矩也。规矩之,天地方圆之界限矣。与界限乃求虚实。”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16:44: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太虚宇宙篇  第  三

师曰:“万物所视,一元玄奥纵琛。先天气布太虚,质凝相聚‘宇宙’。宇宙也?环宇琼气之玄质尔。”
问曰:“何谓宇宙乎?”
师曰:“气‘玄’以存曰‘宇’;宇之质存谓宙。‘宇’之‘宙’也,乃‘宇宙’之。宇之环其质,质之存之宙。‘宇宙’也,乃气环之质矣。”
   
问曰:“宇宙当何?”
师曰:“宇於宙之气,宙於宇之布。‘宇宙’之气布,结凝而存乃为体。‘宇’当‘宙’之存,‘宙’乃宇之体。‘宇宙’其存也,乃亦‘球’也。球者,示有实之体,动变无形于气。故曰,宇宙之体乃‘球体’。球体者,太虚以气聚,无极以合之。故其聚太极之坚质。所广之无楞,扩之无角,缩之楞角皆备。放之则无收止。收止之亦有端尽。出动变,乃示先后天之变化,化变之有动,无形其亦有形也。”
问曰:“结凝之体何得以球之?”
师曰:“博布於动变,有无之循环也故。环者传,传者玄,玄乃圆也。所圆之玄也,亦太虚。”
问曰:“何谓太虚?”
师曰:“太虚也,至大之博于虚也。‘虚’也,不实之谓,亦‘空’也。太虚者,亦‘太空’也。太空之虚,‘虚’于气。太空之实,实于质也。虚空之实质,乃于宇宙也。宇宙也,太空之虚实也。
‘宇’乃无极于气,‘宙’乃结凝于体。所‘宇宙’也,乃有气之有‘球’。故,有虚之有实;有形之有体。无形括漫其实;有形其结其体。无形之聚,有形结以实之。聚之以聚,物(质)聚合实体,体之亦形矣。”
问曰:“所与万物也何?”
师曰:“万物初蒙浑玄,清浊无分,上下无辨,亦‘浑沌’尔。‘浑沌’于浊卵,静动而变,变而传,传其亦离乎。
离而动剧,动剧乃传。传其不舍,转传于变,相向及离乎。所分而合,继合而分之。无分其气结,气凝而其合之。合合以复动变球之形也。
球之,内坚外实;坚实于内,弥散于外。所:外虚内实,内外有分,清浊有辨,上下能判。内外分以虚实。实其内,趋内趋坚;虚其外,趋外趋虚。清浊辨,清以外浮,浊以内潜。清以外,浊以内潜,清外上浮,内潜下以实,举外虚为浮。故:坚以实,虚以软。”
问曰:“此,趋内趋外之亦何乎?”
师曰:“内聚质凝,外散体虚。趋其虚体空散,散收以乎坚止,聚集以散收。所虚散乃漂,从漂当球之,漂其空实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0:22 , Processed in 0.1578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